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六十一)

6年前 [05-28 07:46 周日]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专家论坛5”《“学”而不“习”不爱学习》:
      本文作者郑委老师在文章中,为我们呈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什是“习”。“学”是人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习”是实践、演练、演习等行为方式。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学习,狭义的解释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广义解释为: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该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第三个问题,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要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是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其次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再者是确立明确的学习动机(或者称学习目标)。

      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是一个问题,就是“学以致用”,如是则“悦”,不然则“苦”。《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000多年前孔夫子就做了富有哲理的阐释:学习者能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验证并丰富对真理的领悟,能不快乐吗?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能不快乐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其乐无穷。如今我们很多孩子为什么觉得学习不快乐?一是学习的目标过于功利,认为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取得了好成绩才可以上得了好中学、考得进好大学,考得了好大学才能找得到好工作,有好工作才会有好生活。看上去顺理成章,于是,千军万马竞相拥挤“独木桥”。其实这是一道毁人不倦的“魔咒”  ,好多孩子因此成了“刷题”、“考试”的机器,成为分数的奴隶,何“乐”之有?二是对学习过于狭隘的理解,只把中考、高考的学科科目称为“正课”,其他科目一律被称作“副课”,或者干脆取消,甚至把艺术和体育也当作获取“考试分数”的手段。除此之外都可以“不要管”,都是“不务正业”。试想一个孩子连生活的能力都没有,何“乐”之有?诚然,生命要在学习中成长,要在成长中学习。所以,孩子理应是一个虔诚的学习者,学习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锻炼生活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领悟、丰富真理;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学;在实践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实践中实现理想和梦想!学习,让孩子有能力享受幸福、创造幸福!何乐而不为!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警示篇1”《弑师案启示:不要再把成绩看得太重了》:
      本文是游涵老师就“邵东少年杀害自己班主任”事件,展开分析后提出的警示:不要再把成绩看得太重了!案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学生小龙,学习退步,几门功课的考试都交了白卷,就把学生的手机给收了,以此为戒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然而,这个班主任看似特别平常的一个举动,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再看这位学生杀害了班主任以后,居然对自己的妈妈说:“我终于自由了!”让人费解的是这位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表面上看什么都没有,只是老师单纯的觉得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收掉了孩子的手机,告诫学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来。但是了解发现,这位学生是一位网络小说的超级“痴迷者”,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千多部,可以说手机是他阅读网络小说的唯一依托,离开了手机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生命的自由权利受到了侵害!”、“触犯了人生底线!”于是采取行动“自我保护”。这样的逻辑看似荒谬,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陷和错误,认为学业是孩子的唯一,分数是孩子的全部;认为家长和老师,以此对孩子作出的任何举动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是“爱”孩子的。所以,当自己的行为,已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耗尽了孩子的精力、侵犯了孩子的界限、捅破了孩子生命的底线的时候,还觉得“理所当然”。分数很重要,但是与生命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也许关爱孩子的生命,这才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永远不能突破的底线!让每一个人有尊严的活着,就是我们的底线!请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了!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警示篇1”《弑师案启示:不要再把成绩看得太重了》:
