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陪孩子找到“精神之眼”

11年前 [05-29 14:41 周二]

现代人有“两拼”:少数有钱有势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其名为:“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带着孩子到处花高价补习的“分数爹妈”,有奉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的“中国狼爸”,有督促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报警求助公安局的“窝囊爹娘”……“起跑”得可谓费尽心机、无奇不有。

结果又如何呢?孩子的理想本来是多种多样的,可前几年教育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声称长大后要做比尔·盖茨。大可不必反对孩子们想当富翁,但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人不会重样,所有人怎么可能都成为一个人或一种人?这是反常识、反自然的。抱有这样的人生理想从一“起跑”就注定“放空炮”,甚或有人因理想破灭终生都活在“郁郁不得志”的阴影里。难道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坐在钱边摸钱眼儿”?

思想贫弱,精神就变小了。人本来是“精神的器官”,极度膨胀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使人不再完整。如何找到“精神之眼”,破解现代人的困惑?目前的途径是回归经典,找回人类具有永恒的品质与魅力的最高智慧——哲学。哲学光照一切意识和行动,价值观混乱的消费社会愈加印证了尼采的自信:“哲学确立价值的档次”。而正是孩子承载着未来,文化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在孩子人生的“起跑点上”,最应该让他们阅读的就是哲学书籍。

在欧洲让孩子学哲学是有历史传统的。早在古罗马时代,达官贵人在临终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财产托付给堪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普拉提诺,而不是家人。这位哲学家也从未辜负过这样的嘱托,他的原则是:“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孩子是为了善、为了完美才到这个世间来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很丰富,他们的思想也立体多彩,阅读哲学启蒙书可丰富他们的心灵,抵御俗世中消极的东西对他们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帮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缩的重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养料和能量。

中国有辉煌浩大的哲学经典,既有精深渊博的智慧,又有轻松幽默的机敏,可提供恒久的思想之光。商品经济时代,孩子格外需要这种哲学滋养,以开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培育理智与诚实,做一个“完整的人”、“思考着的人”,自奉自助,自尊自信,学会辨别并留住大脑内在的闪光。这样他们就不会没有自己的“大思想”,也不会缺乏“创造力”,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起跑线上”不仅能迈出正确有力的步子,还能强健自己的身心。

http://www.wangjinzhan.com/show/16853.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