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从母女对话中解析亲子关系(莳苡)

10年前 [08-04 15:11 周日]

 

 

导读:很喜欢纪伯伦的那首《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每每读起来,心里都有淡淡的忧伤,同时也有一种敬畏的情绪。我相信孩子拥有自己的生命,他只是透过我来到这个世界而已。

 

在现今的家庭教育实况中,有一种现象就是许多父母为了工作不得不与孩子分离两地。谈及这一话题,父母们无不透露出两难、无奈或困惑的神情,哪个父母不希望陪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健康的成长呢?但很多时候,工作的变动就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无论做怎样的选择其实都不能以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但,如若选择工作,面临的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父母们心头的两桩难事,尤其是如何跟孩子交流这件事情,这其中也不乏为了孩子而舍弃工作的。

 

下面我将以一组母女对话的方式来分析和阐述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的认识。“观念决定一切”,对亲子关系的观念就决定了我们会有一个怎样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创造亲子之间美好情感联结和一切成长的契机,即便是面临着亲子分离。

 

小曼是一个母亲,她的女儿叫妮妮,今年六岁。小曼接到一个去异地工作的消息,待遇和收入自然要高于现在的水平。这个消息令小曼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样一份高薪却又喜欢的职业,是她梦寐以求的;忧的是,女儿尚小,还需要母亲的陪伴,她是否有这样的理解力和承担力?小曼一直思索该如何与女儿沟通,如何了解女儿对此事的想法,以及如何让女儿了解母亲的想法。这对于小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她选择了一个环境优雅、安静的披萨店,妮妮平时最喜欢吃这里的披萨了。

 

在成人职业生涯里有一些机会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不会想到与孩子去讨论。而小曼不仅注重孩子对此事的想法,也非常注重向女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体现亲子关系的一种互动,这很重要。这样的对话是基于对孩子的尊重、理解,父母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并不是父母的拥有物。这种关系既靠近,又相对独立,并不是那种纠缠不清的关系。

 

另外,母亲选择了一个适宜谈话的温馨氛围,开启了一种流动的对话空间,不管是场地、气氛、食物,还是心情都是那般美好,在这样的氛围中,对于母女的沟通是有帮助的。这也表示出母亲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当母亲和女儿有这段对话的时候,母亲是把孩子当成了一个成人、一个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当孩子有机会被好好倾听的时候,她会有一种被珍惜的感觉,同时还会有一种自我价值感,在这谈话里得到不断地提升。

 

小曼:“妈妈可能有一个机会需要妈妈去外地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妮妮想了一下说:“可是我不想,我希望妈妈能陪我。”

小曼:“好,妈妈谢谢你!我知道你的感受和想法了。你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你的意见和想法妈妈会参考的。但是,妈妈想让你知道,决定一件事情是需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的,妈妈会再思考一下,然后再跟你说好吗?”

 

父母和孩子沟通如果以“成功”或“不成功”为标准,那这次谈话就是“不成功”的,因为孩子并没有接受母亲的建议。至此,有些父母就采取说服孩子的沟通方式,硬性让孩子同意。还有些父母会回应孩子说:“如果你不想,那我就不去了。”

 

这两种沟通方式都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如果我们以“成功”或“不成功”为沟通的标准,这样的谈话其实就是带有目的性的,父母的答案已孕育其胸,只等着孩子给予点头就可以了,无论孩子接受不接受,父母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基准去评价的。一旦有预期,没有达到预期,父母就会焦虑。

 

而小曼面对孩子就是放松的,她对孩子没有预期,她对自己也没有预期,这是一个很不一样的境界,能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诚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不带有这样的预期结果,而是带着一个好奇开放的态度去看的话,对话才能更流畅、更顺畅。

 

小曼在这简短的对话中给我们做了非常细致的示范,她既表示出对女儿的想法的珍惜和接纳,尊重和理解,也表示出了对于这么一个重要的就业生涯的机会,妈妈也有很慎重地去思考,并且会以合适的语言告知孩子。这就是一种“双向的理解”:关注自己,关注孩子,关注关系里面彼此的看法,而不是自己做决定,或一味地听从孩子的想法。

 

