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六十七讲:家教名事(三)

17年前 [03-09 16:33 周五]

13.鲁迅的教子艺术
鲁迅(公元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
迅被誉为我国新文化的一面旗帜,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各种不同体裁的文
章,现编辑成《鲁迅全集》,计50册之多。

鲁迅要教书、联络文化人、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又要从事大量写作,可
说是个大忙人。但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
好爸爸,他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鲁迅老年得子,对儿子非常痛爱但鲁迅绝不宠惯孩子,很注重教育的艺
术。

鲁迅认为儿童应当幸福地度日,他认为小孩子游戏和玩要是“正当的行
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为了让儿子有好玩具,他一改过去从不进除
书店以外的杂货店的习惯,经常顺路去玩具摊,挑些有益于孩子身心都能获
得健康发展的好玩具。有一次,鲁迅给儿子海婴买了一套木工工具玩具,海
婴在爸爸的指导下学会了敲打钉子,玩工程师盖房子的游戏。

鲁迅尊重孩子,对孩子由于好奇心而提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解答,海婴
小时候想象力很丰富,常提一些有趣的问题,而且挖根问底。有一次海婴爬
到爸爸腿上,问:“爸爸,依是谁养出来的?”

“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依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

这样挖根问到了物种起源的问题,一个小孩子是理解不了的,鲁迅便告
诉他:“等你长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鲁迅爱孩子,是把孩子当祖国未来事业的继承者看待,他反对把孩子当
私人财产去利用,他说应当做父辈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
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他也
不认为孩子非要当什么“官”什么“家”,才是有出息,他曾说:“孩子长
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的教子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他对待后辈,也即下一代的思想观点更
值得我们研究。

14.身陷逆境不忘教女
陶铸(公元1908 年—1969 年)湖南祁阳人。原名剑寒。 1926 年入黄

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 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八
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书记处常务书记。主要著作编
为《陶铸文集》,并出版有《陶铸诗词选》等。

1967年8月,陶铸被软禁,他唯一的女儿陶斯亮曾经被允许与父亲一起
住了一个月。虽然当时陶铸已完全失去自由,只有在放风时才能与女儿见面,
但他抓位每一次见面的机会教育女儿,并用自己的行动为女儿树立了一个革
命者在逆境时的行为榜样。

陶铸被四人帮迫害,身处逆境,但不失英雄本色。他和女儿散步在荷塘,
欣赏着池中亭亭玉立的荷花,对女儿说:“亮亮,你要好好记住。你看那荷
花出污泥而不染,光明磊落,象征了一种高贵品德。”陶铸借景抒情情,以
此启发女儿,要和自己一样,做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陶铸当时处在严密监视下,和女儿谈话必须谨慎,他只能借古喻今,以
此启发女儿的觉悟。在散步的时候,陶铸给女儿讲历史上忠臣的故事,他曾
讲过东汉未年范滂的故事。东汉未年宦官擅权祸国秧民,贪官污吏横行无忌。
范滂不畏权势,勇敢斗争,揭发了“深为民害”的权豪之党20余人,致死贪
官们一听说范滂到,便望风解印绶而逃。

但历史上的忠臣总是要遭诬陷的,范滂也未能幸免,后被诬入狱。他被
关在大牢时,县令想放他逃跑。范滂不忍因此祸及县令,牵连老母,所以挺
身就险,死时才33岁。

陶铸又对亮亮讲了宋朝贤臣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散文
家,也是一个不畏权贵,立志改革的丞相。他也受陷破贬外逐,但他心中仍
怀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陶斯亮在父亲的教寻下,
理解了父亲的崇高品德,也明白了今后应如何做人的道理。

陶铸不仅是个政治家,也是位有渊博知识的文人,所以他有时又向女儿
背几首诗,以此明志。有一次他向女儿朗诵了李贺的诗: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呕。

陶铸吟完了诗,便对女儿讲:“亮亮,你领会到了吗?李贺在这首诗里
寄喻了自己在困厄时的苦闷心情和不甘在伤感中消沉的决心。陶铸借故事和
诗晓喻女儿,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险恶的环境,都要坚持真理、保持奋发
的乐观精神。

