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你还在为孩子单独睡觉烦恼吗(莳苡)

10年前 [06-20 23:50 周四]

 

提到孩子睡觉的问题,很多家长都存在着窘同各异的问题。例如,“孩子一定要有大人陪吗”、“何时和孩子分开睡”、“强行和孩子分开睡好不好呢”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常让家长们不知如何决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男博士婚后和妻子及母亲同睡一床》。

一位刚结婚的女硕士小张曾向王广超教授倾诉,她的老公毕业于北方某高校,是一名博士,条件很优秀。她认为老公是上天赐予她的白马王子,两人交往了四年后结婚。结婚后,每当两人独处时,婆婆就会过来干扰,甚至晚上睡在他们中间。后来小张听她老公说,他从小就喜欢和妈妈一起睡,直到19岁才分开。他读的是当地大学,每周末回家还要与妈妈挤在一张床上。

每次一起出门的时候,坐在副驾驶座上的都是婆婆。小张对这种生活极为不满,但丈夫却认为,儿子与母亲睡一起没有什么问题。小张很爱自己的丈夫,不想离开他,对于这种状况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专家分析:小张丈夫的问题是从小父母陪睡造成的。他有严重的恋母情节,再加上父母对他生活的大包大揽,使他没有生存技能和良好的价值观,这些都给他们的婚姻生活带来极大的问题。
   
母亲让孩子睡在自己的身旁,这在西方很少见,但在中国、日本等一些东方国家司空见惯。在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的陪睡情况很严重,有的男孩子已经上中学了,母亲还在陪睡,这已经导致了不少的社会问题。
   
数据:80%的早恋因陪睡产生
   
昨日,一位男士从上海专程赶来,向专家求教:他的女儿今年才7岁,居然在教室里掀女老师的裙子。这位家长表示,从来没有让孩子接受过不健康的思想。
   
通过了解得知孩子到现在还和父母一起睡觉。于是专家分析是过夫妻生活时被孩子看到了。

   
对100位不满18岁的早恋少年调查发现,其中80%都由父母陪睡,有的甚至是一直到上大学,陪睡时间过长容易引发性早熟和早恋,对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极为不利。而且陪睡的时间过长,不仅对孩子未来婚姻生活和婚恋择偶观极为不利,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正常发展。

(一)大人一定要陪孩子睡觉吗

 

中国家庭婴儿出生后,一般睡在父母的中间或爷爷奶奶那里。德国家庭从小就让婴幼儿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单独睡觉。
   
孩子不同的睡眠习惯体现出文化背景的差异。对重视“自我”的西方,父母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培养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即便孩子在半夜突然哭醒,父母也不会马上把孩子抱起来,而是等孩子哭得差不多了,才去抱起来哄他。所以这样的孩子慢慢变得一点儿都不缠人;而在东方,虽然很多父母也开始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但,更多的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即使早早地准备了婴儿床,却很少能有把孩子早早放到婴儿床的父母。孩子不是跟着父母睡,就是跟着外公外婆睡。让孩子独自睡,很多父母都于心不忍,尤其是妈妈们。所以,在东方,我们更加重视的是个体的“我”和集体中的“我”共存。在育子过程中,由于照顾幼小的孩子,妈妈们选择孩子“同床”,而把爸爸舍弃一边,这已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说,文化背景的不同,才导致孩子单独睡与和大人一起睡不同的结果。不能觉得西方的育儿观点好,利于孩子成长,然后就生搬硬套过来;也不能搂着抱着,对孩子不舍得撒手。我们更应该做到的是因人而异。也就是根据孩子的特点、睡眠的情况,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式。

   
例如,对于婴儿来说,我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首先要打的地基。地基打得牢不牢靠,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大人陪着孩子睡也好,不陪着睡也好,我们都要非常小心地呵护、关注、照顾这个幼小的生命。要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尤其是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这是很重要的。这时候,妈妈也是很重要的人,妈妈能够随时随地、全身心地感受他的感受,感受他的需求,并及时地满足他。慢慢地孩子从妈妈那里获取充分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奠定自己一生安全感的基础。这也是一个生命必须首先奠定的基石。

例如:

