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批评八大原则

12年前 [02-27 16:22 周一]

心理学家总结出运用批评的八条基本原则:

原则一:使斥责具体化、特定化。

只有在具体说明下列三点后,斥责才最有效:1、受斥责的行为;2、受斥责的理由;3、用来取代的适当行为。(要说明什么事做错了,为什么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有的人批评时,往往感情用事 ,不分析犯错误的原因 ,不责备错误的事实 ,只责备错误的结果 ,并将其错误事实与个人人格混为一谈 ,责骂学生 ,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有的班主任批评学生说 :“你老是犯错 ,简直是个窝囊废。”或说 :“又是你 ,你真是团扶不起的稀泥巴。”学生遭到这般数落 ,深感存在的价值荡然无存 ,心理没了依傍 ,陡然升高了反抗心理

一次只能斥责一种特定的行为,这样可限制斥责的运用,尤其是以那些骂人时爱翻旧帐的人来说更要注意这一点。

如果同时斥责许多不良行为,往往让人只想逃避这种嫌恶的情境,而不想改变行为。因此,要尽量保持正向的情境。一次只能处理一项行为问题,同时要增强替代问题行为的良好行为。

一位家长说:“我认为与孩子交谈内容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和当时的情绪状态以及事情本身的特点等来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我的经验使我体会到,与孩子的交谈越有针对性,给孩子的印象越深,交谈的感觉越好,效果也越好。”   

只有强调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才能确保斥责的有效性。换句话说,斥责时必须要说明用来替代的正确行为。这是斥责中所应该包含的正向因素,而许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它。

四块奶糖的故事 当 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长,一日他看到一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将其制止,并责令男生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那里等候么,陶先生掏出第一 块奶塘送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块奶塘给男生:这也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 将疑接过奶塘。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块奶塘。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 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奶塘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已分完,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短暂的 施教,没有批评、没有训斥,只有对学生的赏识,学生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了,并承认了错误,还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怎样处理问题。也就是说,既教 给了学生怎样做人,又教给了学生怎样做事。

这 做法看似简单,可它包含了陶先生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这种和风细雨式的“软着陆”,决不是姑息迁就、好人主义,而是一种教育机智,一种 教育技巧,一种教育艺术。它很好地反映了陶行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教师必须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师生关系是平等互敬的,教育必须循循善诱,以正面鼓 励、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只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块奶塘”的故事给人的启示是 深刻的。一件事百样做,做最得体的;一句话百样说,说最服人的。

原则二:用坚定的语气

原则三: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加强表达

原则四:必须靠近孩子的身旁

原则五:要求前后一致,不要忽视不良行为

原则六:用身体接触来阻止危险或持续的不良行为

原 则七:经常称赞好的行为。用称赞的次数至少应该和用斥责的次数相等。一些有权威的人士常常习惯于用斥责而忘了去注意并增强正确行为,而懂得批评的艺术的 人,都很注意与正强化相结合。如果我们注意运用这一技巧,会比原来更有效地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只要按着这些方法去做,不但会逐渐减少斥责的次数,而 且能逐渐增加使用注意与赞赏的频率,进而改进与孩子的互动关系。

原则八:情绪不要失去控制(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

著 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不耐烦 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 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 应”。 这 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 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 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我们教师是好心人办了坏事情。由此可见我们教师 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教师的口头禅,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也会造成超限效应。不听老 师批评的内容,而去数老师在整个批评中有几个“对不对”,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空 白效应。心理实验表明,在演讲的过程中,适当地留些空白,会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这就是空白效应。空白效应在批评时的合理运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批评 之后最好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责备。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一种被“穷追不舍”之感,反抗心理就会锐减;相反如果喋喋不休地批评学生,会使学生心 扉紧闭。http://www.xinli110.com/jiajiao/jjsd/pp/201111/266275.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