陶斯亮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她勇敢地面对人生,刻苦努力。粉碎四人
帮以后,她发表了充满激情、感人肺腑的散文《一封未发出的信》,在社会
上引起强烈反响。

15.播下爱国的种子
夏明翰(公元1900 年——公元1928 年)湖南衡阳人。 1919 年在衡阳
参加五四运动,曾任湖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 1921 年到毛泽东创建的湖南
自修大学学习。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 年初在调任中共湖北省委员后,于3 月在
汉口被捕,20日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就义。他的妹妹夏明衡也因参加革命而牺
性,死时年仅26岁。

夏明翰是著名的革命烈士,他英勇就义时年仅28岁,他的英名将流芳百
世,他的就义诗“砍关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夏明翰能在敌人的刺刀面前如此大义凛然,吟出这样震撼心灵的诗句,
是出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对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心。而这一切,与他从小受
母亲的教育密不可分。夏明翰的母亲陈云凤虽然生活在清末民初,但她是一
位有知识,有理想的开明妇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她亲自给丈夫和儿
子剪去了辫子,给女儿放了脚。 1921 年,她便发表了“今日之中国,军阀
混战,民族涂炭,沉疴痼疾,非共产主义莫医也。”的演说。她一腔爱国之
情,救民之愿,都寄托在子女身上。

夏明翰5岁时,母亲就教他学屈原的《桔颂》、《离骚》。7岁时,夏
明翰就能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
以及《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诗词。母亲不但教儿女们背诗词歌赋,
还耐心地指导阅读古典名著,分析长篇巨著如《水讲》、《三国演义》等书
的中心意思,时代背景,以启发儿女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

陈云凤注意在书斋里指导儿女学习,更重视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引导孩
子锻炼成长。夏明翰12岁时,随母亲从武汉坐船到九江。船上洋人盛气凛人,
对中国乘客任意斥责,陈云风非常气愤,泞立船头,吟诗一首。明翰听了,
也十分激动。这时母亲就引导他观察眼前的景象,明翰在母亲的指引下,看
见在中国的江河上,挂着太阳旗的日本军舰飞驰而过,挂着米字旗的英国商
船也在自由航行。母亲进一步启发他说:“这些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把中国
人放在眼里,所以敢耀武扬威,在我国的江河上横冲直撞。凡有血气的中国
人,岂能熟视无睹?”

夏明翰在母亲的循循善诱和残酷的现实教育下,也不禁紧锁双眉,满腔
怒火,扬起脑袋,吟出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

洋船水上漂,

洋旗空中飘。

洋人逞淫威,

国耻恨难消。

陈云风是个革命的好妈妈,她在两个小儿女的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一对儿女,没有辜负母亲的教导,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们英勇地献出
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6.音乐家的启蒙教师
洗星海(公元1905年——1945年)著名音乐家。原藉广东番禺,生于
澳门。洗星海于1926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1930年初到法国,向当时巴黎
著名的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和作曲家加隆学习音乐。1935年回国后参加抗日
救亡音乐活动。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
《生产大合唱》、《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等。

洗星海是人民的音乐家,他的歌曲不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战斗的作
用,而且在人民中广泛流传,至今不衰。

这样一位天才的音乐家的第一任音乐教师却是他的外祖父和母亲。

洗星海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与大海搏斗的贫苦渔民之家,他还没有出
世,父亲就死了,母亲黄苏英出生在澳门的农村,饱经农事的辛苦,又历受
海上的风霜。现在丈夫又去逝了,黄苏英怀抱着儿子,面对无垠的大海抬头
望望苍苍星空,低头看看怀中爱子,在失望中不禁升起一丝希望,便给儿子
取名叫星海,现在,她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黄苏英爱唱歌,她常常给儿子唱儿歌,这些儿歌抒情、纯朴,表达了对


儿子无限的爱;她也唱搬运工人的号子,抒发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愤懑。
星海在妈妈的歌声中长大,在歌声中,他受到音乐美妙旋律的熏陶;从歌词
中,他明白了人世的艰辛与不平,这些,为星海成长为人民的音乐家奠定了
旋律和主题的基础。