宝贝夜里频繁翻身、哭闹,不一定就是身体不舒服了,只要稍微拍拍或搂紧,就会使他们感到妈妈在旁边照顾,内心产生安全感。恐惧心理减轻了,宝贝会很快地入睡。
   
再例如,有的孩子一离开妈妈就哭闹,妈妈越哄,孩子哭得越厉害。这时候,妈妈就不要强迫自己离开孩子,因为这样的离开也会让妈妈的内心感觉不安和愧疚,进而导致育儿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再例如,生性胆小的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很强的,他也不能离开妈妈单独去睡。如果父母仍然要强迫孩子一人去睡,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影响,情绪发育也会出现问题。
   
再例如,有一些特殊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没有在关键时期和孩子建立起必要的依恋和安全感,即使孩子都已经四五岁,或者更大的年龄,孩子想和父母在一起,那么父母也要多制造一些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密切亲子感情之后,父母再适时地考虑让孩子单独睡。
   
再例如,孩子生病或遇到挫折时,他们最需要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安慰,这时,可以与孩子暂时同睡,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的同时也方便家长随时照顾孩子。

(二)何时分开睡合适

   
宝宝何时分床睡也与社会文化有关:西方人认为儿童分床最好从婴儿期开始;但在国内,由于受传统育儿观念以及居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很少让孩子单独睡。何时分开睡不仅要因人而异,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之所以有的家长认为,应该在孩子四五岁时单独睡,也是从孩子大都具备了一些单独睡的能力。例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强,晚上睡觉很安稳,大小便时能够向父母准确地表达和示意,孩子独立性很强,喜欢自己睡,再有,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独自睡觉比较放心,这样,父母就可以考虑锻炼孩子独自睡了。
   
不过,有一点需要我们父母注意,百天以内的婴儿最好和妈妈一起睡。因为婴儿还不具备颈部支撑的能力,一个人睡是很危险的。

(三)强行分开睡好不好
   
当然是不好的。前面已经提到婴幼儿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依恋是孩子发育过程中最先奠基的基石,强行分开是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进行的,父母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没有顾及孩子的情绪变化,这对于孩子以后的发育都会带来影响。
   
安全感稳固的儿童有以下特点:他们不随意冒险,不在马路上乱跑,每到一个陌生之处也不会一下子闯进去,而是沉稳地观察环境,慢慢地融入。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依恋式独立,他们很自信,不怕犯错和失败,乐于分享与合作,不以竞争获胜或物质占有定义自身的价值,不怕不同意见,不刻意逢迎。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则有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离开慰藉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他们不敢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意见,而是要求大家必须跟他意见统一。

(四)孩子不喜欢单独睡的原因
   
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
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是出自原始的本能,只要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只要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宝宝就会感觉很安全、很舒服,当然睡觉就会很沉稳。一旦离开妈妈,感觉不到妈妈,孩子就会很容易从睡梦中惊醒。
   
2、担心妈妈不喜欢自己了
宝宝会把睡小床认为是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爱和依恋的情感得不到满足,便产生了情感失落,造成情绪的波动。他们往往会为此感到心神不宁,于是白天纠缠父母,变得爱发脾气,发泄心中的委屈,夜间则哭闹不停、做噩梦。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发育不利,而且对全家人的休息和健康都造成不良影响。
   
3、孩子恐惧
幼儿在身心发育过程中会对许多现象和事物产生恐惧心理,比如害怕黑暗,害怕陌生人,害怕孤独,害怕动物,甚至害怕想像中的人和事物。妈妈的怀抱是宝宝最安全的港湾,离开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恐惧感会更加强烈。电视里看到的恐怖画面,故事中的反面形象,窗帘上映出的风中摇摆的树影,甚至是自己幻想出来的魔鬼般的角色再加上黑黑的房间里朦朦胧胧的物体,都会令宝宝感到恐惧焦虑,从而不敢独自入睡。一般来说,各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恐惧。

