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六十七讲:家教名事

17年前 [03-09 16:27 周五]

家教名事

1.曾参杀猪教子
曾参(shēn)(公元前505年——前436年)是孔子的学生。
曾参很重孝道,《史记》上说孔子以为他“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
经》。”

曾参又注意修养,《论语》上记载有他的修养原则:“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每天要多次
反省自己。

他强调做人要诚实,自己以身作则,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上街,他的小儿子拉着她的衣襟,又哭又闹,要

求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闹得没有办法,就对孩子说:
“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
孩子被哄回家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家,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雪亮的

尖刀,正在准备杀猪呢。他的妻子赶忙制止他说。
“我刚才是和小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

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你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
再说,母亲骗了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他
就不容易相信了。这样做,对家教是很不利的。”

结果,曾参说服了妻子,还是把猪杀来煮了。

2.孟母三迁与断织
孟子(约公元前370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
(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孔子以
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能成长为一个大学问家。首先得归功于孟母。

孟轲三岁时死了父亲,养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母亲的身上。
孟母是一位勤劳善良又有见识的妇女,丈夫死后,她靠织布、帮人浆洗
过活。

孟轲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念书,当时他常住的地方有一些坟墓。他常常和
小朋友到坟场玩耍,看到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小朋友们学着样子玩抬棺材、
挖坑这类游戏来。孟母见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小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孟轲住在那里后,又和小
朋友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见了很不高兴,决定再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到了学宫旁边,字宫就是学校的校舍。学宫里进进出出的
都是些读书人,文质彬彬,有时学宫里还举行祭祀,纪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学
者。孟轲耳濡目染,受其影响,也带着小朋友玩行礼的游戏。孟母见了,这
才放下心来。从此孟家就居住在这里。可见孟母在教育儿子上是多么熬费苦
心,同对又表现出孟母的见识,她虽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懂得环境对


小孩子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孟母还很懂得教育方法。孟轲长大一点,便就学于子思门下,但读书不
用功,有一次竟逃学提前回了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早回来,诧异地
问:“你已经学好了吗?”

孟轲回答:“没有!”

孟母拿起剪刀把织的布剪断了。孟轲紧张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母
亲说:“你中途停学,和我中途断织是一样的事。君子只有经过学和问才能
有广博的知识,以后一生做的事情才能顺利,避免祸患。现在你没到放学就
跑回来,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好比我们家是靠我织布生活的,现在我把布机
上的布剪断了,吃饭和穿衣的来源也就都断了。”

母亲的教育方式给孟轲很深的印象,从此,他下决心刻苦读书,后来成
为著名的儒家学者。

3.子发母拒子入门
子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将。有一次,子发奉楚宣王之命,带兵和
秦国作战,在前线断了粮草,派人向楚王告急。使者见过楚王以后,又到子
发家,问候子发的母亲。

子发母问来使:

“兵士们都很好吗?”

使者说:“军队里还有一点豆子,大家只能一粒一粒分着吃。”

子发母又问:“你们的将军身体好吗?”

使者说:“将军每顿都能吃上肉食和米饭,身体很好。”

子发的母亲听了很不高兴。

子发打败秦军凯旋而归,他的母亲却紧闭大门,不准儿子进家,并且派
人对他说。

“你听说过越王勾践伐吴的事吗?有人献给越王一罐酒,越王就派人把
酒倒在江的上游,让士兵们一起饮下游的水。虽然大家并没尝到酒味,每个
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5倍。过了几天,又有人献给越王一口袋干粮。越王又
把它分给了士兵。虽然大家并没有能够吃饱肚子,每个人的战斗力却提高了
10倍。

“现在,你身为将军,粮食不够,士兵们只能分一点豆粒吃,你自己却
早晚都是肉食米饭,这是什么道理?

“你使士兵陷于死地,而自己却在上面享乐。这样做将军,虽然打了胜
仗,也只是出于偶然,并不是你的功劳。你这样做,还能算是我的儿子吗?
你不要进我的门算了。”

子发听了母亲的批评,觉得很有道理,赶紧向母亲承认错误,表示决心
改过,他母亲才叫入打开大门,让他回家。

我们常听人说:“孩子大了,不由父母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一个启
发,说明家庭教育不限于成年以前,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之间,
都应当互相监督、互相教育。父母于子女,更有终身教育之责。

4.训儿退贿
战国时有一个叫田子(也叫田稷子)的人,他在齐国当了3年丞相之后

告退回家,带回黄金2000 两。母亲见了觉得可疑,问他:“你担任丞相3
年,拿回家的俸禄从来没有这样多。这笔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做了违背
正人君子的事?”