星海的外祖父家在珠江海堤下环街,这里濒临大海,每当夜幕降临,海
涛声伴着船娘们唱的委婉小曲、渔民们唱的粗犷低回的民谣、姑娘们唱的优
美抒情的渔歌,海风将这歌声吹送,星海常和外祖父坐在海边静静地听,低
声伴着唱。外祖父发现外孙喜欢这些歌,便将歌词的含义讲给他听。

外祖父对音乐也很有天赋,是一位吹萧能手,他吹凑的歌曲,哀婉动人,
在夜空中飘向远方,袅袅不绝,使星海入醉入迷,有时听得忘情,两手禁不
住跟着弹动,小嘴还不停地学着外祖父的口型吹气。外祖父惊喜地拥抱着小
外孙,说:“你喜欢,我教你。”从此祖孙俩经常坐在海边吹萧。

这三尺竹萧成了星海亲密的朋友,伴他渡过苦难的童年,陪他漂洋过海,
到巴黎留学;和他一起唱着战斗进行曲在抗日的烽火中冲锋陷阵。

这位享誉世界的人民音乐家的启蒙教师,就是他的外祖父和母亲。

17.促儿立志钱玄同(公元1387 年—1939 年)江苏湖州(今吴兴)人。1906
年赴日留学,1907 年加入同盟会。曾从章太炎学习国学,开始致力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及《说文解字》研究,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学家。

钱玄同思想进步,很注意对儿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帮助儿子树立远
大志向。

钱玄同的二儿子钱三强中学毕业了,将来向什么方向发展呢?钱玄同对
儿子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出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
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当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求其
真相,判断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钱三强听了父亲的教诲,根据自己的爱
好和所长,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了自己的志愿,他对父亲说:“爸爸,我要
学工。”

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学工?”

三强说:“爸爸,您主张改革,让我读过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要
把黑暗、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繁荣倡盛的新中国,工业是基础,所以我要
学工。”

钱玄同赞成孙中山的主张,他自己是同盟会员,早在“五四”时期,曾
任《新青年》编辑,提倡民主科学,听了儿子的议论,很是赞同。

钱三强于是进了北京大学预科班。当时北京大学老师讲课,学生回答问
题,都必须用英语,钱三强只学过法语,困难很大。钱玄同及时鼓励儿子说:
“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属牛的,
克服困难也要有一股牛劲。”

父亲的鼓励对三强启发很大,他说:“爸爸,您放心,我会把牛劲使出
来的。”

钱三强刻苦努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了。不久,留学公
费生考试中有一名镭学的名额。父亲又鼓励他去应考,结果钱三强又以优异
的成绩被录取。

出国的前夕,父亲生了重病,钱三强踌躇不决。父亲看出他的心事,说:
“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别忘记,你是属

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

钱三强听了父亲的话,决心以祖国利益为重,告别了重病的父亲,去巴
黎大学就读,他的指导教师是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
父亲得知后,高兴地写信给钱三强:“你有了很好的指导教师,要努力攀登
科学高峰,振兴中华!”

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带着杰出的成就学成回国,成了著名的原
子能专家。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了。
钱三强为祖国的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少爷、小姐是废物冯玉祥(公元1882 年——1948 年)安徽巢县人。早年从军,曾任北洋军第二十镇管带。1927 年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北伐。“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与共产党保持积极合作态度。1946 年出国考察,1948 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回国参加第一次政协筹备工作,9 月1日途经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

冯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身贫寒,经自己的奋斗逐步升至将
军,地位显赫,但他始终不忘根本。

冯玉祥小时候只念过一年私塾,文化很低,做了将军以后,他刻苦读书,
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他曾住在乡间,请了几位学者来为他授课。他自己这样,
要求子女也很严格。他规定每个孩子每天得写100 个大字500 个小字;每天
必须记日记,他曾赠言长女婿:“必须细心的恒心的写日记,并且万不可间
断,越详细越好。”

冯玉祥在生活上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很体察民情,要求自己的
子女从小要艰苦朴素,勤劳自强,他认为“少爷、小姐是废物”,不可取。
他要求孩子从小自己洗衣服、缝补衣服,学习木工和耕地,女孩子还必须练
习刺绣。冯将军在泰山闭门拜师读书时,给每个孩子分发一小块土地,让他
们学习耕作。

孩子们长大了,他的要求仍然严格、具体。二儿子冯洪国,留学苏联以
后又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从日本学习毕业后,西装革履地回国看父亲。冯
将军见到儿子,从头到脚打量一翻,严肃地问:“你学好了吗?”

