主页

古田绿洲学习成长小组作业分享

6年前 [10-26 09:34 周四]
 

用不懈的努力去追求 用平和的心态去等待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明

从年初开始,听到关于王阳明内容的“百家讲坛”,深受吸引!最吸引我的是,阳明先生说“世上没有知而不行的人,所以会知而不行,其实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我不由的想起了家庭教育的传播过程中,多少家长会说的一句话“这些道理我都懂呀,可是做不到”,决心专心读一读王阳明的书,领悟“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的家庭成长环境非常的好,祖辈父辈都是品格高尚饱读诗书,也难怪他11岁就立志做圣贤!从此,他用一生来追求自己的梦想!为了做圣人,他练习骑射、研读兵书、摆兵布阵、“阳明格物”、学儒家、学佛家、学道家……无不全身心投入,忘我学习,为“心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何尝不是“知行合一”呢?

知行合一,有个根基,就是良知!王阳明说:“一个人若是心里明明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却不肯孝顺,那他的良知就已经被私欲蒙蔽,失去了知行合一的根基。”看到这,我才恍然,想起了亲身经历的集体签名要求将其他班某科相对教的更好的老师换到自己孩子班上的事,我当时非常的震惊,震惊于怎么可以这样不顾老师的感受不顾其他班的孩子?惊讶于这其中有许多本身也是老师,或者是高学历,或者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习者,他们怎么会明知道不对,依然去做,原来,是因为私欲!王阳明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他知行合一,致良知,一生无私的总结!

我要学习王阳明,不是仅当做学问来学,而是要学习他在有限年华发挥最大的作用!我要学习王阳明,无论受到多少非议与陷害,依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接受现实并尝试改变和完善,用爱的激情和能力去改变现状!强大内心,宠辱不惊!我要学习王阳明,事事致良知,对的就做,错的就不做,既然选择了家庭教育,就要终生追求!

“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让我们用不懈的努力去追求,用平和的心态去等待。

读王阳明心学精华摘录

家教中心 张晓卿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本人通过学习摘录几条:

1.只求力所能及

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大凡谋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强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人生启迪: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不自取志大才疏、好高骛远的辱,并不使自己处于困顿疲累、痛苦挣扎的境地。这就是自知之明,即使做不了大事,可是心是大的,境界是大的。

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3.应好是而恶非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4.养一身浩然正气

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希望通过学习对王阳明有更多的了解,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有更多的帮助。一次学习,成长一点,知易行难,加油努力!

重新理解“知行合一”

作者:卢柳清  单位:古田县学校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知行合一”这个成语为大众所熟悉,在知道王阳明心学之前,我也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四个字,认为“知”是指理论,“行”就是实践,知行合一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从进“干部书屋”听郦波教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才明白,原来“知行合一”最早是由王阳明提出,这里的“知”是指“良知”。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用“知行合一”可以来解读家长学校一些家长的困惑。

有些家长认为,来听课,似乎都听懂了,但是回去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家长说,道理都懂,但是面对孩子的种种熊样,仍然束手无策。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来说,不懂怎么做就是说明没有真正的“悟到”,这类家长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道理,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加强学习,不断修炼。而有些家长成长的比较快,能够把学到的各种理念灵活运用在生活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顺利地与孩子沟通互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中做到“知行合一”,核心问题应该是提升家长自身的素质,“致良知”,从做人开始,为孩子塑造一个学习的榜样!

