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八十(2017年5月)

6年前 [06-01 07:12 周四]

《每日分享》八十2017年5月)

2017-5-1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漫谈。也许是吸引力法则,你关注什么,你便吸引什么,同时你也被什么所吸引。在关注家庭教育之前,对家庭教育熟视无睹;在关注家庭教育之后,随时随地满眼都是家庭教育。最近,我一直在关注“劳动”这件事,越学习越感觉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非凡;越涉猎越感觉它在整个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越探讨越感觉它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奠基和根的作用;我用一句话概括它就是“劳动能治百病,不劳能致百病”。今天是国际劳动节,让我再次聚焦“劳动”这个话题。

我为什么走入家庭教育?直接原因是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满。十几岁的小伙子,无论学习还是做什么事情都应是精力旺盛、不知疲倦、雷厉风行、速战速决。可是,孩子除了在游戏面前能出现这种理想状态外,在学习或做事方面总是无精打采、少气无力,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一下还不想动,孩子和父母都处于痛苦之中。走入家庭教育之后才认识到,责任在父母这里,原来父母的教育存在一个无形的黑洞,这个黑洞核心就是过分轻视劳动而重视学习。

   我学习和从事家庭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让自己和父母培养优秀的孩子,那么,什么才是优秀的孩子?换句话,我们心目中优秀孩子的标准是什么?过去,可能有人会快速抢答:学习好!经过这几年的折腾,我们发现很多学习好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在了奔梦路上!所以,我想很多父母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能会在“学习好”的基础上再加上“懂事,有孝心,心疼父母,有感恩心;有爱心,爱劳动,肯付出,人际关系好,人见人爱;说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有责任心;有独立生活能力”等情商词语。而这一切的优秀都可以从早期家庭教育的劳动中找到答案。另外,我们反观“问题孩子”,他们都是情商低或身体出了问题。而这一切,我感觉都是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劳动态度和实践教育出了问题。

2017-5-2

岳升杰每日分享:贫穷记忆。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农村,那时的农村非常贫穷,人们都在为吃饱饭像小鸡一样不停地刨着,而相对于其他家庭而言,我家更是赤贫。

   虽然那时生产队经常割资本主义尾巴,但我的邻居都偷偷地做着小买卖。那时,我村一个特点就是卖炒熟的焦花生,外村评价我村就是买卖精。据说,那些做小生意像卖豆腐、卖豆芽的到我村从不敢缺斤短两,因为很多家庭都有小秤。也许因父亲是老党员、生产队长,思想比较进步,也许因父母根本不会做生意,我家就是依老资本靠挣工分生活,没有任何外找。在亲戚当中,我姨父做点小生意,家里还养着老母猪,生活比较宽裕;我舅虽然不做买卖,但他村是卫河码头,舅舅经常做一些从船上卸煤、卸粮的工作,生活也较好。总之,在那贫穷的年代,由于我家孩子多,加之,母亲很早就病故,我家可说是贫穷时代最穷的人家。虽然那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正统,没有那么功利、嫌贫爱富,亲戚邻友关系也比较好,但那种贫穷、无奈让我刻骨铭心,父兄终日忙碌却换得一点粮食让我心寒。

   在《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用“穷怕了”为自己受贿两亿多做狡辩,甚至有些人总结说很多腐败分子贪得无厌都是小时受穷的原因,我认为这没有必然联系。腐败就如小偷、赌博、吸毒,就如潘多拉魔盒、多米诺骨牌,只要一开始就很难刹车。因此,杜绝腐败除了高压,还要从制度上预防,让权利在阳光下运作。做为贫穷者,几代人、几族人中出了一个有本事的人,由于忘记初心、溃于蚁穴造成灭顶之灾,想来确实不寒而栗!我对贫穷的体会是,它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正面是因为只怕再回到过去躺在玉米桔上晒暖的日子,能激发人不停地奋斗;负面是容易满足、知足常乐,紧紧抓住得到的不放,不敢去冒险、创新。因此,我要了解自己,让贫穷变成资本,在家庭教育方面为家族、为民族做点贡献。

2017-5-3

岳升杰每日分享:贫穷思维。从生活来讲,我小时候家庭非常贫困,常年盼着能吃上一顿白馍,至今想起那刚出锅的圆馍都感到香味扑鼻;冰雪天气,大姐从集上为自己买了一顶皮帽子,那时间、那街道、那表情、那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因为没钱,母亲有病拖着不治,最后成为不治之症,45岁就撒手人寰。这些贫穷一方面激励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时刻奋斗;一方面怕孩子再过那种寒酸的生活,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的欲望。常听一些父母说:现在条件好了,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可不能再让孩子受我们那罪。

  从劳动来讲,虽然因年龄、上学等原因参与农活的时间并不多,但我对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深有体会的,像割麦、捆麦、拉麦、打麦等活至今刻骨铭心。特别是对父亲像老牛一样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劳作的生活感到委屈。我有幸读书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以后,便把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做为奋斗目标。基于对农村累、热、脏活的害怕,感觉学习再苦也比那样强,所以对自己严格要求,时刻不放松学习。同样,我们把这种思想也用于了孩子,为了让他们好,为了让他们脱离“劳力者”的生活而过“劳心者”的生活,我们对孩子参与体力劳动顺其自然或者轻视、反对,而对孩子的学习则不断地聚焦、要求、拔高。

 由我及人,再想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只有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我们才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才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尽管我们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农耕文明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都成了“小土豪”,但我们的思维并没有改过来。实践证明,这种贫穷思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父母来说,尽管我们害怕贫穷、害怕重体力劳动,但我们经历过,我们从对比中能感到现在生活的幸福,它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行。而对于没有经历这一切的孩子,我们无限满足并让他们脱离劳动,无疑把孩子抛向了空中,这是很可怕的。

2017-5-4

岳升杰每日分享:轻视劳动。前几天,我见了几个高中学生,这些孩子小学、初中学习非常优秀,到高中后成绩落差较大。他们共同点是志向远大、压力山大、瘦骨嶙峋、弱不禁风。咨询中,我多次提醒他们,一定要锻炼身体,要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他们一致回答“没有时间”。当我问父母孩子做家务劳动情况时,他们一致回答“干不成,也不值望他干”。毋庸置疑,每位父母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想让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但事实上,他们好心好意剥夺了孩子的幸福,他们拔苗助长把孩子整成了耷拉着叶子的小黄苗,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弄成了无精打采的问题孩子。

