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拖沓背后的隐忧(莳苡)

10年前 [08-12 15:30 周一]

前言:解决拖沓的问题就是先解决情绪的问题。拖沓问题主要缘于恐惧和烦躁情绪,解决了这两大问题就解决了拖沓问题。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心理效应叫“最后通牒效应”,意思是说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人们往往是在最后期限将到来时才努力完成的情形。这种情形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拖沓现象。

现象一: 小张是一公司的的员工,做事认真负责,但是她做事比较拖拉,能拖就拖。刚开始她总是心不在焉,在看似无所事事的时间里,她一直备受煎熬——每天告诉自己:该行动了,时间不多了!可是她就是无法进入工作状态,直到期限逼近,她才紧张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往往到了最后期限,她才能搞定所有事情,让悬着的心放下。当然,也有到了期限完不成或不能很好完成工作的情况。
       
现象二:老师给小米留了一项画图画的作业,但小米却没有灵感,无法集中精力作画。于是她就放下作业,而去喂食自己心爱的小猫和金鱼,去捕捉蝴蝶,躺在草地上享受温暖的阳光,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直到傍晚时,她才突然想起未完成的作业,惊慌失措,开始紧张地去做作业。这一次,小米好像有了作画的灵感,她把这一天的经历都画进了作业,使得自己刚才做的看似“无关”的事情成了完成作业的“有关”灵感,一蹴而就,不一会儿就完成了作业。
       
现象三:10岁的桐桐性格外向,聪明开朗,但他做事极其拖拉,尤其在学习上,别的孩子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功课,他却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写作业的时候,边写边玩,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去厕所,为此事桐桐的爸爸妈妈打也打过,骂也骂过,软硬的招都用过,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分析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虽都是拖沓现象,但带来的后果或影响却存在着差异。例如,现象一中的张小姐拖沓的后果有可能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在拖沓的过程中,看似悠闲自在,实则内心备受负面情绪的煎熬——焦虑、内疚,直到付之行动完成任务那一刻起,内心才停止煎熬。可是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还会周而复始地上演。
       
再如现象二,小米本应该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是却三心二意,饶有兴趣地去做一些看似无关紧要、零碎无序的事。而也正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却成为她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灵感或素材。
        
这也表明,在拖沓的过程中,每天或每时留出一点时间来处理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这更能避免最后通牒带来的负向情绪。人们不是先有灵感再做事,而是在做事中产生的灵感。
       
再如现象三,是一种故意磨蹭,对学习任务不屑一顾,消极抵抗,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导致的拖沓行为。
       
解决拖沓的问题就是先解决情绪的问题,拖沓问题主要缘于恐惧和烦躁情绪,解决了这两大问题就解决了拖沓问题。
       
拖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1、恐惧。
现在就干》的作者尼尔·弗瓦尔博士一语道破了拖沓者的非理性认识:“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因为人们宁愿被别人认识是没有足够的气力,也不愿意被人认为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拖沓者往往也是完美主义者,因为他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因此特别希望自己凡事都做得十全十美,否则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敢尝试。因为害怕困难和结果而拖拉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在他们想象中的困难,往往比实际的困难大得多。人们在这种隐形压力之下内心十分焦虑,所以用外在的懒散表现来掩盖内心的焦虑,似乎是没有了压力。
       
解决办法
        
心理上放下畏惧和害怕,一步一步朝前走。因为对于未来是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只有实现一个个细小的目标,才能不断地加载个人的力量,才能离大目标越来越近,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凡事不要过分强求达到完美。有一则小故事,老和尚对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时间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师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树叶。”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空手而归,他对师父说:“我见到了许多许多的树叶,但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美丽的。”二徒弟为了寻到所谓的最完美的树叶,而饱尝失望和沮丧,更遗憾的是他也失去了一次机会。
       
在生活中,为了达到完美结果,有很多人一再拖延,而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一件事都在他们追求完美的心理状态下度过了,很少能够按时完成,这就会让他们经常处于自责和懊恼之中,无法自拔。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只有接纳自己一次次不完美的表现,才能离完美越来越近,否则,我们将永远承受不完美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中。所以,立刻开始行动吧,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所谓的完美上,只要尽力去做,这就是完美的结果。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一定从实际情况出发,看到孩子每一点的进步,并给予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兴趣。
       
具体做法是:一是帮助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符合孩子的年龄、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目标,孩子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太远,只有在短期内经过孩子的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才能激励孩子去积极进取。二是改变教育方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例如,看到孩子拖沓,家长就容易责备孩子,强调孩子的缺点,现在不妨换种说法:
 “今天你又超过了××分钟。”不如说,“今天你比昨天好多了,离规定的时间只差 ××分钟,明天再加快一点时间,就更好了。”
“快点做作业,然后还要练琴、写书法呢!”不如说,“做完作业,你可以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自由安排。”
家长的责备少了,鼓励增加了,孩子就有兴趣去学习了。

        
2、厌倦。孩子真正完不成作业的时候是很少的,大多数情况下作业时间过长,是因为效率不高造成,而效率不高的原因,除了少数情况是作业时遇到困难,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大多数时候是被心情所累。如,对所做的作业没有兴趣,疲于应付;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了作业的时间。还有一种情况,除了学校老师留的作业,可能还有课外辅导班的作业,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学习任务。孩子被繁重的作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没有一点自主的时间,于是消极抵抗,边做边玩、拖拖拉拉。
        
解决办法
       
关注情绪,协商解决。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情绪变化,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给予孩子自主安排的时间,与孩子协商解决作业的时间,这样才能增加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不做消极抵抗。
       
增进交流,有效指导。家长不要去强迫孩子、批评孩子,因为强迫和批评只会加重孩子对学习任务的反感情绪。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和内心世界,耐心地帮助孩子度过难关。
       
例如,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针对全班的,但班上每个同学的情况不同,这种统一的作业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为了配合学校教学、尊重教师,按时完成作业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灵活性。做作业的根本目的是为巩固所学知识,并非所有的作业都对孩子有针对性,必要的时候,对作业做一些筛选也未尝不可,只是要和老师充分沟通,征得老师的同意才可。
       
3、其他因素。

智力因素。对学习内容不理解,反应慢。
性格因素。性格急躁、忙三火四的人,对做事沉稳、不慌不忙的人都是带有不正确的评价的。
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环境嘈杂无序,成人焦躁不安,生活无规无矩,这些尤其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有影响的。
这些因素与拖沓者本身关系不大,需要作出改变的应该是评价者和家庭。
 
                    
莳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