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0~16岁孩子的心理发展轨迹

10年前 [10-20 14:37 周日]
 5岁的女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忙人”,她每天除了上幼儿园,还要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钢琴以及绘画。家长们把孩子当做一张白纸,总是忍不住要在上面勾勾画画,想把他们的未来设计成一幅精确而美丽的图画,但是结果真的像他们想象的那样么?

  幼儿期,小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

  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无需对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进行教育,因为他们年纪太小,还不懂事。有些家长甚至这样表态,幼儿期的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是无知无觉的,让他们每天吃好喝好就行,无需进行心理方面的培养。这种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幼儿期是孩子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显现,他们的个性和品质也开始慢慢形成。孩子在幼儿期是否能得到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教育,直接关系着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

 


  幼儿期的孩子之所以不是一张白纸,是因为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势头。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思维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三大方面。

  1.思维发展

  幼儿期的孩子虽然还不懂事,但是他们的思维已经从行动中解放了出来,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转变,而且他们的思维中出现了象征功能,可以不受眼前具体的事物左右。然而,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凭借的主要还是事物的表象,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当妈妈换了一副新眼镜,他们就会认为这个戴眼镜的人不是妈妈了。

  幼儿期的孩子虽然还没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家长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观察力和词语理解力大大加强,这对幼儿脑中“概念”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情感发展

  幼儿期的孩子有着丰富多样的情感反应,例如早期的友谊感、后期的集体荣誉感等。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期孩子的情感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他们生活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深化的。例如幼儿早期的依恋感,只是针对抚养他的人产生的,其基础主要是满足婴儿自身的温饱等生理需求。然而,到了一定时期,孩子对老师和同伴也会产生依恋感,这时候的依恋感则更多是为了满足他们交际和求知等方面的精神需求。

  幼儿初期孩子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到了幼儿晚期,他们渐渐学会了使用表情以及控制自己的情感。随着自身认知水平的提高,很多诸如美感、道德感、理智感等高级感情也会在幼儿身上出现萌芽。

  3.个性发展

  在幼儿期,孩子的个性开始形成。在一开始,幼儿的心理活动缺乏抽象概括性,他们在对人和对事的态度上都缺乏稳定性,也没有确定的倾向。随着幼儿独立性和自觉性的增强,他们逐渐出现了自己的个性倾向,这种个性倾向主要受他们的自我意识影响。幼儿往往无法独立地自我评价,他们在道德判断上也往往依附于成人,例如,他们总喜欢用“妈妈就是这么说的”这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如果家长不注重幼儿期的心理教育,那么孩子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其中包括怯懦、敏感、自卑、自大、任性、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等。

  幼儿期的孩子绝不是一张白纸,幼儿期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恰当的心理教育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作为家长,要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满足孩子正当的心理需求。每个幼儿都有获得爱的心理需求,事实证明,一个受到父母充分关爱的孩子,总是朝气蓬勃的,在未来也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反过来,当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总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无法健康地成长。作为父母,要掌握一些向孩子示爱的小技巧,例如在孩子需要关怀的时候,亲切地看他一眼,或者用手轻轻地抚摸他一下,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会让孩子快乐很长时间,甚至铭记一生。

  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受到父母的斥责更难受的了,作为父母,要多夸赞孩子,多给他们正面评价。父母无论多忙,每天都要挤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陪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做这些事情时,不要面面俱到,把每个细节都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而是给他们独立完成小事情的机会。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发火,而是冷静地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并且给他们另一个选择。例如:“打人是不对的,你可以告诉妈 妈为什么生气,但是不能打人。”在跟孩子的对话中,父母要多用“我”这个字进行陈述,而不是用“不”这个字,这样就会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对你产生了不好 的影响。如:“看到你把积木乱扔,我感到很难过。”

  幼儿期是孩子开始主动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时期。对于幼儿来说,世界是绚丽多彩并且极具吸引力的。对于父母来说,幼儿期也是启蒙时期,这时候的孩子,最需要他们的关爱和指导。

  温馨提醒

  在幼儿期,除了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还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那些三岁以前的幼儿,他们的体质很弱,父母要防止他们挑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和粗细搭配。在对幼儿期孩子的教育中,还要注意不要期望值过高,否则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

  学龄前,在自主、愉快的玩耍中发展

  众所周知,孩子进入学校后,会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但是从当下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学龄前的儿童也没有多少用来玩耍的时间。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已经占据了孩子的生活,甚至有很多学龄前儿童比大人还要忙。