   这些孩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母过分轻视劳动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而重视学习对孩子前途的影响。因为父母这一代从小参加过繁重的体力劳动,像割麦、收秋、锄地、刨地等,对劳动的苦、累、脏深有体验。现在,父母就想让至爱的孩子逃离这种生活,而逃离这种生活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所以,父母们便聚焦到学习上。他们认为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样不劳而获的“小公主、小皇帝”生活便是给予孩子最大的幸福,因为这是自己奢望而没有实现的。他们想用“劳动很累、劳动不好,劳动让人看不起”来让孩子害怕劳动,从而激励孩子学习。“你再不好好学习,你就只能去当清洁工”“你这样的成绩,大了只能掂泥包子”“就你这学习状态,你就会像你伯父一样在家劳动一辈子”这些成了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很多父母想用包办代替,想用否定孩子的劳动,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用于学习。孩子做了顿饭想得到父母的夸奖,父母却说:那算什么本事,你学习好了比我吃龙肉都强!孩子帮妈妈做点家务,父母会认为“准是不想写作业”或者说“你学习就行了,家里活什么都不用你干”。正是父母这种南辕北辙的“断根”做法,让孩子出了问题。

2017-5-5

岳升杰每日分享:物质供养。多年的家庭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孩子出问题除了父母轻视孩子劳动能力的培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们过分关注孩子身体的、有形的物质层面的东西而忽视孩子心理的、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如果说中国的父母不爱孩子或者说中国的父母为孩子付出得少,恐怕很多人不认可。但如果说中国的父母会爱孩子或做出的牺牲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幸福,估计很多人会摇头。现实中,很多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进好的班级,可以托任何关系;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上辅导班,可以不惜重金。但如果孩子因病不能上学,父母会怀疑孩子;如果孩子因焦虑而厌学,父母会逼迫孩子;如果孩子说自己不幸福,父母会一脸疑惑;如果孩子出了极端事件,父母会感到茫然不解。

     为什么父母会重物质轻精神?因为在他们小时候吃好、穿好就是目标、幸福。正是由于父母受过穷,体验过穷的滋味,便不想让至爱的孩子再受穷。为了孩子不受穷,父母便拼尽全力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条件,吃要营养的,穿要名牌的,住要宽敞的,行要轻便的……他们认为能随时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望让孩子过上贵族式的生活孩子就是幸福的,自己就尽到了为人父、为人母的义务。这样,对父母来说有价值感、成就感、成功感、落地感、现实感、充实感,而对孩子来说,他没有体验,他没有酸甜苦辣的感觉,所以,他就生活在虚幻、麻木中。孩子整日像腾云驾雾一样朦朦胧胧地被父母玩弄于股掌之间,怎么能有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如果父母是依靠自己的合法收入无限满足孩子,从表面上看,只是毁了孩子,父母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诉说自己的委屈;如果父母依靠灰色或黑色收入满足孩子,其结果往往是全家覆灭。因此,父母只做为物质供养者的角色已经过时了,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精神供养者。

2017-5-6

岳升杰每日分享:无根豆芽。有人曾这样问父母:如果你有一个儿子,你以后想娶一个什么样的媳妇?父母们回答:漂亮、懂事、通情达理、贤惠、疼爱丈夫、孝敬公婆、善良、和气、包容、勤俭、会持家、有文化、会教育孩子……如果你有一个女儿,你将来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女婿?父母们回答:帅气、担当、有责任心、没有不良嗜好、说话文明、有教养、有能力……有一位儿女双全的父亲谈到孩子上学时,说:男孩得让他上得高一些,将来好找媳妇,女孩认几个字就行,将来要嫁出去。邻居问他,如果给你儿子介绍一个没有文化的媳妇,你同意吗?他沉默不语。现实中,父母们都想给孩子找一个好媳妇、好女婿,而好媳妇、好女婿则源于好女孩、好男孩,再说,你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孩子没有吃苦精神,没有意志力,没有感恩心,没有责任心,没有上进心……这当然是与父母小时候相比。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天生的吗?仔细探究,责任不在孩子完全在父母的培养。我们小时候不仅看到了父母们的勤劳、辛苦,更经受了贫穷,经历了劳动,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由于我们知道“锅是铁铸的”,我们明白贫穷的可怕,我们清楚劳动的艰辛,所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独立克服,而不会坐等、埋怨。正如郑板桥在《竹石中所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再想想我们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由于孩子少、条件好,我们为了体现父母的大爱,凡父母能做的什么也不让孩子做;由于“穷怕了”,便想用无限的物质满足让孩子幸福;由于恐惧劳动,便想办法让孩子远离劳动。父母的这些做法自然让孩子成为了“无根豆芽”。因此,父母们必须通过学习,认真思考孩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参与劳动、体验生活,享受独立成长的乐趣,否则,父母们会跳出物质苦陷入精神苦!

2017-5-7

岳升杰每日分享:重视劳动。关于劳动的重要性,我们往往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价值”“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是人的本性”等方面论述,曾经有一段,我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是哲学,是大道理,所以,很少谈这个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家庭教育咨询、观察、思考,我认为很有必要谈劳动这个话题,因为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我上学期间,除了放假在家里参加劳动外,在学校里都有劳动课程。小学时,在村东头有一块地,我记得种着高粱,有了收入以后,高年级的同学去内黄县城买了个篮球,同学们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割草、捋槐叶交给学校还可以免学费、发粉笔,小学好像没为书费、学费发过愁。初中阶段,我们经常到很远的三合村农场去劳动,现在还记得有一种不知道什么名字的油果很好吃。当时,我们有两个班,我记得15班去农场劳动了半个月,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们16班没让去住。高中阶段,学校有苏二庄农场,印象中在剜花生时,老师监督很严,只怕我们偷吃。我记得我们上届的几个高中班就直接到农场里去上。由于过分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很多学校好像劳动是第一位的而学习是次要的,有部电影《决裂》就是批判学校只抓学习不抓劳动的。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农场取消了,学生的劳动课没有了。在恢复高考的十几年间,由于这些学生有劳动的基础,再加上如饥似渴地学习,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人们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关注孩子的安全,家庭、学校把孩子的劳动抛到了九宵云外,这又走到了另一极端。当前,有些家庭包办代替、轻视劳动,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诸如上高中的孩子还要父母帮着洗澡,大学生将脏衣服邮到家等各种奇葩现象都出现了。现在很多问题孩子都与严重脱离劳动有关,该是我们重新唤醒父母重视孩子劳动的时候了。

