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马斯洛的心理健康理论(转)

11年前 [08-21 14:57 周二]

    马斯洛·A(1908-1970),美国比较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认识到整体论、动力论以及文化因 素这三者的本质联系。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理论酝酿过程和基本观点。他沿用了哲学中人本论的观点,提倡以人为本。他认 为,人身上潜藏着人性的优良品质,就看我们如何地加以引导,使其潜能充分展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的是自我实现,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 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和结果。个体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生最高追求,也是人生价值的完满体现。他的最著名的理论是需要层次论和动机层级说。他 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方面探讨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需要具有人类本能的性质,而且由人的潜能决定的,马洛斯为自我实现者列出了许多人格特征,认为这 些人是成熟的、健康的范型,能充分发挥其能力和特长。他在这些特征中特别强调高峰体验的概念,认为高峰体验是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历程中,所经验的一种臻于 顶峰的心灵满足感和完美感。马斯洛倡导“尤赛琴”文化,即向心理健康发展的文化。另一个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积极关注,即尊重人、从积极方面认识人。马斯 洛深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未来是一种“超人的心理学”。

    一、为婴幼儿营造安全的环境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许多需要构成的。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一级一级地获得满足的。 
    生理需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系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包括人们对食物、饮料、住所、性交、睡眼、氧气等方面的需要。在一切需要当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 一个人如果同时缺少食物、自尊和爱 ,那么他首先需要得到的是食物。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其他一切需要都是次要的。
    安全需要,是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紧接着就是安全的需要。人需要有安全感,所谓安全感就是人的心理处于安静、平和、平稳的状态和感觉。安全感来源于安全 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环境,稳定的职业、有保障的生活,以及那些熟悉的和已知的事情。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一种威胁感和恐惧感,表现出焦虑、 害怕、自卑、忧郁、过度敏感等。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常的成人来说,安全感一般都能得到满足。然而婴儿却不然,因为婴儿处于无助状态,随时需要得到成人的保 护,因此安全的需要是婴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需要。婴儿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妥贴的照顾、热心的养护和温馨的家庭。婴儿喜欢前后一致、公平、规律及 自由,缺乏这些因素,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然而婴儿喜欢的自由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自由,放任和过度宽松也会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
    如何为婴儿的生长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呢?关键在于家长和家庭内部因素。社会环境、家庭周边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固然重要,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在婴儿时期,营造一个安全的、温馨的家庭内部环境,对儿童的保护、儿童的安全、儿童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本身就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家里许多不起眼的东西、物品都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如不到1岁的孩子对摇晃的灯绳、熨斗、水壶、 电话、桌子上的笔、尺子、纽扣等都会饶有兴趣地去探究。当孩子会走了,一切可以触摸到的物品像电门、插座、燃烧着的火、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都是孩子猎 奇的对象。这些东西既可以给孩子带来乐趣,又是不安全的隐患,要确保孩子的安全,先要除掉不安全的隐患。只有保障了身体的安全,才能谈到心理的安全。
    家庭和睦是孩子心里有安全感的最大保障;和睦能带来安全气氛,即便是很小的婴儿也具有感受气氛的功能。和睦的气氛要靠父母来营造,夫妻之间充满爱意、互相 尊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婴儿确实能够敏锐地感到大人的内心活动,因此要想养育一个优秀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 
    二、让婴幼儿有归属的体验
    马斯洛说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就出现了。有归属需要的人会努力追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渴望被接纳,求得在团体里的一席之地。 并且为达到这个目标不遗余力。因为归属的需要使他把自己与团体的关系看得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重要。归属的需要对人来说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交需要,每个人在感 情上都具有自己属于一定群体的需要,希望自己属于群体中的一员,如果一个人能够和他人保持有意义的联系,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互 相帮助,就能使人有归属的感觉。
    从小使孩子有归属感,满足其归属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归属体验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有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 不会爱别人。有人做过这样一项研究:把一组婴儿按照完全被接纳到完全被排斥的程度,分成几个等级,研究观察他们的情绪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发现, 完全被接纳的儿童,喜欢与别人接触,也被别人喜欢,他们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平和的、满足的。部分被接纳或部分被排斥的儿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对爱强烈 的需要,而自早年生活起,就被完全排斥的孩子,没有表现出对爱的需要,相反显得很冷漠,他们容易有情绪行为上的问题。归属与爱是紧密相连的,满足了爱的需 要,才能有归属的感觉。这些被排斥的或部分被排斥的孩子,他们没有得到爱,或没有得到充分的爱,他们没有属于这个家庭或属于这个团体的深刻良好体验。这种 早期体验深深地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
    如何使孩子有归属的体验呢?爱与归属是紧密相连的,爱是归属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归属。但是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爱的内容和表现是不同的。婴儿时期充 分的母性爱,婴儿与母亲的肌肤接触、母亲温暖爱意的眼神教授的是人类之爱。幼儿时期需要的是真正的爱,父母要以积极的态度教孩子做自己身边的事情,直到他 会做为止。否则由于自幼没有培养起应该具备的能力,导致将来孩子自身会感到做事情困难,不但如此还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其他的问题。父母积极的养育态度是促 进孩子成长的动力。父母要学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否则不管年龄大小,一切由父母料理,眼前这小小的爱意却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和懒惰而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变 为溺爱。把握爱的尺度,孩子就能学会在集体中与人交往、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容易被集体接纳而满足归属的需要。 
    三、健康心理来源于基本需要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总是要不断地寻求一个更加充实的自我,追求更加完美的自我实现。”他还认为发展就是越来越高的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有了心理发 展,才会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前进的。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当他的需求被剥夺,他要通过各种方式去要求得到本该属于他,而他却没 有得到的哪些,比如安全、自主和爱。一个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他往往离不开母亲,因为母亲代表安全和保护。正因为这样,这样的孩子不敢去探索、不愿意去冒 险、学习和发展。因此他们也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和实现个人的潜能。
    心理学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健康心理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即在那种情况下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 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也有的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洛对心理健康有其独特的看 法,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人要动用自己所有的才赋,以便发展自己,并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自我理解。心理健康人的特点是:他 们能以现实的态度认识世界。
    当今我们从对别人、对自己、对工作、对学习的四个方面去评估、判断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别人,能够与别人友好相处,不孤独有朋友,人际关系和谐。对自 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很好的自我观念。对工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生活充满热情有生活乐趣善于生活。我们认为能够达到以上标准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 康的人。但是对婴幼儿来说,情况又有所不同,因为在生命的不同周期,影响人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健康心理的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婴幼儿 主要的生活空间和场所是家庭,因此家庭教养方法、教养态度以及母子关系的健全、稳定对孩子的人格培育和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幼儿园以后, 与小朋友的关系、游戏、玩耍是儿童心理发展成长的媒介,因此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个体归属的需要。儿童得到了爱,他才会爱别人。儿童得到 了承认、接受和关心,他才懂得去尊重别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信,而自信产生于自尊。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这些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只有满足了基本的需要才能产生最高追求,才可以期望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而自由创造的实现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也就是人的价值的完满实现。
    心理健康源于基本需要的满足。任何一个需要满足后,一种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又出现了。也就是说,一个需要平息后,新的需要又产生了。人类就是在需要的满足 和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获得了健康。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多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就会更高,或者说心理更健康。因此可以说,需 要满足的程度与心理健康的程度成正比例,满足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程度就越好。人类基本需要是从出生时开始的,如果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各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 足,就像盖楼房的地基不牢固一样,后期基本需要就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健康的心理不但源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健康心理的培养还必须从婴幼儿时期抓起。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