(五)爸爸妈妈为什么舍不得让宝宝单独睡

   
1、对孩子的情感依赖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情感的寄托,父母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只有回到家里才感觉到身心完全的放松。尤其看到天真可爱的孩子,更是喜欢至极,父母就会减轻心理和生理的劳累。但是,家长要把宝宝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不能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的喜爱和依恋之情而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2、对孩子的担心太多
对孩子担心太多主要出于父母对孩子能力的了解不够。总是怕孩子不能独立,怕凉着,怕摔着,怕影响亲子感情,怕这怕那,都是父母对孩子焦虑的心理。这样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父母应该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正确分析孩子的能力如何。可以先给孩子做充足的准备工作,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做孩子的工作,告诉孩子:“你可以自己单独睡了,妈妈会陪着你,给你讲故事,等你睡着了,妈妈再去睡。”父母的情绪稳定、乐观,孩子的情绪才会稳定、欣然接受。
   
3、因家庭条件的影响
有些家庭因为居住条件不好无法为孩子提供分房睡,那么,父母也要想办法和孩子分床睡。如果分床也不可能的话,父母要和孩子分被子盖。父母要引导孩子叠被子、整理床铺、自己睡觉、自己起床,做孩子能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4、父母缺乏独立认识
孩子的独立性是培养起来的,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有些家长就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树大自然直”。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最佳时期,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每一个兴趣点,例如,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什么都想亲自去尝试,在没有安全危险的情况下,父母不妨放手让孩子去尝试,适时地耐心地教会孩子如何去做。小学前或者小学后应该让孩子独立就寝,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能有效降低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率。

(六)引导孩子独自睡觉的方法
   
面对种种原因,我们希望家长一定要从理解宝宝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根据宝宝的心理承受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灵活过渡,帮助宝宝逐步适应。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宝宝到了4、5岁,他们的大脑发育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许多道理了。家长可以通过小故事、儿歌来向宝宝宣传独自睡觉对身心发育的种种好处;通过心理暗示,激发宝宝潜在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敢于挑战自我,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从心理上产生自己睡的愿望。
   
还可以带宝宝到小朋友家串门,爸爸妈妈有意识地当着宝宝的面询问小主人跟谁睡,并做出惊喜的样子说:“你真行!一个人睡一张床,像个大孩子了!”
   
随后带着宝宝一起参观小主人的床,夸小床柔软、漂亮、干净、整洁。这时候,宝宝会因羡慕而产生“我也想拥有自己的床”的愿望,并希望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也长大了的样子,此时,父母则可趁热打铁鼓励孩子单独睡一张小床。
   
2、循序渐进逐渐适应
   
让宝宝忽然自己睡小床,甚至独自睡在一个小房间,的确会令宝宝一下子难以接受,难以适应。所以应该采取必要的步骤,循序渐进,让宝宝逐渐适应独自睡觉。
   
大床入睡,小床清醒。最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先把小床放在大床的一侧,让宝宝先睡在大床,哄宝宝入睡,等宝宝睡着后再把宝宝单独放到小床上。
   
清晨宝宝醒来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出现在宝宝面前安慰他,并以愉快的情绪感染、鼓励宝宝:“宝宝真了不起,睡自己的小床,宝宝长大了!”这样既保护了宝宝的安全依恋,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失落,还增强了宝宝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先分床后分房。接下来就应该训练宝宝在小床独自入睡了。爸爸妈妈要在小床边给宝宝充分的爱抚,使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爸爸妈妈可以在白天加大宝宝的活动量,晚上避免激烈兴奋的刺激,从而使宝宝产生睡意;同时还可引导宝宝听故事或欣赏舒缓的音乐,起到平静心理催眠的作用。
   
切忌睡前接触恐怖的信息和刺激,以免造成宝宝心理上的恐吓,从而不利于入睡。在宝宝可以顺利地独立入睡以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尝试与孩子分房而睡了。
   
分房不分心。让宝宝独自睡在一个房间,首先要把这个小房间好好装饰一番,使它成为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童话小屋”。墙上贴一些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欢的卡通图片;小床可以设计成汽车、小船等形象,周围挂上卡通小动物、带有悦耳声音的玩具、漂亮的贴画等做装饰,再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他小动物是他的好朋友,会陪他一起睡觉。
   
这样,宝宝的恐惧感就会渐渐消失,转而喜欢这个环境。爸爸妈妈要在宝宝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让宝宝感到虽然和爸爸妈妈分开了房间,但是他们的心没有分开,爸爸妈妈始终是关心他呵护他的,并没有不喜欢他、抛弃他。

莳苡(写于2013年5月4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