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优质生存,家长要做好7个功课(转)

11年前 [01-04 18:00 周五]
 

·                           

  在好的教育当中,孩子是主角,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孩子就像一棵生命力非常旺盛的树苗,只要雨水充沛,土壤适宜,他就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而自己只是孩子的陪伴者,环境的创造者、提供者,学习样板的树立者。
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并不是每个父母都知道怎样正确地爱孩子。不懂正确的爱,有的父母就会好心办坏事,用自以为正确的爱去伤害孩子,甚至毁了孩子。
一、独立思考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我们都会发现,那种遇到事情能够积极思考,能拿主意解决问题的人多半比那些只知道埋头做事、死用功的人更成功,更能为社 会创造价值。所以,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然成了一个人有没有竞争力的标识之一。它也被家长和老师们视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动脑筋,懒得思考。而这些家长却不知道,每一个依赖性很重的孩子身后,都有一对不愿放手包办代替的家长。正是父母这种事必躬亲的态度一手造成了懒得思考的孩子。
     
的父母常常以孩子小为由,替孩子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想到要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孩子的思考能力、判 断能力、实践能力当然就被抹杀了。所以,家长们不妨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多给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独立处理事情的一些机会吧。
有自信的孩子才会少依赖
     
心理学家发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的孩子多数都是不太自信的。因为一个没有自信,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为自已什么都不能做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多半会认为:我从来就不能做这种事。他们当然也就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只能请家长或老师帮忙。而自信心强的孩子往往会认为别人能做,我也一定能做。在这 种信念的支持下,他们就会很主动地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想办法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克服他们的依赖心理,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坚信我能行。教育专家建议:

放下过高的期待。
     
很多父母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常常在起跑线上就为孩子制定了很高的目标,这种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只知道攀高枝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只能望着目 标兴叹,却很难尝到成功的喜悦。从未被成功鼓励过的孩子往往会经常有挫败感,信心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孩子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不断 地在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中受到激励,受到鼓舞,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滋长。
要适度批评,更要适度赞许。
     
多的批评当然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些抱着不打不成器想法的家长对孩子苛责有之,嘉奖不足。觉得只有多指出孩子的不足,孩子才能不断改进不断成 长。这样的家长不妨想一想,如果我们成人在工作当中,一味地被领导批评、指摘,甚至是百般挑剔,我们的感受如何?将心比心,我们是不是对孩子过于刻薄?
     
那么,赞许越多,孩子信心就会越足吗?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一些家长常常把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奉为至理名言,处心积虑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值当不值当地都要夸奖一番。这样的家长,也请好好审视一下自己在夸奖孩子时的诚意和用心,孩子虽小,但他并不缺少起码的判断能力,空洞的赞美太多,小孩子 一方面会觉得大人虚伪,一方面也许还会心虚地在私下里琢磨我是不是太差了,以至于这点小优点都要被拿出来说

如何批评和表扬孩子?如果家长实在掌握不好,那么就以我们的真诚来做衡量吧,批评的时候正心诚意地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而不是借批评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表扬的时候也要让孩子明白,家长是出于对他真心的欣赏。
要给孩子恰当的引导。
     
有些爸爸、妈妈以锻炼孩子为名,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又不给予正确的指点和适当的帮助,常常会让孩子感到失败的痛苦,失去自信,害怕出错,遇事就会犹豫不决,寄望别人拿定主意。这样的孩子,自信心又从何建立?
创造独立思考的氛围
     
为家长,我们是不是常常在犯这样一个错误:总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属品,百般呵护、照顾,或是任意支配。其实,无论多小的孩子,他都是一个 完整、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得到尊重,成人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世界。比如:不要嘲笑、轻视孩子看似稀奇古怪的想法;对孩子提出的合理建议应当给 予适当的重视;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共同商量,给孩子做个榜样。不给孩子太多的拘束和压力,让他们保持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自然就 会有丰富的创造力。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或交谈时,要多用商量的口气,给孩子留有思考的余 地和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心急,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启发式的问题帮 助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比如: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等等,来引导孩子积极思考。
     
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一磅的榜样大于一吨的说教。父母在努力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自己也要多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给孩子做个榜样。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能不断地提出新的点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活力。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孩子都是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能使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孩子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会热爱学习,并主动学习。
     
不但如此,一位在儿童教育方面颇有建树的教育专家曾说过:要判断一个人的智力如何,看他是不是足够聪明,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看他有没有好奇心。好奇心是决定智力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好奇心人人都有,尤其以儿童时期最为强烈。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有好奇心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对一些新奇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就会粘着大人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敢于探索新知,敢于创新的动力。父母应该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开始,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往往是,对于孩子因为好奇而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父母往往表现得很不耐烦,敷衍、甚至喝斥孩子说:问这么多,烦不烦?要知道,这些做法无疑是孩子可贵的好奇心的杀手。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呢?专家的建议是:
父母要换位思考。
     
一些大人之所以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表现得很不耐烦,往往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都知道了,大人觉得这些问题没什么可问的。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是未知的。因此,要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父母们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好问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不要敷衍孩子提出的问题。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要耐心地给予恰当的解答,你可以不立即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通过诱导式的提问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孩子更强的好奇心。
     
当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应该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争取给孩子一个圆满的回答,或者和孩子积极讨论,一起研究问题。一旦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家长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
允许孩子探索问题、拆毁东西。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从小细节中发现问题,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鼓励孩子勇于独立解决问题。
     
家长还要容忍孩子探索性的搞破坏。家中如果有贵重的东西,尽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对于其他的东西,如果孩子因为好奇拆开了,你不能责备他。否则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是致命的打击。
经常与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应该多带孩子逛游乐园、动物园。户外活动容易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
训练孩子的求异思维。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当别人提出这种看法和结论时,你应该积极思考,争取想出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和结论。鼓励孩子创新求异,训练孩子的奇异思维,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注意提高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这三个元素也是构成智力因素的主要部分,也是孩子能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
强化孩子的观察力
     
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会观察,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莫泊桑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马车站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 十匹马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莫泊桑锻炼出了超人的观察力,因而,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木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善于观察的孩子,才能发现身边的问题,才能为独立思考积累素材。要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就要多带孩子走近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接触感性事物, 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现在,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如果整天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势必堵塞孩子的视野, 又怎么能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呢?
     
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画烦了,不想再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得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幅百鸡图还获了奖。
     
所以,家长要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看一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多接触大自然。孩子在这些外出活动中,自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有的孩子因为玩心比较重,只知道疯玩疯跑,还没有建立起观察事物的意识,这个时候家长就引导孩子确立观察的意识。比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游玩时,可以事先 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事物的题目: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了几家商店?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下雨的时候,雨是什么样子?刮风时,会发出什么 样的声音?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培养一些观察对象,比如养几条小金鱼、小蜗牛、小蝌蚪,或者小鸡、小兔、小草,让孩子通过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这一切都会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每周写一篇观察日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发展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爱因斯坦概括自己一生的科学实践,得出了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真知灼见。他提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般人对大脑的想象功能区只使用了50%,这就说明,发展想像力的潜力还很大,而儿童时期又是个人想像力发展的大好时机。
     
尔文上小学后,不知怎么变得爱?撒谎?了。有一回,他捡到一块小化石,回来跟姐姐说:?这是一块宝石,价值连城呢!又有一回,他捡到一个硬币,一本正经 地告诉姐姐:这是古罗马造的。姐姐一看,只是一枚被压得变了形的18世纪的旧币罢了。姐姐对达尔文的说谎行为很是恼火,几次向父亲告状,可父亲总淡然一笑,说:?这算什么撒谎!这个孩子倒挺有想像力,说不定哪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用到事业上去呢!?果然,达尔文长大以后,把丰富的想像力运用到缜密的科学研究中,创立了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
出色的注意力: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
     
人的注意力集中不集中,将决定他未来成就大小,其实人的智商差异不是很大,但是注意力差异就大了。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起来做一件事,叫聚精会神。为什么科学家成就高?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这一件事情上。
     
孩子的注意力跟父母的影响也有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做事集中精力,孩子无形中就会养成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我们曾经采访过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 子,后来发现爸爸妈妈的影响很大。有一个孩子各门功课都很优秀,玩的时间很充裕。人家问他为什么学习那么好呢?他说:关键是该做什么做什么,从来不 分心。
      “
你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他说:你看我爸。他爸爸是一个学者,经常写论文,非常专心,喊他吃橘子他都不吭气。
     
果你想让孩子养成集中精力的习惯,专家有两个建议:第一,最好在孩子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家创造一个安宁的气氛,到晚上大家都在各自的桌前做 自己的事情。孩子看到家里有学习的气氛,就养成了习惯。第二个建议,别总对孩子说你瞧你怎么就坐不住,你瞧你坐的什么样,坐不了几分钟就出去跑,这些 话就是在塑造孩子,孩子脑子里就会形成我就是坐不住的孩子,我就是出去跑的孩子
     
