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四十五讲:子女不良品格的形成与矫正

17年前 [03-09 10:31 周五]

1.迁怒
姚刚的妈妈找到老师,反映孩子经常在家发无名火,如昨天,他刚一进
家门,就把书包狠狠地摔到了床上,堵气地把自己画的一幅铅笔画撕得粉碎。
妈妈问他,他什么也不讲,闹得家里晚饭也没吃好。老师听了姚刚妈妈谈的
情况,联想到昨天姚刚因美术成绩不好而闷闷不乐回家的样子,心里明白了
八九分。老师又进一步了解了姚刚平时在家发无名火时的情况,认为,姚刚
的这些行为是由不当的心理防卫机制——迁怒造成的。

迁怒,是人的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往往表现为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
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有时也表现为拿物撒气,毁坏东西。心理学家
把这种迁怒现象归入“置换”的心理防卫机制。置换,就是把对某事物的强
烈感情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以减轻精神上的负担。这种感情转移常
见的表现就是迁怒。心理学家认为,合理的“置换”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但如果发展成为有碍人际交往的不当行为,就成为人格障碍了。家长要认识
这一心理现象的特征,以便遇到这个问题时能正确地作出处理。

允许并理解孩子正常的情绪发泄,是家长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当青少
年的心中积有郁闷时,他们是最易向自己的亲人暴露烦恼的,在亲人面前,
他们会出现发火、撒气、摔打东西等。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表达自己的情
感,不可以和孩子一起“火”起来,要采用一些方式方法使他安静下来,如
孩子喜爱音乐,就让他听听歌或尽情唱上一首;喜爱体育的就让他作几次加
速跑,或带孩子到公园静静地走一走。这些方法称为合理诱导发泄法,也叫
转移法,会起到使孩子心理达到平衡的作用的。孩子平静下来后,家长要问
明情况,该开导的开导,该批评的要坚决批评,不能迁就错误的迁怒发泄。
要把这种心理现象告诉孩子,让他自己认识这一心理,并帮助孩子认识到: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应该能把怨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会找寻更合适的办
法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的。总之不能采用“堵”的方法,那不利于青少年的
心理健康。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对孩子加强理智感的教育与培养,这是正
确处理孩子迁怒情绪的又一个有效措施。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与成长,情绪
的控制会日益受到道德感、理智感的影响。培养孩子具有正确的高级情感,
无疑会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处理各种情绪波动的。理智感可以帮助人把情绪控
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冷静地作出处理,使之不会因自我压抑而影响心理健


康,也不会因影响干扰其他人的生活而破坏自己的人际关系。理智感是心理
平衡的稳定器,家长在帮助孩子掌握好它,使其能保持心境的良好状态。

2.自私
有这样一名中学生,学习挺努力,成绩也不错,但却不乐于帮助同学。
同学找他问问题,他找借口推托,同学要看他的笔记本,他不借,一次,有
位同学到他家里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他勉强地敷衍人家。妈妈批评他这样做
不好,他却说:“我凭什么要告诉他呢?他要超过我怎么办呢?”

这位中学生的问题可以归入学习上的自私行为,这种行为又源于自私心
理。嫉妒心,虚荣心,任性等心理问题都与自私心有联系。受自私心理控制
的人在行为上的突出表现是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在学生
时代,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自私自利行为,不可轻视,要及早帮助孩子克服
私心。

造成青少年的自私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适时给他们以良好的道德品质
的教育与培养。自私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了他们,尤其
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内容与公式对孩子有着更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
防止或纠正孩子的自私心理和行为最重要的是从父母做起。

首先,不能给孩子搞不适当的特殊化,如好吃的先让孩子吃,单为孩子
做“小灶”。孩子不是家中的特殊成员,对步入学校的孩子除了给予身心发
育过程中的必要照顾外,不应有什么不同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特殊待遇。

其次,不放过每一个纵容私心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要随时发现孩子的
一些不顾别人的行为,并及时教育、纠正。如一盘好吃的菜上桌后,有的孩
子一下就先拉到自己面前,不让他人。对这样的问题,不可娇惯,要抓住时
机,进行心中有他人的教育,一旦放过,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

第三,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孩子从小一般
都受到过有玩具大家玩,有苹果分着吃的“分享”教育,家长要注意随着孩
子的成长巩固这种行为,使之“泛化”到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社会行为规
范中去。另一方面,家长切不可教孩子自私或用自私思想、行为影响孩子,
要为孩子起好表率作用。

3.懒惰
陶渊明是晋代的伟大诗人。据记载,他也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经常
写诗文教子,在一首《责子》诗中,他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笔调,对孩子
逐一进行评议:阿舒已十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
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重九龄,但觅梨与栗。诗中反映了陶渊明既爱儿
子,又恨铁不成钢的感情。他严肃而慈爱地指出他们各自的缺点,希望他们
勤奋学习,而不要懒惰贪玩。教子要勤奋,勿懒惰是许多家长的教育期望与
要求,但生活中,却常有一些人因为懒惰的思想和行为,给自己的成功设下
主要障碍。所以,帮助孩子不断克服懒惰毛病,应是家长经常要进行的教育
内容。