2017-5-8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素养。就目前而言,孩子劳动素养的缺失不是父母不会培养而是父母不重视培养、不去培养,因为感觉培养孩子劳动素养没用。所以,当前我们讲劳动这个话题,最主要的是要分析清劳动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不劳动给孩子带来的恶果,从而唤醒父母重视这个问题。

  对于劳动,从纵向看,可以分为“自我服务”“家务劳动”“社会劳动”三种;从横向看,像夏令营、旅游、玩乐等活动及体育锻炼都应属于劳动范畴。现在不要说让孩子参加社会劳动,有些父母将孩子自我服务的劳动也剥夺了,直至造就很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能之辈。有些孩子懒得连锻炼身体也省了,不是小胖墩就是小瘦猴,根本没有青少年的健壮和灵性。说得严重点,很多剖腹产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剥夺了劳动权利。有人说:这一代少年从事劳动花费的时间差不多比历史上任何一代都要现在连学校也取消了学工、学农的安排,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长到十几岁还不知劳动是什么滋味它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今天在一个群里,有一位高中心理老师谈到一个困惑的现象: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或人际交往不顺利的情况下,都表现得很绝望,很多学生问过同一个问题“活着有什么意义?”再联想发生的那些学生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件,我们很难想像会发生这种事,也很难找出准确原因。结合这几天对劳动的思考,我感觉这些都与孩子脱离劳动有关,由于脱离劳动,孩子没有现实感。孩子一直生活在虚幻、麻木之中,一旦遇到困难他们会做出一些我们常人难以想像的事情。正是由于劳动这个哲学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哲学问题得不到解决。

如果我们只从“高、大、上”去讲劳动,父母们会不以为然;如果说孩子没有劳动素养,他们会没有现实感,他们会生活得很痛苦,他们会一事无成,那么,父母们一定会引起重视。

2017-5-9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误区。很多孩子出现问题源于孩子严重脱离劳动,而孩子严重脱离劳动的根源在于父母的观念和做法。对此,家庭教育专家关颖老师指出了父母在劳动方面存在的五个误区。1、鄙视体力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2、孩子太小,不用劳动。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妈妈却说"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3、把劳动与学习对立起来。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而劳动是孩子的负担,参加劳动必然影响学习,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能代替,而孩子的劳动,哪怕是自我服务性劳动也完全由家长来承担。4、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等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5、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2017-5-10

岳升杰每日分享:代替成长。 一位好心人在路过一片田地的时候,发现一只蛹正在慢慢地破开,于是他就站在旁边留心观察。他发现正在破蛹的是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先是慢慢地伸出了自己的头,然后慢慢地伸出了半个身子。可是它挣扎了很长时间,还是不能使整个身体破蛹而出。好心人觉得这只蝴蝶太痛苦了,于是用手将蛹撕破,蝴蝶很快就挤了出来。但好心人随即发现这只小蝴蝶只会爬行。当好心人非常痛心地向智慧者诉说前因后果之后,智慧者告诉他,蝴蝶必须经历漫长的破蛹过程以便让身体的体液完全压到翅膀里,使翅膀完全打开才能展翅飞翔。就是因为好心人帮助它把蛹快速地撕开了,所以它永远都不可能飞翔了。这个故事也叫破茧成蝶,如果不是“好心人”乱帮忙,也许风雨过后就能见彩虹,蛹经过一番痛苦后就能成为美丽的蝴蝶,正是由于“不懂机器乱膏油”代替蝴蝶成长,导致蝴蝶永远不能飞翔。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说孩子的问题都不是父母有意为之,都是上面故事中的“好心人”,都是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就劳动而言,它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称,独生子女劳动的时间越长,其独立性越强,独生子女从事劳动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形成勤劳、节俭的品德。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不爱劳动,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而造成孩子懒惰、动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就是家长溺爱孩子,代替了孩子的成长。由于父母代替了孩子的成长,让他形成不愿意动手做事、不想付出、不喜欢干活等特点。因为他不愿意动手做事,在单位里就没有办法让同事喜欢他;因为他不想付出,别人就自然会给他很少;因为他在家里不喜欢干活,当他有了自己的家庭时就会与另一半产生矛盾。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就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就不能越俎代庖、代替成长。

2017-5-11

岳升杰每日分享:重脑轻体。我们在孩子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一种场景:孩子蹦蹦跳跳的在前面走着,一脸的轻松,家长大包小包地扛着、挎着、拎着东西走在后面。家长看到孩子没走正道,就不停地吆喝着,有时会对孩子喊:宝贝,走累了吧?来喝点水。有时孩子不理不睬,有时孩子会扭过头来,用嘴含住吸管,连手也不扶一下,喝完了就继续自顾自地往前走。这些现象对家长来说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他们的理由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累了,让他们轻松一下。在寒暑假当中,很多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就是睡觉、吃饭、看电视或者上网,甚至只是闲待着,什么也不干。家长上班回来既要督促、陪着孩子学习,又要做饭忙家务,常常忙到深夜还无法休息。有老师说,学校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有时也组织学生去参加劳动实践,而总有一些家长怕孩子晒黑了、累着了,就替孩子请假。

   父母这种代替孩子成长后面隐藏着一个传统观念,那就是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怪胎思想。父母这样做,其直接结果是造成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开煤气开关,甚至生活上的很多小事都不会做;间接结果是孩子不爱劳动、自理能力差、自私。这种自私会让孩子发现他待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学习外,无事可做,当他在家里没的任何事情可以承担的时候,他就没有了责任心,要知道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比狼还可怕。很多家条总是委屈地说:我对他那么好,让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让他生活在最好的环境下,为什么他现在却跟我反目成仇,对我恶语相象甚至离家出走呢?每当父母斥责孩子为白眼狼时,我就已经想到这肯定是他们蝋让孩子劳动喂成的。当我问他们,孩子在家里干活吗?他们会说,我让他干他不干,懒得什么也不想干。孩子真的从小就懒吗?只要正本清源,我们就会发现父母是孩子变成“懒虫”的始作俑者,愿父母深思。