一位妈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每次孩子写完作业的时候,她都要对孩子说一句:孩子,你做得真好,真专心!在这位妈妈看来,你越说孩子专心,他就越通 过专心来回报你的夸奖。如果一个孩子玩电脑很专心,他就知道专心是什么感觉,我们把正面的东西描述得具体一点儿,把负面的东西慢慢地在孩子字典中去掉,这 样孩子就能走正道了,不要把他看成病人。看成病人之后,家长的焦虑使孩子有了负面情绪,本来不多动也多动了,人都是这样的。多接触正面信息,慢慢地孩子就 会更阳光一些,而且更能够踏踏实实地专注于一件事。
     
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段时间后,就要换点别的事情做。任何人,长时间地做一件事都会感到疲劳,何况是小孩子。如果在精神或体力疲劳的情况下还让孩子苦苦撑着,那么孩子就可能养成精力涣散的毛病,边做边玩,哪样都没弄好。
     
以家长要控制一下时间,该集中的就集中,什么都不说,该玩的时候就不提学习的事,让孩子专心地玩。比如说孩子写作业,就是要专心写,不仅为了写作业,也是 为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写作业的时候就是要什么事都不干,专心在写作业上下工夫。让他在三周之内养成这个习惯,养成习惯,孩子受益终生。

独立思考,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强,他发展得也就越好。正如美国成功学专家经过多年跟踪调查所发现的那样: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质:那就是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家长们一定不忽视孩子这种能力的培养。

   
二、让孩子主动、自觉地爱上学习

   
任何人在没有兴趣、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就不会主动做事。
理解孩子的家长
     
到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很多家长常常大呼头疼。一方面,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指望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真的很难。另外一方面,如果孩子没有自动自发、 主动学习的愿望,家长和老师再怎么强制都是没有效果的。那么,自动自发的内驱力从何而来呢?一位日本教育学者给家长的最大建议是:先让孩子做他自己。
父母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这位日本教育学者就是平井信义先生,他认为:要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家长最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孩子自己做他想做的事情!先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机会 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在父母看来,孩子想做的事都是不应该的,但是父母也一定要忍住,不要多嘴,平井信义把这叫做无言戒律,以平井 信义的经验,无言戒律的实施在小学二、三年级效果最佳。无言戒律既是一种教育方式,同时也是父母的一种修行,如果父母能坚持三到六个月不对孩子进行不 必要的干涉,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父母。
     
如果孩子的自觉性得到充分的发育,那么 他一定会是一个有着旺盛积极性的孩子,所以家长必须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允许他淘气、反叛、打架、逗趣、吵闹等行为,平井信义认为,打架是孩子心理上 的营养剂,通过打架,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主见也养成了,社会性也培养了,所以,他奉劝大人不要介入孩子打架中间来。平井信义甚至提醒父母,要把 老师表扬的孩子当做危险的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觉性,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位中国妈妈 鹏鹏妈的经验和方法。
自觉性建立在好习惯之上。
   
鹏鹏今年11岁,虽然正是淘气、贪玩的年纪。但是鹏鹏却能做到每天一回家就先做作业,不完成作业绝不看电视,绝不和小伙伴出去玩。
     
鹏这种好习惯的养成要得益于妈妈的帮助和督促。鹏鹏妈觉得:孩子的自觉性往往是建立在好的习惯之上的,都有一个从开始的被动、不愿意,到后来慢慢习以为常 的过程。只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自动自发的行为品质就会自然形成。所以,从鹏鹏上学的第一天起,妈妈就为鹏鹏制定了非常合理的学习计划, 比如:每天放学回家后,首先要做家庭作业,个别题目做不来的可以先搁置一下,等爸爸妈妈讲明白之后再做。对于假期作业,妈妈会和鹏鹏做个时间表,按照作业 量和放假天数,计算出每天完成的作业量,严格按计划走,如果有旅游或外出的活动,作业要提前赶出来,否则就取消活动。这样长期坚持下来,鹏鹏在不知不觉中 养成了学习第一的好习惯,从刚开始的不自觉,到现在回家就自觉做作业,这就是习惯的作用。
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性。
在鹏鹏妈看来,要想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就要调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如:鹏鹏刚开始上作文课时总觉得自己的词汇量不够,写起作文来搜肠刮肚,还常常不及格。为了帮鹏鹏改善这个问题,鹏鹏妈重点培养孩子对汉语字词的兴趣、对 阅读的兴趣,常常在家里组织比赛,看谁说的成语多,谁读的文章多。刚开始,鹏鹏比不过爸爸妈妈,就悄悄去翻词典、字典、翻课本,再来跟爸妈比,每进步一 点,妈妈就认真地表扬他、夸奖他。这让鹏鹏很有成就感。一个学期之后,鹏鹏对阅读的兴趣、对积累词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浓厚,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
     
所以,鹏鹏妈的第二个重要经验就是:要让孩子好好的学习,必须要让他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一旦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主动、自觉的种子。
     
在鹏鹏妈看来,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改善孩子行动的最好办法就是先从思想上进行影响。用鹏鹏妈自己的话说:我很喜欢用的好的教育理念来潜移默化地影响鹏鹏。我会给孩子讲一些与他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和现象,让他学 习有动力、有目的。比如,我会告诉孩子:你只有从小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优秀的人才到哪里都受人尊重和爱戴。而你要想成为优秀的 人,那就得付出代价,就得勤奋、努力,就得少玩一点。
     
我还把这些道理通过一些小例子、 小典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儿子听,慢慢去影响他,让他明白努力学习是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让孩子从思想上发生根本的转变,远远胜 于家长的强迫,主动性、自觉性也才能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被家长强制学习的孩子长大后很难成为有主见,有思想的人。而好的思想引导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孩子 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旦好的思想在孩子的意识里扎下了根,他自己就会主动、会努力的,成功时他会觉得荣耀和快乐,失败了他自己会内疚和难受。当然,在孩子还太小的时候,作为 家长,我会陪在他身边,和他荣辱与共,一起面对、一起分享、一起分析。成功的时候提醒他不能忘形,失败的时候尽快帮他走出迷惘。
      
鹏鹏妈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减少对孩子琐碎、细小的督促。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引导,学习习惯的养成,而不必整天因为鹏鹏是不是好好写作业唠叨、伤神。
榜样的力量。
     
身边好的人物、好的榜样就是一盏明灯,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一个孩子身边如果没有特别在乎、特别尊敬的人,他会什么都无所谓的,这对孩子来说是相当大的缺 憾。这是鹏鹏妈的又一个教子心得。在她看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往往容易对老师、对家长产生崇拜心理,视他们为榜样、为偶像。把他们的话当成圣旨,偶像 的表扬和认可就是孩子动力的源泉。根据孩子这样的心理特点,一方面,家长要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一方面,如果孩子十分在乎某位老师,那么家长就要和老师多沟通,争取让老师对孩子产生更多、更实际的影响。同时还要引导孩子正确地追星,正确地交友。
目标明确,行动才有力。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能按照一个科学而合理的计划进行,那么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这一点上,鹏鹏妈深有体会。
     
鹏鹏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曾在一次家长会上对鹏鹏妈说:鹏鹏很聪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听课也很认真,按理说他应该能在班上排前几名的,可他每次考试都是中下等,我这个班主任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经过老师提醒,鹏鹏妈开始注意观察鹏鹏的学习。妈妈发现鹏鹏虽然每天都时完成作业,但却没有一定的计划性。比如,有一次月考之前,鹏鹏连续三天晚上都复习到夜里十一点多才睡觉,鹏鹏自己的解释是:如果不贪晚就复习不完,之前没想到有这么多内容要看。

 妈妈觉得,这是因为在鹏鹏学习上没有一个合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往往都是随遇而安,学哪算哪,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这样怎么可能有好成绩呢?
     
于是妈妈和鹏鹏认真地研究了课本和老师的讲课进度,又按照鹏鹏的学习习惯和想法制定了一套学习计划,妈妈和鹏鹏说好,一定要按照这份计划去完成学习任务。
     
值得高兴的是,这个办法真的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过了不到半学期的时间,鹏鹏的成绩就稳步地上升了很多。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有没有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实际上,科学的学习方法正是建立在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之上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好的成绩,好的习惯,家长们不妨从引导孩子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开始。成。

怎样才能制定恰当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呢?