懒惰的孩子,不能完成要求做的事情,不爱劳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常要靠别人指挥督促才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懒惰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是非常
有害的。富兰克林说过:“懒惰,象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
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懒惰会使人思想愚钝,办事困难,即使是“天分
很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地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
很大,有时反而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茅盾语)可见懒惰的害人。


教育子女克服懒惰的毛病,先要具体分析孩子在什么方面懒惰和为什么
会懒惰。一个人不可能在什么活动中都会表现出懒惰,也不会在每个方面都
表现出勤奋来,勤与懒是相对而言的。对孩子来说,常见的懒惰一般表现在
劳动和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主动性是人的行为受自己思想主动支配的能力,
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可以采用思想启迪,针对训练的办法。思想启迪是诱导孩
子产生勤奋的动机,让孩子认识到,懒惰之人难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对自
我发展尤其是智能发展极为不利。针对训练是找准主动性差在什么方面,然
后再施以教育。主动性差的人往往表现为观察力差,即常说的“眼里没话”;
思维力差,即常说的“想不到事”、积极性差,即常说的“懒得干事”。区
分情况之后,再对症施教,进行帮助。对观察力差的孩子要经常训练他主动
发现并主动处理事情的能力;对思维力差的孩子要培养他多想常想的习惯;
对积极性差的孩子要用培养兴趣的方法,用增强责任感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有
所追求,有所贡献,对上述教育,有效的形式应是在生活中渗透,在家庭中
培养,从而最终帮助孩子用勤奋代替懒惰。

4.虚荣
刘颖正在单位忙着工作,电话铃声响了,来电话的是自己孩子学校的班
主任老师。原来女儿在学校借了同学的一条围巾,长时间不还,同学告诉了
老师,老师批评她,女儿反倒要买人家的围巾,人家不卖,她就和人吵架,
违反了学校纪律。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孩子说出了自己为什么那么
做的动机。她看到班里那位同学的围巾比自己的漂亮,而且是从国外带进来
的,自己就向人家借来戴上了。戴了这围巾后,她自我感觉不错,同学也夸
她戴着漂亮,所以不愿还给人家,才那样做的。

从刘颖女儿犯错误的动机分析,可以看出,导致她如此行为的思想原因
是虚荣心在作祟,进而发展成为占有欲。虚荣心是一种反映行为动机的不健
康的社会情感和道德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作出某种行为往往只是为了取得荣
誉和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以博取赞赏和羡慕。虚荣心强的人会被左右得难
以从行为的社会效果来评价自己,而只是热衷于个人荣誉和愿望的实现,甚
至不惜冒风险达到目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经常被虚荣心所控制,那么这种
荣誉心会转化为不良品质,严重的会做出有害他人的行为。

爱慕虚荣、夺人所爱是非常有害的。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写了一个
过分爱慕虚荣的年轻太太,为了舞会上能显露自己,借了一副假项链(仅值
500 法郎)装饰自己,结果把它弄丢了。她赔偿了人家一副相同的却是纯金
的价值3 万法郎的真项链。她10 年含辛茹苦,为了偿还债务,逝去了美好青
春。这故事读来使入叹息。贪图虚荣是一种浅薄和轻佻行为,往往使人扬短
避长,为自己的生活带来难堪、难受、甚至要付出巨大代价。

对有严重虚荣心的孩子,家长要用引导教育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首先,
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追求对社会实实在在的贡献,以自己的
诚实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价值观是防止虚荣心理的条件。
第二,要教育启发孩子正确认识自己,防止因不健康的羞耻感而产生虚荣心,
不能因为自己的外貌、才能、地位、条件不及别人而靠虚荣心来补偿。要洁
身自好,重品德,弃虚荣。第三,要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感,用道德情感规范
孩子的行为,用理智感战胜孩子的虚荣心,用美感引导孩子追求现实的、被
人们称道的美好生活。使他们认识到,虚荣心所追求的,是海市蜃楼,雨后
虹光,大可不必为此付出人格上的代价。


5.娇气
中学生赵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夏令营,但丰富的夏令营生活却没给她带
来什么快乐,她在家娇气惯了,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能吃苦,,连小小
的挫折也受不了。蚊虫叮咬,她怕得直哭。登山比赛,她在大家的搀扶下才
爬上山顶,还一个劲儿叫苦。饭菜不可口,她就咽不进去。同学们批评她是
个娇生惯养的小姐。

大家的批评是对的,赵惠的确是由于娇生惯养才形成了这一不良的个性
品质。娇气根源于父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现在有些家长把孩子视为小皇帝,
宠得要命。孩子从小就在溺爱的环境里生活,缺乏劳动锻炼,吃不得一点儿
苦,贪图享受,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有这些问题的孩子走进学校大门之后,
是难以适应学校生活要求的。

克服孩子的娇气,家长必须转变教育方式,爱而不能宠。凡能让孩子自
己做的事情不能包办,美国人讲:跌倒的孩子自己不爬起来,父母决不搀扶,
这种家教观值得学习。给孩子以正确的爱,家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对孩子的
教育要有社会责任感,家长的疼爱,要疼得是地方,就是说,应该表现在对
孩子的教育管理上,表现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上,不应仅仅流露在表情和态
度上,更不能把孩子当成“宠物”放弃教育。父母的爱应是有助于他们强健
体魄,发展智力,培养竞争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种爱才是高尚的,对孩子
负责的。

