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佛洛伊德的理论(转)

11年前 [08-21 15:05 周二]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创建了治疗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疗法。他提出了心理性欲发展论和人格结构说,注意到了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和潜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但是在佛洛伊德的理论 中过份夸大了遗传素质和生物本能对心理形成的作用,忽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心理变化的影响。不过,佛洛伊德的情绪行为理论,对于培养婴幼儿良好情绪行为还 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一、潜意识对人类情绪行为的影响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历程分为三个层次: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无意识又称潜意识,由此构成了他的深度心理学。佛洛伊德认为一个观念的意识是转 瞬即逝的,但消失了的观念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成为意识的,这就是潜意识。至于潜意识的观念是遭受过压抑而被摒斥于意识领域之外的,如果要它重复进入意识, 就为当事人所拒绝,也为社会规范所不容。佛洛伊德非常强调潜意识对人类偏歧行为的影响,他认为意识层次人类可以知觉,也可以控制,而潜意识层次却与贮存在 意识中的观念不同,他们无法知觉,也就无法将其唤回到意识里,也就无法加以研判或修正。这些个体无法知觉的观念无形中主宰着个体的行为,使个体出现了无法 用常理解释的行为表现。佛洛伊德认为当个体面对无法解决的压力或冲突时,因为不愿意面对或无能力面对,于是用忘记的方法,自动将其驱逐出意识领域。事实 上,这些压力并没有真正被忘记,只不过转移了阵地,改存于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压力或冲突会造成心因性疾病,出现无法理解的行为如:焦虑行为、恐惧行为、 强迫行为等。 
    佛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基本的内幕冲动,是人的本来面目。本我与肉体联系在一起,以生理的 满足为原则。因为本我是非道德的,潜意识的,只受快乐原则支配。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本我的部分。自我是有意识的、理智的,要照顾到现实。自我是从本我中分 化出的一部分,它不再受快乐原则支配去盲目追求满足,而遵循现实指导原则,即力求获得满足,又力求避免痛苦。他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与现实妥协,尽可能迎合 本我的需要,又不违背超我。正是自我的组织、辨析、批判、综合才使人理智的生活。超我是更高的,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道德的化身。是从自我中发展起来的人 格部分。超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良心”,另一个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功能是为自我稽查和压抑本我提供依据,并且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超我常常 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超我的构建是依照对儿童早期生活有权进行赏罚那些人的形象建立起来的,这些人通常是父母。 
    佛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认为三个我都是性本能。他还认为生理能量能够转化为心理能量,如果心理能量在体内积存过多无法舒解,个体会感到不舒服而产生行为问 题。能量之所以无法舒解,原因是体内的三个我之间我行我素,产生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方法是把潜意识提到意识层面上来,使压抑的本我获得理解,从而解除病 状。 
二、影响儿童情绪发展的有关阶段  
    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的作用。依照佛洛伊德的观点,儿童有一种自然的内驱 力,使他经过几个有序的阶段达到成熟。对任何一个阶段发展的抑制,都将会在以后的生命中出现心理为问题,必须治疗。这5个阶段是: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 期、潜伏期和性成熟期。每一阶段的特点是由不同的性感带来表示的,以这一性感带导致这一阶段的最初满足,佛洛伊德的重点放在基本的生物内驱力上。他把获得 愉快与性等同起来,我们认为这是泛性论的观点。在通往成熟的5个有序阶段中,前3个阶段是本书介绍的重点。此外在介绍进入发展阶段之前的“出生”过程,佛 洛伊德没有将它列为一个阶段,但是佛洛伊德认为它是创伤的开始。有人把这个过程称为“出生创伤”阶段。因为新生儿出生的经历,可以诱发焦虑的经验,这种经 历可能成为今后一切焦虑的原型。
1、口腔期 (0-1岁) 
    这个时期婴儿生活中的主要需要——饮食是通过口来满足的,他们的大多数感受是在口腔里获得。这时的口是一种自恋区域,是身体愉快感的来源。婴儿在这个阶段 完全依靠母亲的保护来得到舒适和安全。并且通过吸吮母奶,开始了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和人际交流。婴儿出生后的第6个月,开始长牙,这个时期如若婴儿不愉快或 要求不能满足则就会出现矛盾的情绪动作,除了哭和怒;还会用牙咬来表示他的怒气。这期间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腔的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若这段时间婴儿吸吮、哺食、哭叫过多,可能会发展成一种依赖别人或纠缠别人的性格,即口腔性格。口腔性格行为的特征包括:贪吃、烟瘾、酗酒、咬指甲、性格 上的喜欢讽刺悲观、唠叨、被动、依赖、仇视、退缩等。  
2、肛门期 (2-3岁) 
    婴儿生长到出生后的第一年末,恋敏感区即性感带发生了变化,从口腔转到肛门。肛门一带成为婴儿快感中心。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学会控制大小便,并从排泄过程中 获得快乐。如果婴儿在生理能力没法控制大小便之前,家长为了清洁观念与习惯硬是要求婴儿控制大小便,那么父母的焦虑或过分紧张可能导致儿童在以后排便方面 困难。如尿裤子、尿床、大小便随意等。有人认为婴儿无规律的拉屎拉尿,没完没了的自言自语,都是向父母对他们的唠叨和惩罚的回敬。如果在肛门期父母对婴儿 大小便训练过严、过早,容易引起婴儿与父母之间强烈的冲突,从而导致所谓的肛门期人格。肛门期人格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肛门排泄型,一种是肛门便秘型。肛门 排泄型表现为邋遢、肮脏、浪费、无条理、行为放肆等;肛门便秘型,表现为过份干净、清洁、过份注意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强迫性等。
    佛洛伊德认为肛门期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这个年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服从别人的意愿,试图对孩子提出要求并给予限制,这将导致儿童的反抗。这种反抗是儿童对于自身的独立成长和自我中心感受的自然倾向。 
3、生殖器期 (3-或6岁)