鹏鹏妈的建议是:
     
目标一定要明确。学习目标越明确、越清晰,越能对孩子产生好的激励作用和约束力量。孩子一旦明确了学习目标,他的学习动力就更足,热情也更高,会对学习产生很强的专注力,学习成绩当然就更好。而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孩子恰恰相反,他们的学习热情低,没有效率,专注力差,随意性强,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
     
不过鹏鹏妈也告诫家长,好的学习目标一定是科学合理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否则一时实现不了,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过于容易达到,孩子就 得不到提高,可能还会助长他自满和骄傲的情绪;另外,计划也不宜定得太具体,缺乏灵活性,比如,几点几分干这个,多少分钟后再干那个,这样的计划只会使孩 子很快感到厌烦,难以继续坚持下去。
能科学安排时间。确定了学习目标之后,还要通过科学地安排时间来达到目标。如何管理时间,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家长在引导孩子计划时间时,既要考虑他的学习,也要考虑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既要考虑课内学习,也要考虑课外学习,还要考虑不同学科的时间搭配。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出孩子每天学习的最佳时间。有的孩子早晨头脑清醒,最适合记忆和思考;有的孩子则是晚上学习效果更好。要在最佳时间里完成较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注意文理交叉安排,如复习一会儿语文,就做几道算术题,然后再复习自然常识外语等。
     
另外,学习计划要注意效果,要及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回顾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应该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比 如,是否完成了计划中的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如何?如果有任务没完成,那是什么原因?回顾之后,要记得补上缺漏,重新修订计划。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通过周记来 记录学习计划进度,便于改进和回顾。
三、和孩子谈谈责任
父母最需要给予孩子的不是金钱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负责任地工作。
      20
世纪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 艾尔森 做了这样一项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商界、教育界、文学艺术界等各个领域挑选出100位杰出人士,对他们做问卷调查,在调查中,他得出了一个十分惊人的结论 61名杰出人士承认,他们目前所从事的、并取得巨大成功的职业其实并非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职业。
     
么,是什么支撑着这些杰出人士竟然在自己并不喜欢的领域里取得了如此辉煌的业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艾尔森博士又对这61位杰出人士进行了回访。多位世界 精英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 责任!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这些精英们在自己并不十分钟爱的职业上依然努力坚守,不断时取,并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回访的这些人当中,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萨的经历,让艾尔森成为印象深刻。
     
萨出生于中国台北的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并且受到了很好的音乐启蒙教育,她也一心期望自己今后能够音乐界有很好的发展,取得好的成绩。但 是,在报考学校的时候,苏萨却阴差阳错地考入了一个工科大学的工商管理系。尽管自己并不喜欢这一专业,但一向认真的她还是学得格外刻苦,每学期各科成绩均 是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的MBA。后来,她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如今的苏萨已然是美国证券业界的风云人物。即便是在接受艾尔森的调查时,苏萨依然不无遗憾地说:其实,直到现在为止,我依然不是 很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能是一个美好的 假如 了,我现在只能有一个选择 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尔森博士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疑惑,直截了当地问道:既然你不喜欢当初的专业,为什么你还学得那么棒?既然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苏萨的眼里闪着执著和自信,回答道: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不管喜欢不喜欢,那都是我必须面对的,我都没有理由敷衍、应付,相反,我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那不仅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责任感可以创造奇迹。
艾尔森博士终于明白:那些令人羡慕的成功,原来正是从他们那份对职业的责任与认真中点点滴滴演绎出来的
     
无独有偶,素有领导人教父之称的丹尼斯·韦特利博士在提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曾这样提醒天下的家长们:父母最需要给予孩子的不是金钱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生活、负责任地工作!
     
这位人类行为心理学博士认为,给孩子再多的物质财富,多年以后他们未必能记得,反倒会滋生其坐享其成的人生观念。只有让孩子从小就具有责任意识,将来他 才会成为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对组织、社会尽职的人。而孩子一旦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明确了自己的使命,就会更加热爱生活和学习,就会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 责任而不是负担。
     
小宇的家长在一次家长会上向老师无奈地抱怨:小宇今年都11岁了,可是写作业还要家长催促,自己的房间从不主动整理,连书包也乱糟糟的。
  
    “不但如此,这孩子做起事来常常有头没尾,就拿报班来说,前前后后报了不下五六个,都没坚持上完。今天自己许下的承诺,明天又都推到父母那儿去。我也常提醒他学习要自觉,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好,要学会承担责任。可他依然老方一贴,怎么办呢?”?
     
从家长的抱怨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宇种种让人头疼的行为其实都源于责任感的淡漠。在小宇看来,写作业、整理房间、坚持学习似乎都在给家长做,并不是自己的分内之事,自己高兴了就做一点,不高兴就不做,或者家长实在提醒得紧、督促得严了,才去做一点,否则就原地不动。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难很有好成绩,将来到了社会,在工作上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对这类孩子来说,家长们应该如何引导教育呢?
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养孩子的责任心, 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让孩子尽量做自己能做的事,相信孩子能做好。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比如,整理玩具、收拾书包、穿衣、看电视等日常琐 碎的小事入手,只要孩子能够自己做的,就必须让孩子亲自去做,不要认为孩子做事慢、做得不好而不让他做,否则他永远也不会做好。家长们更不能因为孩子小, 觉得对他们强调责任为时过早而忽视了责任心的培养。因为责任心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失去了从小培养的机会,孩子长大了也不可能就突然具有对人对事 的责任心。
     
有专家说,孩子在34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责任心的萌芽了。比如他们主动吃饭,不让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等,这些行为都可以说是责任心的萌芽,家长这时要注意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不要因为怕孩子不会吃、不会穿而随意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
     
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大,不应该让他们承担过多的家务,所以,孩子从来没有自己洗过衣服,更不要说替妈妈洗碗,甚至被子也要 让妈妈代叠,洗脚要让妈妈打好温水,写作业要让妈妈给念题目,上学时书包也要让妈妈给背 这些做法无形当中是在扼杀孩子的责任心。
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男孩在马路上和同伴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路边一户人家的玻璃窗。户主怒气冲冲地问:这是谁干的?男孩愧疚地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可是户主坚持要求按价赔偿20美元。小男孩哪有这么多钱?!?
     
自知闯了大祸的男孩哭了,只好回家向父亲求助。父亲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跟着男孩去户主家赔偿,而是借给男孩20美元。并与男孩约定一年后还清。
     
此后,男孩一边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辛勤打工挣钱。他在街头擦过皮鞋、早起送报纸,还到餐馆洗盘子刷碗 一年后当他终于挣足20美元,自豪地交到父亲手里的时候,父亲欣喜地对他说: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果然,这个男孩长大后成了美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他就是曾连任美国二届总统的里根。
     
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孩子身上,我们的父母会怎么做呢?许多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已经给出了答案,比如: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小朋友的玩具,在餐馆吃饭摔 坏了盘子,都是由父母去买单;更有甚者,孩子上学迟到了,明明是他自己起床晚了,却在校门口跺着脚埋怨父母送晚了,无辜的父母还就真的老老实实地一边 承认错误,一边安慰孩子
     
从教育心理上讲,父母代孩子承担责任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犯了错没什么,反正有家长兜着。而里根的父亲所代表的美国家长,却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所以,中国的父母们也应该懂得:如果说孩子犯错是教育的良机,那么适度惩罚就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比如孩子上语文课忘了带课本,家长完全可以拒绝送过去,而让他挨老师的批评,尝尝苦头,多长点记性,以后肯定就不会再忘带了。再比如,孩子不写作业,不能按 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家长也不要唠叨、督促,索性就让老师点名批评孩子一次,让他体验一下不履行责任的后果,他就会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了。到那 时家长再教育,就有效果了。
     
总之,对于尚处在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对一些事情缺乏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一旦受到了惩罚,他自然就会提高警惕,以后自然就不再会马虎、草率行事了。
帮孩子护短,是害孩子;替孩子受过,是纵容他;让孩子独立承担责任,才是他未来人生的财富。
允许孩子犯错误。
     
很多中国父母因为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很难接受孩子犯错误。一旦犯了错,父母往往严厉指责,甚至对孩子失望、放弃。这些做法往往会 让不小心犯了错的孩子不敢面对自己,为了逃避家长的惩罚而撒谎、推诿责任。所以,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就要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知道,孩子成长 过程中有过失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地处理,这些过失恰恰提供了教育良机。
     
无论多小的孩子都是有羞耻心的,当他意识到自己犯错之后,都会感到愧疚、自责,本能地会接受惩罚,所以如果家长在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惩罚,比如:让孩 子面壁思过,取消节假日出游计划,等等,孩子都会安然接受,并且会加深他对所犯错误的记忆,从而更深刻地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一些聪明的家长正是通过这些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通过适度的惩罚,纠正孩子错误的做法,让孩子从中反省自己,培养他们为自己的言行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宁宁今年五岁,很淘气,常常摔坏东西,或弄坏爸爸的电脑,而每次破坏行动之后,宁宁都说是昨天来的小朋友干的,或是前天来的小姐姐弄的,妈妈逼问得越是 紧,宁宁的谎话就说得越多,实在找不到人抵赖的话,甚至会说是家里的小狗狗干的。妈妈对此哭笑不得。她担心长期下去,宁宁会变成谎话大王。
     
但是宁宁的幼儿园老师小李却有相反的结论,每次在幼儿园犯了错误之后,宁宁虽然也不太情愿承认,但是只要小李老师微微一笑看着宁宁,孩子马上就低下头,老老实实地对小李老师说:老师,对不起,刚才是我把小朋友推倒的。
     
