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四十六讲:不当的方法——打骂

17年前 [03-09 10:35 周五]

打骂
打骂多是家长在感情失控时采取的非常教育手段,这种手段刺激程度
大,有震慑作用,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警诫功能。在中国教育史上家庭教育,
私塾教育都曾普遍地使用过这种手段,封建统治者甚至把它延用到公堂上做
为惩教手段而被法律化。正因为它有着历史性、普及性和法律认可性等特点,
所以人们往往看不到的有害性和教育效果的表面性、短期性。错误地认为“不
打不记”、“不打不成才”等等,甚至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如梁朝颜之推也认
为在不得已时可以使用此法,“苛虐于骨肉”,“楚挞惨其肌肤”,以“成
其勋业”。事实上,成才也好,建功立业也好,起作用的从根本上讲都是打
骂之外的有益的教育而不是打骂。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假象。

打骂之所以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①打骂多是教育者感情失控状态下实施的失度的教育手段。
其刺激的作用大于教育的作用。
孩子做出的心理反应多为畏惧、怨恨、抵触、对抗或委屈、后悔等,而
不是对错误的性质,原因。危害的认真剖析,更不能促使孩子进行触及实质
的深沉的反思和自我裁判。恰恰相反,这种刺激所激起的复杂的心理反应常
常会栓塞家庭教育的渠道,减损而后补充的教育效果。“鞭打之下,不以反
之教”(《孔子家语·六本》)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②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是暴露之后,大多数会产生悔恨心理。这种悔恨
是他们剖析错误,进行正确自我评价的开始。能否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反
省过程并提高其反省质量,是他们能否知错、改错的关键。而打骂常常发生
在他们反省活动之前或开始阶段,这就中断了他们自身的内心谴责和剖析错
误的过程,且用外来的错误的教育手段取代了起根本作用的内在的内戒教
育,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③打骂会使孩子(尤其是儿童和少年初期的孩子)因畏惧而力图掩盖错
误、推卸错误甚至撒谎。据统计,在家里有撒谎习惯的孩子一般都与家长的
粗暴和粗暴教育有关。对于少年晚期以后的孩子,家长的打骂教育很容易激
起他们诸如争吵、出走、自我封闭等反抗行为,严重的还会扭曲他们的性格,
泯灭对生活、进步的积极态度。鲁迅曾深刻地批评这种打骂教育,他说:“终
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扑打,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
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
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上海的儿童》)
有的孩子在遭家长痛责之后产生“毁给你看”的自毁式报复心理,而一旦产
生这种心理和行为,他距犯罪的边缘也就不远了。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戒是体罚的反对者..戒没有见过一个
家庭施行体罚会有好处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话说得对,
因为古今中外确实还没有人能举出纯系打骂而使受教育者转变并成才的典型
事例。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