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考试成绩换物质奖励,可以吗(莳苡)

10年前 [08-06 12:45 周二]

 

今天一网友在群里发布了《考试成绩换物质奖励 父子协议引网友热议》的博文,大概意思是,19日,网友寒雨清秋上传了这份父子协议,留下一句话:儿子说他妈妈管他太多,逆反严重,没有办法,签订了这样的协议,也不知道对不对。” 

 “父子协议的内容如下:
  
甲方:×××(学生)

  乙方:×××(家长)

  甲方如果三科全部考到乙方要求的分数(语文93分,英语95分,数学97),则乙方满足甲方的一个愿望(价值在2000元以下);如果甲方个别科目考试分数未达到标准,但在乙方忍受范围内(允许低于标准1.5),乙方仍然满足甲方一个愿望,但价值在1000元以下;如果甲方考试分数有高于标准的,每分奖励20元。如果甲方任意一科目未达到最低标准,则甲方就无条件听从乙方的安排。 

这条博文发出来之后,立即引起强大的反响。有支持者,有反对者,大家各执一词。

有个家长认为:物质奖励利与弊,无可厚非,重点是如何把握好度

这个家长在女儿三年级开始时,就与女儿商量共同写日记共成长这件事,女儿开始不愿意干,家长就说:“不写没关系,但你每周没有零花钱,同时,你每周就失去了实现自己一个梦想的机会。”女儿一听,表示同意。于是这个家长就赶紧说:“有两个要求:共同写日记一篇得1元,每天写一篇,每周可挣得7元钱,这些钱的用途要写一份花钱计划,有父母的建议,同学的建议,班主任的建议,自己最后的建议,才可花这份儿钱;你每周写日记五篇可实现自己一个梦想,少了可不行。这个梦想实现的开销不得超过20元。梦想可以累加,最后能实现更多的梦想。”女儿也同意。从此后,女儿每天把有意义的事叙述下来,爸爸指导她,还陪着她一起学习交流,她很高兴,坚持得不错,老师、同学也都夸她写得很棒。她每周的零花钱和每周实现自己梦想的支出都和学习有关,反而显得不重要了。

这个家长开始物质奖励是孩子“物质兴趣”的引子,写日记得到孩子生活圈内相关人员的夸奖所具有的成就感,则是“精神兴趣”的隐形培养。两者合一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另一个家长认为:物质奖励利与弊,以励为主,以奖为辅

这个家长说:“昨天下午刚下班到家,女儿就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爸爸,有好事,你奖不奖?说着把一张数学考试卷递给我,我一看是鲜红的100分字样。当时心里有点犯嘀咕:这种单元测试有必要奖励吗?再说小学三年级功课较简单,得100分也比较常见。平常她爷爷喜欢对孩子学习进行物质奖励,比如,期末考试得100分,一般会奖50元钱。看着孩子热切的目光,我和爱人交换了眼神,决定还是要鼓励一下:我和爱人每人奖5元钱。孩子心满意足地一晚上都哼着小曲。

这个家长认为,孩子十分重视眼前利益,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同等重要。但物质奖励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奖励的数额不能过高,也不能过滥。要以为主,以为辅,侧重于精神鼓励,不能养成孩子唯利是图的习惯。总之,让孩子努力有目标,有盼头,目标达到了有收获的喜悦,这样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而老师的观点却认为:奖励效果好与差,努力学习,不为奖励

建业小哈佛双语学校心理咨询师王怡人在本校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二(1)班有30人,其中有24人家长许诺物质奖励,占80%;二(2)班有28人,其中有24人家长许诺物质奖励,占86%;高年级某班有45人,其中有32人家长许诺物质奖励,占71%

王怡人也建议家长,需要慢慢地调节激励手段,奖励孩子,要注意奖励好的行为,而不是奖励某种结果;要了解孩子的需要,不应由家长说了算,可以尝试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取代物质奖励。当然,孩子考得好,家长也不必太兴奋,告诉孩子这是他平时努力的结果,鼓励他继续坚持,对于孩子提出奖励的要求,要看是否合理,不要因为心情好而不坚持原则地一味给予满足。

可见大家对物质奖励有不同的看法,考试成绩换物质奖励,到底好不好呢?