小李老师也很少十分严厉地批评宁宁,而是往往是和颜悦色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是你做的,这不要紧,老师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对照小李老师的做法,宁宁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宁宁只所以在自己面前撒谎,是因为每次宁宁犯错误之后,妈妈都会很严厉地批评他,这让宁宁很害怕,所以会撒谎抵赖。
     
心理学家也发现,三岁以上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判断力,很明白自己做错了某些事情,他们只所以会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谎称是别人干的,往往是害怕自己承认错误 后会受到家长的惩罚。所以,对于这类情况,父母们最好告诉孩子:虽然你做了让妈妈不高兴的事情,但是只要你告诉妈妈,妈妈就会原谅你。然后,我们一起解 !”这样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做错了事情之后把焦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上,而不是如何逃避责备上。它会使孩子更容易学会承担后果。孩子也会因此很信赖家 长,并很有安全感。

相信孩子能做好。
     
国的家长常常在无意当中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不能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平等地对待孩子。正是这样的观点,无形当中使孩子失去了很多承担责任、锻炼自己的机 会。其实,父母完全可以通过鼓励、期望等方式,督促孩子在家庭当中承担一些他力所能及的职责,而不应该老把他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比如,家里的一 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孩子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让孩子帮着出出主意,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
     
另外,家长也可以对家务事做出明确分工,比如,每天爸爸应当做什么,妈妈应当做什么,孩子应当做什么 当然孩子可以少承担一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饭前摆放全家用的餐具、吃好饭帮着收拾桌子、扫地、倒垃圾等小事,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 子的责任心。家长千万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学习而大包大揽。
     
曾接触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爸爸正在考虑全家外出旅行的计划,却遭到了两个儿子的大力反对,因为他们俩个在安排旅行的当天有功课要补,另外,他们觉得爸爸找的那家温泉会所条件很一般!爸爸虽然觉得很受挫,但还是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两个孩子说:要不然我和妈妈听你们的安排,拜托你们帮忙定这个旅行计划好不好?不过我还是很想去泡温泉。”?
     
结果呢,这两个小孩子一点都没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地从杂志和网络上查询相关数据,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就找到了适合全家一起享受的温泉地,而且连交通工具、周边的观光信息都搜集得非常详尽!要知道,这两个孩子一个刚上初一,而另一个还在上小学!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能够胜任他那个年龄段的一些事情,并放手让孩子去做。所以,当我们抱怨孩子没有责任心的时候,请先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自身的 一些做法是不是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如果我们对孩子的事情总是喜欢大包大揽,那么我们就是在剥夺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当然就不知责 任为何物。所以,不妨放手让孩子去承担,我们会发现孩子将因此信心大增,不但能从中得到成长,也会因为得到父母的信任而心生责任与感激。
带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会责任感的有无和大小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重要因素。安排孩子适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比如:让孩子为邻居的老奶奶、老伯伯取牛 奶、送报纸、照看邻居的弟弟妹妹、陪爷爷奶奶说话等,扩大孩子乐于为别人做事的责任心。这些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孩子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获得别人和社会的肯定;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得到乐趣,建立起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心。
让孩子树立责任意识。
     
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把学习弄好就可以了,孩子什么都不做,父母也视为理所当然。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忙,上课很累,家务事有父母做就算了。这种观念很难使孩子树立起对家庭负责任、尽义务的意识。
    
有些父母抱怨说,家里有老人病了,甚至爸爸妈妈病了的时候,作为十几岁的孩子,连句关心的话都不会说,更不要说照顾病人了。就连要带他去医院看病人,他都会推说我去有什么用啊,我又不是大夫或者我学习很忙,没有时间去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让他知道:人与人之间除了亲情,还应该有精神上、道义上的责任。这与你是不是医生没有关系,它是一种感情,是一种精神上的责任和义务。
先做个有责任心的家长。
     
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完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待学习、工作的认真态度,坚持性和责任感将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父母要时常把这些传递给孩子,使他感觉到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外,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信守承诺。有些父母为了尽快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待,常常打承诺牌,比如希望孩子尽快完成作业,家长可能会说:如果你能在星 期六晚上完成所有作业,我们周日就去水上公园玩。结果,孩子真的完成了作业,要求妈妈带他去玩的时候,妈妈又以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家务活还没做完等各种借口不履行承诺。这样的情况多了,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不守信用的人,同时他自己也会有样学样,视承诺为儿戏,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愿承担责 任。
     
还有,父母如果在孩子面前犯了错误,不要怕丢面子而拒不认错,更不能因为你是长 辈,而拒绝向孩子做检讨。否则,孩子会在父母身上学到这种推卸责任的态度。如果父母说错了话,冤枉了孩子,父母一定要和孩子说清楚,一定要从自己身上去检 查、反思,不能每次都是孩子的错、别人的错。遇到问题时,父母还要教会孩子分析过失、对错,知道在一件事情中自己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父母为孩子做出了榜 样,孩子才会照着去做。所以解决责任心的问题要从父母开始做起。
四、每个孩子都是宝藏,蕴含无限潜能
      成功的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自尊和潜能。在每一个?差生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 孙云晓)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的潜能是个巨大的宝库,要仔细观察和发现,懂得开发。国内一些心理专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潜 能,这些潜能(也包括学习的潜能)一旦被挖掘出来,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著的人。即便是小小的婴孩也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家长应该从孩子出生 那天起就要注意观察、发现孩子的潜能。
     
虽然每个人的先天禀赋有高有低,但是后天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及时开发儿童的潜在能力,否则,错过了最佳的开发时期,潜能就会递减。
     
作为父母,我们与其整天嚷嚷着我的孩子太笨了,太平凡,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和心思观察一下我们的孩子。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别人 所不及的一面。让孩子无法更优秀的障碍,不在孩子有没有潜能,而在于认定孩子一无是处的这种错误认识。我们如果认真了解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成就很高的那 些所谓成功人士,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人也不一定就是最聪明的人,只不过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从而成就了他们的优秀。
优秀的家长就是做一个出色的探矿人,发现孩子的潜能并帮助孩子发挥这些潜能。每个孩子都有独特潜能。
     
开发潜能首先要顺应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兴趣,家长应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要家长们耐心细致地留意观察,留心孩子的行为举止,喜好憎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或在自己阅读、游戏时,就可以察觉出他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有耐 性却有创意,虽不擅言词却很热心,把这些蛛丝马迹记录下来,你就能归纳出孩子的性格趋向或者说擅长的一面,从而诱导激发他的潜能。
一旦发现孩子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要好好爱护和培养。
我国围棋国手常昊的成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昊还没上小学的时候象棋就下得非常棒,常爸爸都要甘拜下风。他常常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中途失踪看别人下棋去了。少儿围棋班开课之后,常昊又迷上了围棋。六岁的小常昊居然能一坐一整天地看别人下围棋。其他的六岁孩子坐半个小时就要跑路了。兴趣本身就 是一种才能,这引起了邱百瑞老师的注意。邱老师经常给常昊开小灶,终于成就了今天的常昊。
给孩子展示才能的机会
     
了解孩子的性格趋向与喜好之后,别忘了给他机会多加练习。比如,家人朋友过生日的时候,鼓励孩子表演一个节目,每周轮流朗读短文并发表心得,让孩子把当天经历的有趣的事叙述一遍或记录下来

  更重要的是,随时给机会让孩子帮你的忙,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如洗碗、拖地、收衣服等。这样越做越熟练,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有些 父母一时叫不动孩子做家务事就干脆自己做;嫌孩子不会买东西索性自己出门;认定孩子念不好书,便帮他一题题复习 久而久之,孩子生出惰性,心想反正父母一定会伸手援助,便乐得坐享其成,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
     
所以,当父母埋怨孩子懒惰时,不妨扪心自问,是否对孩子缺少耐心,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一个人,只有当他有成功的欲望时才会有行动的冲动,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整个身心的能量。潜能好比埋在地下的种子,最终能不能发芽出土、茁壮成长,家长的开发作用至关重要。
用耐心、爱心保护孩子的潜能。
     
作为家长,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至少要做到注意纠正孩子生活、学习中的诸多不良倾向,因为有时正是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行为和思想倾向,让孩子本来具备的潜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般来讲,当家长发现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时,通常会非常失望、恼怒,进而斥责孩子,逼孩子努力学习。最后 往往会发现,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学,那么再逼他也是没有用的。只有多与孩子沟通,以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来帮助孩子,关爱孩子,才能 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火,让孩子变得勤奋,养成爱学习的性格。
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学了!七岁的南南这样对妈妈说。
为什么?上学有什么不好吗?
我就是不想上学,不想去!南南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行!哪有孩子不上学的道理。南南的妈妈没有答应孩子的要求。过了一会儿,妈妈又问南南:你是哪里不舒服,还是和同学相处得不好?
没有呀!就是不想上学。南南很诚实地回答妈妈。
那好吧,你给妈妈一个理由,如果妈妈认为你有道理,妈妈再考虑你的要求。妈妈这样回答南南。
     