   我们社区的“小忙人”露露上着三个课外班——语言特长班、英语特长班、美术特长班。自从父母为她报了这些学习班,只有六岁的露露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一 样,不停地忙碌着。下午从幼儿园放学后,露露不是上语言特长班,就是要跟外教学英语,周末还要上两节美术课,父母还规定,露露每天晚上至少练习两个小时当 天的课程才能上床睡觉。自从露露上了这些所谓的特长班后,就完全失去了玩耍的时间。

  张先生在某机关工作,他的儿子现在刚刚六岁半, 但是这个小家伙却几乎耗尽了张先生所有的精力。张先生白天上班回来后,不是送孩子上课外班,就是辅导孩子做作业,就连周末也不得闲。这既让小家伙叫苦连 天,也让张先生心力交瘁,但是张先生固执地认为:“要想孩子以后有个好前途,就必须要从娃娃抓起。”

  五岁的琳琳在一所省幼儿园里学 习,这所幼儿园各方面都不错,唯一不足的是收费太高以及课外班泛滥。琳琳的妈妈告诉我,让她最头疼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收费兴趣班。虽然幼儿园声明是自愿报 名,不强求,但是幼儿园为了赚钱,今天开个书法班,明天开个舞蹈班,后天没准又开个英语班,想不报名吧,又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办法,只好咬着牙 供孩子上各种兴趣班。

  “妈妈,我今天实在是太累啦,我在家里休息一天,不去幼儿园可以么?”前两天,我外出买菜的时候,正好看到邻 居家的明明向他的妈妈这样恳求。邻居看着一脸委屈的孩子,只好无可奈何地点点头:“这孩子太累了,也该休息休息了。”明明三岁上的幼儿园,上了没多久,妈 妈就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每天都累得够呛。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学龄前的孩子背负着过多的压力,课外兴趣班占据了他们游戏的时间。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为了让孩子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玩耍就是他们最好的“课堂”,孩子们通过快乐自主的 玩耍,可以不自觉地学到很多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知识。

 


  美国西雅图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芭芭拉女士曾这样说过:“对于那些学龄前的孩子, 学到多少具体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玩耍中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不会玩耍的孩子,思维注定是僵化 的,虽然他可以通过报各种学习班来获取一些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是死的,对孩子想象力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既然玩耍对于学龄前儿童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家长,要如何和孩子互动,用游戏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呢?我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有趣的小游戏。

  要想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可以跟孩子玩售票员或售货员的游戏。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两元钱的车票,告诉他们公交车分段计费的原理;或者把家里的日常用品标上价格,让孩子扮演售货员的角色,父母则扮演顾客的角色,这样孩子就可以在玩耍中学会一些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

 

要想锻炼孩子的空间感,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像电动汽车那样的玩具,让它们在孩子的操纵下,穿过家里的茶几或沙发。或者让他们把不同大小的水杯排列整齐,分别把他们命名为爸爸、妈妈、儿子,借此增长他们的空间能力。

  要想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多玩儿一些类似“辩论会”的游戏,选择一个话题,让孩子试着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且试着用自己的观点来说服别人,这样一来,孩子就在游戏中学会了沟通和表达。

  在和孩子进行益智游戏时,家长要多引导孩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要选取一些真正有益孩子身心的内容,切不可进行一些带有欺诈色彩的游戏,例如现在流行的“天黑请闭眼”等。

  因为学龄前的孩子,心智还没有发育成熟,如果过早地接触到这些游戏,会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诸位家长朋友都了解了玩耍对于学龄前孩子的重要性,那就让我们给孩子更多的玩耍时间吧,放飞他们的思绪,让他们在游戏中成长,在玩耍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温馨提醒

  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大部分的玩耍都离不开身体的运动,恰当的运动型玩具会促进孩子大脑和身体的生长发育。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玩具。


  推拉玩具:购物车、玩具除草机、吸尘器;带轮子的拖拉小动物;轻巧的手推车以及娃娃车等。

  骑乘玩具:玩具小汽车、紧贴地面的骑行小车等(刚开始最好不要让孩子玩儿没有脚蹬子的车,等到孩子骑车技术较为熟练后,可以让他尝试尝试小三轮车)。

  体育运动装备:球类,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性的接球以及可以锻炼孩子奔跑能力的踢球等。

  摇摆玩具: 摇摆马、摇摆小车、摇椅等。

  童年期,“我要独立,快快长大!”