2017-5-12

岳升杰每日分享:脑体平衡。就大脑和身体而言,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是身体的派生物,是身体的分公司;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言,脑力劳动是在体力劳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从社会的角度看,可能出现"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等脑体倒挂现象,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重智轻体现象,但从个人的角度看,脑与体应该是平衡的。从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忽视“体”的书呆子还是忽视脑的纯体力劳动者都不能称为成功者,那些真正的成功者都是脑体的平衡者。如果说“文化大革命”中由于重体轻智造成了科技的停滞,那么现在的重智轻体又造成了很多问题孩子。最近我之所以特别关注孩子的劳动,我认为现在父母对劳动的忽视非常严重,并且以后这种情况还要延续,而这种离谱的忽视将给我们的孩子、家庭、社会带来一场灾难。

   如果我们只从哲学的高度去阐述劳动的意义,我们很难让那些已经深入人心的观念得到改变,因为他们会认为那是大道理。但如果我从内向外、从下向上、从孩子的成长经历、从身边的事实去让家长体会劳动与不劳动的区别,家长就会意识到,让孩子爱劳动绝不是大道理,孩子不爱劳动所导致的后果也绝非耸人听闻。成语“心灵手巧”就完美诠释了手与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家在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那些童年时学会做事,特别是学会做家务劳动的人比那些从不做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会更加的愉快,而爱做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的失业率、犯罪率之比分别为1:15和1:10。而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离婚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比较低。在国内调查发现,常做家务的儿童心理问题较少,学习的自觉性和和责任感也较强。

2017-5-13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内容。狭义的劳动可分为自我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广义的劳动可分为劳动、活动和运动,所以,从这个意义讲,凡让身体活动的项目都属于劳动。

自我劳动也可称为自我服务、自理能力,凡是用于自身生存、生活、学习、成长的能力都属于这个范畴。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包括这些内容:1、学会起路。2、学会说话。3、学会穿衣服、脱衣服,把衣服摆放整齐。4、学会穿袜、脱袜,把袜子放在一定位置。5、学会穿鞋、脱鞋,把鞋子放在一定位置。6、整理衣物和床铺,学会叠被子,学会整理房间。7、学会安排课余生活,养成回家主动做作业的习惯.8、学会合理地收看电视、收听广播节目。9、学会随天气变化自己安排衣着。10、学会做简单的食物,学做简单的饭菜,学会识别食物的保质期。11、学会自我清洁,如洗头、洗脚、洗澡、洗小件衣物,逐步会使用洗衣机。12、学会自己独立上下学,独立出行。13、懂得绿灯行、红灯停等交通规则,有自我保护意识。14、学会购买简单的物品。家务劳动就是在家中协助家长做各种家务活,除服务自己外还服务家人,它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内容:1、整理、打扫房间。2、做饭、择菜、摆放餐具。3、洗碗、抹桌、收拾碗筷。4、端水、盛饭,伺候老人、病人。5、洗衣、晾衣、收拾衣物。6、浇花、喂宠物。7、清洗厕所,收拾垃圾。8、购买家庭洗漱等生活日用品。社会劳动就是到社会上参加一些劳动,可以分为公益和非公益两类。在学校里扫地、擦黑板,为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人好事等都属于公益劳动,而假期去一些地方打工获得一些报酬则为非公益劳动。

 

   另外,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也应属于劳动,如夏令营、到机关实习、打球、跑步等。如果孩子不爱劳动,那么他也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和锻炼身体。父母可以参考这些劳动内容对孩子进行培养。

2017-5-14

岳升杰每日分享:培养措施。在父母对劳动教育重视的基础上,父母就需要思考一下用什么措施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感情等方面,而这些都需要从小、从各个方面进行。家庭教育专家戴东老师从六个方面谈了这个问题。

首先,要因材施教。在各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和耐心都是不相同的。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应该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以免孩子因遭遇挫折对家务劳动产生抗拒心理和畏惧心理。其次,要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时,孩子就会觉得做家务是一场游戏,他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更高。第三、多容忍、少责备。当孩子越帮越忙,把现场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时,家长一定要温和地告知孩子哪里做错了,然后再示范正确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切不可责骂孩子,一定要有耐心、有步骤,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劳动的技能。第四,家长要端正态度,热爱干家务。勿让孩子从家长的言行和举止当中觉察出做家务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情。第五、夫妻双方一定要对家务进行妥善分工,以免让孩子产生做家务是女孩应该干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观念。在很多的家庭当中,家务活通常是妈妈干得多一些。爸爸相对比较少,于是男孩就会认为做家务是女性应该做的事情,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做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家务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干的事情。第六、无论孩子做得如何,家长都要给予赞许和鼓励。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所做的事对全家都有很大的帮助,他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如果孩子为自己没有做好而感到沮丧,这个时候家长就一定要及时地开导孩子,告诉他,他之所以做得不如大人熟练是因为他年纪小,能力和耐心都有限。只要他努力做了,爸妈就会很高兴。总之,只要家长坚持耐心、细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2017-5-15

岳升杰每日分享:体育锻炼。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和幸福的保障,谁都希望自己和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通过体育锻炼,保持一副健康的身体应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体育锻炼有以下好处。

   第一、体育锻炼是成功者和伟人必备的素质。这方面我们首推毛泽东主席,他少年时代就积极锻炼身体,不光进行冷水浴,还经常到江河中去游泳。他酷爱游泳,从1956年第一次游长江,到1966年最后一次畅游,11年间,他实际横渡长江40多次,而1966年,毛主席已经是73岁的老人。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个酷爱体育运动的人,常常从事划船、游泳、击剑、骑自行车等体育锻炼活动。他认为一个人要造福人类,就必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智力聪颖,他到87岁高龄,仍然精力旺盛。居里夫人曾自豪地说:“我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大财产就是健康的身体。”

   第二、体育锻炼能让孩子保持健美的身形,在成年之前,孩子的肌肉、骨骼都尚未完善,肌纤维比较细,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都较差,容易疲劳。再加上功课繁重,他们又喜欢长时间地窝在电脑和电视前,常常久坐不动,很容易因坐姿不正确而导致肌肉疲劳,出现驼背、肌柱侧弯、斜肩和歪脖子等问题,严重影响形体健美。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身形,为其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格。孩子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敏感期,让孩子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比如热爱体育锻炼的孩子即使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会因为平时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品格而不容易灰心丧气。

    第四、体育锻炼对孩子的学习有益处。有人研究,每天坚持在户外慢跑20分钟的孩子,其学习成绩优于从未进行过户外活动的孩子。原因是户外活动使孩子的精力更充沛,行为更加敏捷,在学习上也更富有创造力。

