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推荐阅读:比唠叨更好的方法

11年前 [08-07 22:51 周二]

推荐阅读:比唠叨更好的方法
文/方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不是处处完美,孩子也不是一件完美的作品,总会留下某些遗憾和欠缺,亲子交流之间总会有些不顺畅,这时,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拿起最常用的武器——唠叨。可是,唠叨管用吗?还有比唠叨更好的办法吗?请看以下的家庭故事——

   

 家庭故事一
   一天早晨,我开车送儿子上学。他原计划去学校食堂吃早餐,但路上因为堵车被耽误了。预计儿子的到校时间会比较晚,我担心他吃不到早饭,就叮嘱他:“你一定要吃早饭,即使迟到也要吃早饭。”
   他说:“放心吧,我会吃的。”
   我知道儿子的荣誉感很强,非常害怕迟到。于是,我又多说了一句:“你要答应爸爸,无论如何一定要吃早饭。”
   儿子嫌我絮叨,烦躁地说:“你怎么总是不相信我?你就是这样不相信我!讨厌死了!”
   我说:“不是不相信你,是怕你不吃。”儿子大叫:“你就是不相信我!”
   遇到他大声叫的时候,我如果正好也感到烦躁,难免也会大声叫。于是,我们免不了要吵几句。但这个早晨,我忍住了,只是轻声地、满含哀怨地说:“我是为你好,你这样和我发火,我很难受,很难受……”
   出乎我的意料,刚才还在气头上的儿子,竟然一声不吭了。
   教育体会
   孩子大了,需要父母的信任,也看重父母的信任。所以,我们应该随时注意,不要给他不被信任的感觉。因为,不被信任的孩子,是难以自信的孩子。而且,孩子还小,无法理解父母并非真的不信任他,只是担心他不吃早餐,心永远为孩子揪着。重要的是,当我以很温柔的方式表示“我很难受”的时候,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的心,他不想让我难过,所以才立即沉默不语。而如果我以大叫回应儿子的大叫,那就只能都难过,无法让对方看到爱,结果只能是双方都受伤了。
   有时,我们需要以温柔的方式来表达不满。

 

   家庭故事二
   儿子从小穿的鞋都是以不系带的为主。妻子特意买这样的鞋,是为了让孩子穿脱时方便。所以儿子一直都不会穿系带的鞋。可上初中后,学校要求上体育课穿球鞋。我们不得已才买了系带的。为了学会系鞋带,妻子让儿子晚上在家练习。可能儿子有了依赖感,当时学会了,第二天早晨出门时还是不会系。
   有一天,妻子和他走在路上,看到他的鞋带开了,就让他系,结果他还是系得乱七八糟。上了车,妻子一边开车,一边说:“你这么大了,还系不好鞋带,这是一种自理能力呀,你不会,妈妈可难过呢。”
   坐在副驾驶座的儿子一听,立即把脚抬起来架到前板上,一边系鞋带,一边说:“妈妈,我会系,你别难过!”妻子当时感到内心很温暖。因为她知道,是一句“妈妈难过”的话打动了儿子。儿子立刻用行动来表示他在心疼她、爱她。但系鞋带这件事显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幸好,几天之后,儿子回来说:“我学会系鞋带了。”
   原来,在学校里,他的鞋带开了,自己蹲下系了半天。旁边的同学看他系得这么困难,就说:“你的方法不对,看我的。”于是,这同学将系鞋带的方法演示给儿子看。
   那天晚上,儿子对妻子说:“你以前一直让我把两根鞋带系上,再打蝴蝶结。而我同学用的方法,是先打好蝴蝶结,再系上。人家的方法简单,好系;你教的复杂,不好系。”
   教育体会
   妻子的一句“我难过”,激发了儿子的热情,最终学会了系鞋带。妻子因此总结说,不要训斥孩子,训斥是达到目标的最下策。我们要鼓励孩子,或者告诉他们:“我很难过……”同时,妻子又得到另一个启示:很多事情,同伴间互相学习,往往效果更好。
   按说,读初一的孩子才学会系鞋带,是件挺丢人的事情。但我把它写在这里,就说明,我们应该接受孩子的种种不完美,接受他12岁才会系鞋带这件事。他在这件事上的“发育迟缓”,其实与父母的关系最大。我们先是买不系带的鞋,再后来帮他系了很久,从而使他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这两件小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多元的:关于信任,关于表达感情,关于同伴学习,关于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请您思考
   家长朋友们,读了这两个小故事,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我很难过”表达的是什么?和唠叨有什么区别?
   2. 类似“我很难过”的词语还有哪些?请举具体的情境来说说。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