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决定家庭命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个毒苹果

11年前 [12-26 10:34 周三]

时间:2012-12-26 09:08 来源:好家长网  作者:佛山凌云 点击: 384 次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个家族都已传至第八代。

       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勤奋、严谨。他很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子孙后代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

       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

       是什么导致了这两个家族的命运相差那么大?答案是,前者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并且做到代代相传,而后者却没有。

       在如今中国的许多家庭里,家庭教育问题十分严重。许多孩子粗鲁无礼、怕苦怕累,眼里只有自己,毫无责任感。他们长大之后,往往心理脆弱,精神空虚,花钱大手大脚,拜金主义严重,啃老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走向犯罪。

       去年3月31日晚,一位中年母亲在上海浦东机场迎接在日本留学的儿子汪某。当儿子得知妈妈没有给自己凑够留学的费用时,竟怒不可遏地用水果刀向母亲顾某连捅数刀,导致母亲当场昏迷。

       许多人都在网上看到了这条报道,多数人都会痛骂这个儿子残忍,没有人性。问题的根子到底在哪里呢?

       根子就在家长自己身上!顾女士的妹妹和哥哥对记者坦言,顾女士对儿子宠爱过度,对儿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把孩子惯坏了。顾女士自己也承认,儿子以前回来,有时连家都不住,直接住宾馆。从表面上看是儿子太不孝顺,对母亲太凶残。其实正是顾女士自己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

       大量血淋淋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关于家庭教育,首先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思想观念上有严重问题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必败无疑的!

       家庭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我在这里只想谈一谈当前最突出、最严重的几个问题。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毒苹果就是:家长溺爱孩子。

       据我长期观察,现在的城市家庭十户有八户都在溺爱孩子。可能不少家长还意识不到自己在溺爱孩子,但旁观者看得一清二楚。有的即使感觉到了,却认为不严重。

       不少家长见孩子哭闹就让步。小哭小让,大哭大让。佛山有位妈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只要孩子哭闹着要买东西,很快就会投降,现在觉得越来越无法满足儿子了。这位儿子提的要求只要妈妈做不到,就威胁妈妈,说自己不想活了,不是要跳楼,就是要喝药,弄得这位妈妈常常不敢上班,在家守着儿子,怕他自杀。如果说这孩子对妈妈使的手段是软的,那么上海浦东机场刀捅母亲的孩子则是采用硬的。

       有的家长见孩子有一点小进步、小成绩,就沾沾自喜,马上就要物质奖励,不是出去搓一顿,就是答应买高级玩具,甚至原来不答应的事情现在也答应了。只要您这样做,您就已经输给孩子了。孩子会认为自己表现不好是正常的,表现好就是超常,自己学什么都是为父母学的。以后想要什么高级昂贵的东西,只要在父母面前做做秀,显得有进步就行了。如果要求不能得逞,就决不好好学习。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护短达到很严重的地步,不容许任何人批评自己的孩子,谁说就跟谁红脸。

       有的对自己孩子要求低,即使有问题也觉得是小问题,以为大了就好了。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自己儿时虽没有受到严格教育,现在不也挺好,不也成人成才了。他们全然不知自己当年的情况和自己孩子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人,由于当时物质匮乏,被家长娇惯的程度比现在的孩子要低得多。

       有的家长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希望别人也迁就孩子。佛山击剑馆有个六七岁的小学员,是个胖胖的男孩,训练总是漫不经心,站都站不稳。跑步也懒得跑,别人跑五圈,他就跑两圈。衣服汗湿要更换都是大人忙上忙下,这孩子只须伸伸腿举举手,像个接受服侍的老太爷,所以教练们给这孩子取了个外号,叫小祖宗。训练累了,“小祖宗”就停下来喝果汁饮料,从不喝水。教练善意地劝说孩子父亲不能再让这孩子总喝果汁饮料,会越喝越胖,影响身体发育。可这位父亲却说孩子从小喝惯了果汁饮料,不用去管他喝什么。

 有的孩子都快上小学了,吃饭还要喂,或者边吃边摆弄玩具,或者边吃边看电视。有的家长甚至手捧饭碗追着孩子跑。

       上了小学,却仍和家长同床而眠的孩子也大有人在。有个男孩上到初三了还和家长同床睡,甚至要握住妈妈的手才能睡着。

       作为家长,如果您的家庭有上面的表现,您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溺爱型家长,不管您承认还是不承认。

       溺爱到底会带来哪些严重的后果呢?