对已经形成娇气性格的孩子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其改正。第
一,鼓励孩子下决心改掉娇气,做个有毅力的学生。这是明确目标,第二,
从劳动习惯入手,培养坚强性格。要求孩子参加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有条
件的要带孩子远足、登山。这是帮助途径。第三,要定期帮孩子总结,让孩
子体会到克服娇气后家长的愉快心情,还可以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让他们
在学校承担些工作,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娇气,在集体的环境中培养毅力,勇
气,敢于吃苦、不怕困难的优良品德。

6.自傲
据记载,我国西汉时著名的散文家和今文派经学家刘向有3 个儿子。刘
韵是他最小的儿子,聪明、好学,自小就“通诗文,能属文”全家对这个儿
子很偏爱,亲戚朋友也时常赞扬他。刘韵由此而渐渐自我满足起来,他开始
是看不起别人,很有些自以为是,后来,连长辈的意见与教诲也听不进去了。
刘向为了帮助小儿子,写了一篇《戒子韵书》,书中所讲的名言“满招损,
谦受益”至今仍常为人们所引用。刘向的儿子所犯的错误,用今天的话来说,
就是走进了自傲误区。今天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仍然有些孩子会表现出
自傲的心理。因此,家长要在教育中注意这个问题。

自傲,是一种不良的品德,人们常说的自恃、自恋、自大都与这种品德
有联系。自傲者从主客观角度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看得比实际的情形
要大,要高;自我满足,目空一切,在言行中常把自己神圣化。这种人常过
分关心自己,自认为了不起,希望人家能特殊对待自己。他们不能接受别人
的批评、建议,还以极端的眼光看待别人,总认为人家一无是处。

自傲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影响,如亲朋好友对孩子的不当评价。也有
教育方面的原因,如家长对孩子取得成绩后用“压倒了别人”等贬低别人抬
高自己的语言进行错误的鼓励,等等。此外,忽视孩子的思想修养也是一个
重要原因。


一个正常的人,都会因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而形成一定的自我肯定的
思想,但过分肯定自己就会出现人格障碍,表现出自傲情绪来。

防止孩子形成不良的自傲品德,要首先注意培养孩子谦虚的优良品德,
及时纠正孩子的骄傲情绪。富兰克林在他的自传中说:“我们各种习气中,
再没有象克服骄傲那么难的了,虽极力藏匿它,克服它,但无论如何,它在
不知不党中仍旧显露。”可见这种情绪是常伴人生的。克服的办法就是培养
孩子的分析能力,从小培养孩子正确对待自己取得的每一个成绩,以防止自
满。给孩子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是防止骄傲的好办法,家长不妨一试。

第二,要给孩子展示更宽广的人生画面,使孩子能随着心理的发展懂得
更深的生活内涵。对处于青春发育期又表现自傲的孩子要尤其重视从这方面
入手。要让孩子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生活哲理,不要固步自封,自傲
自大,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家长要不断把社会佼佼者介绍给孩子,使其能正
视自己,发现不足,从而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冷静地发展自我。

第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他人,启发孩子的群体意识。自傲者常以已度
人,以已之长度人之短又是自傲者常犯的毛病。正确认识他人就是既看到别
人的不足,还必须看到别人的长处。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家长要敢于揭自傲
孩子的“短”目的是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再讲道理。从群体意识教育入手对
中学生是适用的,可以告诉孩子,人类社会是在群体智慧的不断结晶作用下
才形成今天的智识者世界的,所以要珍视每个人的生存价值,成就价值,在
孩子正确待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他自己,从而挤出由自傲造成的自我扭曲的“影
像”。

7.霸道
有一个13 岁的男孩,上初中后,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很强横,常常欺侮
同学。如果看人不顺眼或不随自己的意愿,轻则骂人家两句,重则拳脚相加。
一次,就因为一个同学看了他一眼,他就把人家打得鼻青脸肿,受到了学校
的处分。这位男孩的爸爸每次知道他打了人,就用同样的办法狠狠教训孩子
一顿,但却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孩子的霸道行为。

蛮横、侵犯、攻击性都与霸道有联系,这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一些
孩子形成这一品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心理发育过程中自我
意识显著增强的阶段教育不当造成的。这一阶段一般在11—15 岁左右,如果
在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过程中出现个性偏差,就可能发展成为唯我独
尊,独断专横,侵犯霸道等消极的个性品质,促成这种偏差的教育责任是关
心不够或严厉过分,使孩子或冷漠或逆反,在行为上表现出攻击性。二是受
到了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粗暴态度与行为,会对处于自我
意识增强过程中的孩子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父亲的角色地位处理不好,最
易对男孩子产生不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对妻子、孩子过于蛮横,过于专断,
就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是男子汉性格”的错误认识,进而去模仿,发展为
霸道的品行。三是不良小群体的影响作用。如果在自我意识增强过程中误入
了不良小群体,群体中又有逞强拔份儿,攻击性很强的同龄伙伴,就会使每
个成员都受到影响,造成霸道的不良性格。