这次谈话之后,小曼有了一段时间进行更为细致地考虑,当她决定去异地工作之后,她想到的就是再与女儿对话。她依然选择了那家披萨店。

 

小曼:“妈妈想再跟你讨论一下去外地工作的事情。外地的工作是妈妈很喜欢的工作,很有意义和价值,它对于妈妈来说,是一次知识与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实验,我也不知道具体会怎么样,但妈妈觉得接受这样的挑战会很好玩的。还有呀,妈妈留下来陪你,是爱你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妈妈到外地工作,也是爱你的另一个方式。因为这个工作会赚到比现在多得多的钱,这样会更能够照顾到你的生活,你可以去上你喜欢的兴趣课。”

妮妮:“是呀,妈妈,我喜欢画画和弹钢琴,这需要很多钱哪!”

小曼:“是的,妮妮。如果妈妈去外地工作的话,我们可以每天通电话、上网视频,我们可以聊天,也可以看到彼此呢。”

妮妮:“可是妈妈不能抱我了。”

小曼:“是呀,不能每天抱妮妮,妈妈也觉得很可惜。不过,到了周末妈妈就尽量回来抱抱你,好吗?还有你不是有‘熊妈妈’和‘熊宝宝’吗?‘熊妈妈’就是妈妈,留给你,‘熊宝宝’就是你,妈妈留着。等我们想彼此的时候,就抱抱它们,你觉得这样会不会好一点呢?”

妮妮:“好呀,妈妈。可我还是有点不想让你走。”

小曼:“没关系的,妈妈知道这件事情很难决定,妈妈和你一样,你可以再慢慢想。”

 

之后母女俩开开心心地吃饭聊天。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妮妮突然对妈妈说:“我想好了,妈妈你可以去外地工作。”

小曼很感动:“你的支持对妈妈来说很重要,那你自己没问题吗?”

妮妮:“没问题呀,我还有爸爸、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哥哥和姐姐哪!”

 

在这次的对话中,小曼很真诚地让孩子知道妈妈的想法是什么,但妈妈并没有硬要孩子改变。然后,妈妈让孩子知道妈妈不在身边时,与孩子的互动方式是什么。这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当变化发生的时候,他们更想知道的是,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妈妈即使要和孩子分离,但之间情感的联结是不能断的。小曼给孩子描绘了一个具体的相处方案,给孩子一种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空间。

 

在孩子面前,有些父母总是扮演坚强的角色,担心孩子承担不了什么困难和挫折。其实,父母在孩子面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脆弱,让孩子有机会来给父母出一些建议,其实这会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而且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拥有很强的力量。所以,做父母的不必小小心心、噤噤喏喏,有些时候,离不开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爱是一门学问。现在有很多对爱的解释都是值得怀疑的,例如,有几位父母检视过自己对孩子爱的付出是不是有所求的?只要去检视一点,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是否有种不平衡的感觉?觉得自己的牺牲和付出与期望和得到不对等?其实这种牺牲后的所求成为关系中很大的扭曲,往往会给孩子制造一种混乱和内疚的情绪。但根源不在孩子身上,是在父母身上,我们已经不自觉地让爱成为了有条件的爱,我们在用自己的牺牲钳制孩子的自由和成长。我们要对自己宣言:我爱我的孩子,但我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是牺牲,而是我想要做的。

 

这样的爱才是完整的、无条件的。

 

无论你是以孩子为主体的付出,还是以事业为主体的付出,请相信,孩子永远不是你。我们可以与孩子有情感上的依恋,孩子的性格中有一部分会来自于我们,但我们与孩子应该有不同的生命形态,这种不一样丝毫影响不了亲子关系,反而,这是关系中的核心部分。

 

从这一点上来说,照顾孩子与拥有自己的事业,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主体,它们完全可以并存融合,关键是我们对孩子示范了怎样的生命形态。我们可以为了照顾孩子而选择完全放弃事业和自己,我们也可以为了事业,真诚地跟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让孩子真切地接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但也要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关系是不是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呢?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当他们在面对诸多选择的时候,将更有力量做出更宽阔的选择。并且,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对自己生命形态的重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示范,所以,我们应以更大的力量接受挑战,这就是关系的美好,它能给予彼此力量和支持。

 

莳苡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