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心理辅导个案

6年前 [08-02 09:48 周三]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
【案主基本情况】
该生基本情况:闫某某,女,13岁,七年级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身材娇小,五官秀丽,漂亮的外表深得人喜爱。
问题行为表现:该生在学校自觉遵守纪律,没有迟到、旷课等现象。但上学、放学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在教室里也是一个人独自在座位上发呆,很少与同学交谈,上课经常开小差,心不在焉。平时遇到老师同学也不打招呼,总是回避别人的目光。总之,那副可怜楚楚的样子与她漂亮的外表极不相称。
【案例分析】
闫某的童年是幸福的。父亲是能干的农民,母亲是聪明能干的家庭妇女,虽然经济上并不很富裕,但那种小康生活也让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时,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闫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在闫某读五年级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她的妈妈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这一打击给年幼的闫某带来重大的创伤。从那以后,她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他人交往,越来越不合群。学习上也因自卑孤独而使成绩一落千丈。随着后母的出现,闫某这种情况更加变本加厉。
【问题诊断】
闫某患有轻度抑郁自闭症。这种心理症状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孤僻,拒绝与外界交往,做事缺乏自信。
导致闫某患有此症状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的变故。根本原因是缺少关心和爱护。处在花季时期的闫某,渴望得到亲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和理解,而此时的父亲由于继母的出现而忽视冷落了闫某,终日闷闷不乐的她在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后,渐渐地产生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
【辅导策略】
1.沟通式教育。为了让闫某觉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在关心她、爱护她,我经常找她交谈,谈兴趣,交流对课文的看法,也和她讲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而且尽量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使她觉得亲切温暖。我还找一些同学主动接触闫某,与她交朋友,消除闫某的自卑孤独的心理。
2.情感式教育,我用爱自己孩子的心态,在生活上给予她关爱,用一些自己的“小麻烦”去请求她的帮助,使她产生一种“我被需要”的感觉,激发她的自信心。另外找一些同学和她主动接近谈谈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帮她找回快乐和自信。3.情景式教育,让她多参与班级活动,多担当社会工作,如鼓励她参加班级合唱队、参加班级文艺表演,并发挥她会画画的特长,把班级板报的任务交给她,并让她主持班会课等,使她觉得自己对班集体、对学校有贡献,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
4.激励式教育,每当她取得一些成绩时,及时的给予鼓励,我也时常给她确立一些小的目标,让她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坚强,树立“我能行”的意识,从而走出自卑和封闭。
 5.除了学校以外,家庭是孩子活动最重要的场所。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父母的亲情是最重要的良药。于是,我们经常与闫某的父亲通电话交流,并定期家访,争取得到她父亲及继母的的配合。
【辅导效果】
由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得当,结果使闫某从一个封闭内向、自卑抑郁的女孩,变成一个活泼可爱、热情开朗的中学生。现在的闫某待人热情大方,工作细致热心,学习也十分刻苦拼搏,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反思】
从这个个案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一个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只要有一颗温暖热情的心,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吐出真言。那我们的教育才能因势利导,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要转变一个学生,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配合。
在今后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心理课程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教师要教学过程中要细心的观察每一位学生,要认真耐心的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去关爱孩子,排解孩子内心的困惑和不解,及时的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知识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时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的眼睛,要有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坚持,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学生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受询学生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教师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学生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心理治疗:配合心理医生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他那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方法,减轻或消除个案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健全成熟的人格发展。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