孩子的霸道行为是与社会要求及日常行为规范格格不入的,发展下去也
是很危险的,家长对有此不良行为的孩子决不能放松教育,要下力量纠正,
但又要讲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正确区分情况。同是霸道,表现是不同的。有的是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有的是逞强耍横,当小霸王,以制服更横者为攻击对象。对这样
的孩子进行教育难度比较大,但不能手软,家长要用严肃的态度,经常性的
检查及必要的纪律法规教育制止这一不良行为。还有这样一种孩子,表现为
好打抱不平,自认为是主持正义者,实则是霸道行为。对这样的孩子要采用
教育加引导的办法,适当肯定其行为中积极的动机,帮助其认识错误的行动,
因势利导,把这逞强的“正义心”转化为上进的要强心。还有一种情况是由
于错误理解男子汉角色形象而造成的霸道,对此,可以通过加强思想修养,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男性角色意识予以帮助。

第二,把握好教育时机。行为霸道的孩子情绪上易波动、易怒、易躁,
事后又必定有一段冷静时间,称为情绪低潮,此时教育渗透力最强,这就要
求家长要及时施以情感教育。可用孩子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唤起孩子的同
情心,进行与人为善的情感培养。这种教育如果恰到好处,经常进行,就会
产生规范作用,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约束力,在遇到情绪波动时,就能
冷静思考,防止不当处理。

第三,施以爱的教育。孩子对他人的霸道,从人格缺陷方面分析是缺少
爱心。唤起爱心,家庭要施以爱的教育。如果孩子对人霸道,家长见了施以
重责,心理爱的缺口没有弥补还有可能扩大,就难以改正错误,因此家庭教
育要用“软”处理的方法“软”中体现“硬”。家庭的爱来自良好的人际关
系,所以作父母的要注意为孩子作出榜样,建立融洽互敬的家庭关系。忌粗
暴,忌简单;倡明理,倡谦让,更不能用棍棒教育对待孩子,对有粗暴性格
的孩子施以打骂教育方式的副作用是大于家长期望的教育正效果的。

8.撒谎
李芳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有个坏毛病,爱说谎话,有一次,孩子数学测
验考试得了92 分,可他却对李芳说考了100 分,并且说:“老师把卷子都发
给我了,只是忘带回来了,要不我回校去拿吧!”说着跑回了学校。一会儿,
空着手回来的儿子对李芳说:“老师下班了,卷子锁在教室里了。”李芳信
以为真,给孩子煎了两个荷包蛋,作为考试成绩不错的奖励。一个星期后,
李芳到学校问起老师这件事,才知儿子又说了谎话,为了欺骗家长,他把卷
子扔了,李芳气得实在不轻。

孩子爱撒谎,是让家长感到很头痛的问题。孩子撒谎的原因一般来说有
两个:一是心理因素的作用。主要是在孩子个性心理形成过程中有过这样的
一些早期体验,撒谎可以得到某种甜头或解脱。二是受到了环境的不良影响,
如在参加儿童游戏群体的活动中,接触到了一些有撒谎行为的同龄伙伴,受
到了不良影响;再如,家庭成员在生活中的说话不算数,找借口推脱,欺骗
别人,也会直接影响分辨力不强的孩子,他们会认为,大人也撒谎,我为什
么不可以呢?至于有的家长直接教孩子说谎,那就对孩子形成不良品德更有
影响作用了。

要纠正或防止孩子撒谎,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注意
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好思想,提高孩子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对待
孩子的说谎问题,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并且要根据年龄的变化,从不做
“说谎的孩子”故事讲起,逐步增加教育的思想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
值标准,做个诚实的人。②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用诚实培养诚实。孩子的
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养成优良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
尤为重视身教的影响力,家长不能撒谎,更不能教孩子撒谎。③要关心孩子


参加游戏群体活动的情况,启发、指导孩子开展健康有益的儿童活动,经常
了解其他同龄伙伴的表现,以便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教育措施,防止相互间的
不良影响。④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与方法要适当。要求过高,会使要强的
孩子产生虚假达标心理,从而诱发撒谎动机;要求太严,管得太死,便孩子
个性发展受到压抑,他们会为寻求一点自由而用撒谎的办法求得解脱,被管
得太严的孩子易撒谎是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在奖惩方法的运用上,要详细
了解情况后再使用。不能情况不明就草率奖惩。只有真正做到对诚实褒奖,
对撒谎惩罚,才能起到奖惩方法的强化作用,也才有利于孩子形成以诚实为
荣,以撒谎为耻的优良品德。

9.嫉妒
赵辉和李媛是小学时的好朋友,两个上中学后,仍然在同一个班里读书,
关系也很好,近来,赵辉的妈妈发现两个孩子互不来往了。妈妈就问自己的
女儿,赵辉说:“小学时,李媛比我学习好,上中学后,我的成绩超过她,
结果李媛就和我说话“带刺”了,我批评她,她反倒说我看不起她,结果闹
了矛盾。”赵辉的妈妈又进一步了解了一些情况,认为是嫉妒心在折磨着李
媛,她找到李媛的妈妈,俩位母亲一起研究开了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和好。