      本文是游涵老师就“邵东少年杀害自己班主任”事件,展开分析后提出的警示:不要再把成绩看得太重了!案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学生小龙,学习退步,几门功课的考试都交了白卷,就把学生的手机给收了,以此为戒督促孩子努力学习,然而,这个班主任看似特别平常的一个举动,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再看这位学生杀害了班主任以后,居然对自己的妈妈说:“我终于自由了!”让人费解的是这位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表面上看什么都没有,只是老师单纯的觉得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收掉了孩子的手机,告诫学生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来。但是了解发现,这位学生是一位网络小说的超级“痴迷者”,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千多部,可以说手机是他阅读网络小说的唯一依托,离开了手机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生命的自由权利受到了侵害!”、“触犯了人生底线!”于是采取行动“自我保护”。这样的逻辑看似荒谬,其实也反映了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严重缺陷和错误,认为学业是孩子的唯一,分数是孩子的全部;认为家长和老师,以此对孩子作出的任何举动都是合理的、正确的,是“爱”孩子的。所以,当自己的行为,已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扭曲了孩子的天性、耗尽了孩子的精力、侵犯了孩子的界限、捅破了孩子生命的底线的时候,还觉得“理所当然”。分数很重要,但是与生命相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也许关爱孩子的生命,这才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永远不能突破的底线!让每一个人有尊严的活着,就是我们的底线!请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了!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警示篇3”《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力确实无人可以比拟。婴幼儿期的生命至重、安全感等都来自于母亲;儿童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独立意识和能力的锻炼、道德意识和品质培养等,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母亲的教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度和幸福度主要来自于母亲。所以本文的作者提出,孩子的成长:成也母亲,败也母亲。虽然有些过激,但是正揭示了母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母亲的教养态度、方法、能力和本身的个人修养,都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其中,母亲个人素养和教养态度,是养育孩子的决定因素,而方法和能力的作用是极其微弱的。为什么我们有些妈妈,长期致力于寻求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结果发现方法越多越束手无策,方法越多孩子的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多?其实道理很简单,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不在于对孩子说什么话,不在于为孩子做什么事,不在于为孩子制定什么计划和目标,更不需要标准对孩子采取什么严格的管教,所以,父母怎么样为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具有什么样的人生格局,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品质素养。如果父母没有好修为,是教育不出好孩子来的!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如果孩子有问题,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这里需要改变的,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能力和“错误率”,恰恰是孩子毫无干系的,父母的自身修养,是父母的善行、正身、修心。假如一定要教育孩子,那就给孩子一个温和的好态度,态度一变,问题不见,态度一变,方法无限。建立与孩子和谐亲子关系;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仅此而已。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警示篇5”《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
      我们拿什么给我们孩子?也许是父母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答案早已有定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亲就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孩子学习父母,主要是于模仿和接受父母的行为方式,模仿和接受父母的思想理念,是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熏陶。因此,在任何一个孩子的身上,都会留下父母的“影迹”和家族“特质”。为此要教育孩子,父母应该好好做人,做善良的人。2、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其实就是不能输在父母的自我教育上。我们有不少家长想通过学习家庭教育,来寻求教育孩子的“秘诀”,只要坚持学习,最终都会有收获慢慢修成正果。我们会发现,孩子原本都是圆满的,之所以慢慢长大“问题”越来越多,不是孩子身上“长出来的”,原因是受到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在干扰共同作用“污染”的结果。孩子是真正的受害者,所以如果孩子有问题,这些问题要么是父母“制造”的,要么是父母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可怜天下父母心,都说:一切为了孩子!好吧,让我们为了孩子,好好学习!让我们为了孩子,不断完善自己!让我们为了孩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名人家教2”《托尔斯泰:牺牲时间给孩子讲故事》