  经历了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幼年期后,孩子就跨入了人生的奠基阶段——童年期。之所以说童年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是因为这个时期,尽管身体发展并不明显,但是个体的意识和认知水平却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是个体意志力、独立性发展的最佳时期。

  关于童年期的年龄界定,一般来说,童年期与学龄初期相吻合,是指个体从6、7岁到11、12岁这一时期,这时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也成为孩子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大量外界事物的涌入,孩子的独立意识渐渐萌芽发展,内心会有类似于“我要独立,快快长大”这样的声音在呐喊,不断地促使他们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引导,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家长们似乎并没有真正领悟这里所说的“理解引导”的意思,所以在实践中往往会偏离正轨,甚至会背道而驰。借此,我再着重提醒一下各位家长,不要以为你对孩子百般宠爱、能够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甚至不合理的要求)、包揽孩子生活中一切大小事务就是对孩子的支持和引导,相反,正是因为对孩子的这种溺爱,才在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使孩子渐渐丧失了在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的竞争力。

  这里的独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上独立自理的能力,比如自己动手穿鞋、叠被、洗脸、洗衣服、做家务等;另一方面则是思想意识上的独立自主,主要是在做一个小决定、小选择或者处理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想法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

  只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才能拥有独立的意识以及自主解决事情的能力,这对孩子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这种良性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人类,在动物世界也是极为常见的。比如在狼的家庭中,狼崽出生没多久,就会被狼爸爸赶出家庭,去感受外界的严酷。在独自生活的过程中,狼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肌肉变得更结实,反应更加灵敏,知觉也更敏捷。而这些,都是在残酷的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中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本领。

  除了狼以外,狮子也是这样锻炼自己孩子的。当捕获到猎物后,雄狮和雌狮都会把自己的孩子赶开,等它们吃完以后,再把剩下的、难咬的部分给孩子。雄狮和雌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它们想让自己的孩子明白,美味的食物必须通过自己激烈的搏杀才能享受到。一旦幼狮学会捕食,雄狮就会把它赶出去,让它独自在自然中锻炼生存的能力。虽然人类社会不像自然界那样残忍,但是竞争也相当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一生存法则,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相同的。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家长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独立意识以及独立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明白“自助者天助”的道理,促使他们去独立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千万不要把希望和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

  如果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期总是忽视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那么孩子势必会产生一种懒惰和依赖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指望着别人来给自己解决,一遇到点挫折困难就承受不住,老想着寻求外援。

  这种心理一旦演变成一种不良习惯,就会严重阻碍孩子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以及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当然,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过程中,父母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就曾有家长向我咨询应该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这里,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心得。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在生活上尽快独立起来。如今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对待孩子百般宠爱,甚至溺爱到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的地步,一手包办孩子生活中的一切细小事务,让孩子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宾级待遇。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家长一定要在生活中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鼓励孩子独立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其次,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多给孩子自己选择、做主的机会。很多家长习惯将“选择权”紧握在手,为孩子“描画”未来的“蓝图”。家长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这种种“关爱”的行为,也许能帮助孩子解决眼下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会严重扼杀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变得没有主见。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选择做主的机会。比如在带孩子买文具、买衣服等生活学习用品时,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在不影响孩子饮食均衡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吃什么;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在玩游戏时自主选择玩具和玩儿的方法……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意识,使其养成“自己做决定”的习惯,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人。

  最后,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提供给孩子参与的机会。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愿望的机会,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比如在处理一些家庭事务时,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进来畅所欲言。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注意聆听,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更不要大声呵斥、否定孩子的想法。如果孩子的建议被采纳了,父母应大声公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做主”的成就感;如果孩子的建议不可行,父母也应该安抚孩子失落的情绪,鼓励孩子今后继续就家庭中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不仅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温馨提醒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引导者,他们对父母极为信赖,有时甚至把父母说的话当做“绝对真理”,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给孩子带去不良的影响。在童年期,父母还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负担太重,有些家长逼着孩子去钻研他们不擅长的东西,结果白白浪费了孩子玩耍的时间。


  青春期,充满变数的第二反抗期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期。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青春期变化感到措手不及,缺少青春期意识,以至于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后知后觉,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以前乖了,于是开始粗暴地对孩子进行干涉,引发孩子强烈的对抗。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年龄阶段,正如很多父母说的那样,孩子的青春期总是悄然而至,让他们来不及做好准备。其实,孩子在进入青春期时,是有明显的心理变化和表现的。作为父母,如果能对这些叛逆的孩子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让孩子安然度过这个躁动的时期。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上高二了,沉迷于网络游戏,以至于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朋友很生气,不留情面地把孩子呵斥了一顿,并且把家里的电脑设了密码。由于成绩不好,这个孩子在班级里不受老师的重视。有一天,他向父母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把家里电脑的密码取消;第二,更换班级。对于这两个要求,我的朋友都严厉拒绝了,并且在盛怒下打了他一巴掌。从此后,这个孩子就不去上课了,无论谁说都没用,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他甚至放出话来,如果父母逼他上学,他就离家出走。