冯洪国笑着说:“学好了!”

冯玉祥一下子站起来,指着儿子厉声他说:“早呢,不要癫大哥坐秤盘
——自高自大。”

冯洪国面色通红,不自然他说:“爸爸,我有啥不是,请您指点指点!”

冯玉祥望着儿子那身打扮说:“你看你这味儿,再去看看我们的劳苦大
众。”停了停将军又语重心长他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
里薰一薰,闻闻牛屎味儿,才会知道五谷香。”

“是。”冯洪国听了父亲的教诲,脱了西服皮鞋,换上了青布便衣,穿
上粗布鞋。冯洪国不负父亲的教导,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牺牲在抗日前
方。

冯玉祥身为几代大将军,但他从不利用特权,不为子女谋私利,他给子
女留下的遗言是:“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
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19.世界冠军的家教1986 年在郑州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一个年仅13
岁的小姑娘,跃场腾台,战胜了23 岁风华正茂的世界冠军耿丽娟,继克李惠芬、徐竟、陈静等国手。体育界哗然。

就是这个小姑娘,1988 获全国城运冠军;同年又获亚洲杯女单冠军;
1989 获全国锦标赛女单冠军;1989 年又获世界锦标赛女双冠军;1990
年北京十一届亚运会又勇夺三枚金牌一枚银牌。十一届亚运会后,她又西征欧洲、苏联、南斯拉夫、法国。三个大战,中国女子乒乓队总共获12
枚金牌,她就独自包揽11 枚金牌和1 枚银牌。

她,就是邓亚萍。

人们一定会说,邓亚萍一定是个神童,具有许多先天的优势。事实恰恰
相反,她因为“个子低,胳膊短,没发展前途。”被省乒乓球队教练在半个
月的训练后劝退了。还是这个原因,1987年,国家队的教练们几经研究仍不
同意邓亚萍进入国家队。最后由于国家乒乓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大胆决定,亚
萍才侥幸进了国家青年队,经一年训练后,1938 年才进入国家队。

邓亚萍能在天生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她的家庭教育分
不开。

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是河南省体委的乒乓球教练,她母亲也是一个球
迷。亚萍4 岁半开始上台练球。乒乓球案上只露出半个小脑袋,两只眼睛。
脚下垫条凳子还是低。没法握直拍,父亲就教她握横拍。训练场上若无空台,
父亲就让她拾球。晚上回家仍是练球,没球台,便练习徒手动作,练习步伐,
对墙推打。走廊上也是球,一个拴在线上悬吊着的球,对着球练手感、练眼
力、练敏捷。

父亲给女儿创造了一个乒乓球的世界,在这个神话般的世界里,邓亚萍
度过了辛勤的童年,但却培养了她对小小银球的强烈兴趣。以致6 岁的亚萍
心中只有球,以为除了球,干其它的都没意思。

父亲不仅培养了女儿对乒乓球的兴趣,训练了她打球的基本功,同时对
女儿的品质成长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邓大松本人是个严格、认真的教练,
他对事业那种执著热情的追求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亚萍,亚萍从一操拍
开始,父亲就给她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女儿在训练中饱尝皮肉之苦,妈
妈心疼了,私下对丈夫提出抗议:“不能这么严,这太残酷了,好象孩子没
爹没妈。”丈夫说:“训练是有科学性的,乒乓球运动是技能性的运动,不
象长跑、举重,超负荷会带来副作用。”女儿却在父亲言传身教下由于长期
磨炼对苦毫不在意,反而以苦为乐。

当女儿因个子低、胳膊短被省队劝退回家、伤心得大哭时,父亲不但理
解女儿,同时鼓励并帮助女儿,使女儿从逆境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了自
信,又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童年时心理、品质、意志、技能、技巧都得到全面的严格的培养,
所以一个先天条件并不好的孩子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材。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