南南上学的时间就要到了,妈妈仍旧耐心地等待南南的理由。最终南南支支吾吾地对妈妈说:我没有理由,我明天给你理由行吗?
你明天给妈妈理由,那妈妈就明天再考虑你的要求,但今天你必须去上学!时间到了,我们出发吧。
在送南南去学校的路上,妈妈对南南讲了很多爱学习的小发明家的故事。
南南认真地听着,此后再也没有提起不想上学的事情。
      应该说,南南妈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妈妈,面对南南的厌学情绪,她能耐心地进行诱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压制。假如南南妈换一种教育方式,比如生气地对孩子 吼叫:小小年纪就逃避学习,等你长大了,那还了得!这样训斥孩子会收到什么效果呢?但是这样的父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在少数,他们不但没能收获到好的 教育效果,反而让很多孩子变得更加厌恶学习。
    
保护孩子潜能也是考验家长耐心的一个过 程。有太多父母受着急功近利心的驱使,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孩子在八岁时就搞定一切。他们想要孩子有完美的成绩,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力不逊色于班上的任何一个 竞争对手。要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单没有都写着优秀,父母就开始烦恼,认为小孩可能有学习障碍或是学习能力不足。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只有两种类别:没有 能力学习的有天分的。但是他们唯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孩童的智力发展是时断时续的,是要给予足够的时间的。
     
没有哪一个孩子会全部拥有各个领域的无限潜能。但是只要方法正确,却可以让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所建树。父母们需要的不过是放松一点,更有耐心一点。
     
太教认为,每个小孩都是上帝按照一定的意愿创造出来的。如果家长们忽略了孩子的内在力量,一定要让他活出成人眼中的所谓非凡成就的话,家长就是在破坏 上天的旨意。在父母的这种压力下,孩子往往最后不是变为了成功人士,而是会成为心理治疗师的常客,他们在成年之后多半会患有睡眠及饮食失常、长期胃痛、抑 郁等症状。虽然这并不是家长们的本意,但他们的错误做法却在事实上造成了孩子的不幸。

所以,奉劝那些因孩子很平凡,学习成绩、各方面表现不如其他的孩子,就对孩子很失望的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一时不能让家长满意,家长就火冒三丈,大声斥骂, 甚至体罚孩子。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爱学习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暴自弃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
 
     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父母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教育孩子,耐心地陪孩子玩,耐心地为他讲道理,耐心地听他说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此来感叹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会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上学有什么不好?这样不爱学习的孩子扔掉算了!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会很容易当真,而且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 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爱学习来交换。
     
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以为自己付出了爱,孩子就应该马上感受到,就应该立刻做出回应,这实在是一种过于主 观的想法。要想改变孩子的厌学情绪,付出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并 在爱的鼓励下积极地行动。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孩子的这些性格、个性,表现在学习方面就会是:有的孩子喜欢学习,有的孩子则不太喜欢学习,甚至于对学习还会产生种种厌恶情绪。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看,这样的孩子也是正常的。作为父母,你的爱心和耐心就是开启孩子潜能的金钥匙。
用鼓励、赞赏挖掘潜能
    
当孩子自己动手做、开口说时,应该给他适度的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需要有一个练习的机会来酝酿信心,而后越走越顺。如果只是一味的打击、批评,孩子会窘得抬不起头,再也不肯尝试。
另外,激发孩子的潜能,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以下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1.挖掘孩子潜能就是多学习技能
 
不少家长认为挖掘孩子潜能就是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
假到了,我给孩子报了个培训班:舞蹈、钢琴和书法,家长刘女士告诉笔者,女儿今年八岁,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才想通过各种培训来挖掘孩子的 潜能。”??身边不少同事的小孩才上幼儿园,家长就带着孩子去上各类补习班,看到身边家长都这么?努力,自己也在考虑要不要使用相同的办法。?
     
对于家长的良苦用心,专家提出忠告。儿童早期潜能开发不等于从幼儿时期就让孩子学这学那,华东师大国家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部负责人曾祺表示,过早地逼 迫孩子学习过多的技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甚至有可能扼杀孩子的潜能,可能会得不偿失。曾祺解释道,虽然孩子的早期经验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至关重要,但是真正的早期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心理出发,这同时也是培养习惯教养的重要时机。
     
儿童心理学及潜能开发资深教授刘金花也提醒家长:不少青少年犯罪是由其心理疾病引的,而又有大部分的心理疾病是小时候就埋下的隐患。她表示,家长重视一切从娃娃抓起的同时也要重视一切从自身出发,与孩子一起成长,多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多与孩子沟通,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
     
长这种一切唯学习成绩是从,其他都是次要的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一方面,这对孩子来说极不公平,因为学习成绩在孩子一生的成就和幸福中所占的分量,并不 像家长们想象得那么大,将来社会的需求考查的不仅是书本上的学问,不管他搞经营、做管理、当教师、经商、从军或者只是个普通的职员,书本之外的技能、心理 素质起着更关键和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孩子的潜能不一定是在学习方面,也有可能是在音乐、绘画、文学、交际、管理或者动手能力等方面,孩子在哪一方面的 潜能被充分挖掘出来,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

误区2.催逼孩子。
     
一些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一时看不到孩子的潜能就有些心急,开始催逼孩子要努力,要怎样怎样。要知道,很多天才的失败就是来自父母、社会的极度催逼。
     
有的父母拿孩子的某项特长到处显摆,甚至在专业和职业上早早地就给孩子订了终身,回到家再进行魔鬼训练,要求越来越高,将孩子的兴趣和激情化成了 负担甚至是仇恨。我曾看到一则记者的采访报道:??岁孩子学钢琴,母亲辞了职陪学,记者问:打算作为专业吗母亲说:那当然,我把一切都豁出去 了。孩子还小,如果以后他有另外的选择呢母亲斩钉截铁地说:不能的。看到孩子坐在琴凳上那茫然的神情,我不禁心生害怕。只给孩子一条路,此路不通时,就难免悲剧发生了。
误区3.:画地为牢。
     
另有一个事例,一位父亲觉得自己的女儿记忆力超常,也辞了职专事教育。孩子每天要记忆背诵好几个小时,家里满墙的文字公式定理,此外父亲也会带着她进行体育锻炼,适时进行娱乐。
     
父亲很自豪又得意地讲解他的家教宏大计划。但是孩子的眼中却看不到那种清亮亮的喜悦和能力非凡孩子的从容,细心人的会发现:这个孩子很听话,但也很紧张,在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她不太合群。
     
子也是社会人,在她的每个年龄段,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和行为空间,有自己的缤纷世界,她需要更多跟孩子们在一起欢笑,需要宣泄情感和体能,这种种 加起来才称得上幸福。如果她整天只跟家长在一起,狭小的世界会限制她,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会萎缩,况且家长不惜辞职孤注一掷,执著一念,会给孩子带来巨 大沉重的压力。
五、会反省的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让我们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并给我们改正的机会。(世界著名作家·海涅)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著名作家布朗宁说: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习惯。
建议1: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好胜心很强的孩子,不要说反省自己,就连别人给他指出问题,他都不肯接受。听不得批评,只能听好话。对于这类孩子,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 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一点,那么当他们长大后,面对批评时就会采取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受不得 领导和同事的一点点指导和批评,很难与他人共事,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与人相处困难的问题。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学会接受批评,这不仅能够塑造孩 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当别人批评自己 时不要生气,首先应认真听听对方的想法,看对方讲的是不是有道理,对对方有理有据的批评应该虚心接受,并且感谢对方。如果伤害了对方要道歉,对他人无理取 闹的指责也要持包容的态度,并自我反省一下别人为什么会这样。  
建议2:允许孩子作出解释。
     
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太武断,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有时候,父母的批评是根据自己的推断进行的,可能会和事实有偏差。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允许孩子对 事情作出解释,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比如,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反对,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当然,父 母应该让孩子明确的是,允许他作出解释,并不是让他推卸责任。

建议3: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孩子将别人心爱的玩具弄坏了,小朋友不和孩子玩了,家长不妨引导孩子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是我的玩具被小朋友弄坏了,我会怎么做?当孩子开始这样想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慢慢地学着自我反省了。
     
另外,孩子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定位,然后将好的行为继续付诸实践,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遭到很多人的批评,家长要引导孩子审视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应该如何改善。
    
孩子将结果和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自我反省的时候,他们再次行动时就会对自己有个更清楚的认识,也会自己判断事情的结果会。如果最后的结果和自己预想的出现了偏颇,他们就会反思自己的行动,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
如果孩子学会了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会了自觉地进行反省,这对他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建议4:父母犯错要敢于反省。
    
想教育出勇于自我反省的孩子,那么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犯了错误,却因为碍于面子不肯向孩子承认自己的过失,那么孩子就会心存爸妈永远正确而实际 上却错误百出的想法,久而久之,即便父母教育得对的地方,孩子也会置之脑后。而如果家长在犯错误之后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不但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 的榜样,还会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体验原谅他人时的那种宽慰。
     
著名诗人闻一多因心 情不佳,因为一点小事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刚好被二儿子立雕看到了这幕,二儿子大着胆子批评父亲不该因为这点小事打小妹,并和闻一多据理力争: 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在家里怎么就动手打人呢?闻一多听了之后一愣,沉思了一会儿之后很快来到二儿子和小女儿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我刚才不该打小妹。我现在向你们道歉!
     