       被惯坏了的孩子自私、霸道,他们觉得自己最重要,很少考虑别人,心理上总是长不大,即使成年了还很不成熟,缺乏责任感。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做访谈节目,邀请北京部分重点中小学选派优秀学生作为观众。没想到这些“优秀”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抢坐第一排的嘉宾位置,电视台工作人员劝说他们往后坐,但怎么劝也劝不动,弄得后来的嘉宾也只能被安排坐在附加的椅子上,场面十分尴尬。

       被惯坏了的孩子既娇气又小气,他们往往吃不得一点苦,很难学好东西。他们不懂得分享,什么都想独占。

       被惯坏了的孩子情绪不稳定,遇事不顺利,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找外部原因,强词夺理。他们常常拿父母出气。

       被惯坏了的孩子由于不会体谅人,婚姻很不稳定。两个都被惯坏的青年男女结了婚,婚姻就更糟糕,大多以大吵一通后闪电般离婚而告终。北京朝阳区某小学有个班单亲学生比例竟超过了半数!

       被惯坏了的孩子,从小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长大以后,花钱大手大脚。他们穿的用的只认名牌,频繁更换手机和电脑,是典型的“月光族”,工资总是不够花,最后必然严重啃老,有的还会走向犯罪。

       最近二三十年出生的孩子,尤其是城市孩子,很容易被家长溺爱。这些孩子的家长是计划经济时代出生的,自己童年时物质比较匮乏,家境不富裕,有的还吃过苦。而现在是物质比较丰富的时代,于是许多家长就觉得生活好了,不能再让自己的孩子过以前自己过的苦日子,应该让孩子充分享受各种特权。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谁还惹得起。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先是机械工程师,后来通过努力拿到了律师资格证,他不无得意地对我说,当律师收入高,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吃最好的牛奶,穿最好的衣服。

       许多人一富裕就昏了头,就要让孩子充分享受自己年幼时不曾享受到的东西。他们忘记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千年古训。他们全然不知孩子的欲望是无限膨胀的,这恰恰是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全然不知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道理。要知道,一个家庭由穷变富后,教育孩子的难度会陡增好几倍!

       清朝被推翻后,末代皇帝溥仪曾被关押在抚顺战俘营,成了政治犯。溥仪以前在宫中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奢华生活,连系鞋带、叠被子都不会,现在生活却要完全自理,他感到日子太难熬,痛苦不堪。

       从心理角度来看,溺爱就是父母(包括其他长辈)过度保护子女,过分满足子女的欲望,他们只考虑眼前孩子是否开心,忽视了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从而放弃了各种原则。溺爱在主观上是爱,客观上是毒害!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糊涂的爱!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毒苹果是:电视、电脑、游戏机。

       先谈谈电视。

       现在的城市家庭可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可收看的电视台、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却越来越少。现在的电视节目追求的是吸引眼球,电视台越来越追求收视率,追求广告收益,节目的制作与安排不是考虑有无教育效果,而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一句话,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但真正适合孩子的质量高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少!

有的电视台虽然有教育节目,甚至有教育频道,但是,许多教育节目的播出时间不太合理,插播的广告过多。有的节目质量不错,却安排在学生的上学时间,或者安排在孩子应该睡觉的时间,实在是令人费解。

       孩子们年幼时心智不成熟,缺乏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力,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看的越多危害越大,好的东西没吸收,坏的却能“无师自通”。他们看起电视来,不会选择节目内容,觉得什么好看就看什么,其实大多数节目对孩子而言,都是垃圾节目。

       有个4岁孩子很喜欢看《奥特曼》和《变形金刚》,到了幼儿园就对别的孩子动手动脚,曾经一天就打伤了4个同学。

       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能吐出许多令成人目瞪口呆的污言秽语,这往往要归结为电视的“功劳”。

       美国曾有一个名声显赫、道貌岸然的法官因心理变态强奸并杀害了几十个妇女,最后被发现,判了死刑——坐电椅。他的作案方式是,先把作案对象骗入自己的屋内或车内,然后殴打并强奸,接着杀死受害人,将其肢解,用车运到野外再抛尸喂狼,或者将尸快藏匿于山洞里。在受刑前,他坦然承认自己儿时看过许多暴力与色情的电视节目。他坚称自己不是坏人,暴力与色情的电影、电视节目才是真正的凶手,自己其实是最大的受害者。

       孩子看电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控制时间,往往连续看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视力。有些孩子读书不多却早早戴上了眼镜,学问没多少,眼镜度数却不浅。

       电视台本应肩负一个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对国民进行文化与科学的普及教育,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宣传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文明、新科技。但为了经济效益,这个职责现在已经基本上丧失殆尽。

       有些孩子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就看电视,他们不爱运动,不喜欢与家人沟通。如今得“图像依赖症”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不爱看书,不爱动脑,导致了思维能力发展障碍。低龄孩子放学后,家长最好不要让其立即看电视,如果天气好,应该带孩子在户外活动。也可以在家教孩子下下棋,弹弹琴,唱唱歌,或做其它有益的游戏。

       我这里没有禁止孩子看电视之意,但在没有家长监管的情况下,电视对年幼的孩子是弊多利少!