赵辉的妈妈判断是正确的,李媛确实是因为嫉妒心理在作怪,同好朋友
闹了矛盾。嫉妒是对他人的地位、名望、成就、进步等的一种不友好,不服
气,甚至敌视的情感。这是一种为了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想排除他人
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的产生,是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渐渐
沉积下来的,它的滋长,同样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嫉妒心对青少年的进步会带来不利影响。被嫉妒心驱使的人,会对同学
取得的成绩产生反感情绪,把好朋友的劝说看作是讥讽,严重的甚至会出现
报复的心理: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好,从而有可能造谣、中伤别人。由于这
种心理总是指向强于自己、超过自己的人,所以,会给接受进步同学的影响
和帮助设下障碍。

在家庭教育中,发现孩子产生了嫉妒心理,家长应该从提高认识,开阔
心胸,加强修养3 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帮助,切忌粗暴对待,草率处理。

提高认识是克服嫉妒心的根本点。这是因为嫉妒仅仅是一种心理,不是
一种行为,虽然这种情感可能会转化成行动,但要治本,还是要从思想认识
的提高上下功夫。提高认识,是指提高对嫉妒心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对同学
取得成绩会利于集体中每个人进步的认识,提高主动找出自身不足,赶上同
学的认识。通过认识上的提高,促使孩子下决心战胜嫉妒心理,接受同学的
进步,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追赶上去。

开阔心胸就是指导孩子在集体中生活,要培养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
容人的精神。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班内竟争,在比、学、赶、帮、超的环境
中磨炼自己的性情。一个心胸开阔的人,看到别人的进步,会激发自己的要
强心而不会容纳嫉妒心的。

加强修养就是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要从提高孩子的思想文化修养入
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文化修养的高低与他对别人的宽容程度有
密切联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提高孩子这方面修养的格言、警句、典故
很多,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良好素材。

10.怯懦
娟娟上小学了,她在班里少言寡语,回答教师提问畏畏缩缩。

老师请来家长,希望能一起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要求,克服娟娟这
一不良的怯懦品格。

造成娟娟胆小怕事的主要原因是早期家庭教育失当。娟娟出生后,一直
由奶奶照顾。奶奶常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吓唬,狼、虎、豹等凶猛动物经常成
为奶奶唬人的武器。结果,娟娟从小胆子就很小,害怕动物,害怕黑暗。妈
妈看到孩子胆子这么小,就更不敢放手了,娟娟没有得到适应生活应有的锻
炼,逐渐形成了一种怯懦的不良品德。

怯懦又称懦弱,均指胆小怕事,软弱,不坚强。它是一种反映人怕难、
怕苦、怕死、缺乏毅力的不良品德。形成这一品德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失当
的影响外,还有认识上、思想上及社会上的原因。怯懦并不是小孩的“专利”,
一些成年人也有这个问题。怯懦者有的是由于对自然力量和某种社会力量缺
乏了解、适应,有的是在遇到一些生活、学习问题时,没有得到及时帮助与
支持,有的是由于自身的思想弱点,如遇事先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个人主
义,利己主义占了上风。凡此种种,都容易使人形成懦弱的品格。

怯懦者有的表现虚伪、动摇、无原则,少信用,难合作。有的表现为暴
躁、易怒、不通情理。这种品质,对人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家庭教育要注
意纠正孩子这一不良品德。

首先,家长要从小就重视孩子勇敢精神的培养。这种精神和怯懦、退缩
相对立,而与刚毅、坚定性、原则性、自制力、主动性等优良品质相联系。
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应从日常小事入手,通过帮助孩子不断克服困难,锻炼
孩子的毅力和勇气,使他们具备同怯懦作斗争的能力。

第二,要注意实践的锻炼。不能把孩子从小就封闭在家里,要让他们多
接触大自然。观赏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并在接触中帮助孩子认识大自然的
奥秘,防止产生畏惧心理。要让孩子参加儿童游戏群体的活动,使他们在交
往中增长社会知识,受到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此外,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劳
动,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也有助于克服怯懦的心理。

第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的教育,指导孩子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让他们
懂得,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第四,恐吓式的家庭教育极不可取,还极易产生其它副作用,因此,应
必须注意避免。

11.孤独
文学家曾有过这样的描写:孤独,不合群的心灵就象一只夜蝙蝠,总是
躲在幽暗处,那是被欢乐遗忘的角落,是苦恼与烦闷的王国。孤独,使心灵
闭锁,犹如受控的热核反应,凝聚着巨大的杀伤力,这种杀伤力不是毁灭别
人,就是毁灭自己,因此必须当心恶性循环的悲剧。生活中,确有一些青少
年被孤独缠身而倍感苦恼。对此,家长应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孩子。

孤独,每人在生活中都体验过。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并非人人
都能战胜孤独。青少年的孤独感如果经常化,则有碍于他们的成长和生活。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产生于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缺
乏了解,和周围的人无法沟通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形成孤独性
格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心理原因,与神经类型有关,天生的弱神经类型的人
易孤独;二是与后天教育方法有联系,早期家庭教育的过份保护或爱抚不够、
限制过多都易形成孩子性格上的孤独。


孤独性格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也不易为同伴接受,严重的孤独性格还
会影响孩子社会化的过程,贻害终身。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心发育过程
中,随着闭锁心理的出现,也易产生一段孤独情绪,因此,对处于这一阶段
的孩子,家长要予以这方面的关注。

