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帮太多也易致亲子关系失衡(莳苡)

10年前 [12-02 23:19 周一]


故事分享:不要轻易地给予
 
国人去藏区见小孩就发笔,发糖,发钱,导致了今天很多藏族小孩公然站在路上拦车要钱的后果,有时候简单的所谓行善会带来更坏的后果,慈善需要智慧! 卢旺达的贫寒场面可能对于一般人只能想象, 一位中国的义工下了卡车以后,看到一位瘦骨嶙峋,衣不蔽体的黑人男孩朝他们跑来,那个男孩很少看到这样的大卡车。顿时,义工动了怜悯之心,转身就去拿了车上的物品向小男孩走去。 “你要干什么?”美国义工大声呵斥,“放下!” 中国义工愣住了。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不是要来做慈善工作吗? 美国义工朝小男孩俯下身子,“你好,我们从很远的地方来,车上有很多东西,你能帮我们搬下来吗?我们会付报酬的。” 小男孩迟疑在原地,这时又有不少孩子跑来,美国义工又对他们说了一遍相同的话。有个孩子就尝试从车上往下搬了一桶饼干。 美国义工拿起一床棉被和一桶饼干递给他,说:“非常感谢你,这是奖励你的,其他人愿意一起帮忙吗?” 其他孩子也都劲头十足一拥而上,没多久就卸货完毕,义工给每个孩子一份救济物品。 这时又来了一个孩子,看到卡车上已经没有货物可以帮忙搬了,觉得十分失望。 美国义工对他说:“你看,大家都干累了,你可以为我们唱首歌吗?你的歌声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唱了首当地的歌,义工照样也给了他一份物品:“谢谢,你的歌声很美妙。” 中国义工看着这些若有所思。 晚上,美国义工对他说:“对不起,我为早上的态度向你道歉,我不该那么大声对你说话。但你知道吗?这里的孩子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因为你轻而易举就把东西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因而更加贫穷,这就是你的错!” 这天,来自中国的义工度过了不寻常的一天。义工把东西给孩子,可要求他们以劳动获取。上帝把恩典和爱白白给我们,但要求我们努力奔跑。家庭教育也如此,不要轻易的给与,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应该给与的。

 

那么,帮孩子帮多少算合适?

 

这里要掌握一条原则:施与受的平衡法则。中国自古就有一个助人的美德,而且大力提倡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大多父母都是无怨无悔地付出,感觉养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却很少要回报。可是,这种付出带来的后果往往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单方面的一味付出,和单方面的一味索取。

 

这种关系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纠缠不清,甚至决裂。因为亲子关系也属于关系中的一种,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关系的关键词是“互动”。所以,父母与子女想要和谐、自在地相处,就要懂得如何平衡之间的关系,如何互动。帮助孩子是必要的,但不注意分寸,就会物极必反,仍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这里有三种“帮太多”的现象:一种是以帮助孩子来达到控制孩子。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帮助,父母事无巨细,凡事包办,孩子上哪所学校,进哪个班级,学什么专业,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决定。孩子若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就会表示愤怒和伤心,迫使孩子顺从。一种以帮助孩子来获得认可和尊重。当父母一旦以能者自居,孩子势必会以弱小无能而生存,自卑和内疚会折磨孩子,无法安宁。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和孩子的界限。当父母过多地帮助孩子,事事代劳,甚至干涉到孩子的生活,剥夺了孩子学习与成长的权利时,那父母是应该被埋怨与指责的。

 

助人不是必然以牺牲自己作为代价,我们帮助别人应以对方可以回馈或传递的能力范围为界,也就是 “不会给双方造成负担。帮助孩子也是一样。有的孩子长时间接受父母的帮助,直至长大已成为一种习惯,不懂得回报与付出。可是一旦父母去世之后,长不大的成人就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这种情绪甚至会伴其一生。在《家庭会伤人》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今日家庭危机就是这些不成熟的人所教养的孩子,将来也会成为不成熟的人。而我觉得,这些被过多帮助的孩子在情感上一直都是匮乏的,不是完整的,不是富足的。他们被剥夺了付出和回报的权利,他们在情感的发展上就是欠缺的,也就是与人、与父母在情感、人格的互动上就不平等,一直匮乏。而我又觉得,情感上的日益充盈和富足,才是幸福感的源泉。

 

所以,为人父母,你要知道你为何要帮助孩子?哪些是出于孩子真正的需要,哪些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却强加给孩子。你还要知道你和孩子的心理界限是什么?虽然付出和回报无法对等,但我们若是清晰自己的心理可接受的界限,并能坚守这条界限,我在自己舒服的区域内付出,也在舒服的区域内接受,但是,界限以内的区域就不要轻易去越过。我们看到有些人抱怨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这就是越过了自己可承受的界限,自己心里不舒服,变成了怨妇。还有一些人付出了很多,却也糟来冷眼敌对,顿感伤心受挫,其实是因为你的帮助已越过了别人可接受的界限。



莳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