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死都不下基层”折射教育短板

11年前 [08-14 13:15 周二]

发表时间:2012-08-09 10:17

来源:长江网大 中 小 进入论坛分享到: 0
  “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厦大经济学院一位女生,本月初在南平市政和县调研后,埋怨吃住条件不好,发出这样的“考察收获”。这条主题为“厦大女调研,政和数落吃住”的微博,引起了很大争议,昨天所有微博内容被删除。晚上11点多,当事人在微博上道歉。(8月8日《海峡导报》)

  一场到国家级贫困县调研的暑期活动,竟让厦大女硕士得出了“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的“考察收获”,甚至就此坚定了“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的决心。这无疑反映出现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担当、惧怕艰苦环境、少却民生情感的素质缺陷。尽管微博已经删除,本人已经道歉,但思想问题未必真正解决,其折射出的教育短板尤其值得关注与反思。

  必须看到,以三个递进的感叹句表达“不下基层”意愿,绝对是发自肺腑的“言为心声”,相信有这种想法的大学学子也绝对不在少数。大学生对报考政府公务员的趋之若鹜,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认知思维,就是明显佐证。人们注意到,厦大女对仅为三天的基层调研,其关注点并非在“生态与经济发展”,而是接待规格、吃住条件和出行好车。对此,人们不能不质疑:这是来调研的吗?如此在意“待遇”的调研者,究竟能调研出什么?心不在焉地调研,又如何写出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

  其实,人们对“死都不下基层”的围观和议论,绝非针对当事人的道德评判,而是剑指时下忽视人格素质塑造的畸形教育。尽管德智体全面发展早已是人所共知的“教育方针”,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德”与“体”的短板却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彰显信息积累的“智育”,也往往只是与实践脱节、难以“接地气”的书本知识,亟需在与基层实践的结合中融化为改造社会的内在能力。而一些年轻学子信念动摇、贪图享乐、耐挫缺失的人格缺陷,更成为令人堪忧的社会隐痛。从这个意义上说,抱定“死都不下基层”的厦大女,也是一个虽可理解但却亟需引导的受害者。

  “振兴中华”不能只是一句动听的口号,而应该切实成为要靠几代人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的共同理想,“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便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更应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的社会共识。应该说,三天调研让女硕士对基层望而却步,更从侧面反衬出大学生下基层、接地气的重要和必须。也许,南平团市委一段“没有对欠发达地区民生的关注,只是一味抱怨物质条件,我们很难想象,这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在厦大只是一句空话”的官方微博,道出了问题的关键。这不仅是对厦大的善意提醒,更应该成为对中国教育的务实反思。(长江网 张玉胜)


详情请看:http://news.cjn.cn/cjsp/dp/201208/t2033347.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