帮助孩子战胜孤独首先要正确认识孤独感。身处天涯海角,心连四方宾
明的人,尽管孤身一人,但却不感孤独;相反,身在集体中,却无人可谈,
无友可交,就会感到孤独了,这种众人交友我独“独”的境况就应努力加以
改变。其次,帮助孩子走出自卑。孤独者因为自觉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
敢跟人接触,从而把自己封闭在自作之“茧”中,自卑自毁。帮助孩子战胜
自卑,就会使孩子看到与人交往并不是一件难事,进而在交往中增强自信心。
第三,鼓励孩子广交朋友为集体做些事情。在与同龄朋友的交往中,在经常
被集体引起注意的环境中,会使孩子逐渐摆脱行为上的孤独状态,慢慢合群,
最后达到战胜孤独的目的。

12.依赖
一位从小就在父母耐心、细致辅导下而考上理想初中的孩子,在父亲出
差,母杀生病的情况下。自己复习功课参加期末考试,结果数学、英语二门
不及格。老师要求这位同学找一找没考好的原因,他不加思索地回答,主要
是缺少家庭帮助,才没有考好。

这位同学的依赖心理虽然表现得比较典型,但经调查表明,目前学习依
赖性较强的孩子已为数不少。依赖心理较重的孩子,独立意识差,缺少应变
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学习、生活等方面过多地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
害怕艰苦。在人际交往上缺乏主动性,不合群,缺少社会经验、也不易接受
教育。

造成孩子依赖心理的主要原因是错误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
不正确,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要使子女成才,非从小抓到大
不可,唯有当好孩子的“助教”才能不辱使命。错误的教育思想导致错误的
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不能随孩子年龄变化而适时调整家庭教育。有的家长
不顾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中学生也象对待小学生那样,许多事情包办代替,
使孩子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给孩子以优越的
物质生活享受,结果,出现了教育的负效应,孩子伸手要父母,一切靠父母。

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重在家长先改变不当的家庭教育,从观念到方法
上予以转变。家长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并让这种要求通过孩子自己的努力取
得成功。要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下功夫让孩子自己去做、去闯、去实践。
要注意三种能力的培养:一是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要承
担一些由易到难的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劳动。二是独立学习的能力。辅导孩
子的学习虽是必要的,但切不可大包大揽,家长要恰到好处地帮助孩子克服
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着重激发孩子的自我求知欲,进而推动他们完成学习
任务。三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家长要让孩子在家中参予一些事情,处理
一些事情,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会自觉同依
赖心理作斗争的。

13.任性
一天,家教咨询中心接到了一位母亲打来的求助电话,她为上学的儿子
的任性行为而苦恼。孩子想干什么事,家长不让干不行;孩子要得到的东西,
家长不给买不行。在学校,由于孩子任性已和老师、同学发生了不少矛盾。


儿子任起性来,谁讲的道理也难以听进去。象这样的“孩子任性怎么办”的
电话家教咨询中心接到了不少,这是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常遇到的问题。

任性,指一个人不顾客观环境和条件如何,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
做什么就做什么,任何人的劝告和阻拦都难以发挥作用。任性行为的主要特
征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性与遗传和精神类型有关,但后无环境和教育的作
用对养成孩子任性性格是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的,其中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是造成这种不良性格的主要原因,过分溺爱或过多责骂孩子的教育方式与孩
子形成固执,任性的性格有着一定的联系。

对孩子的任性不可一概否定,要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加以教育。任性如果
表现在独立完成某件事,不达目的不罢休等独立性方面,或为了维护自尊而
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方面,就不必当错误追究,而要积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它。
任性如果表现在为所欲为,不分情况地随意放任自己,毫无约束,就不可轻
视,这种任性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应帮助孩子克服。

对不当的任性行为,不能因溺爱而放弃教育,一味顺从孩子;也不该粗
暴对待,以打骂代替教育。正确的方法应是从说理入手,以情感化,巧妙处
理。说理入手就是要明确告诉孩子任性不是一种好性格,家长、老师和同学
不会喜欢,更不会由着你错误的性子办事。长大了这性格会影响你的人际关
系和参加工作的。以情感化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任性会给亲人、好友造成感情
负担,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任性行为的不合理性。巧妙处理有多种方法,如用
转移法把孩子从任性中解脱出来;用不予理睬的态度暗示孩子,使孩子感到
没趣而自行停止任性;用诱导方法发现孩子任性品质中的积极因素,化消极
为积极等等。此外,家长在同容易任性的孩子一起活动时,要事先提醒孩子
防止任性,并且应根据活动内容事先有个约定,以便在活动中孩子发生任性
行为时,家长能用事先约定使孩子放弃其不当的任性行为。

14.自卑
小强是个有自尊心的孩子,但在家长面前却有些抬不起头来。爸爸妈妈
是知识分子,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对小强的学习要求标准很高,但
小强的学习在班里总是处于中上等水平,与家长要求的要达到本班尖子生的
标准有差距,再加上邻居小明学习很不错,又常找小强来玩,爸爸妈妈就拿
小明和小强比,总是说“你看人家小明多聪明..”为此,小强就不免经常
感到有一种悲观情绪缠绕着自己。

