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之我见(3月9日培训作业)

10年前 [03-12 14:48 周三]

   本周日我们听了丁老师和吴老师的讲座,丁老师在课堂中的歌声很好地调节了课堂气氛,而吴老师的幽默风趣和顾老师一样,带给大家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这一次学习的家庭教育基本方法让我们听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们需要使用一些技巧,需要用一些好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教育有好结果。
    吴老师讲的“表扬用事实来说话”这一点我非常赞同,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或者哪里进步时,我们的表扬要具体化,不能每次只是用“你真棒!”、“你进步了!”、“我喜欢你!”这样笼统的话语,而是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表扬,这样孩子才有动力去努力。
    看看我带的班级里的孩子,我发现,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家庭里,被视为小太阳,被老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严重。而现在的年轻爸爸妈妈很多都是以工作为主,努力赚钱养家,基本上没时间管孩子,一般都是晚上和周末时管,平时大部分时间孩子都由老人带领着。一般老人都非常疼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一些老人对孩子过于溺爱,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是否对孩子有益。不少隔代家长看不得孩子被批评、训斥,更别说挨打了,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羽翼下。老人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过分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导致童化心理的延长;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这类孩子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的个性。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过分的溺爱和保护,造成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举例一:我们班里有个男孩,从小受到奶奶的宠爱,他只要一开口需要什么东西,奶奶不假思索就给他买。每天上幼儿园都要奶奶亲自送到老师面前,不然就不愿意上学,奶奶也是随孩子,没有任何措施,听孩子的话每天送到教室里来。这样长久下来,这个男孩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如:平时胆小内向,不愿与同伴交往,做事依赖性强,应变能力差等。

      举例二:有些家长总会来问:“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幼儿园里吃饭吃得好不好?在家里根本不会好好吃饭,总要盯着他,有时候甚至还要喂他吃饭呢!”关于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家长和我们沟通过,是呀,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是自己吃饭,并且保持桌面地面清洁、干净,很多孩子一口饭一口菜吃得很快。但是在家里的情形就和在幼儿园里完全不一样了,有些孩子吃一口饭看一会儿电视,或者拿个玩具玩一下,有的还要跑来跑去坐不住,而爷爷奶奶看着孩子吃得那么慢,实在舍不得了,就开始动手帮忙喂了。这样孩子在家里吃饭永远改不掉这些坏习惯,因为他们根本不害怕也不着急,反正最后会有奶奶喂我吃的。

       举例三:有一次,早上下着大雨,佳佳由奶奶帮她撑着雨伞来到了幼儿园。晨检好以后佳佳突然发现自己穿着套鞋,着急地哭了起来,对着奶奶大声叫喊:“都怪你!都怪你!不给我拿运动鞋,老师说的上幼儿园要穿运动鞋的!”奶奶立刻表现得很心疼孩子,自责道:“都是奶奶不好,奶奶忘记了,你别哭了,奶奶现在就回家去给你拿运动鞋!”孩子还在对着奶奶生气:“就是你不好,就是你不好!你忘记给我拿运动鞋了!”这个孩子自己忘记拿运动鞋,却反而责怪奶奶不好,而奶奶却一味地自责,对孩子宠爱有加,使得孩子更加专横跋扈,蛮不讲理。

       以上一些例子都是讲了老人过度溺爱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在放纵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

       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子女,把下一辈视为宝贝,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都不敢对孩子说“不”。老人在养育孩子时最好要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做父母的普遍又比较忙,他们只好放手让老人去管,这进一步加剧了溺爱的情形。孩子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很多家长确实也不重视礼貌教育,一味宠爱,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的。

       许多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根源却不是孩子,某些祖辈对隔代人过于溺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自我中心,养成任性自私不良习惯,长大了社交能力差,甚至有暴力倾向。溺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幼儿期孩子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孩子小时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越明显。

       总之,希望我们的祖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该严格要求时要严格要求,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都要好好斟酌,孩子做错事情时不能一味包庇、迁就,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教育,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