      俄罗斯大文豪、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平时写作工作特别繁忙,但是他对自己孩子教育一刻都不曾放松。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总是抽出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们稍微大一些,就教他们画画;孩子们认字以后,就与他们一起读书并给他们做讲解。所以他的孩子们很早就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他常常这样说,陪伴孩子跟写作一样重要,准确地讲更重要。是啊,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父亲,把教育自己的子女当作最重要的工作和神圣的使命。与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和理由去疏离我们的孩子呢?如果真的忙于工作,可否借助发达的通讯工具,保持经常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交流呢;如果忙于各种各样的应酬,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精简掉一部分;如果忙碌于各种娱乐场所,或者热衷于各类棋牌,或者沉迷于网络、手机、电视,那你是不是可以应该收敛一些,检点一下自己的行为呢。“挤”一点时间“施舍”给自己的孩子吧!其实所有的父亲都很清楚,无论再“忙”,时间天天都可以安排出来,就是看你愿意不愿意;很多所谓的“忙”,只不过是推脱责任的借口罢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只是一转眼的时间,牵扯到你的精力并不是很多。如果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特别吝啬,那么,你必定要为之付出数倍的沉重代价,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让你终生遗憾。你说是不是?父亲,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偶像,是孩子心中的英雄,是孩子的天。但这都仅仅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待孩子长大了,一切都变了,也许父亲的称谓还在,但是在孩子心中的内涵一定发生变化。而且因为父亲的缺位,一定在孩子身上留下很多缺憾,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成就和幸福。你于心何忍?回来吧,亲爱的父亲!做拉车的牛!做孩子登天的梯子!有您真好!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国外家教4”《美国母亲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口吃》
      本文作者讲述了摄影师霍华德先生,在儿童时期的一段经历。他从小跟随母亲生活,胆子特别小,除了母亲几乎不敢与其他人交谈,上学以后不敢跟同学讲话,因为他一开口就“结巴”。更糟糕的是,学习成绩特别差,每门功课都不及格,数学经常是零分。很多人都怀疑他的智商有问题,于是母亲决定休学一年,让霍华德在自己所开的餐馆里“打工”,这样霍华德每天都有机会与不同的客人接触,鼓励孩子从“你好”“谢谢”“再见”等最简单的会话开始训练。母亲还尊重美术老师琼斯的建议,给霍华德买了许多绘画的书籍和工具,让他学习画画。返校以后霍华德不但不再口吃,而且非常自信。从此找到了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努力,终于成为著名的摄影大师。并且获得了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故事很感人,全文请参阅《不输》27卷78页。
      如果一个孩子胆小、内向、“口吃”、门门功课考试都不及格、从来不与同学和老师交谈。你说这样的孩子累不累苦不苦?假如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怎么来对待的他呢?霍华德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好老师。不但“发现”了孩子,在一大堆“问题”中发现孩子的个性和特长,并且给予尊重、支持和鼓励,不离不弃。赏识教育之父周弘老师,有一句特别感人的话说,哪怕全世界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也要饱含泪水热情地拥抱我的孩子。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孩子学习有问题跑机构不解决问题,同样,孩子呈现的各种问题,向外求,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爸爸妈妈的真爱会化解一切!学习增加爱孩子的能量,教育孩子就变得简单了!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名人家教2”《舒婷:独特的教子之道》:
      作者舒婷是当代著名作家,朦胧诗派著名诗人,全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本文是舒婷女士,在儿子独自离家前行前的一段叮咛。话题涉及交友、恋爱、健康等等。第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她告诉儿子,如果恋爱,不管初恋成功与失败,不管它是一生一世,或仅仅过眼烟云,都必须真诚对待,才不会辱没了你和你所爱的人。第二,吸烟何止危害健康。她告诉儿子,如果一不小心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染上毒瘾,就必须鼓起勇气,全身心投入严酷的斗争,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前途和幸福永远不能气馁,永远不要放弃。而且,你的父母也将不惜一切代价,紧紧握住你的双手,直到你彻底摆脱恶魔的阴影。第三,是那一只手,放在你的肩膀上。她对儿子说,不管遇到什么,失恋,伤痛,过失,吸毒,战争,我将义无反顾保持精力和信心,为你的康复与你一起努力斗争,任何时候,你感到孤单、渴求温暖,你都会看到身后有我,你从不远离永不失望的母亲。(请参阅《不输》27圈87页)。
      如果说舒婷教子,有什么独到和特别之处。首先,态度温和、语气柔美,如涓涓细流温润儿子的心田。儿子独自远行虽有不舍,也有期待和希望,但传递给儿子时没有压力,采用的句式都是“如果……就……”和“如果你……我们就……”,非常明确的告诉儿子怎么做是正确的,也明确的表达了父母永远爱儿子以及对儿子的支持鼓励。其次,在对儿子的诉说当中没有出现“不,不准,禁止”等负性词语,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自由的选择,以及对孩子的信任、宽容和理解。父母与孩子交流沟通,其实内容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获得的感受。如果父母都能温柔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也不管自己的情绪有什么波动,你的爱,你的期待,孩子都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并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感恩。名人可以这样教育子女,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赏识教育之父周弘老师说,天下所有的孩子本来都是天才,天下所有的父母本来都是教育专家!不是吗?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教误区4”《你敢?我报警》:
   “你敢?我报警!”这是一个小女孩对她妈妈下的最后通牒。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母女闹到如此僵局呢?其实事情小到不能再小,女儿在看电视,妈妈喊女儿吃饭,结果引发了冲突。这样的情景,我想在很多家庭都经常出现,叫孩子写作业、叫孩子起床、叫孩子做点小家务……等等。这些本来是与孩子最简单的生活沟通,而我们不少父母却常常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闹到不堪收拾的地步。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是父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却没有把孩子当成有一个尊严的生命去尊重、去珍爱、去崇拜。从而亵渎了“为了你好!”,父母爱孩子,所以心里总是想着“为了孩子好!”但是为什么你一开口、你一出手,孩子就感觉不好呢?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到底好不好?比如孩子看电视、打游戏、玩玩具、看书写字做作业、打扫卫生做家务等等等等,到底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估计你也不太好回答。事实上,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孩子需要的、喜欢的、有兴趣的,我们都应该接纳,给予尊重、理解、支持。当然孩子受限于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还不强,自控能力不够,所以,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吧。
   让孩子从一种行为切换到另外一种行为,需要一个平稳妥善的过渡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强行威逼。像本案中的妈妈让女儿停下看电视去吃饭,本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妈妈一开口便厉声质问“想不想吃!”并且直接关掉电视机!妈妈缺乏对女儿的基本尊重,过于强势以显示自己的权威,这就是冲突的起因。如果孩子的妈妈稍作一下态度上的改变,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不妨“停下来、靠过去”,停下你手中的事情,走到孩子的身边,“直接说,慢慢等”,蹲下身子对孩子轻轻地说:“宝贝,我们吃饭喽!”,如果孩子看得正起劲停不下来,那你就在边上慢慢地等,陪她一起看:“哇,好精彩,好有趣哦!”“妈妈烧的菜你也一定很喜欢!”只要父母不焦躁,孩子啥事都好办!你不妨试试。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国外家教5”《礼仪不是教的是实践的》
       本文作者认为,让孩子学会礼仪,不在于怎么教,而在于怎么实践。礼仪不是做给他人看的一种形式,而是父母和孩子快乐相处的一个环境和一种好心境。不必教,只要行,孩子就会快乐地学到。要求我们父母无论在什么场合,大人与大人之间,大人与小孩之间都要“彬彬有礼”,“请”,“谢谢”,“对不起”等等从不离口。(原文请参阅《不输》27卷79页)
       是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只限于遗传。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等,最初的习得全都是通过模仿父母而获得,因此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孩子的行为方式与父母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礼仪也是这样,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人,那么,父母就应该时时彬彬有礼,处处举止有度,与孩子相处时这样,与他人交往也应该这样,礼,生于心见于行,故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礼仪是有内而发的尊重和崇拜,不是徒有其表的形式。所以父母的言行必须一致,要让孩子怎么做,要对孩子说什么,那就得先怎么做。切忌,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比如要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你平时说话就得温文尔雅,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其他人。而且要做到人前人后都一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一套,背着孩子的面又是另外一套。我们有些父母,在孩子的面前还是比较注意的,但是在其他的场合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粗鲁低俗,认为这样不会影响孩子。其实错了,因为一个人的修养,“装”是装不出来的,父母对孩子的感应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总之,对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找方法去打磨改造孩子。孩子没有问题,即使孩子有什么问题,也是无辜的,真正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的父母。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课堂4”《富养穷养是基于内心的,不是流于形式》:
      说到孩子穷养还是富养这样一个话题,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家里的男孩子一定要养好,不管家里再穷,父母再苦,也要舍得投入,而对于家里的女孩子呢,则要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也就是讲女孩子的教育投入可以放松一些。持这种观点人是因为受到了传统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这种情况在发达的城市地区比较少见,但是在偏远的农村,老少边穷地区还是存在的。第二种理解是,对于教育不同性别的孩子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认为男孩子要多磨砺,多吃苦,而女孩呢,在物质方面尽量给予满足。很多人对于穷养与富养的认识主要是区别在物质需求的满足。幸运的是,持以上两种观点的人的越来越少,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应该存在性别歧视。所以穷养与富养孩子,不是流于形式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穷养其身,富养其心。不论男孩女孩,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都应该有所节制不能放任,而在心理和精神上丝毫不能疏忽,应当给予富足的滋养不能让孩子缺爱。父母养育孩子,一是生养二是教育,两者不能偏颇。常说生孩子不易,殊不知,育孩子更难。有的孩子物欲横流,看似追求享受,其实是内心空虚。而内心真正强大的孩子,往往不太在乎物质享受。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看得明白,因此富养与穷养不应该流于形式,而应该着力于以心养心,让孩子在孩提时代得到充足的心理营养,孩子的心养好了,一切都好,而且越来越好。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