2017-5-16

岳升杰每日分享:锻炼之疡。体育锻炼好处多多,可是孩子锻炼身体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现在富足的物质生活导致孩子普遍不爱运动,体质也越来越差。曾有报道,有的孩子上体育课发生晕倒、猝死的现象,这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重视。据老师们说,在小学孩子上体育课的热情很高,但上了初中不爱运动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女生尤其明显。除了上体育课,很多女生在课间总是坐在教室里。为什么孩子普遍不愿意锻炼身体呢?戴东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分析。

   第一,孩子不爱运动与娱乐手段变得丰富有极大关系。以前,由于室内运动方式有限,男孩子爱在操场上追着玩,而女孩子喜欢跳皮筋、打沙包。可是现在,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极具吸引力的电视节目、游戏让孩子赖在屏幕前不肯离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不爱运动的习惯。

   第二,开展体育活动所需的场地、伙伴不好找。有一个初二的孩子说,周末的时候他都是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而他的很多同学也这样。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打篮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既需要场地又需要组织很多人,很不方便。

   第三,孩子体质差,觉得体育锻炼很遭罪。有个孩子还告诉我,由于长期不运动,他和几个小伙伴们的体力明显不行,所以,最怕上体育课。如果老师要求大家跑800米,那真是受罪,几乎没有几个同学能够坚持下来。

   第四,父母轻视体育锻炼,不鼓励甚至限制孩子运动。有些父母也认可体育锻炼对孩子是必要的。但是在学习面前,其他方面都应该让路。曾有一位母亲说,他儿子今年读初三,转眼就要中考了,体育锻炼可以先放一放,等孩子参加完中考再让孩子锻炼身体也不迟。

    孩子不喜欢锻炼身体,尽管有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孩子小时候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习惯,同样,要消除当前孩子的锻炼之疡,父母应是第一责任人。实践证明,这也是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做法。

 

2017-5-17

岳升杰每日分享:爱上锻炼。如何让孩子爱上体育锻炼呢?家庭教育专家戴东老师为父母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要鼓励孩子多运动。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跳、多跑、多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跑步,它是最有效、最经济也最能培养孩子意志力的运动项目。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古希腊人曾留下一段格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整个人体结构就是为了步行而设计的,所以步行和慢跑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当父母不断地鼓励、引导孩子多运动时,孩子自然就会有坚持天天去户外运动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要陪孩子锻炼。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所以父母要多陪陪孩子一起锻炼。比如和孩子一起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一起跑步,并让孩子形成习惯。

    第三,要教育孩子认真对待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就目前而言,由于安全的考虑,本来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活动和运动就少,如果父母再不做正面引导,真的会让孩子输在身体上。除此之处,父母如果能意识到现在学校的运动量远远不能满足孩子身体成长的需要,可以让孩子利用假期参加跆拳道、游泳、乒乓球等辅导班。

   第四,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观看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尤其是观看奥运会、亚运会、NBN篮球赛等体育比赛实况转播节目,这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火热激烈的比赛场面,很可能会将孩子的运动热情激发出来。从而使孩子的内心升腾起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

    第五,父母要给孩子讲解必要的运动安全常识。比如,饭后不能立刻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之后不能立即进餐;运动时出汗多,体内缺水,但不能马上一次性的饮水过多,尤其是冷水。一旦孩子真正了解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对运动本身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对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全身心投入的欲望就会必然地产生。2017-5-18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咏叹。实事求是说,我读书求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或动力便是远离繁重的体力劳动。因为我看到了父兄们的辛苦,我体验到了农村劳动的脏、累、苦。天朦朦亮就下地割麦,顶着炎阳捆麦、拉麦,晚上累得腰酸腿疼还要垛麦、看麦,碾场、打场更是土头土脸,鼻孔里面满是灰尘……这些场景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当我第一年不用再回家收麦时,我感到无比地幸福。时光荏苒,农业现代化突飞猛进,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我由衷地为农民高兴,为祖国的腾飞自豪。

   有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最幸运的,经历了社会的巨变,受过罪,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尝了;享过福,现在的生活是小时候做梦也不敢想的。开始听到这话觉得是同龄人在自嘲,因为无论怎么说也没有我们的后代幸福。后来,有很多事情让我不解,如有的孩子感到生活无聊,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有的孩子抑郁,有的孩子自杀。我就想,现在吃穿住行这么便利,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可以说不缺吃、不缺喝,又不用参加重体力劳动,为什么孩子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样幸福?我们那时就着几分钱的奢侈菜吃着发霉的黄卷,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陪着虱子睡大通铺,每周扛着馍篮步行几十公里上学,用现在的时髦话讲,那是真正的“低碳生活”。可是,我们生活得很充实、很有劲,从没有感到无聊过,更没有自杀的想法。这样想来,我的结论是:我们物质贫乏,精神富有;孩子是物质富有,精神贫乏;总体衡量,他们过得比我们那时痛苦。

   从事家庭教育后,我认识到,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后,最大痛苦来自于精神。我们那时虽然生活苦,但目标明确、精神自由、有价值感,总感觉不仅为自己活还为家族活、为社会活,而现在的孩子恰恰相反,所以他们更痛苦。如何让生活在“幸福窝”中的孩子真正感到幸福?我的简单想法是要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2017-5-19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体验。我现在一直提倡让孩子劳动,尤其鼓励孩子参与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是因为我意识到很多“问题孩子”都可从脱离劳动中找到原因。这些孩子不是没有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或社会劳动,而是连最基本的生存劳动像穿衣、吃饭、洗澡、健康或简单的家务劳动都脱离了。这种完全脱离劳动的做法斩断了孩子的生存之根、心灵之根,难怪孩子出各种问题。这就如一块干裂土地上生长出的幼苗,要么东倒西歪、丑态百出,要么少气无力、奄奄一息。

  说实话,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我是厌烦的,很少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让我心生恐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思想我内心仍存在着。也许正是这种要脱离繁重劳动的思想,让我明白我唯一的出路是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有了学习动力,我把“人生就是后天与先天的斗争”做为奋斗目标;也许正是有了这种劳动体验,让我明白父母抚育我们的艰难,有了感恩心,我要尽我所能报答父母;也许正是这种劳动体验,让我明白“锅是铁铸的”,有了现实感,必须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也许正是这种劳动体验,让我明白人人喜欢爱劳动的人,有了成就感,我成了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也许正是有了劳动体验,让我明白劳动创造价值,有了价值感,即使学习工作不顺我还能做很多事情;也许正是有了劳动体验,让我明白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意,有了意志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耐心和坚持;也许正是有了劳动体验,让我明白只要努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有了自信心,任何困难和挫折都击不垮;也许正是有了劳动体验,让我明白男人就是顶梁柱,有了责任心,我要做家庭幸福的引航人。

