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那些“神童”究竟“神”在哪儿?(转)

10年前 [11-29 14:36 周五]

发表时间:2013-11-05 14:55:55  文章来源:中国铸基教育网 孙金龙  
        近年来,媒体和网络上不断曝出一些“神童”来,比如:重庆9岁男孩徐毅因发表诗歌、童话和小说等作品10多万字于2012年底加入重庆市作协,成为该市最年轻的作协会员;再如:2013年高考中考入清华大学的13岁山西少年范书恺、被东南大学录取的13岁女孩宋文清;还有2005年高考时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数理与信息科学系录取的10岁少年张炘炀……


  当你在百度搜索中键入“神童”这俩字眼后,百度马上为您找到的相关结果约是2840万个。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神童”已经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以“群”的形式出现了。当越来越多的神童不断出现时,我们不禁要问:人间真的有“神童”吗?这些“神童”究竟“神”哪儿?对于一般家庭来说“神童”的成长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13岁清华大学生范书恺:“神”在父母从小把他好习惯养正


  范书恺是恢复高考以来山西省河曲县第8个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学生。虽然这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但如何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仍然很值得我们的许多家庭去借鉴、去深思。


  范书恺父亲范相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母亲王静毕业于忻州师专,是一位老师。每天对小书恺的辅导,成了范相和王静夫妇二人的必修课。


  对于儿子范书恺的培养,父亲范相介绍说,我们的感受就是对孩子要负责任、肯牺牲,孩子可塑性强,大人要认真引导。孩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坚持得好,学习上从没松懈过。上小学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学能力,从未报过任何形式的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自律性,一个小时能完成的作业,绝不拖到下一分钟;作息一直非常规律,每天的学习任务都要不折不扣地完成,老师的教学步骤他从来不落后,坚持每天都要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解决每天的问题。范相还介绍说,范书恺的最大爱好是读书,十余年为他买课外书上有1万多元。书恺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书籍,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百科类书籍,有成套的中外名著,还有《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等杂志期刊。读书学习之余,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等,也是范书恺的爱好。他也会和别的同学一样,听音乐、练书法、看网络小说、动画片……


  范书恺没有上过幼儿园和小学一、二、三年级,一直在父母身边学习。其实,起初父母亲并没有刻意去培养他,只是后来渐渐发现他记忆力强,才开始有意亲自引导他学习。当范书恺还不到两周岁时,由于范相和王静常教他认字和用扑克牌、象棋玩数字游戏,书恺就会认读许多汉字,可以运用乘法计算。3岁前,范书恺一直跟着当时还在河曲葛真龙联校任教的母亲,3周岁那年,王静调回县实验初中,没有按照学校教材对范书恺进行常规教育,而是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书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教他,没想到正好应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12岁出书的宋芊钰:“神”在父母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年4月,天津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女生宋芊钰的6万字小说《最后一只寒冰兔》由中国华侨出版社正式发行,得到社会普遍关注。4月初,天大附小邀请天津市教委、市基础教育学会、南开教育中心等教育专家召开研讨会,共同探讨青少年素质教育、个性培养相关话题。


  天津市基础教育学会副会长田福安认为,童年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重要、最充分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做出成就属于正常现象;人所具备的天赋才能差距并不悬殊,关键在于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且人的大脑潜力非常巨大,得当的启发和教育可以让孩子在较小的年龄就显示出过人的能力。


  “范本教育很重要。父母不读书,怎能让孩子喜欢读书?”田福安认为,宋芊钰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归根结底得益于父母爱读书对女儿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宋芊钰只有两三岁时,她的母亲就坚持为她读书讲故事。“幼儿从小以听读的方式识字,大大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整体认识。”田福安说。上小学后,宋芊钰经常跟着妈妈去书店选各自喜欢的书抱回家。没过几年,她就把适合她年龄段的中外名著基本看完了,又要求妈妈给她推荐了《巴黎圣母院》《简爱》《飘》《红与黑》《苔丝》这样大部头的书。


  13岁北京大学生阎霄汉:“神”在父母养正了他独立能力






  阎霄汉是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2013年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科学院。


  谈起阎霄汉的成功,阎霄汉的父母介绍说,培养他的“独立”性是他们一直进行的教育方针。


  上小学的第一天,阎霄汉的父亲教他整理完书包对他说,从今天开始,这个书包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以后我和你妈妈谁也不碰,课本、练习册、文具都得你自己整理。阎霄汉的母亲闫宇星在他小时候从小就告诉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在刚上少儿班时,因为班里不少同学已经提前接受过化学竞赛训练,因此老师对初中化学讲得比较简略,只花了不到两个月就讲完了。妈妈问他要不要报个辅导班,他说不用,而是自己去请教班里学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同学介绍了一本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他一口气看了3个晚上,就感觉到“入门了”。这也是他让父母给他买过的唯一一本书。


  阎霄汉上小学时参加数学集训队,大多数同学的父母都会陪读,但他的父母从来没陪读过。父母对他强调的是,你是一个学生,学习是你分内的事情,我们对我们的工作负责任,你也得对你自己的学习负责任。阎霄汉问妈妈学习上的问题,得到的回答都是,妈妈不懂,没学过。他就得自己寻找解决方法。阎霄汉的妈妈说,这样培养他独立,“其实是切断孩子偷懒的退路”。


  “神童”是从哪里来的?


  “神童”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从古到今,各朝各代都有。但神童究竟从哪而来?无论是范书恺还是宋芊钰或者是阎霄汉,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位成为“神童”的孩子后面肯定屹立着他们不辞辛苦、懂得家庭教育方法、愿意为孩子成长而付出的爸爸妈妈。


  有研究表明,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范书恺记忆力超强,他的父母就培养发挥他的长处;宋芊钰喜欢读书,她的父母就满足她读书的需要;阎霄汉喜欢数学,他的父母就让培养他独立研究数学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培养“神童”的关键人物不是别人,而是孩子的父母,每位“神童”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走向成功的。有句话说的好——你虽然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但中国还有很多“神童”都埋没在家庭里,埋没在父母的手掌心里。我们家长只是抱怨孩子不认真学习,有谁抱怨过自己没有负到责任呢?我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但我们为教育好孩子掌握了多少科学的方法?有的父母在不差钱的情况下,动不动就花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把孩子送到快速培训班,而自己当上了“甩手掌柜”。


  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子女是天下最艰难的事情。但真正教育得法、教育好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上优秀人才,不能只见心动而不见行动,要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自己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计划当中,必须学习教育规律和教育法规,必须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


  (作者系北京华夏正源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