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大丰士官 盛德华当选十八大代表

11年前 [06-12 14:26 周二]
二炮大丰籍士官盛德华当选十八大代表,家乡人由衷“喝彩”——-->
-->“德华你是我们的骄傲!”-->
-->-->
-->-->
-->-->
-->-->
2012-06-12-->
-->  本报记者  杨燕 通讯员  刘新林

  近日,在首都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党员代表大会圆满落幕,会上第二炮兵某基地士官盛德华作为英模类代表,光荣当选为十八大代表。在几千里外的大丰,当这个喜讯第一时间传来,盛德华的亲朋好友、转业在丰的战友难以抑制内心激动,由衷为他“喝彩”——“德华,你是我们的骄傲。” 

  “大丰小伙当选十八大代表!”这个消息在卯酉大地上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大丰百姓好奇地打听盛德华其人其事。很庆幸的是,今年5月盛德华回乡探亲时,本报记者曾面对面对他进行过采访,深深被他与军营的故事所感动,也由衷为有这样一位“老乡”感到骄傲。

  投身军营,11年青春热血奉献高原

  皮肤黝黑、高大威武,说话声音却柔和得像名书生,这是盛德华给人的第一印象。盛德华1975年6月出生于我市草堰镇成文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93年初中毕业后,盛德华报名参军入伍,第一站来到青海省。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并没有让他退却,他在那里一待就是11年。 

  王进东是盛德华自小的玩伴,两人一个村里长大、一起当兵,新兵连的时候两人一个班,下连队了两人又在一个连队,高原的艰苦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退潮后的海滩一望无垠、荒芜单调。”、“由于高原缺氧,每天的睡眠很少,早上不到5点就醒了。”王进东在青海坚持了十多年,如今已经转业。当初他也劝说盛德华和自己一起转业,回到富足舒适的家乡再创一番事业,但盛德华说他的梦想在军营,他还是要坚持待在高原。 

  从1993年入伍到2004年的11年时间里,盛德华先在某团的警卫连执勤,后来被选送到基地汽车营学习、当驾驶员,再后来是到阵地当安全员,还担当过阵管连道路维修班班长,挖掘机、升降机、推土机等8类大型机械都需要他来操作。虽然岗位不断变化,但每次他都从容应对,在每个岗位都有不俗的表现。周淑兰是青海人,曾和盛德华在一个单位共处过,她印象里的盛德华是个相当较真的人,颇有“许三多”的坚韧。2002年为了改善营院环境,单位决定开挖一个鱼塘。能够熟练操纵多种大型机械的盛德华是单位里的“宝贝疙瘩”,这个艰巨的任务自然落在了他的身上。2月的青海高原还没有解冻,鱼塘选址地原是一片未开发的沼泽地,但即使是使用重型机械,开挖难度也很大。盛德华每天起早贪黑,与那片沼泽地“耗”上了。一个人、一台机器,他坚持挖了两个冬天。那个由盛德华个人开挖的、面积达300亩的鱼塘至今仍在使用,它不仅改善了营院的环境,更成为部队官兵们的一种精神榜样。

  再战戈壁,初中生炼成“哑弹克星”

  2004年5月,为适应新时代部队信息化建设要求,二炮受命组建某部效应场,需要挑选排除哑弹的人员。当时部队里没有一名专业的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手,没有一套专业的哑弹挖掘操作规程。这是个新兴富有挑战的专业,又是个随时走在生死线上的活,因为在驾驶防爆挖掘机挖排哑弹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引信引起爆炸,造成人员伤亡。得知这个消息的盛德华,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主动申请赴新疆戈壁大漠某部效应场参加哑弹排除工作。洋洋洒洒3000字的申请书中,他既阐述了自己的优势,多年扎实的挖掘机驾驶技术是哑弹排除工作所需要的一项技术,另一方面他又表明了挑战困难、勇于担当的决心和梦想。战友中不少人表示不解,甚至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逞能”,盛德华没有过多解释,他的真诚打动了部队首长。 