小强的爸爸妈妈没有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教育方法是不利于孩子良好性
格培养的。如果小强的这种悲观情绪表现为经常化,就会形成自卑性格。心
理学上把自卑归于性格方面的一个缺陷,属于一种人格障碍,它使人轻视自
己,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评价,在行为上失去生活信心,自认为无法
赶上别人,严重的还会导致形成厌世的心理。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经常贬低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肯定孩
子的合理需要,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不断受挫,使心理不成熟的孩子走进自
卑误区。被自卑所控制的人在竞争面前退避三舍,在追求目标上丧失信心,
在与人交往中缺少勇气,自卑是当代育人要求的大忌,家长要注意掌握一些
教育方式方法,以防止孩子产生自卑情绪。

首先,正确评价你的孩子,也使孩子正确评价自己。不要使用“真笨”
“无能”等字眼评价孩子,这些用语除了刺伤孩子自尊心之外,毫无帮助作


用。家长要认识到,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避短扬长,就会使人不断增
强信心。即便是短,也要正确归因,看如何转化为长。这样,就会防止在家
教评价上,给孩子造成悲观情绪。

第二,创造让孩子表现自己的条件,让他们多体验成功。从吸取教训角
度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从摆脱自卑方面讲,应为成功是成功之母,因为
不断成功的孩子才会有信心去再追求更大成功。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量力
要求,让孩子做的事,争取的目标要力所能及,在孩子取得成功之后,要对
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再提高一些要求,这就可以提高孩子心目中的自
我形象,也就不会给自卑心理留下可钻的空子。

第三,帮助孩子合理补偿,及时调整努力方向。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
能出类拔萃,而有长处也有短处却是大多数人的正常情况。当孩子在某一方
面落后于人时,家长看用一些方法能否促其赶上去,如果可以,就努力帮助,
使其进步。如果孩子没有这个“天分”,就应调整努力方向,扬己之长,避
已之短。如没有好嗓音的孩子也许有好体育;没有美术之才也许有组织能力。
让孩子分别在运动场上,在班级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会避免碰上“自
卑之墙”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5.猜忌
上高中的晓玲和好朋友闹了矛盾,起因于班里一次学习讨论中不大不小
的辩论,好朋友反驳了晓玲的意见,同学们也纷纷反对晓玲,伤了她的自尊
心,事后她就不理人家了。这以后,晓玲产生了这样一种心理,当那位朋友
和别人说笑时,晓玲却认为是在耻笑自己;自己的文具盒被同学碰到地下后,
晓玲认为一定是那朋友所为。这种心理绞得她很难受,还增加了对那位朋友
的仇恨。

晓玲的这种情绪是因猜忌心理造成的。猜忌常常因疑惑别人做了对自己
不利的事而心怀不满。一些虚荣心,自尊心较强的孩子会因某种生活中的挫
折而产生疑虑、猜忌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对他人产生仇恨、敌对的道德情感。

猜忌心理最大的危害是使人总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中,造成情绪不
稳,人际关系敌对。猜忌有碍于自己参加集体的活动和与同学正常交往。猜
忌心理是集体团结、同学间相互信任的障碍,因而学校教育是坚决反对这种
情绪在集体中存在的。家长应了解猜忌行为的危害性,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以
防止孩子染上猜忌的毛病。

首先,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宽容、开朗、大度的思想性格,家
长与孩子要相互信任,生活不能处处斤斤计较,相处不要疑心重重。宽容、
信任的家庭人际关系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条件。

其次,要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给予指导,与人相交,当信为先,容人才能
容已。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后,要从自身找不足,并敢于坦诚相见,解决矛盾。
无证据的胡乱猜疑,无助于矛盾的解决,于人于已都是不利的。

第三,要培养孩子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一个能自觉遵
守纪律,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孩子自会谨言慎行,而不随意放纵自己的错误
思想。严于律已的好思想一旦内化到人的个性中去,是可以冰释包括猜忌在
内的许多人际交往的矛盾的。

16.害羞
小惠的妈妈近来很是苦恼,原因是刚上小学的女儿已经因为怕羞影响她
参加班集体的活动有好几次了。老师把小惠妈妈找去,希望能帮助学校一同


解决她的害羞问题。小惠害羞主要表现为:与同学交往不敢说,不敢动;课
堂上老师让她表达赏雪的心情,她明明在作文上写得不错,却表达不出来。

小惠表现出的害羞问题在独生子女身上是有一定普遍性的。根据北京市
中小学生热线电话的统计表明,有很多独生子女入学后都表现出了害羞、胆
怯、畏缩等性格问题。

害羞,是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之一。这里所说的害羞,不是如难为情,
陌生感等人人都可能产生的心理,而是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所
以,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害羞心理。

心理学家把害羞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气质型害羞,生来内向,心理胆怯;
二是认识性害羞,过分注意自我,患得患失;不敢公开讲话;三是挫折性害
羞,因做过错事,交往受挫,而变得怕人嗤笑,心中不安。

克服怕羞的毛病主要通过调整观念和行为训练来解决。对认识性害羞的
问题,就应该重在观念调整上下功夫。要帮助孩子认识到害羞的危害性,明
确告诉他们,许多自己担心、胆怯的事情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是自己给
设下的情感障碍,一旦放下紧张的思想负担,那么你想说的话,想做的事是
完全可以顺利完成的。对气质型怕羞,则需要通过孩子的主观努力和必要的
他人帮助予以解决。气质与先天遗传有关,但某一气质类型的不足又是可以
经过后天锻炼加以弥补的。家长可以为孩子设计一套由易到难的训练方法,
逐步帮助他们锻炼大胆、敢为的性格。对挫折性害羞,则需要帮助孩子在人
际交住中更多地体验一些成功,同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思想指导,认识到人
生会经常有挫折伴随的道理,鼓励孩子要勇于经受挫折,培养经受坎坷甚至
是磨难的耐挫力。