       正确的方法是,在合适的时间看合适的节目。当然具体时间和节目只能由家长来决定,不能任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自己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安排在孩子不在家或睡觉的时间,不要和低龄的孩子一起看“少儿不宜”的成人节目。

       最糟糕的情况是,家长自己忙于外出应酬或贪图享受,嫌孩子烦,不愿带孩子,就图省事地把孩子交给了电视,任其在不同频道间自由切换。

       再来谈谈电脑

       和电视一样,现在的城市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电脑,有的家庭甚至人手一台,可以同时“并肩作战”。关于少儿使用电脑的利弊得失,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作为工具,电脑是柄锋利的双刃剑。我个人认为,如果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控制,少儿使用电脑的“弊”要远远大于“利”

       电脑普及这么多年来,电脑奇才没出几个,被电脑毁掉的孩子却数不胜数。

       电脑显示器的原理和电视机一样,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而且还会产生低频电磁场。少儿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脑细胞极易受到损害,长期在电磁波辐射下,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数量会明显减少,并使血液流速减慢,容易导致频繁眨眼、青光眼、失明症、白血病、乳腺癌等病症。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经常接触电脑的人,由于长时间面对没有生命的电脑屏幕,会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一张表情淡漠、冷峻的“电脑脸”,这会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进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

患上“情感冷漠症”的人,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患者把所有的兴趣都转移到了电脑世界之中。

       电脑游戏导致许多孩子荒废了学业。 电脑屏幕是个虚拟世界,极易使人上瘾。许多孩子一有空就玩电脑游戏。生活不顺心,学习压力大以及很强的逆反心理等因素导致了他们选择了在游戏中发泄。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去做平时在现实中不能做的事。电脑游戏就像鸦片一样,把孩子们迷得神魂颠倒,越陷越深。读书走神、上课打瞌睡、逃课、夜不归宿等问题接踵而至,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急剧下滑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更有糊涂的家长给孩子买游戏机作为礼物或奖品。有不少家长在家带头玩电子游戏,孩子在IPhone上玩,父母在IPad上玩。许多孩子不但在家疯狂玩电子游戏,外出还把游戏机随身携带,随时可以陶醉其中。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们本来就读书不多,加上电脑和游戏机的影响,读书就更少了。  

       杭州有一名中学生原来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后因迷上网络游戏,受到刺激,经常一个人傻笑,只要一玩游戏就喊“外星人来了,快逃!”父母将他送到医院去治疗,医生的诊断是:玩游戏受到刺激,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导致间断性精神失常。

       许多电脑游戏中,含有大量的暴力、黄色镜头。少儿涉世不深,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和青春萌动期,面对暴力和黄色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容易导致他们在道德上的扭曲甚至堕落。河南一名13岁的女孩,因玩电脑游戏上瘾,从拿母亲的钱到偷家里的存折,再到变卖家中物品,最后离家出走,堕落为三陪女。

       电脑网络游戏有“电子海洛因”之称,对少儿的毒害远远大于毒品,是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是危害少儿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

       上面陈述了电脑的许多危害,但电脑并非不可接触,大家都知道,作为工具电脑的用途甚广:收发电子邮件、亲友网上聊天、大面积搜寻有关信息资料、观看网络电影和各种视频讲座、查阅各种国内外新闻、各种文字图片材料的电脑编辑排版、各机构的对外宣传网站、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等等。在对孩子使用电脑的问题上家长到底应该持什么态度呢?

       对于幼儿,我个人认为,最好禁止让其操作电脑。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应该在家长的引导和监管下使用电脑,而且每天使用的时间要严格控制,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及更高年级的学生,如果孩子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是非善恶的判断力,使用电脑的目的、动机合理,家长可以允许。否则,只能在家长的监管下限时使用。

       在孩子使用电脑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要被孩子的哭闹、苦求所控制。必要时给电脑加上密码锁。

       有些事既能用电脑做成又能不用电脑做成,就尽量不要在电脑上做。比如,看书,尽量去看纸质书,少看电子书;下棋尽量下实物棋,少下电子棋;弹钢琴尽量在真实的钢琴上弹,少在电脑的虚拟环境下弹。

       毋庸置疑,在信息时代我们是无法离开电脑的,就像人类会发电以后无法离开电一样。

       为了让儿子Teddy能使用先进的电子词典、学习软件和观看各种好的教学视频等,去年我给他买了一部IPad。刚开始觉得新鲜,Teddy也玩起了“愤怒的小鸟”“极速飞车”等游戏,但我规定他每天至多玩2小时,十天后删除所有游戏,并且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下载游戏。以后也只能在春节与亲友团聚时玩一个星期的游戏,每日不超过2小时,之后要立即删除游戏。Teddy做到了。

       在电脑的利弊得失面前,我的建议是,用电脑,不要玩电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