些父母犯了错误之后,虽然觉得很后悔,但是因为放不下面子来道歉,并且常常心存幻想,以为:孩子小,没那么小心思,再过几天也许他早就忘了。孩子可能 真的会忘记你对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但是父母当时当刻给孩子造成的不愉快感觉却是孩子很难忘记的,就像钉入墙上的钉子,虽然钉子可以拔出来,但是留下的 钉眼却还会在。所以,家长最好不要把孩子当傻瓜,如果父母掩饰自己的错误,搪塞或者置之不理,不去抚平那个钉子眼,那么孩子也许一辈子都记得父母曾经怎样 错怪了他,更不能指望孩子从你身上学到自我反省的精神和品质。
     
向孩子道歉并不是什么丢 脸的事。在孩子眼里,勇于说对不起的父母是可亲近的,他们只会更加信任和尊重父母,而不会看轻他们。反而是那些有了错还拼命掩饰的父母会令孩子反感。 不要低估孩子的智商,是非对错,孩子心里明白得很。如果父母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信,那么最好不要这样不讲道理。
做个光明磊落的父亲或母亲,不是非常好吗?如果你觉察到自己错了,那么就请及时向孩子说声对不起吧!
建议5:培养孩子每日反省的习惯
     
默生曾说:人类唯一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真实,自省不仅不会使他孤立,反而会带领他进入一个伟大的领域。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自省习惯,鼓励他们每隔一段时间或者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父母可以规定孩子每天总结一 下自己的行为表现,想想自己有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正和挽回。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专门让他们反省的记事本,让他们形成每日反省 的习惯。反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难免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犯错误。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反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有没有自我反 省的能力、具不具备自我反省的精神,决定了孩子能不能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能不能改正所犯的错误,是否能够不断地学到新东西。

建议6:启发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
     
孩子的意志力较差,容易受他人语言、行为的影响,而且孩子容易情绪激动、做事冲 动,容易不计后果地做事情。因此父母应该适当地启发孩子思考行为的后果,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
     
李琳是个初二的女孩,她学习成绩优秀,自制力也较强。有一天她对妈妈说:周末有个同学聚会,我们几个同学约好了,到时候一定要尝尝喝醉是什么滋味。
     
妈妈听了李琳的话,克制着内心的不满,耐心问李琳:你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李琳说:没什么,就是看电视里的人喝醉了很好玩,想体验一下。
     
妈妈接着启发她,那你这样想想看,如果别人都喝酒,而你不喝,你的同学会怎么看你?李琳骄傲地说:同学们会很敬佩我,觉得我有自制力!说完,李琳朝妈妈笑了笑说:妈妈,我明白了,放心吧,我是不会喝醉的。
     
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孩子才会努力去克制。当孩子决定要做一件不好的事情时,父母不要急于指责,而是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注意到行为的后果,孩子自然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了。
建议7:巧妙运用自然惩罚进行引导
     
所谓运用自然惩罚,就是当孩子明明在做错事,父母却看在眼里不去帮助,从而让错误的结果来教育孩子,这也是引导孩子自我反省的好方法。孩子为自己错误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痛定思痛,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进行自我反省。
     
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代孩子受过,孩子自己粗心大意犯下的错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否则他们永远不知道自我反省,还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例如,孩子因为 疏忽没带钥匙,如果天气正常,不妨就让他在门外等着。等待的煎熬一定会让他印象深刻,下次不用你提醒,他就会自己带钥匙了。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忍不住提醒了孩子,的确可以终止一个错误的发生,但是却不利于培养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也许他今后还会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促使孩子学会反省。
建议8:不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斥责,否则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一般来说,每个孩子在犯错之后都会产生自责的情绪,会感到后悔和羞愧。这个时候 如果父母能够平静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就会激发孩子自我纠正错误的想法,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会少犯或是不犯类似的错误。
     
多父母面对孩子犯错误时,都会耐不住性子,对孩子非打即骂,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补偿心理,觉得反正你也打我了,和我所犯错误的扯平 了,反倒减少了孩子的自责和内疚,不再去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所以,父母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不要让自己的暴躁脾气扼杀了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另外,父母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指责孩子,对孩子的批评要符合实际情况,不要夸张,不要做过多更坏的推断,这样才会真正让孩子学会反省。
     
爸爸给七岁的小宝买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宝把小鸡从盒子里拿出来捏在手里玩,看到小鸡不停地挣扎,他还觉得很好玩。
     
宝宝,你怎么这么残忍!小鸡会死得,快把它们放回去。?妈妈看到这一情景,大声呵斥小宝。小宝对妈妈的呵斥无动于衷。这时,爸爸走过来说:?宝宝,如果有人用力把你抓起来不让你动,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受。?小宝不假思索地说。
     
是啊,不能动很难受,可你把小鸡捏在手里不让它动,你说它难不难受啊?而且,小鸡这么小,比人类更脆弱,你这样捏着它会很快死的。它拼命地挣扎,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爸爸开导小宝。

小宝不说话了,没一会儿对爸爸说:?爸爸,我错了,我以后再不用力捏着小鸡玩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面对小宝的错误,妈妈一味责骂的教育方法一点都没奏效,而爸爸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却能引导小宝自我反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心理学上,这种方法叫诱导自省法,也叫冷处理法。当父母发现了孩子的错误之后,不要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也不要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将孩子的错误置于一边,等时机成熟再对其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促使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实现和父母的有效沟通。
     
通常情况下,孩子会在父母的沉默中反省自己的错误,等孩子考虑清楚后,会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或者父母再找孩子交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找到正确处理事情的方法,此时,孩子会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秘诀。一个不会自我反省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孩子通过反省及时修正错误。学会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的秘方。当然,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还需要家长正确耐心地引导,让孩子从小培养自我反省的能力。
六、让小磨蹭变身效率达人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持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叶圣陶)
      “
这孩子脑瓜儿不灵,所以一考试就完蛋。有这种观念的家长应该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智力不行。实际上,如果不是极特殊情况,所有正常孩 子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只所以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有的孩子成绩好,有的孩子成绩落后,其真正罪魁往往是孩子缺乏效率意识,也就是说,孩子在学习上是 小磨蹭,做事拖拉、散慢,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写作业时,人坐在桌子前,摊开作业本,却迟迟不能进入状态,要么玩文具盒,要么咬指甲,要么喝水,好 不容易开始写了,结果没写几分钟又跑去上厕所 总之,一幅松松垮垮、拖拖拉拉的样子。特别是周末,有些孩子总要看完喜欢的电视之后才会懒洋洋地去做作业,这个时候精力本来已经很涣散,写作业的效率当然 会很低。这样周而复始,造成恶性循环,慢慢地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信心和兴趣,成绩当然很难提高上去。
     
这种现象虽然引起了一些父母的重视,但他们却不知如何引导孩子,还有更多的父母觉得效率意识”“时间感的培养没有必要人为干预,孩子慢慢长大、懂事之后 自然就会懂得。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如果家长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时间概念、效率意识,那么随着生活习惯的慢慢养成,孩子就会被自然地规为可悲的 一类 没有时间感的人。
     
一个有时间感的孩子,做起事来会比较有条理性,主次分明,效率很高。而那些缺乏时间感的孩子,因为不懂得合理地使用和分配时间,做事往往拖拉,没有秩序感。不但效率很低,而且极易养成做事漫不经心、有始无终的坏毛病。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效率意识,让他从小磨蹭变成效率高手呢?看看任晓菲的妈妈怎样给我们支招。
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效率
     
菲今年九岁,最近两年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以前因为工作忙,孩子一直让姥姥带。老人疼孩子,怕孩子写作业太辛苦,所以每次晓菲在家写作业的时候,姥姥都要 弄一大堆吃的放在孩子身边,结果养成了晓菲做作业要一边吃一边写一边玩的坏习惯,效率非常低。虽然我和孩子爸爸也曾因为这件事和姥姥沟通过几次,但没什么 效果,还惹得老人很生气。直到后来孩子到我们身边之后,我们才有机会晓菲的这个毛病。
     
我觉得,要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得先从思想认识上入手,让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效率的重要性,但是又不能一味说教。所以,我常常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来启发晓菲。
     