自省才能自明——读王阳明经典名句有感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江承杏    

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受团长的“诱惑”,今年暑假每天晨走时与郦波教授的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相约,边听边想:作为普通人,我该如何从阳明心学中获得人生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个片段让我怦然心动: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曾几何时,我经常因为别人的言行不是自己所期待的,边心生不满、怨恨,经常把矛头指向别人,导致自己心情平静指数直线下跌。于是,每当心情烦躁之时,我便深呼吸管好自己的嘴巴和情绪,用手机上编辑“吾日三省吾身”的方法,尝试着将目光从别人的身上移开,转而聚焦到自己的身上。

    与他人观点或处理事情方式不一致时,这样想:我的不可思议,在对方看来也许是理所当然,不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遭到他人无缘无故的恶语相对时,这样想:可怜的人啊,在他的成长路上一定是伤痕累累,我不应该痛恨,应该让他感受到心平气和地的美好;当遇到不公时,这样想:感谢上苍又给我受挫的机会……

    慢慢地,我可以在很多时候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渐渐地,我惊喜地体会到这个世界中,我所看见的人事物,都是我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我的内在。当我认真地审视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修炼自己的同时,外在也已经随着改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省才能自明!为了做更好的自己,坚持吾日三省吾身!

知行合一

古田家教中心龙华

“老师,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可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我就是做不到,你说怎么办?”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在与家长沟通中,经常会遇到家长这样说,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们是好。

今年暑假有幸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百家讲坛《五百年来王阳明》,初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体系,纳闷这个人怎么会凭着这四个字名垂千古,征服那么多大师收纳那么多在编不在编的弟子,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就是后来因这四个字的影响,他自己改来的。

周五晚上吴明团长讲王阳明,讲到“知行合一”,忽然间,我觉得自己悟到了一点的东西,对家长的那些话语知道该怎么引导。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者,认知,行者,行动,合一者,统一于一身也,这是指为人为事的观念和处事的方法,统一在一个人身上。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知到深处便是行——任何知识,一旦你真正了解,变成了自己的人生体悟,就会自觉的变成你的人生行动。反之,如果你看似了解了一个知识,但你不去做。比如说“教育孩子不要情绪化”。这个时候并不是说明你知道了却没有做好,而是说明你知道的并不真,并不深,比如说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情绪化教育是不好的?”、“情绪化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有哪些危害”“情绪化对家庭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等一系列的知识。一旦你把这些相关的知识都系统化了,你对于“情绪化的危害”这一知识就真的变成你自己的了。你的知就会落实到行上,因为情绪化的危害已经由外在的知识变成了你内在的需要了。

行到深处便是知,知的由来只能是行,你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知、才能获得知,才能体会知。你即便在理论上不能说明自己的行为,但只要你的行为落实的持久、恒定,那么你就已经获得了人生的“知”。《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习体会

古田县进修学校家教中心  江容

20171020晚,绿洲学习成长小组的学习如约而至,吴明老师的讲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王阳明心学魅力》拉开了学习的序幕。

老师从“历史评价、生平简介、心学体系、领悟启示”四个方面对“王阳明心学魅力“进行介绍,对于吴老师的五点领悟(1.对讲学的热爱与执着2. 家庭环境与品格形成3. 内心强大,宠辱不惊,按良知指引做事3. 随遇而安,心态平和,追求内心感受与自我修为4. 人生一切皆有可能),我颇受启发。

讲座结束后,我又查阅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相关资料,得到了如下收获:

首先,“知”即是“行”。王阳明明确讲道:“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他强调,一念而善,即善人;一念而恶,即恶人;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在此,王阳明出于强调一念之恶的危险性,而强调知就是行,意念发动处就是行,实是为了把“恶”从一开始就彻底消灭于“意念”的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存善去恶之“行”的目的。其次,“知”必须落实到“行”。对于所谓“只知不行”的问题,王阳明的看法是,“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实际上,知外无行,真知即必行,知行一体。他说:“《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经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恶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本体。”另一方面,王阳明又认为,行外也无知,行即是知,因为真的知与真的行实乃“知行本体” ,合二为一。“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了不行等于没知,也只有知了即行,才能知得真切;否则,“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所以,“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穷理者邪?”这里,王阳明充分肯定了行对于知的意义。——摘自《论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的道德哲学》(田薇)