繁重的体力劳动固然让人烦,但适当的劳动则是人生存之本,做为父母一定要深思。

2017-5-20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名言。针对当前因严重脱离劳动给孩子成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用伟人关于劳动的名言给焦躁的父母泼一盆冷水,让父母们冷静一下、清醒一下,从而辩证地对待孩子的劳动。

   1、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马克思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3、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李大钊4、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 陶行知5、我毕生都热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也许甚至说,我更热爱体力劳动。当在体力劳动内加入任何优异的悟性,即手脑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更特别感觉满意了。-- 巴甫洛夫6、愉快只是幸福的伴随现象,愉快如果不伴随以劳动,那么它不仅会迅速地失去价值,而且也会迅速地使人们的心灵堕落下来。--乌申斯基7、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 马卡连柯8、我只相信一条:灵感是在劳动时候产生的。……劳动,这是一切钝感的最好的医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9、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 休谟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劳动是人的本性,人的灵感、智慧、成就、价值、快乐、幸福都来源于劳动。当前,有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和未来而不让孩子劳动,这种好心办坏事的做法正侵蚀着我们的孩子,且有蔓延之势。愿我们的父母重温一下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劳动的名言,明确一下培养孩子的方向,如果继续按“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套路走下去,我们极有可能让自己和孩子都走近深渊里。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要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技能,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奠定基础。

2017-5-21

岳升杰每日分享:痴人说梦。在我当老师的几年中,家庭教育像鬼火一样零星地、偶尔地露一下,似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感觉,它最多也是做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和补充。如某位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经常到学校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便认为这位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好。另外,在那些老师之中,如果孩子又学习好,我们便认为这位老师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高手。因为在我的经验中,我的父母没有文化,从没教育过我,我不也成才了吗?再加上搜集到的同样的例证,让我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至多也是锦上添花或者只有老师才能称得上懂家庭教育。

    在我教育孩子的几年中,我是以老师的身份出现的,因为我当过老师,并且自认为是口碑很不错的老师,我便拿出教学时的一点套路在孩子面前手划脚高谈阔论”。当时自我感觉良好,就连大姐也说:你们两个都有文化,能教孩子,看妮学习多好!我自鸣得意,自认为自己非常懂教育,自己就是教育方面的大伽,别人的观点和意见我是听不进去的,当然,我想孩子们也应该非常喜欢我给他们讲人生道理、授课。后来才听到孩子们的真心话,原来他们很烦我,我在家里他们很不舒服,甚至有侄子要到我家来玩先打电话试探,看我是否在家,如果我在家就没下文了。现在想来,那时我很好玩,很有讽刺意味,我是孩子眼中的周处,我穿着“皇帝的新装”。到儿子上学后,我这一套不灵了,我玩不转了,我很苦恼。那时,我为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横竖怨不到自己,责任在孩子身上顺理成章,我也像很多聪明的父母一样,随时随地斥责孩子,挑孩子的毛病。其他人也从没有把矛头指向我,有人劝我:“你行了,有一个孩子学习好就满足吧,你家孩子都学习好,还让人家过不过?”我听后,也只能像吸大烟或喝醉酒一样猛地刺激一下,但进入生活后,我仍然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7-5-22

岳升杰每日分享:扼杀劳动。有个女孩圆圆,25岁了,大学毕业后到我单位工作。她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开车技术很好,和同事们关系处得很好。她妈妈一直和我是老同事,现在她又和我是新同事,女孩喊我叔,彼此都很熟悉。有一天几个同事闲聊,我开玩笑说:圆圆,在家会不会炒几个菜?一下子打开了她的话匣子:“我在家没做过饭,我妈不让我做。她说,结了婚也不能做饭,在家我还不舍得让你干活,到他家让我闺女去伺候他,别想!到时不行就找保姆!每次吃过饭,我妈又是刷碗又是拖地,我就坐那里看电视。难怪我嫁不出去了。”我听着女孩嘻嘻哈哈的叙述,心中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女孩说的话是真实的,她妈妈的想法和做法也是真实的。在我心目中,我的老同事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工作特别出色,和同事关系也处得很好。这样一位母亲,竟然在教育女儿方面有这种想法,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可以想像父母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缺课有多么严重!

   这位母亲的观念和做法也许并不少见,只是我学习了家庭教育意识到它的危害了,否则,我也可能会合并同类项。正是这些扼杀劳动的做法,导致了孩子的亚健康和一系列问题。现在孩子的婚姻已成了父母心中最大的结,有的孩子以结婚太麻烦、不自由为理由迟迟不结婚,这应是不愿承担责任的表现;有的结婚后因双方都不愿意劳动而离婚,这是没有能力经营婚姻的表现。现实中,很多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殊不知这种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了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和勤于劳动的民族,应该看到,这些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问题却出在父母身上。

2017-5-23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兴趣。孩子天性是爱劳动的,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每个孩子都可以对劳动产生兴趣。关颖老师说:当孩子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扫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他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在孩子看来,和大人一起干活儿就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这时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告诉他扫帚怎么拿、碗怎样洗,孩子会很高兴,而且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又可以在将来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务来减轻自己的负担。这其中的关键是父母要有耐心,不怕麻烦,不吝惜时间认真教孩子,并设法让孩子感到劳动的愉快和自我满足。

   如何让孩子保持兴趣,关颖老师指出:当孩子承担了某一项劳动任务,他的兴趣和热情未必能够巩固和持久。所以在孩子劳动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鼓励、评价、指导,让孩子感到父母一直在关注、关心他的劳动,为他的劳动而高兴,并乐于随时帮助他。只有经常得到父母的认可、确认和鼓励,孩子的劳动兴趣和热情才能持久地保留下来。要培养孩子的劳动兴趣,父母也要有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如果父母对家务劳动总是相互推诿,孩子会把劳动当做不愉快的事情,不会对它有好感。如果全家人都乐于承担家务劳动,就会使孩子产生参与劳动的最初愿望,“我觉得很有意思”便会成为孩子在劳动实践中的切身感受。这种兴趣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主动性,胜过父母千百次的说教。

   从关颖老师对孩子参与劳动的分析,我们能体会到没有天生的懒孩子,懒孩子都是父母不注重劳动教育的结果。尤其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环境下,劳动已成为生活的添加剂和幸福的助推剂,做为父母,谁抓住了孩子的劳动谁就抓住了孩子的幸福。

