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犹太家教---安全感、害羞和羞愧

10年前 [11-12 21:25 周二]

犹太家教---安全感、害羞和羞愧

  (2013-11-11 10:16:56)

 

 

 缺乏安全感

       好好的孩子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不正常?归根究柢,是长期性缺乏安全感所造成。

        和成人不同,幼儿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也不会从价值上进行深层思考,“安全感”只是内心直觉的感觉。因此幼儿的安全感可以在亲情的抚慰或呵护的下获得,但他们都十分敏感,缺乏亲情,甚至只是父母亲一句不适当的话语,一次消极的回应,都会引起情绪上的反应,而经常承受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不安全感就越来越沉重,负面情绪就渐渐主宰了孩子的心灵。

 

婴幼儿缺乏安全感一般现象是:

● 害怕妈妈离开他:因为妈妈是他最信赖,最能满足他的需求的人,因此有些孩子非常“粘人”。

● 幼儿欠缺亲情,容易失去自信,变得胆小、怕事。

● 社会化发展不足的幼儿怕和陌生人相处,因而有害羞心理。

● 亲子沟通不良的孩子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差,因而经常以哭闹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 缺乏分享意识的幼儿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因而显得自私,有独占或霸占玩具的表现。

● 语言能力不足的幼儿人际关系差,经常会咬人、打人。

 

       一般家长即使注意到孩子有这些倾向,也会认为这是婴幼儿的常有现象而不曾在意,以致孩子逐渐朝向负面行为发展,越来越令父母无法理解。 

 

“害羞”是个性发展的第一个缺口

       对于婴幼儿,“害羞”不等于难为情,也没有道德上的含义,只是指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因对方的语言或行动而感觉焦虑不安时产生逃避心理的表现。家长常常把害羞看成个性内向、胆子小,其实只是社会化发展的问题,只要提高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适应能力,这种情绪问题就可以获得解决。

      有些家长总认为害羞是宝宝的个性,不值得大惊小怪,于是宠着他,不让他和陌生人相处。这样宝宝将越来越胆小内向,不利于心智成长。而更糟的情况是,有些家长经常以嘲弄的语气逗弄孩子,让他当众害羞躲闪,这就为负面情绪的发展种下了祸根。

        所以,当家长发觉孩子容易害羞的时候,必须采取的做法是:

● 不要在他人面前诉说孩子害羞,也别责备孩子的害羞行为。害羞不是过错,别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失去了面对他人时应有的自信;

● 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他人的机会,从生活小节做起:遇到熟悉的人,示范性地打招呼、话两句家常,孩子自然会跟随;经常带他出外,体验和陌生人招呼和应答的过程。这样就能加强他与人互动的信心,逐渐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

 

“羞愧”是滋长负面情绪的温床

         羞愧不同于害羞。对婴幼儿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值得他探索和为所欲为的游乐场,当这种开心玩乐的兴致受到干预或被强硬制止的打击时,他会感到气馁、失望而又无可奈何,于是顿然情绪低落,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莫知所从。这种负面情绪就是“羞愧”。一般上,宝宝在感觉羞愧时会出现眼睛下垂,低着头看着地上,或者以沮丧、乞求的目光望着妈妈。这时,及时的抚慰或制造新鲜舒适的情景可以转移他被压抑的情绪,相反,如果父母总是置之不理,逐渐就会演变成以哭闹、耍赖,拒绝任何沟通交流,甚至打人等失控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的父母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觉宝宝在做某件事情时,都是因为好奇、觉得好玩、有趣,并不是一般人说的调皮、捣蛋,更不是存心让父母生气。曾经不止一次听到一些家庭教育专家对家长说:“许多时候,孩子都是在测探你的底线,想看看你能容忍到什么程度。”这是以大人的思维来揣测婴幼儿的心思,足以误导家长。事实上,宝宝绝没有这种勾心斗角的本事。例如在吃饭的时候,宝宝拿着小勺翻搅碗中的食物,拨弄得桌上地上一片狼藉,除了因为小肌肉发展不足,手腕手指不够灵活的原因之外,他的原始动机纯粹是由于好奇,可能是五颜六色的食物激起他对颜色的兴趣,也可能是想看看里边还隐藏着什么。再如喝牛奶的时候,他举起杯子,让牛奶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欢欣鼓舞地看得入神;给他碗碟和小勺,他会把它当锣鼓敲打,或摔到地上,纯粹是为了听听那“奇怪”或好听的声音。但在一些父母看来,这是无法容忍的事,立刻板起脸孔,大声喝止,甚至举手就打,这意外的、突然的打击,孩子先是不知所措,进而惊骇恐慌,而父母的责骂和愤怒的表情让他产生犯罪感,他没有机会也能力去向父母解释,只有压抑着情绪,觉得羞愧。这种体验将形成一个心结,让他惶恐不安,于是在许多事件的反应上出现偏差。

 

家长必须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 在面对孩子的“不可接受”的行为时,以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并接受他的原始动机,不暴怒、不责备,而是耐心地引导他认识事件的后果和可以有的更好的做法。例如:把牛奶倒下来欣赏一道瀑布,这很好玩,但这样你就没有牛奶喝了,而且你弄得地板很脏,妈妈擦洗起来很辛苦;一方面,带他到卫生间去,拿个杯子给他盛水倒着玩。这样孩子玩得很快乐,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 在和孩子的互动对话中,家长的每一句话都要拿捏得恰当,这是很难做到的。许多时候,家长都会因为“习惯成自然”地说出不适当的话,或因为生气、忙碌或情绪不佳而口不择言。例如:当孩子做某件事情遇到挫折,向妈妈哭诉的时候,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哭什么?一点儿也没有男子气慨!你是女孩子吗?这点小事就哭了!”在孩子听来,这无异于警告他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一种错误,他会羞愧,从此不敢再把心事告诉妈妈,从此就会越来越不自信。

● 有些事情是孩子无法通过努力去改变的,例如“尿床”。妈妈当然很烦,即使不责骂,也在行动上表露出厌烦与无奈。更糟的是以尿床作为话题来嘲弄孩子,这对孩子自尊心的打击最大,让他羞愧难当,心理永远潜藏着一种罪恶感。孩子尿床有生理原因,也有情绪问题,这不是他的错,家长应该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他,而不是针对尿床的该与不该做文章。

        有人主张让孩子为某项违反规范的行为感觉羞愧,然后再给予适当抚慰,可以提高他的社会化发展,这有正面价值。没错,但要掌握好分寸,否则,不当的干预、言语的粗暴和忽略后续性的舒解,激化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将会造成自卑、自暴自弃和对父母的不信任等等后果,不利于个性发展,也影响亲子的关系。 

        家长在暴怒时打孩子,肢体上的痛楚对孩子的伤害是暂时的,而语言造成的伤害——现在的说法叫“语言暴力”,不管是有意或无意,话一出口,就深深刺入孩子脆弱的心灵,所以“暴力”的种子来自家长的语言暴力。肢体暴力不会传染,语言暴力却会产生异变。因为孩子的羞愧已经形成,这条毒蛇,将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侵袭他脆弱的心灵,造成无可收拾的后果。

        我给家长们的建议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必须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心态。婴幼儿无论做出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故,都不是他的错,不应指责,相反,还要给予宽解和抚慰;但在这同时,要应用自己的智慧,心平气和地、耐心地针对事件的产生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积极的、有效可行的做法去改变孩子,或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