  新的岗位,新的专业,新的挑战。接受哑弹排除工作以后,盛德华只在工程兵某科研所接受了为期一周的短暂培训,就来到新疆戈壁深处某部效应场哨所。盛德华深知自己的理论底子差,他也深信勤能补拙的道理。他把日常开销的绝大部分用于购买图书资料,无论环境多苦、任务多重,他都潜心学习军事知识,钻研军事技术。几年来,他自学了电脑操作知识、导弹战斗部常识和大型机械操作维修技术等方面的书籍30多册,记满了13本个人笔记本,整理出5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右手中指右侧深深的老茧见证了他学习的勤奋。 

  为了更好地了解装备性能,熟悉装备操作,他就用普通挖掘机代替防爆挖掘机,用以前废旧的弹壳模拟哑弹进行操作,在无教材、无教员的情况下,他从最基础的专业学起,从最基本的技能补起,争分夺秒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升级。2007年,在总参工程兵某科研所组织的哑弹挖掘排除课目考核中,他取得了全优的成绩,也成为二炮唯一一名具备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技能的士官。 

  实践出真知,从事排弹工作8年来,他带领战友在戈壁荒滩徒步闯行2400公里,发现并排除哑弹X枚,无一失手。根据自己的实践排弹经验,盛德华编写出8000余字的二炮第一套《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指南》,填补了二炮哑弹挖掘排除军事训练教材的空白。入伍19年来,盛德华先后2次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1次荣立一等功,2次荣立三等功,连续12年被评为优秀士兵,被授予“忠诚使命的高原火箭兵”、“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哑弹克星”、共和国二级英模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还被基地政治部搬上银屏,供全体官兵学习。

  大爱无疆,弃小家甘作“戈壁胡杨”

  荒芜的戈壁环境、枯燥的军营生活,没有吓退盛德华,他努力让自己生活充实、体现军人的价值,但有时他也难免想起远在千里外的那个小家。“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诗是盛德华和妻子冯海兰13年婚姻生活的写照。冯海兰是草堰镇三渣村人,是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从嫁给盛德华的那天起,冯海兰就担起了照顾一家老小的重任。盛德华的家庭比较特殊,他的弟弟和弟媳在浙江当兵,一个家庭里有三名现役军人,既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也是一件需要奉献的事情。2003年,盛德华的父亲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冯海兰带着公公四处求医,在苏州住院期间都是冯海兰床前床后的奔忙。 

  盛德华每年都享有60多天的休假,但实际上每年真正休假的时间不过20天左右。冯海兰清楚记得,有一次盛德华休假在家,清早她兴致冲冲去买菜,走到半路就接到盛德华的电话,说部队有事、立即要走,离休假的截止时间还有一段时间,之前也没有听说任何消息,冯海兰一时认为盛德华在和自己开玩笑。但这样的情况也不是第一次,她只好原路折回,默默地回家给丈夫收拾东西。和盛德华结婚这么多年,“军命如山”这句话她是太有体会了。 

  盛德华儿子盛冯浩今年12岁,是市实小五年级的学生,父亲长期在部队,跟随母亲一起生活的盛冯浩十分懂事和独立。又要照顾家中老人、又要一人照顾孩子上学,冯海兰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2010年,当市政府了解到盛德华的家庭情况后,特别给冯海兰在民政系统安排了一份工作。平日里,盛德华许多转业在大丰的战友也纷纷向这个家庭伸出援手,共同在艰苦环境中战斗过的情分并不逊色于血肉亲情,战友许荣军、陈伟说,他们会用爱心呵护着这个小家,他们要让盛德华放心在部队里大展身手,承载着战友们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有坚定的爱情、有贴心的友情……盛德华内心十分温暖。 

  采访中,盛德华告诉记者,戈壁环境很艰苦,很少有树成活,他和战友们每年都会坚持植树1000棵,成活率不到10%,尽管这样,他们一直坚持在种,现在他们已经种成功300多棵沙枣了。他也会在戈壁坚持下来、像戈壁上那些沙枣、胡杨一样,在国防事业中怒放青春、展现忠诚战士的风采。

-->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dfrb.cn/html/2012-06/12/content_3_1.htm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