田稷子承认说:“是一个下级官吏送我的。”

母亲严厉他说:

“我听说读书人应当有道德修养,行为要纯洁,不随便取不应有的报酬;
办事要尽自己的努力,说话要老实,不能欺骗人;心里不想做不合仁义的事,
不正当的钱财不拿到家里来;说的做的都一样,表里相符。

“现在,齐王封你做这么大的官,俸禄也很优厚,你就应当努力把国家
的事办好。作为一个大臣,治理国家,应当把所有的能力都拿出来,要忠于
职守,到死不变,还要廉洁公正,这样办事才能顺利.自己也可以避免灾祸,
而你的做法,正好相反,距离一个忠臣的标准太远了。

“做大臣不忠,和做儿子不孝一样。不义之财,我不能要;不孝的儿子,
我也不能要。”

田稷子听了母亲的教训,觉得很惭愧。他退回了贿金,并主动到齐宣王
那里请罪。

齐宣王知道后,对田稷子之母大加赞赏。他决定赦免其罪,并且对他的
母亲进行了奖励。

古代一位家庭妇女,尚且能如此申明大义,懂得受贿的耻辱,我们是一
代新人,更应严格教育子女,在改革开放中,正确对待物质和金钱的作用。

5.触产劝说赵太后
公元前266 年,赵惠文王死,儿子丹即位,即孝成王。孝成王年幼不能
治理国家,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掌权。秦国见赵国内外交困,乘机出兵,一连
打下了三个城,形势十分危机。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表示,要赵国派长安
君做人质才能派兵。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她非常宠爱儿子,不愿派他到齐国做人质。
大臣们一个个去提意见,都碰了钉子。赵太后一怒之下还下了命令:谁再来
提这件事,我老婆子就唾他的脸。

左师触詟求见太后。赵太后估计他也是来劝说的,心里很不痛快。

左师触詟慢步走进殿来,到了赵太后面前.首先谢罪说:“老臣生了脚病,
很久没见太后了。”然后和赵太后聊了些闲活。触见太后的脸色平和些了,
便提出要求:

“我的小儿子舒祺很不能干。但我的年纪老了,又很喜欢他。恳求太后
赐他当一名保卫王宫的侍卫。”

赵太后说:“好。孩子多大年纪了?”

触詟说:“15 岁了,虽然年纪小些,我希望在我没有死之前把孩子托付给太后。”
赵太后问:“你们男人家也喜欢孩子么?”
触詟说:“我们爱孩子的程度超过妇人。”
赵太后说:“妇人和男子不同,爱孩子要超过你们好多倍呢!”
触詟说:“我认为太后爱女儿甚于爱小儿子。”
太后说:“错了,我更爱小儿子。”
触詟说:”父母爱子女,总要为他们做长远打算。太后送女儿出嫁到燕


国做王后的时候,抱着她的脚跟哭泣。这是因为舍不得她远离。走了之后,
也并不是不想她。可是,每次祭把的时候,您总是祷告说:‘千万不要让她
回来!’这不是替燕后作长远打算,希望她子孙相继为王吗?”

赵太后说:“是的。”

触詟问道:“从现在算起,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称王之时,赵王的子
孙封侯爵的,有几个还保留着他们的爵位呢?”

赵太后说:“没有了。”

触詟又问:“不但是赵国,别国诸侯的子孙封侯的,能保住爵位的有没
有?”

赵太后说:“老身没有听说过还有。”

触詟说:“这就是说,祸患近一些的,轮到自己身上;远一点的,轮到
子孙身上。难道王家的子孙统统都是不好的么?实在是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功
劳;俸禄丰厚却没有付出努力。现在太后给了长安君尊贵的位置。很大的权
力,封了他肥沃的土地,赏给他许多宝物,却不教他趁现在的时候为国家建
一点功劳。将来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怎么还能在赵国立足呢?所以,我以
为太后为小儿子打算的不够长远,爱小儿子还不如爱女儿呢!”

赵太后说:“你说得对!”于是替长安君备了车马,立刻派他到齐国去。
齐国于是出兵,秦兵也就撤退了。

无功受禄,坐享其成,这都是不得人心的,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为了保
注权力,也要建功立业,方能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自古而
然。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就应该教育他们从小努力学习长大自立。

6.以死教子
王陵(?——公元前181年)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的同乡。王陵原
是沛县一豪富,刘邦曾以兄称呼。刘邦起义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乡党,领带
几千人起义,占领南阳,归属刘邦。

在刘邦与项羽的斗争中,项羽听说王陵追随刘邦,便设计将王陵的母亲
接到军中,想借此胁迫王陵投降。

王陵到了军中,亲眼目睹了项羽军的不仁不义。项羽放火烧了咸阳的宫
殿,大杀降兵,到处分封六国的后人为王,在内部又不团结将相。从长远看,
项羽是一定要失败的。

王陵听说母亲在项羽军中,便派使者去接她。使者到了军中,项羽故意
让王母坐在东首,妄想让她代为劝降。王母并未劝降,而在私下里去见来使。
王母哭着对使者说:“请代个口信给我儿,告诉他要好好跟汉王刘邦干,汉
王是知人善任的忠厚长者,必能得天下。不要为了我的安危存二心,犹豫动
摇,请你告诉他,我已死了,一心一意跟着汉王吧!”说完,就当着使者的
面拔剑自刎而死,以此坚定王陵的决心。

项羽见王陵母宁死不让儿子投降自己,大发雷霆,竟吩咐士卒将王母煮
了。项羽这一残忍行动,激起了王陵的仇恨,更坚定了他追随刘邦的决心,
历经艰难奋斗,终于辅助刘邦平定了天下。

刘邦死后,王陵任右丞相。后因与吕后意见不一。被吕后明升暗降,他
便称病辞职,到死不与吕后合作。

王陵之母能够看清刘邦代表了当时的进步潮流,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并
且用生命来教育儿子,站到进步方面,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是值得
肯定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