老师的讲座勾起了我对王阳明的兴趣,但接触时间短,所得体会甚少,但学习成长小组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动,相信这个团队能够走得很远。

我眼中的王阳明

古田县第三小学  黄祖龙

王阳明,曾只闻其名,未究其学,更不知其生平掌故。

此次培训,第一次较为全面的了解的王阳明的一生事迹,以及其所创之心学,知道了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了解了这一门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初涉阳明心学,闻心既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粗浅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了解到王阳明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如此桩桩奇功,叹为观止。

思人生之际遇,几遇逆境,惶惶然终日。源未得人生之强大心法。目下之际,当精研之,化为己之骨髓。思之,亦觉高大上,觉吾辈亦非蝼蚁。若专攻文道武学,或有所成。复语: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许多拳术都兴旺于明代,如陈家沟太极拳、少林寺诸般武艺等,明朝尚武成风。众所周知,有武术必有内功心法,系武侠小说法则,历史亦如此。查些史料,知王阳明也是武林高手,否则这三灾六难,焉能说避就避。明朝人终日练拳,武术和心学想必也是有所关联的,练拳的同时修心,两者相得益彰。想我大明,文道武学巨辉煌。大愤慨:满清鞑子误我中华三百年,多少好东西不得发展,还有近代屈辱100年。

上述拳论,未得实证。心学之奥妙,也未得皮毛;当努力研究,盼有理论所成,亦盼能文武兼修,强悍弱躯!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

                               古田县实验幼儿园       陈昭

听了团长讲的关于王阳明的心学魅力再结合一些王阳明的介绍,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无非是一句话: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实话,我感觉自己现在这个阶段,理解的还很肤浅。三个短语,看起来是完全独立的,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一、对这三个词我理解的是这样的:
   
(一)心即理:道理在心中,我觉得怎么做怎么做,不要让自己不舒服。这里的舒服指的是让自己内心平和,不会因为内在的想法或思想斗争耗费太多精力。哪怕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要内心深处接受事实并想办法让自己舒服,或者是解决那些环境中可以改变的问题,或者是在不能改变的事实中寻找快乐。总之,自己是自己生活的老大,自己开心了才是生活的本质。只有认准了自己要做的,喜欢做的,就去做,去坚持,从而提高自我的行动力和执行力。王阳明在龙场驿时,虽然环境苦但能找到让自己内心平静的事情做,将环境中劣势的因素转换为优势,最终倒是成就了自己,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致良知:不要做伤害别人的事。我们追求让自己开心舒服,但是这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在法律道德的基础上。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我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我会内疚、惭愧,内心受到煎熬,这就是让我自己不舒服了。所以每次面对诱惑时,我都会问问自己,如果我违背自己的道德去做这件事情了,得到的诱惑与我内心的折磨相比值得吗?坦荡荡的生活,这才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三)知行合一:
心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致良知。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原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二、对知行合一的学习与感悟:

(一)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有句话说道: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最好的磨砺。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二)少一点欲求才能快乐

王明阳说:吾贝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我们如果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这个欲望,那个欲望就会冒出来,从此沉沦欲海,永远不能自拔。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即“知足常乐”

(三)知行合一的重点就在于改变

改变不能改变的,接纳自己不能改变的,为什么从知到行这么难,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形成了一些既定的行为方式,这些东西阻挡了我们的知行合一。就好象说家庭教育,学习了一些理念,但真正运用起来还是觉得困难,那就是知行不一,有时候,明知道应该要去做,要怎么做,可事实还是选择拧在那里,不愿意踏出那一步,不愿意改变,就比如,我对女儿玩手机的行为很生气,言语中说了一些伤她自尊的话,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该,这就是产生了知和行的不一,于是我通过给女儿传纸条的方式表达了我的歉意。所以知行合一的重点就在于改变。