记得去年五一放假前,我们一家三口约定放假第二天去郊区野炊。晓菲非常喜欢这项活动,每次出去野炊,她都像过节一样开心,这次也不例外。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对晓菲说:宝贝儿,咱们全家去郊区野炊得有个前提,就是你得把假期的作业写完,否则的话我们就取消这个活动。

晓菲听了立刻嘟着嘴巴不吭气,我知道她担心的是什么,于是趁机说:你如果担心完不成,我们可以做个时间表,看一下情况。
     
于是,我和晓菲一起定了个时间表,我故意把每门课的作业时间都压缩了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并鼓励她说:妈妈相信,如果你不是边吃边玩边写的话,肯定能 很快地完成这些作业,怎么样?我们拼一下如何?!为了心怡的野炊,晓菲很配合地答应了。结果呢,她真的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规定的作业都写完了,而且完成得 相当不错。
     
我们一家三口第二天高高兴兴地玩了一整天。回家的路上,我对仍处在兴奋中的 晓菲说:?“宝贝,你知道吗?妈妈今天只所以能陪你玩,是因为我提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我们单位还有好多同事因为不如妈妈效率高,此时此刻还在公司加班 呢。听了我的话,晓菲笑着不吭声,但我知道她是听进耳朵里了。
     
通过这次野炊,晓菲尝到了高效完成作业的甜头,写作业时边写边玩的次数渐渐少了,聚精会神的时候渐渐多了。我也趁机鼓励她,只要她很好地完成作业,剩余的时间都规她自己支配,看电视,找同学玩,都成。这样一来,晓菲快速高效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更高了。
为了彻底让晓菲改掉没有时间观念的毛病,我还和晓菲爸爸约定:
帮晓菲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
     
为了制定符合实际的作息表,我们三个人参考晓菲学校的课程表以及家里每个人的作息时间,帮晓菲把每天上学、做作业、自由活动、做家务的时间作了一个详细的安 排。平时以天为周期,放假时以一个星期为周期,制订作息时间表。爸爸妈妈进行监督,晓菲也可以自我监督,作息时间表执行得好就表扬奖励,不好就批评改正。

    通过作息时间表,让晓菲慢慢有了很好的时间观念,她自己渐渐懂得:学习时间长并不等于学习效果好学习也好,作家务也好,一个人完全有可能做到又快又好。这样的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更受欢迎。工作起来也会更轻松
 少催促,多表扬
和一些家长交流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事磨蹭的时候,就特别着急,喜欢不停地催孩子。我刚发现晓菲磨蹭的时候也是这样,结果是越催越慢,最后我们 娘俩都很燥。后来,我改变了方法,专找晓菲做事迅速的一面,发现之后马上表扬。比如:宝贝,你今天穿衣服比昨天快多了!”“你今天收拾书包的速度比昨天 快了五分钟。
这些表扬无形中使孩子受到正面的暗示和刺激,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下次做事就会有意识地加快速度。因此,多找孩子快的时候进行表扬,孩子慢的时候装做看不见,故意淡化它,要让孩子不断意识到自己确实比以前快了。
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多父母望子成龙,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落下,所以很少让孩子有玩耍娱乐的时候,而是用各种补习、培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家 长就布置新的出来;家庭作业做完了还有课外作业,还要练琴、画画 孩子没有一点自己能支配的时间,这会让他觉得做得越快,任务也就越多,反倒是磨洋工还能轻松一些。
吸取了这些家长的教训之后,我决心一定不给晓菲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她,让孩子有权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尝到提高效率、增加玩乐时间的甜头,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也让我想起了在我上学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学习不是搬砖头,时间越长搬的也就越多。学习讲究的是效率。所以,我也奉劝那些一心想通过延 长学习时间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们,这种做法本身就是缺乏“?效率”?观念的表现。不但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害了孩子。因为,学习是人的本能,每一 个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渴望学习的,他们也都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但是却正因为一些家长的无知,用不当的教育方式摧残了孩子的这种本能。???

家庭效率比赛
孩子做事磨蹭往往是没有时间概念,家长不妨从实际出发,增加一些计时性的活动,强化孩子的时间观念。
比如说,我在家里会经常和晓菲展开一些家庭比赛,看谁洗研碗又快又干净,爸爸当裁判。每次我都故意输给晓菲,就是为了让孩子尝到做事麻利的好处,我觉得这样的做法要比在一旁不停地催孩子的效果好很多。?
让磨蹭付出代价
     
很多时候,家长的一百次说教也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实实在在的教训更有教育意义。所以,我的主张是,如果适当地让孩子体验一下做事拖拉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也许会让她自觉地快起来
     
就拿晓菲来说,从前的她不但在写作业的时候爱磨蹭,做其他事的时候也是一样,每天早晨,都要我或者她爸爸把她从被窝里拽起来,然后看着她不情不愿地、磨磨蹭蹭地洗漱,我的火就噌噌地往头上蹿。有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性子比较
     
急的我就会亲自动手帮她准备好要穿的衣服,要带的书包。时间一长,我发现了 一个问题:常常是我先一遍一遍地催促,然后又是我开始动手去帮晓菲完成本来应该由她自己完成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我催促的后面就是替晓菲 代办一些事情。于是晓菲就学会了等着,她觉得:反正妈妈会帮我做好的。有时候甚至最后几口早饭也是由我匆匆喂她吃完!
     
我觉得再这样下去,不但会害了孩子,而且也会让我这个做家长的发疯。于是,我和晓菲爸爸商量:让晓菲吃一回磨蹭带来的苦头。我一定要管住自己,再也不动手帮晓菲做任何应该由她做的事,比如起床,比如整理书包,一切都由她去!上学迟到就让她挨老师批评好了。
     
结果,有一天早上,叫了晓菲一次她还不起床之后,我和晓菲就再没叫过她,各自上班,只有保姆阿姨在家。后来听阿姨说,晓菲那天到校时,第一节课已经结束了, 晓菲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了一通。虽然她为此郁闷了好几天,也因此很生爸爸妈妈的气,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此后的每天早上,晓菲从来都是叫早的闹钟响过之后 就自己乖乖起来,再也不用大人操心了。
发挥榜样的作用
俗话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对于办事拖拉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注意检讨自身的问题,是不是给孩子做了反面教材。
     
比如,家长在处理家务事时要注意办事效率,不能一块玻璃坏了,妻子催了半个月,老公也不去修。还有的家长有一种习惯,在吃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看电视,一顿饭吃上个把小时,孩子在这种氛围之下,养成办事拖泥带水的风格是非常容易的。
     
另外,家长除了自己以身作则,注意办事效率之外,还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和那些办事麻利、守时的小伙伴一起学习、游戏。同伴之间的模仿、熏染更可以带动孩子改掉坏毛病。
七、人生最大的功课 自我管理
孩子自我管理力的养成,其实就是其成长能力的养成。
     
在教育专家眼中,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形形色色,家长的气质类型也不尽相同,其中有一种家长被专家戏称为直升机型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什么是直升机型父母呢?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例子。
随着大学新学期开学,一些直升机父母也开始同新生们一起飞进了校园。
     
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10年秋季新生入学的程序中有一项特殊的活动是专门为新生的家长准备的。在校园的一个礼堂里,150多名新生家长把礼堂挤得满满当 当。其中华裔家长占了绝大多数。该校负责心理辅导的教师巴克塔(Susan Bakota)面对着这些因为担心孩子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而感到惴惴不安的家长说道:请大家先深呼吸并释放掉自己的忧虑,然后放手让自己的孩子开始一个新 的探险,我希望你们也能够从中得到乐趣。许多家长不无遗憾地表示: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华人刘妈妈表示: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随时照顾孩子,儿子上了大学之后,我们家里就只有我和先生了,一想起来就心里空荡荡的。每天都担心孩子在学校吃得好不好,住得怎么样。我甚至同先生商量是否把家搬到学校附近,这样就可以每天看到孩子。

像刘妈妈这样的直升机父母在华人家长当中并不在少数。以至于一些教育学家们给这些父母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就象直升机一样全天候盘旋在孩子周围,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跟踪他们、呵护他们、指挥他们、介入他们的生活。
     
这就是所谓直升机型父母!在这类的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他专心学习,其他一切事情都交给我来搞定
     
生以读书为第一要事当然没错,但是孩子总要进入社会,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代替自理、自立的能力和意识。因此,父母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 我管理。只要孩子可以做的,父母就不要代办。衣服脏了,教给孩子如何去洗;孩子的房间乱了,教给他自己去整理,父母在这些小事当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 能力,实际上也是在锻炼孩子更强的生存能力。
在这一点上,欧美和日本等国的家长就做得十分出色。
     
比如在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据说德国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承担一些家庭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所 以,在德国家庭,你不会看到父母帮孩子整理床铺,打扫他们的房间,更不会看到父母追着孩子喂饭的情形。在德国家长看来,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有 权自己决定怎么做。
     