    大约在3岁左右,儿童发现了自己的生殖器,并对此感到好奇与兴趣,同时发现这些器官能够使自己获得某些快乐,这时开始手淫。所有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或轻或重 出现过手淫。最初手淫是一种探索行为,对于生殖器的自我探索导致了孩子早期的性感直接指向异性父母即所谓的恋父情节或恋母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同性 父母有认同感,对异性父母有爱慕感。不久儿童意识到自己不能战胜同性父母,而使父母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注意减弱。于是便抑制了他的依恋,与同性父母发展友 好关系,出现了对同性父母爱、恨交织的感情,表现了依恋冲突。这种依恋的转化标志着第四个阶段即潜伏期的开始。在生殖器期,儿童仿照成人的行为,获得许多 自我的理想、道德、信念、观念等,以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            
4、潜伏期(4或5—11或13)
    之所以叫做潜伏期,是由于这个时期性驱力倾向于潜伏状态。这个时期儿童要完成许多发展任务,包括在学校的成就、与同辈的关系、建立道德与伦理原则等。因此 这个时期又称为友伴阶段。如果这个阶段不能完成困难的或有压力的工作,那么以后的社会情绪发展可能会出现偏歧现象,如正常异性交往的困难。
5、性成熟期(14或16—18或21)
    儿童进入了这个阶段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这是成年人的功能,标志着儿童成功地完成了社会心理发展过程。 
三、对不同需求的满足
    婴幼儿生长发育的每个阶段都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每个阶段的不同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需求重点。当婴儿处于0—1岁口腔期时,他们的大多数感受都是在口腔中获得的,口腔的满足既是生理的满足又是心理的满 足。1岁之前的婴儿生长发育速度十分快,需要足够的营养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是他们的消化器官还不成熟,消化功能还很弱,这就需要增加进食的次数,提 高食物的质量。充分合理的喂养是生长发育的前提和保障。母乳是这个时期最好的食品,它不但可以供给婴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保障婴儿的生长发育,还可以通 过母乳喂养的方式密切母婴关系,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婴儿行为受哺乳行为的影响,婴儿的性格塑造、气质和潜能,与母婴之间通过母乳喂 养时的心理交流、情绪传递和行为渗透都有密切关系。通过母乳喂养不但满足了婴儿口腔的需求,也满足了情感的需求,因此母乳喂养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非常 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除了满足婴儿吸吮、吞咽、咀嚼、以及饱腹感外,充足的睡眠和各种感官刺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感官刺激往往 是通过游戏、通过玩达到的。婴儿普遍有强烈的运动愿望,对他们来说,身体运动是生活的需要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婴儿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力量。父母抱着 婴儿做“荡秋千”的动作,让婴儿多在床上、地上做爬行动作,加强手脚以及肢体活动的训练,婴儿会感到无比快乐。此外各种颜色对婴儿的刺激、各种形状、声 音、运动的物体等外界刺激,都可以提高孩子认知发展速度,愉悦身心。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有交流的愿望,因此对听觉刺激的需要也就从出生 开始了。美国自然教育专家斯特娜认为训练耳的最好方法是唱歌,我们也经常告诉家长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相对固定的位置为婴儿播放舒缓的音乐,这种做法不但给 予了婴儿良性的听觉刺激,对陶冶性情也是大有好处的。斯特娜还认为为婴儿朗诵诗歌可以使婴儿安静、很快进入梦乡,可以说诗歌是很好的摇篮曲。我们自己的育 儿经验,我们多年的儿童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为婴儿朗读优美的诗歌、童话哪怕是有韵律的短文,都可以发展婴儿的听觉注意、听觉理解能力,还能起到稳定婴儿 情绪的作用。
    对触觉刺激的满足是婴儿时期最重要的满足,搂、抱和抚摸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结随之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这种联结便是依恋。 通过亲子依恋,父母学会对孩子的暗示做出反应,知道孩子需要做什么,这时,父母和孩子都会感到有一条情感的纽带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进入了生命的第二年,孩子会说话了,并且开始接触社会,这个时期除了要继续满足吃的需要、玩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保持身心愉悦以外,对语言交往的需要、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需要日益增加,并且成了这个时期的重要内容。
    1~2岁是儿童处于理解语言、学习说话、学习单词、简单句子的阶段。这个阶段要充分满足儿童学习语言的需要,父母要让儿童多看、多听、多说、多做。把看、 听、说、做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游戏、故事、教给儿童语言,使儿童语言得以发展。语言发展好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几率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把自 己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语言发展较差的孩子,由于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只能用非语言的行动,因此一些行为问题如:推人、打人等现象就 会常出现。
    2岁以后,婴儿的独立性逐渐增强,父母要满足婴儿独立的需要,允许儿童自己去拿饭碗、自己去喝水、自己做他认为自己能做的事情。尊重他的意愿,把他当作一 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在满足独立要求的同时,又要作适当引导,使儿童逐渐学会控制自己对不适应愿望和要求的满足。
    满足~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一定要掌握好“度”,各种需要不能“过度”满足,对需求满足过“度”,会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那样会影响婴幼儿身心 的健康成长。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渴望需要满足的体验达到一定强度后,姗姗迟来的满足才能引起最佳的满足效果。 对于需求的满足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延迟满足”,而不是“超前满足”。过多地满足容易使儿童变得越来越敏感,稍不如意,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体验,再多的爱 与尊重,都不易获得积极的体验。“平平淡淡总是真”,让孩子学会为所有的获得感到满足,为满足感到幸福。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