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经典家庭教育故事:小维特警惕的“守望者”

10年前 [09-14 10:00 周六]

 

    卡尔.威特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一个乡村教师。1800年,他有了一个儿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

    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小威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父亲曾把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卡尔.威特的教育》。

 

九岁时智力和学力超过十八九岁的青年

 

其实,小威特是个先天不足的孩子。邻居们纷纷背后议论,认为小威特是个白痴。就连小威特的母亲也说:“这样的孩子,就是教育也没什么出息,白费力气。”

然而,父亲老威特没有灰心丧气,他认真培养教育起小威特来。他培养教育十分注意方式方法,决不强迫,总是千方百计地唤起孩子的兴趣。

当小威特稍微能听得懂说话时,父亲和母亲就天天给他讲故事。不仅让儿子听,而且要儿子复述。这样,小威特到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3万多个词汇。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小威特渐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很刻苦。不久,这个“傻孩子”就轰动了附近地区。他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拉丁语等六国语言,通晓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就考入了莱比锡大学。

这个大学的校长感慨地说:“九岁的小威特已经具备了十八、九岁的青年所不及的智力和学力。这是他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



创造机会丰富孩子的见识

 

老威特深信,在培养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为此,他注意利用一切机会丰富小威特的见识。

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叫什么,座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这个古城过去的名字,给他讲述古城悠久的历史。

威特两岁以后,父亲不论是走访亲友,还是上街购物,也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观看戏剧,到哪儿去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儿,就带他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闻。

小威特3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国内各地周游。5岁时,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游览名胜,寻找古迹,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后,父亲就鼓励儿子把看到的写在信上,邮寄给他的母亲和熟人,让他们分享。

 

陶冶孩子善良的情操

 

父亲还注意陶冶孩子的善良的情感。小威特3岁时,有一次,看到一条狗跑过,他一把就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正巧被父亲看见。

于是,父亲就拽住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揪住不放。小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

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然后说:

“小威特,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

小威特红着脸说:

“不喜欢。”

“既然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

 

父亲是儿子警惕的“守望者”

 

    小卡尔.威特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由于父亲的精心培养,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父亲却十分忌讳这个“神童”的称呼,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

有一次,德国有一个督学官慕名而来,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是真的“神”还是不“神”。威特父亲同意了他要求,但事先约定:

“不管考得怎么样,绝不要当面表扬我的儿子。”

督学官是一位长于数学的学者,给小威特做出了不少的数学难题,但小威特却相当轻松地很快解完了这些题目,并且演算正确无误。督学官见状,禁不住赞叹道:

“唉呀!你的儿子超过了我们学者!”

老威特一听,立即纠正说:

“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

接着,督学官又出了一道大数学家欧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难题。谁知,小威特只用了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做出来了。督学官先生十分惊讶,情不自禁地向老威特祝贺说:

“不得了,不得了,你的孩子简直胜过了欧拉!”

老威特听了更加不高兴,严肃地说:

“瞎鸟有时也能啄到豆。这是偶然的,偶然的。”

他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小仙子”。所谓“神童”,无非是某些人学知识早一些、深一些罢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称号上,不继续求学上进,“神童”也会变得不“神”。

正是由于老威特充任儿子的一个警惕而称职的“守望者”,小威特才避免了某些被称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骄傲狂妄、自高自大、固步自封的毛病,避免了历来所惯见的“10岁神童,15岁才子,过了20变庸人”的厄运,使小威特在学问上始终盛而不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02d93740101nn7b.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