在日本的多数家庭也同样如此,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 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比如,全家外出旅行的时候,只要是能自己走路的小孩子,都要 自己背自己的小背包。日本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一位在美国 生活多年的中国朋友王女士曾讲述了这样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一家人要回国探亲,而邻居家的两个美国孩子正好要来中国旅游,于是他们就结伴同行。在上飞 机的时候,王女士发现她的两个美国小邻居穿得太少了,冻得瑟瑟发抖,嘴唇乌青。王女士问前来送他们的爸爸:你怎么不让孩子多穿点衣服,这里太冷了,到了 中国之后会更冷。美国爸爸耸耸肩说道:是他们自己决定这样的,我提醒过的。让他们冻一次也好,下次他们就记得了。
     
王女士哭笑不得。但是,她很快就发现,美国爸爸的方法是对的。两个美国孩子到了中国之后,马上冲到商场买了两件保暖的衣服,而且此后的几天里,他们都非常关注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和温度,并提前做好准备,有时候甚至提醒王女士要注意加减衣物。
     
与欧美日一些国家的家长相比,中国父母们往往出于好心,处处包办代替或过多干涉孩 子的事情,唯恐自己照顾不周,委屈了孩子。细心的人可以在中小学校的校园周边观察一下,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当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长 们,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抑或外公外婆,他们都会无一例外地帮孩子大包小包地背书包、拿饭盒、拎衣服,而孩子却多半两手空空走在一边, 而且个个心安理得,泰然自若。
     
与之相佐的是,上海市一项调查发现:宝山地区的中年级学 生当中,有57%的人在家里从来没涮过碗,60%的人从来没整理过房间。在该地区的高年级学生当中,有63%的人不会烧饭,57%的人不会钉钮扣 种种现象和串串数字背后,我们虽然不难发现家长们的好心和苦心,但这些良苦用心却因为没有理性的爱做基础,结果到头来反而害了孩子也害了家长自己。可想而 知,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一旦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的视线独自面对人生时,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处处祈求别人的帮助,成为可怜的低能儿。
     
前面我们说过,一个人的自理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和锻炼的。这就更需要父母给孩子机会和时间,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里锻炼自我管理能力。

作为家长,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因为只有先让孩子具备了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他才会自觉遵循,把自己的需要和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像对待吃饭睡觉那样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闻名世界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是一个自我管理意识非常强的榜样。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二战时期的世界风云人物,是和他极富远见的自我管理、人生规划分不开的。
从很小的时候起,丘吉尔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 要从政、要做首相,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准备和筹划。
    
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时候,他认为,要想接近政治就要从记者做起,于是他经过努力成了《晨邮报》的一名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到南非战场采访,并且积极写作, 靠撰写文章赢得名声,同时积极参与上流社会的社交,结识权贵,发表演讲。慢慢地,丘吉尔靠着这些努力树立了很高的政治威望,终于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宏伟的 政治报负。??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类似的名人故事,并借助生活当中孩子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让孩子明白学会自我管理的好处,使孩子从内心里愿意摆脱对家长的依赖,真正独立起来。
让孩子学会管理生活
     
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口号或概念,家长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点滴的细节,让孩子先从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开始,慢慢增长自我管理的能力。
     
初中第一学期放假了,明明高高兴兴地拿着成绩单坐上了回家的长途车。他急不可耐地想告诉妈妈:初中第一次考试,他就得了全年级第二名!要知道,新生入学考试的时候,他的成绩可是在全年级后一百名呢。
     
为什么在短短的一个学期里,明明的成绩会进步得这样快?明明的班主任李老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得益于明明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强!
     
原来,明明所在的中学是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吃、住、学习都在学校里面。这下可苦了那些第一次离家在外的学生。他们既要面对学习问题,又要安排好个人的生活。 常常手忙脚乱,有的同学甚至还为此哭鼻子。而明明却显得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就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因此可以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当然进步很 快。而明明也十分清楚,这都亏了爸爸妈妈平时对自己的训练。
     
明明记得,从他上幼儿园起,妈妈就告诉他: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所以,每天早上起床、穿衣、洗脸、刷牙,明明都不用妈妈操心,再大一点之后,明明更是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有时还会帮妈妈做家务。
     
这样的习惯养成之后,明明做起事来往往很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上中学住校之后,当很多同学还在为整理内务而发愁的时候,明明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学校的课程安排,制定了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他不但信心十足而效率很高。这也就难怪他的成绩会比其他同学进步得多了。
合理安排时间是门大学问
独立性强的人往往有着很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与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习惯是分不开的。
     
刚刚升入中学的李菲还像小学时一样,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先打开电视,直到喜欢的节目看完了才去做作业,但是因为中学的课业明显多于小学,所以李菲常常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作业。
     
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但会严重影响李菲的学习,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于是妈妈就和李菲约定,如果她每一次先看电视,后做作业,家里就从当月的游玩计划中减少一项活动,而李菲是非常喜欢周末或假期和一家人外出游玩的。这样的惩罚对她来说是比较重的。
     
了自己心爱的周末游,李菲开始试着克制自己不看电视,回家后不进有电视的房间,而是直奔学习室,先认真做作业,之后有闲暇时间再看电视,有时候作业多了就 不看电视了。慢慢地,李菲不但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而且也树立了要事第一的意识。连老师都夸李菲做事有条理,效率高。

李菲的妈妈一样,家长应该让孩子清楚:家里人的吃睡玩和学习都有规定的时间,不能由着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要引导孩子自觉安排学习时间,让孩子知 道:放学一回家就趁热打铁地写作业,可以加深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严格要求,加强训练,就会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学习上,父母也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不要代替孩子检查作业,否则的话,孩子就会认为那是父母的工作,自己就不会检查作业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检作业,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当然,如果孩子的学习和其他事情发生冲突时,父母就不能束手不管了,而要引导孩子协调好学习和其他事情的矛盾,让孩子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利用假期进行自我管理训练
     
每到放寒暑假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终于放假了,可以大玩特玩了。一些家长们也认为孩子辛苦了一个学期,终于可以借着假期喘口气,放松一下了。但是教育专家们却提醒家长:寒暑假对于孩子来 说,其意义并不单是让他们彻底放松,它更是让孩子进行修整、充实、体验的一个绝好机会。如果家长放纵孩子在假期里只是”“”“,那么,在假 期结束后,家长和孩子所要面临的可能就会是两个字了。因为没有意义的放纵只会让孩子变得懈怠和懒散,一旦面临开学就会变得不适应而感到万分痛苦。所以,家长应该利用假期好好帮孩子规划一 下,假期里,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进行自我管理的训练也就越重要。
     
家长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孩子一些建议:修整,就是从体力上进行充电,为下学期的学习生活养精蓄锐;充实,是把课堂的学习内容加以延伸、拓展和丰富;体验,是从成长角度讲,加强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先来说说修整,它可以分为积极修整和消极修整两种。所谓消极修整就是整天吃、睡、玩,这其实就是一种放纵。所以,我们建议要积极修整。制定一份科学合理 的作息时间表,按照孩子已有的生物钟规律进行安排,作息、学习、娱乐,最好要和上学的时候不要相差太多,要劳、逸、玩、学合理安排。
   
再来说说充实。充实就是增加一些孩子在上学时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接触的学习内容,比如课外阅读、亲子阅读、兴趣培养、家务劳动、消费理财、访亲探友、旅游参观以及与同学友好交往等,这些都是孩子在平时课业紧张时无法展开的活动,利用假期把这些活动充实到孩子的生活当中,让孩子在放松的同时收益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安排自我充实的内容:第一,精读一到两本好书,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读什么书,孩子读,家长也要读,读过之后再交换彼此的 看法,让孩子体验一种不同于课堂的读书感受。第二,鼓励孩子发展一两项个人爱好,比如剪纸、绘画、下棋、舞蹈等。让孩子在发展个人爱好中找到自己的闪光 点,也许这种闪光点就是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或职业取向。所以,这种玩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第三,让孩子多长一些见识,比如,到外地旅游,了解当地的民俗风 情;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等。这些经历都很能开阔孩子的视野,让他们在畅游山水的时候增长知识与见识。第四,引导孩子做一两种家务。比如收拾房间、和大 人一起买菜、缝补衣服,等等。做家务不但能够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更能引导孩子尊重父母、学会感恩、珍爱生活。
     
充实,还可以是引导孩子补习一两门相对落后的功课。家长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找出自己比较吃力的功课,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决定要不要请家教,还是上补习班,或是几个同学互助补习。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孩子的寒假一定是充实的。
      “
体验”,是让孩子体验一下,在没有老师和学校约束的时候怎么做时间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一个出色的孩子一定不是在说教中成长,而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在假期里,没有了上课铃声的敦促,孩子一个人怎么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没有了老师的监督,孩子一个人怎样按时地高质量地完成家庭作业?从这些方面来说,放假对孩子是一次绝好的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
    
如果家长能引导孩子在假期里做到以上几点,那么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