2017-5-24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三要。第一,要提高认识。很多孩子出现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严重脱离劳动;而孩子严重脱离劳动则因为父母从小没有培养;父母之所以没培养则缘于对劳动认识的偏差。所以,无论是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还是从治疗孩子问题的角度都需要父母提高认识。父母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的比较中发现劳动的重要性:凡是成功者、幸福者都是爱劳动者,凡是失败者、痛苦者大都与好逸恶劳有关;凡是爱劳动的人到哪里都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爱劳动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让人烦。有些父母从小不让孩子劳动,不让孩子为别人服务,其目的是怕孩子受罪、怕孩子吃亏,其结果孩子因没有能力他自己要受罪,因不知付出、不懂孝敬,父母要吃亏。第二,要丰富内容。在咨询中,父母所叙述的问题如空虚、孤独、自私等很明显与孩子没有参与劳动有关。但当问父母“你是否让孩子干家务活”“孩子在家是否干家务活”时,父母思索一阵会说,我也让他干,他也做过几次饭,也帮着干过活。这些父母把劳动教育简化成为口头讲讲,碰到机会让孩子干两件体力活,忽略了劳动教育的生活化和常态化。比如,孩子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做?是不是眼中有活,假期中能否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三,要讲究方法。现在孩子大多学习压力较大,学校里的劳动实践严重不足;社会上蔑视劳动和功利性的人生成才之路左右着不少家长;相当多的孩子童年缺乏劳动经历。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必须创新发展、讲究方法。下面一些方法可供参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孩子做主,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父母要言传身教;及时鼓励孩子劳动中的良好表现;慎用金钱做报酬的方式;不要把家务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把多方面的劳动素养的培养放入孩子的日常教育之中;引导积极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循序渐进,不同的年龄段要有不同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劳动。

2017-5-25

岳升杰每日分享:陪读父母。夏华,13岁,是江苏盐城人,从去年到外地上初中。妈妈张正芹抛弃了田地,在儿子的学校旁租了间房子,每天就做着洗衣、烧饭服侍儿子的事情。她说:“夏华从小就没离开过我们,若是让他一个人在这么远的地方上学,吃饭、洗衣可怎么办?没办法,全家人最后做出了让我'陪读'的决定。现在家里10多亩地都要靠雇人来种了。”小许的母亲刘女士今年49岁,原本在老家是做会计工作的,她说:“孩子高中以前,都是在老家读。但到了高中,我们觉得还是西安的教学质量好,让孩子来铁一中参加了入学考试,还交了大笔的借读费,都是为了孩子,让她考一个好大学。孩子从来没出过远门,一个人在西安我也不放心,住在宿舍一堆人又怕孩子不适应,于是和孩子父亲商量了之后,我决定提前办了退休到西安陪着孩子。上了高中一晃就要高考,这是我们全家第一重要的事情。在孩子跟前,不仅能给孩子做饭,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身边也有人照顾,所有的家务我都来做,做饭洗衣服,她只管好好学习。”

   夏华和小许这样的陪读现象绝非个案,这个事情虽然没有文件号召,但在中国发展得很快。就我的老乡中,农村的孩子到县城上,县城的孩子到市里上,要么是父母或祖辈租房专职伺候,要么是举家搬迁。这种让孩子劳动脱离劳动,妨碍孩子独立的做法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有位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懒得有些太不象话了。懒得整理床铺,懒得洗袜子、洗内衣,懒得收拾书包,甚至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去倒。”这难道与父母的“陪养”没有关系吗?有位父亲说:“我儿子今年已经20多岁了,可家里的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当初怕影响孩子学习,不让他做家务,可最终的结果是书没念好,倒是养出一条‘懒虫’,只知道上网打游戏,真不知道将来离开了我们该怎么办?”父母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

2017-5-26

岳升杰每日分享:冷热不均。“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这是2014年央视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的广告词。仔细想来,中国父母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到儿女哭着送走的那一天止,每时每刻都在为儿女操劳。这也许是中国文化、中国特色!难怪有人说,中国父母应是世界上最舍得为孩子付出的父母。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孩子在父母心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成人、成才、成功、发展是非常重视的。想起这些,我眼前仿佛就有一个画面:孩子被举在空中,下面是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叔叔、姑姑、舅、姨,他们手中有钱、有玩具、有礼品、有鲜花……都在各尽其能,满足孩子所需。

如果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考察,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轻视、忽视简直让人咋舌。比如,他们可以把刚生下的孩子成年成年放给祖辈或别人抚养;他们吝啬得连买一本教育孩子的书就心疼;他们可能因为听到“让自己改变”等不耐烦的词就可以置孩子的教育于不顾;他们可以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应酬、打牌、喝酒上却不舍得陪孩子一晌;他们可以在外面忍气吞声却容不得孩子一点顶撞;父母可能因为一次家长会而互相推诿甚至有的父亲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想到这些,我仿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像罪犯一样抱着头蹲在地下,以父母为代表的亲友团围成圆圈、高高站着、瞪着眼,用食指点着孩子在历数着孩子的不是。这种冷热不均、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怎能不让孩子得病?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悖论现象:一是忽视家庭教育根的作用,却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这个干上;二是给予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的物质满足,却期望孩子奋斗不息;三是让孩子脱离劳动,却想让孩子承担大任!

2017-5-27

岳升杰每日分享:直面现实。从事家庭教育后,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说:你别给我讲这些大道理,这些道理我都懂,你就直接给我说方法吧!有的父母比较含蓄,虽然口头上没有说出来,但行为举止已表现出来。如何解决观念和方法的冲突,如何解决治标和治本的矛盾,父母和指导师都必须直面现实。

   孩子不上学了,父母想赶快寻个方法让孩子回学校;孩子离家出走了,父母想赶快用几句话做通工作让孩子回来;孩子早恋了,父母想赶快弄个绝招让孩子断绝来往;孩子网瘾了,父母想赶快用个计策让孩子回心转意。这些都是大事,父母往往已经和孩子战斗了几个回合,知道其中的难处,当咨询时虽然心急还可以保持一些耐心。对于小事,有些父母更是直截了当,诸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孩子写作业马虎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等都是想让专家马上支个招。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理解父母的急迫心情,有了病谁不想快速好呢?另一方面,我也深知这些问题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小时候刨红薯有个经验,地面上看到一个须根就跟着刨,越刨,根越粗,一会儿就能刨到一个大红薯。父母们说的这些问题就好像一个须根,只要一追,就会发现根越来越粗,最后能在父母身上找到一个大红薯。做为指导师,我何尝不想弄副灵丹妙药快速地见效呢,这样既满足了父母的愿望又显得自己本领超群。但科学和良心告诉我,捷径是没有的,忽悠人是不长久的。