学习《王阳明-心学体系》有感

古田县松吉中学 陈敏

听了吴明团长上了《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的课,主要讲了王阳明的心学魅力,虽然只用了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王阳明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在工作当中,我更要谨慎细致,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工作上的任务先理清思路,想好要怎么做,把具体的计划和要注意的事情想清楚。多思考是必须的,但也是不够的,还得真正的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接下来更重要是要好好研究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体系。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谈王华教子

实小幼儿园      郑晓玲

 今天听了吴团长讲座初步了解了王阳明,我想是谁在王阳明成长的道路上起重要作用呢?回来后我迫不及待的在网上进行了查询。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所以又称王阳明。 王阳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留下了重要记录的人。这位曾经的“叛逆少年”终成杰出父亲的骄傲,少年王阳明的故事,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带给今天的父母很多启示。很少有人知道,王阳明的少年时代却并没有让他的状元父亲省心。如果生活在今天,王阳明很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少年”“熊孩子”,即便在成年后,他的学术思想也与其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这位曾经的“叛逆少年”终成杰出父亲的骄傲。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状元,曾是两代帝师,是学问、人品都十分杰出的人物。他不仅聪明,而且品质在当时堪称是一代人的楷模。据说王华小时候曾经在河边看到一个醉汉把装满金子的钱袋子落下了,于是他悄悄地把钱袋子沉进水里,然后悄悄地站在旁边等候失主。结果,等了一天,好不容易把人等回来了,经过仔细辨认,确认是真正的失主后,王华从水里拎出钱袋子交还给了他。失主喜出望外,当即提出要给小王华一锭黄金以示酬谢。王华回答说:一袋金子我都没有要,怎么会收您的一锭金子呢?

王华可贵的不仅在于他品性高洁,更在于他的机智;他懂得“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就是通过将钱袋沉入水底的动作,将可能发生的见财起意的隐患给彻底杜绝了。

王阳明七八岁的时候,疯狂迷上下象棋,每天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去下象棋的路上。但是在王华这个当时的儒家正统知识分子看来,下象棋之类的娱乐都是旁门左道。王华没有办法戒掉他的棋瘾,于是趁王阳明熟睡之际,将棋子棋盘都扔到了河里。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是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王阳明当然不服,还为此事专门写了一首诗,表达了对象棋的思念,也间接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车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后来好不容易从浙江老家随进京做官的父亲搬到北京城,可是他却不好好读书,而是整天舞枪弄棍,要为实现自己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参军打仗。因此每天就知道排兵布阵,甚至经常逃课,带着一帮小朋友,去玩各种打仗的游戏。可想而知,这样的行为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严父的斥责。还好有爷爷护着,不然不知道小王阳明的下场会有多惨。

所以,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冲突,在中国家庭教育里是个永恒的主题。冲突是必然的。越优秀,就越会发生碰撞。怎样化解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做父亲的和做儿子的应该怎么做? 这是每个父母和孩子需要去正视、去努力解决的。

有一天,王华刚要出门去上朝,王阳明突然拦住他爹,从袖子里掏出一篇奏疏。王阳明把奏疏呈上说,这是他为皇帝写的 《帝国平安策》,请父亲大人代转呈皇帝。王华心想,你不过是个小孩,国家大事和你有什么关系,竟然还写了一篇 《帝国平安策》? 但是他没有直接打击儿子,而是拿过来认真看了,然后说,全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如果搁在以前,王阳明要跟王华辩论一番,哪想到王阳明一听,立刻躬身施礼说,父亲大人,儿子知道错了,然后立刻把这篇文章拿了回去。王华一看,不错啊,知道自行改过了。又过了两天,王阳明在王华出门前又拿出一篇奏疏,解释说,父亲大人,你上次不说这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吗? 我回去又修改了,这是升级版,请替我转呈皇帝陛下。王华耐着性子跟他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你想建功立业,首先要什么? 第一,要有政治智慧;第二,要有政治平台。你连平台都没有,连皇帝都见不着。你不参加科举考试,怎么施展你的政治抱负呢? 王阳明听后,渐渐开悟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大多来自于青春期特有的逆反与父母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的关心。但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坚强的山,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其实,弯路是每个人成长之路的财富。对于孩子的逆反,父母亲要拿出耐心,寻求沟通的最佳方式。而父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权威。等孩子们跨越了父亲那座高山,看到山那边壮美的风景之后,一回头就会发现,那座曾经被他踩在脚下的高山也是那么壮美、那么亲切,甚至是那么温暖。越过父亲这座山,是孩子自我人格独立的第一步。

