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莳苡)

10年前 [08-22 13:42 周四]
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孙瑞雪)

0
~6岁的孩子(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他们几乎将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构中。孩子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孩子必须要走他想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须先形成自己。在形成自我的过程中,当孩子选择了自己要做的事情,他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孩子便不断产生对人和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他就必然专注。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孩子的意志、品质,形成独立的自我。

可是,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差异。例如,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经常有人对他说“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他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必然要在别人的言语中迷失自我,所以,他可能会屈从别人。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刚出生的新生儿,并没有意识,也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一些简单、片断的感觉、动作和本能的反射,因而和一般的小动物没有多大区别。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分不清自己的身体与外界有什么区别,吮吸自己的指头和吮吸母亲的乳头或奶嘴一样。


只是在以后的生活中,由于不断与外界事物接触,身体器官、神经系统随之不断发展、完善,1岁左右产生了自我感觉,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最初级的形态。这时,孩子逐渐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来,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例如,孩子发现咬自己的手和脚,与咬别的东西(玩具、饼干等)感觉不一样;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动了,等等。这就认识到自身是一个独立实体,是动作的主体,体验到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产生了最初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了自我感觉。


当孩子在3岁左右,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
,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时,说明他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人的自我意识从此萌生。孩子掌握人称代词比掌握名词困难得多,代词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一词可与每一个人相联系,运用时必须要有一个内部转换过程。例如,母亲问孩子:谁给你的糖?孩子应该回答:阿姨给我的糖。而不能说成阿姨给你的糖。孩子要能完成人称代词运用中的这一内部转换,没有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他物的一定的区别和把握,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时的孩子还没有关于自己内心的意识,像成人一样地沉思内省还是不可能的。到了这个阶段,孩子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喜欢说“不”,凡事都拧着来,让很多家长很烦恼。


4岁之前,孩子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到了5岁,孩子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智力的发展,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逐渐发展着。在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水平也不同。但影响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家长的误解
1
、孩子说“打你”“打死你”,家长认为孩子子没有礼貌,是粗野的行为,就制止孩子。但实际上,孩子这时候不是打人的意思,是“排除”的意思。他认为,我要排除你,你要立刻就消失,但是你还是存在,所以我就用手来排除你。过几个月以后,孩子的这个行为就自动消失,因为他会知道,我可以透过别的形式来进行。

2
、孩子总说“不”,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了。其实孩子是自我意识增强了,他想按照自己想的,自己的需求去做。这个阶段家长不要和孩子拗着干,也不要批评孩子,家长要顺从孩子的意愿,如果家长觉得真的不能顺着孩子,比如该回家了他不回,家长只要抱着他回去就行了。
  
3、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就认为孩子自私。在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阶段,孩子对我的东西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意识,因为孩子刚刚知道这是我的,不是你的,通过这种占有来肯定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没有错误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不能依照自己的道德观来评价孩子,应该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我意识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未来是不是很强大,这样强的能力首先就来源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所以,家长要保证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就保证了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和谐。


家长的引导 
情景一:晚饭后,爸爸兴致勃勃地教小天下围棋,小天老是听不懂爸爸的讲解,爸爸急了,训斥他:“你怎么这么笨呀!”小天抬起头来,一脸困惑:“爸爸,昨天你还夸我聪明,今天又骂我笨,我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啊?


学龄前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最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家长很自然地成为第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很多个第一次。作为重要的第一面镜子,家长不仅要注意积极正面评价孩子,还要注意评价的一致性。如果家长的评价前后差异很大、或者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评价分歧很大,孩子便很难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众多自相矛盾的镜像面前,孩子会茫然,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


情景二:丁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老师夸他最能干,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一天吃过晚饭后,妈妈说:手工做得好,收拾碗筷可不一定能做好。丁丁一听急了,非要收拾,笨手笨脚地弄了半天后,妈妈问他:你觉得你做得好吗?”丁丁摇了摇头。妈妈又说:所以,你还有很多不懂不会的,需要学习。丁丁认真地点了点头。


有时候,孩子的不足就像“鼻子上的红点”一样,别人看得很清楚,孩子自己不知道。家长要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帮他及时地擦掉它。孩子能够逐渐正视自己,就会拥有积极的成长动力。因为他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镜子,他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周围人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或过分的指责,就仿佛照“哈哈镜”,在镜子里照出来的样子永远都是被扭曲的形象,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但是,如果家长能够
了解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情况如何,并能够做一些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莳苡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