  有需求便有市场,有些父母不想改变自己只想改变孩子,并且不惜重金,于是针对孩子的治网瘾机构便应运而生。有些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没有心思用在孩子身上,但代表自己、代表自己的心,于是代替父母的机构鳞次栉比。事实一再证明,父母不改变而只靠外科手段改变孩子的方法不论多高明,其效果只能是昙花一现,最靠谱的是父母学习、成长、改变。

2017-5-28

岳升杰每日分享:我的方向。有些父母以家庭教育只是讲大道理为由拒绝学习家庭教育;有些家庭教育流派以标榜自己根正苗红、具体实用、立竿见影来抨击其他流派;有些非家庭教育学派以只讲大道理为借口对家庭教育进行攻击。这是我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这也是对我信仰是否坚定的考验。

   也许我是政史系毕业,学过哲学,我不认为大道理有什么不好,因为它是一种方向。从大的说,家庭教育必须不能离开哲学的指导;从小的说,家庭教育必须坚持父母学习、改变的原则。也许我当过老师、行政干部,好讲一些大道理。有些父母所说的“道理都懂”,实际上是根本不懂,最多是一知半解。如果大道理真懂了,孩子教育不会偏到哪里去。也许我生性愚钝,从不想攻击别人也不想让别人攻击,凡听到那些为了抬高自己而攻击别人的言论就不舒服。事实证明,真正的大师都有包容心,而攻击人的大都是“半瓶子醋”有防范、自卑心理。也许我思想中庸,我认为尽管家庭教育流派甚多,但我认为其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如都是强调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关系大于教育、打骂教育是错误的等。我甚至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能跨入家庭教育这个门槛就是智慧者,能宣传、助推家庭教育的发展就功德无量。也许我阴差阳错走进了家庭教育,我特别痴迷于家庭教育,正如别人痴迷于自己所学一样。我的理解,幸福是一座金山,人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挖掘,没有对错之分。尽管我连续通过了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尽管我也经常参加传统文化、家庭系统排列、意象对话、催眠、沙盘等学科的学习,但我认为这些理念和方法与家庭教育并不矛盾,很多理念和方法完全可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对于家庭教育,我的幽默是:外面彩旗飘飘,家中红旗不倒!我的信念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17-5-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之美。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孩子们:“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从小就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习总书记深刻地揭示了在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哲理,可以说,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能让孩子更美。1、劳动可以培养独立性。孩子出生一年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2、劳动可以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动手是幼儿发展思维的体操。俗话说:“心灵手巧”,而对孩子来说,则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3、劳动可以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动手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劳动在培养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能显示体力与技能技巧多种多样的结合。4、劳动可以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创造世界的真实含义,从而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切不可搞一阵风,更不可当耳旁风。

2017-05-30

岳升杰每日分享:人的退化。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首先从猿进化到人,是劳动将双手解放了出来,是创造性的劳动让大脑越来越发达,是劳动需要配合促使人产生了语言。其次从人类的发展,从远古人类到现代人类,正是劳动让人越来越聪明,人们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再次,从个体一生的成长看,一个人的智慧、能力、价值无一不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也可以说,在0-18岁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从这些宏观意义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人类脱离劳动,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者说就会造成人的退化成为“类人动物”。有人说,现在孩子是历史上脱离劳动最严重的一群人,他们身上关于为人方面的退化已经表现出来,它不止反映在体质和劳动能力上,还反映在责任心、自信心、感恩心、生活乐趣、受挫能力、交往能力等品质上。

  体质越来越差。孙云晓老师早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中就指出,中国孩子的生存能力远没有日本孩子强。从我们身边的孩子就可以看到,“小胖墩”和“小瘦猴”有很多,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小少爷”和“小公主”也不少见。有一次单位组织拔河比赛,我带头的一组获得冠军。他们对我的耐力和气势赞不绝口,老局长笑说“还是叨过地的人有劲”,有一个年轻人很是受伤决心像我一样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只不过骑了两天就不见了。

  精神疾患增多。有位专家说:远离劳动给下一代的心理与性情带来的祸害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目下大中学生中的精神疾患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据中学老师讲,学生中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比例很高。

  苦大仇深。父母们不想让孩子劳动其目的是爱孩子让孩子幸福,而结果是“苦了孩子”,结了仇人。有些孩子理性上明白这是父母爱自己,但潜意识中他们知道,他的这些“苦”都是父母害的,他会变着法折磨父母。

2017-5-31

岳升杰每日分享:自我服务。关于三大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戴东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占90%,学校教育占8%,社会教育占2%。如果把教育比做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干,而社会教育就是枝叶。如果把一个孩子来比做一棵树,那么,心灵是根,身体是干,学习成绩就是枝叶。如果把孩子的劳动比做一棵树,那么,自我服务是根,家务劳动是干,社会劳动就是枝叶。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心灵、自我服务三者对孩子成长所起的决定作用。

自我服务是指自己照顾、料理、管理自己的能力,这是每个人能够独立在社会上生活最基本的能力。3岁的幼儿就已经有了独立自主、自我服务的萌芽,随着幼儿成长发育、动作的发展,幼儿就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整理自己的图书玩具等。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尝试着洗手帕、袜子等。而在一项关于“家长对幼儿的饮食起居”的调查中看到:家长代劳的占52.8%;希望由幼儿园老师培养的占16.7%;20.6%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顺其自然,认为长大了以后自然就学会了。在对“家长用何种方法对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进行培养”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偶尔培养的占82.2%,坚持不懈养成习惯的占17.8%,这样的比例是很悬殊的。其实,这就等于说家长们错过了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好时机。如果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大包大揽,什么事都由家长代劳,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养成依赖心理,凡事都要成人满足他。另外,从“家长如何对待过分依赖的孩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代劳的有62.2%;不予理睬的占20%;引导帮助的只占17.8%。对于孩子的过分依赖,家长没有正确的帮助,只是一味地袒护、代劳,这样孩子将来长大以后,什么事都犹豫不决,不能做出果断的决定。懒惰、害怕挫折、经不起生活的风雨,不会有大的作为。所以,家长应从小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