在中国文化环境里,我们一般都称父亲为家长,具有一种权威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一个男孩只有在精神层面战胜父亲这个权威,他的自我人格才能完全独立。一个男孩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就注定要翻越父亲这座高山。王阳明在成人之后,也就是终于翻越了那座叫王华的高山之后,终身都非常敬佩、热爱,甚至崇拜他的这个老爹。

王阳明和宦官作斗争,九死一生,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秘密潜回南京。王华此时在南京做吏部尚书,作为一个有大智慧的父亲,他并没有只让儿子逃得性命就算了,而是劝他要去龙场赴任。正是在父亲这种大智慧的指导之下,王阳明才毅然决然奔赴当时看来绝无生还可能的一条路,去龙场驿赴任了。也就是在那里,王阳明龙场悟道,开辟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开启了他作为五百年来一大完人的人生价值之路。

到后来,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功业就是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陆深在《海日先生行状》 中记载说,宁王朱宸濠密谋十年叛乱,王阳明手上没有兵,力量对比悬殊。听到这种危机之状,乡人都纷纷来劝说已经在家隐居的王华,让他赶快离城避难。但这个时候,王华怎么说?“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 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意思就是说,我虽然不能上阵杀敌,但至少我的精神要一直和他站在一起。这位伟大的父亲誓死和儿子同生死、共进退的决心,无疑成为王阳明战胜对手的强大精神动力。

王阳明平乱成功后,被朝廷赐封新建伯,族中乡里,人人庆贺。唯独这个时候,父亲又对儿子说:“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虽以为荣,复以为惧也。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于牗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邪?”就是劝儿子,这个时候人人都来恭贺你,你却不能沾沾自喜。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你要知道盈守之道。王阳明听完之后,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

到了王华临终的时候,最能看出父子之间的这种感情。告别的那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弟们一起围绕在父亲的榻前,王华交代过家事,已经奄奄一息,即将撒手人寰。这个时候刚好朝廷因为王阳明的功绩,又封王华以及他的列祖列宗。“是日,部咨适至,翁闻使者已在门,促先生及诸弟出迎,曰:虽仓遽,乌可以废礼? 问已成礼,然后瞑目而逝。”就是说,王华听说了这个消息之后,本来已经不行了,突然间回光返照,交代王阳明说其他都是小事,不可失了朝廷礼仪,不可失了知识分子的气节。王华教导王阳明,我生死事小,你赶快设礼迎接使臣。于是,王阳明把这个礼仪都进行完,王华也硬撑到礼仪结束才溘然长逝。

王阳明这时候悲痛不已,但是虽心中万分悲痛,却“戒家人勿哭,加新冕服拖,绅饬内外,含襚诸具,始举哀,一哭顿绝,病不能胜”。父亲已经逝去,王阳明这时候有巨大的悲痛,但是还要约束家人,为父亲换上朝廷新赐的礼服后,才放声大哭。王阳明只哭了一声就昏了过去,可见父子情深到了什么地步。

“虎爸”与“熊孩子”之间的较量,绝非今天才有。但家庭教育的原则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从古至今莫不如是,父母亲的优秀品质、良好习惯,孩子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这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王阳明最终送别父亲的表现就证明了他在翻越了父亲这座高山之后,终于成为了他父亲一样的一座高山。这既是超越,也是传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