17.恐吓
家教咨询中心常接到一些家长打来的这样的电话,反映有些孩子在学校
很听话,老师要求什么做什么,但在家里却不听家长的话,而且还经常向家
长提要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以要挟的方式或手段威胁家长。如有一位家
长,她的独生女儿要买一件新衣服,妈妈未答应,孩子就在第二天上学时,
留下了一张纸条,写道:我不上学了,路上就离家出走。妈妈赶忙找到学校,
一看,女儿正专心致志地学习呢。弄得家长虚惊了一场。

孩子的这种表现就是恐吓行为。这种行为的特征是以对家长最关心的人
或事为破坏对象,用威胁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问题表现在孩子身
上,责任却在父母的教育上。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或专横,是造成孩子恐吓家
长的主要原因。溺爱型的教育,过多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不对孩子提必要的
要求,或孩子一任性,提要求也就不再坚持。时间一长,孩子抓住了家长的
弱点,有的孩子就会用恐吓的行动来威胁家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专制型
的教育方式,不能理解孩子的合理要求,一些孩子正常的需要都不能给予满
足,使孩子产生了较强的不满情绪,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孩子就
会用破坏性的行为威胁家长,以争得自己的需要。

恐吓家长的行为是在特定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发展下去,就
会形成真实的破坏行动,或转而以自虐来反抗,形成自虐型人格障碍。家长
应及早采取措施,防止这一行为。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爱与严要结合,反对溺爱。应向古人学
习,教育子女“必为之长计”要敢于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开始不要怕


孩子闹,只要道理讲明白,管理又得当,就决不要退让,让孩子碰几回“壁”,
慢慢就会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第二,反对“动手不动口”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不当要求,不能草率
处理,粗暴对待。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能一概否定,要进行分析。合理的应满
足,满足不了时,要晓之以理,切忌训斥,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处理孩子
向家长提出的要求,要坚持只动口,勿动手的原则。

第三,从小要对孩子的生活方式进行必要指导,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孩
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要教给孩子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何正确对待家长的不同意见,如何控制自己的感情,等等。这些教育很适
合在家庭中进行,遇事而教,遇人而诲,会有利于孩子理智感的培养的。同
家庭教育相协调的思想定势一经形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防止可
能出现的恐吓行为。

18.厌倦
有这样一些孩子,干什么事情都是新鲜感一消失,就无心干下去,家长
希望干的事情,他勉勉强强,或一百个不乐意。有一位家长,给儿子报了个
围棋班,学了不到半年,儿子就说对围棋开始厌倦了,家长又转而让他学绘
画,才画了几次孩子就不去了。象这样对某些事情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下去
的情绪,就是厌倦。这种情绪是会常在一些青少年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不
过一些家长们所说的“厌倦”还包含有正常的因素,如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
消失了,但他对其它事还保持着追求的积极性。家长对这“厌倦”就不必忧
虑,其实这是孩子这一年龄段正常的兴趣转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涉猎
会日益广泛,学习会逐渐加深,孩子们的兴趣转移或起伏是经常发生的。

但如果对某一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失去兴趣,无心追求,对有利
于自己成长又要付出一定劳动的主要任务缺少热情,消沉、厌倦、乏味情绪
经常化,就必须要认真对待了。尤其是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家长不
能掉以轻心,要随时帮助孩子消除掉。

对学习的厌倦,从孩子思想方面分析,是这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没
有树立起牢固的奋斗目标,缺少进取心及克服困难的毅力,难以应付紧张的
学习,繁重的作业。知识产生的吸引力难以与这些孩子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抗衡,他们体会不到学习生活苦中之乐,因此消极、厌倦起来。二是集体
生活不够顺心,如成绩不理想受到歧视,难以接受学校严格的纪律要求,人
际关系相处不好等等。从而对集体生活感到厌倦,影响了各个方面的情绪。

帮助孩子排除厌倦情绪要对症下药。对因缺少学习目标及毅力而造成的
厌倦情绪,家长要从给孩子确立由低向高发展的学习目标开始,并在帮助孩
子克服学习困难方面给予切实帮助,如创造条件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作业,帮
助解答疑难问题。当孩子作业取得成绩或学习有了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
表扬,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欢乐。在克服困难中重新激发起他的兴趣,靠
克服困难后产生的兴趣去追求新的目标。对因不适应集体生活而产生的厌倦
情绪,应同学校老师共同配合来解决。从家庭方面,要注意培养孩子紧张的
生活习惯,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不能允许孩子生活懒散,在家自由惯了的孩
子是难以接受集体的严格的。另一方面,要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给予必要指导。
如一些热情、诚恳、自律、自强的态度或修养准则的教育,是有助于孩子与
人友好相处的,让孩子认识到:即使是智力方面难以赢得威信,非智力因素
中的优良品质同样可以得到同学的友谊的,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消除由此产生的厌倦情绪。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