先看一个故事:山坡上住着一群兔子。一天,兔王突然发现,外出寻找食物的兔子带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经调查发现,原来是一部分兔子在偷懒。于是,兔王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经过验收后,可以按照完成的数量得到胡萝卜作为奖励。一时之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大增,食物的库存量大有提高。兔王开心至极。

过了一段时间,兔王想:库存这么多了,可以不奖励了吧!于是,就取消了这个奖励制度。马上,兔子们热情尽失。谁也不愿意再去找食物,库藏数量剧减。没办法,兔王只好恢复了奖励制度。

一天,小灰兔甜甜没能完成当天的任务,他的好朋友亚亚主动把自己采集的蘑菇送给他。兔王看见了,非常赞赏他助人为乐的品德,一高兴就给了亚亚双倍的奖励。此例一开,兔子们就和兔王吵闹起来,有的说:“凭什么我干得多,得到的奖励却比亚亚少?”有的说:“我这一次干得多,得到的却比上一次少,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这样一来,如果没有高额的奖励,谁也不愿意去劳动。兔王无奈之下就宣布,凡是愿意为兔群作贡献的志愿者,可以立即领到一大筐胡萝卜。布告一出,报名应征者好不踊跃。兔王得意地想,重赏之下,果然有勇夫。

谁料,报名的兔子之中居然没有一个能如期完成任务。兔王气急败坏地责备他们,他们却异口同声地说:“这不能怨我们呀,大王。既然胡萝卜已经到手,谁还有心思去干活呢?”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兔王的胡萝卜让小兔子们热情激昂过,也让他们牢骚满腹过;有时候胡萝卜能起到预期的效应,有时候却不起作用;而且固定时间的奖励并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萝卜”奖励时,兔子就会“热情尽失”,继续罢工;得到“萝卜”后,兔子就没有心思干活了,直到下一个“萝卜”的到来。

所以,物质奖励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变化的间隔强化

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物质奖励以此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孩子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当孩子的学习或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

例如,有个三年级的孩子总是不经过老师的同意就回答问题,扰乱了老师的教学。老师就告诉她,如果她能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再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这个孩子很高兴,果然进步了不少。经过老师允许后再回答问题的次数迅速增加。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鼓励她说,你做得很好,我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给你奖励,这次不是每次都奖励了,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总能经过允许后再回答问题,我就奖励你更喜欢的奖品,如果你违反了规定,我就不给你奖励。这位老师给予孩子奖励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这个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即使没有奖励了,她也能够在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回答问题了。

奖励要合理

面对家长提供的奖励,有的孩子会讨价还价,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让家长无法承担。所以,家长要掌握一条原则,不可行、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答应。

例如,孩子在超市看到一款新出的玩具车,想要妈妈买,妈妈没有答应,孩子就哭闹起来。如果这时妈妈妥协了,孩子就学会了利用哭闹来要挟家长答应自己的无理要求。所以,这时,妈妈要坚定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可是你的玩具太多了,这个不能买。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奖励的多样化

长时间使用同一强化物会使孩子失去新鲜感,容易失去强化的作用。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例如,有个孩子写作业很拖拉,为了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妈妈在作业前就让孩子自己规定一个时间,让妈妈掌握时间,如孩子说需要一个小时,作业完后,当孩子问妈妈过时间了吗?妈妈都会惊讶地说:“今天又提前了十分钟。”“今天又提前了五分钟。”孩子作业的时间就越来越快了。

再看文中开头的那个《父子协议》,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1、如果分数奖励那么高,以后孩子提出更高的奖励金额,是否也答应?2、一旦孩子对金钱失去了兴趣,是不是也将重新面临着对考试成绩的淡漠?

学习是孩子的事情,是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一味地奖励会模糊了孩子的责任,让孩子体味不到经过努力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最长久的影响作用,是把学习的责任交给孩子,燃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体味成功的滋味,还要和孩子一起分享每次好成绩的喜悦,或给予坏成绩时的鼓励、支持,这是家长最应该做的。像物质奖励,不可能长久都有效,它只是教育中的一个手段,偶尔用一用还可以,难免一些家长会说“奖励对我家孩子不管用啊”,他们把奖励作为一吃就好的“有效药品”了,没有想到最关键的元素是提高孩子自身的抵御能力。

莳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