  在现实生活中,像我这个朋友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但又找不到一个良好的沟通方法,以至于每一次谈话都不欢而散,甚至在冲突中结束。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必须完成由父母心态到成人心态的过渡。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像以前那样对孩子耳提面命,因为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激起他们的叛逆心理。

  家长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孩子,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不会买账的。在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去反省自己的做法,继续对孩子施加“高压政策”,那么孩子就会像弹簧一样,父母压制得越厉害,他们反弹得也就越猛烈。

  对于那些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权威在一点点地丧失,那些不注重“与时俱进”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产生难以填平的代沟,这种代沟会让父母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父母不能总把孩子看成孩子,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一个长大的、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应该用商量的口气和他们对话,而不是耳提面命的命令式口气。当青春 期的孩子走近你时,不要总想着教训他,当他们沉默的时候,也不要整天唠唠叨叨的,因为青春期是孩子的必经之路,需要家长的“特殊照顾”。

   我的朋友肖明先生认为自己正上初三的儿子有点不正常,从前他们的父子关系很融洽,还经常互开玩笑,但是最近他的儿子一回到家要么就闷头吃饭,要么就把自 己关在房间里,这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对他说不用担心,这只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的正常现象。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过渡到成年人的必经阶段,一般指11~18岁的青少年,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青春期阶段大多是从初中后开始的。在这个时候,他们生理 上的成人特征日益明显,这些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又渐渐影响到这些孩子的心理变化,让他们产生缄默、反叛、放纵等情绪。肖明先生的儿子上初三,正处在青春期阶 段,自然会出现上述现象。

  青春期教育是父母们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在这个时期,孩子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如果父母忽视和孩子进行交 流,那么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对孩子来说,青春期是他们的性格、兴趣、习惯逐渐成形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有叛逆冲动的倾向,如果缺乏适当的指引, 很容易走向歧途。

  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心理和好奇心理,这些心理很容易导致暴力行为。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获得尊重,不希望大人 把他当小孩儿看。有的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甚至采取打架斗殴或小偷小摸的方式。很多家长面对这些顽劣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他们采取的策略是“以暴制 暴”,对孩子动辄进行打骂,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长点儿记性”。殊不知,家长的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不但不会让孩子“长记性”,还会在他们不 成熟的心灵里播下暴力和仇恨的种子。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缺乏民主的空气,而是大搞一言堂,对孩子不是“命令”就是“审问”,在 真相还没弄清前,就武断地妄下结论。他们为了搜集“罪证”,不惜强拆孩子的信件,偷窥孩子的日记,然后用搜集到的“罪证”,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很 多父母和孩子交流时缺乏耐心,甚至言语粗鄙,他们不体谅孩子学习知识的艰辛,只以分数为准绳,考得好了就无原则地进行奖励,考得差了就无轻重地进行体罚, 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本文内容来自好家长网(www.hjzcn.com)

  其实,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完全可以采取更为明智的教育方式。首先,作为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想法,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在谈话时不要轻易打断他们,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家长不要轻易作出决断,也不要进行冗长的说教,而是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自己狭隘的空间,让他们多交有益的朋友。很多父母把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关在家里,不许他们外出,也不许他们交朋友,这种做法无异于鸵鸟把头伸进沙子里,以忽略现实存在的问题。

  第三,正确看待孩子的“叛逆”言行。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叛逆,是因为两代人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其实并不是孩子做出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于那些不违反大原则的“叛逆”行为,不妨放他们一马,切不可因为观念不同而强行管教。

  第四,看到孩子叛逆背后的闪光点。孩子在青春期的很多举动,是他们将来成才的初始,不要动不动就加以干涉。

    父母和青春期孩子交谈的时候,一定要创造一种自然的氛围,例如利用一家人吃晚饭的时候。当父母对孩子的讲话内容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孩子就会获得一种被尊 重的感觉,在这种“平行交谈”的情境下,孩子更容易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这种“非对抗”的氛围是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最佳时期。

  温馨提醒

     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中,为了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需要学习一些沟通上的技巧。例如不要总用干巴巴的唠叨来教育孩子,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青春期 的孩子欣喜地体验着他们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作为父母应该修正以往的教育方法,像对待朋友那样对待他们,否则,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是不会对你敞开心扉 的。

 

http://www.hjzcn.com/Puberty/xljm/20130121/10982_6.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