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爱,更是尊重和沟通

12年前 [12-29 18:52 周四]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屈指算来,离开教育界已经整整四年年头,但始终不能忘记立身三尺讲台的青春岁月,始终不忘为人师表的切身感觉。特别是前两天起草一封教师节的慰问信,更是牵动着对教育和教师深深的情愫。时值教师节来临之际,向天下所有的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你们节日快乐、工作顺利、阖家幸福!而今天最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位曾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我们学生家长的一点建议。
  事情还要从上午的一个电话说起。上午接到一位学校同事的电话,说她的一个学生和家长发生激烈冲突,要离家出走,她把学生带了出来,想让我帮忙劝导一下。孩子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是个开朗乖巧、很有礼貌的男孩,要不是看到脸上和耳后的血痕,我真不能想像就是这个孩子和母亲发生了冲突。事先同事给我简单说了一些情况,说冲突是因为孩子玩游戏而起的。见面以后,我没有向孩子打听事情的经过,更没有去分析冲突的责任与对错。“喜欢玩什么游戏,看看我们有没有共同喜欢的游戏?”,我单刀直入。“QQ糖”,孩子的回答很平静,眼睛里并没有闪烁出找到“知音”兴奋的样子。这个细节给我一个真实的感觉:孩子并没有沉湎在游戏里,并不是个“游戏虫”。通过这个不着边际的问题,孩子的话多了起来。他是个寄宿生,一周回家一次,但父母都很忙,没人陪他玩。恰巧小伙伴们都周六都在补课,一个人很无聊,就用“QQ糖”游戏打发时光。早上,妈妈看见他在玩游戏,就上去把电脑关了,他不忿,就再次打开,妈妈又强行关上。来回几次,气急的妈妈骂了他,赶他“滚出去!”。他觉得妈妈的话伤了他的自尊,就开始犟嘴,接着妈妈就实施了“武力”,一场冲突就发生了。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孩子很爱自己的母亲,也理解母亲为家庭的艰辛,只是实在无法忍受妈妈霸道的手段和骂自己的一些不堪入耳的话。“在学校一住就是一周,我也特别想家,想妈妈”,“可当着家里客人的面,她说那样的话,让我实在受不了”,孩子幽幽地说,一副委屈的样子。
  我们说话间,孩子的母亲来了,提出和他母亲单独谈一谈。母亲也是一肚子委屈:孩子他爸整天很忙,家中里里外外都是我一个人,疼他、爱他、关心他、照顾他,可他竟然不理解,说要“气死你!”,我实在气极了,就动手打了他。本来我想着,今天几个亲戚都在,我想好好“收拾”他一顿,没想到……我今天说话是过了头,可也是气急了,才说了“你给我滚的远远的”、“去死吧”之类的话。如果这话是别人说我儿子,我肯定要给人家急,可自己怎么顺嘴就说出来了,现在特别后悔。和母亲进行了诚挚的交流,从孩子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后孩子乖巧地回家了。
送走了孩子,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还没有为人父的我,或者不理解做父母的艰辛和无奈,但作为一个曾经的教师,我还是想给家长们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家长与孩子,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

    血缘关系应该是天下最原始的亲情,也是最割舍的情感。或许是太亲近,或许是爱得深,我们的家长往往会因“恨铁不成钢”而“因爱升恨”,他们不准许反抗,不准许不服,不准许不听话。而现在的孩子发育很快,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成熟很早,早早地进入了“心里叛逆期”,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爱,更需要尊重。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前训子,人后劝妻”,仿佛觉得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效果会更好,也更能维护家长的所谓“尊严”,感觉“倍儿有面子”,而妻子是成年人,要尊重,在外人面前要给她面子,真的有事,也要等到两个人的时候再说。可大家想没想到,这正是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为代价,当你觉得教训孩子“倍儿有面子”的时候,孩子幼小的心灵却正在流血!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就要反抗,就要叛逆,这时候恰恰无形中助长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和“反抗精神”。家长与孩子之间,永远不要存在征服与被征服,永远不要存在对立,“训子劝妻都要人后”,最好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他们也需要起码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也给他们一点点“面子”吧。
  第二,家长的话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往往还是因为爱,因为“恨铁不成钢”,因为“气急了”,我们的家长在责骂孩子的时候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事后又陷入深深的后悔,“我怎么能说这话呢”,这恰恰是教训孩子的一个大忌。既然你认为有些话如果是别人说自己的孩子,自己都不会允许,那么从自己嘴里说出来就顺理成章了么?!无论孩子怎么过分、怎么淘气、怎么错误,我们都要清楚一点,他(她)还是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特别是未成年人,如果连父母都不能容他,都看不起他,甚至都说出要他“滚”的话,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个世界,哪里还能有他停泊的港湾?!加之这个年龄崇尚的“英雄主义”,或许离家出走正是他唯一的选择!同时,不知我们的家长想过没有,当你说出与你身份不相符的话语的时候,你的形象正在孩子心目中下降,当孩子从内心深处觉得你“狠心”、“无情”抑或“看不起”你的时候,你的所谓“教训”效果何在?意义何在?所以,我们的家长无论什么生气,都要保持一个相对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他(她)毕竟还是个孩子,是自己的孩子!!!
  第三,有爱,就要当面表达。

    天下的父母都是伟大的,而我们意识到这种伟大的时候,大多是在我们做了父母之后,所以才有老祖宗“养儿方知报母恩”的说法。而身为父母的,也大多是把这种海洋般博大的爱幻化于无形,深藏于心底,表露于点滴的日常生活照顾之间。或许是碍于我们东方人的含蓄和内秀,从不象西方人那样对孩子说“我爱你!”、“我爱你们!”那样的直接。不知是受“男女授受不亲”封建思想的影响,还是我们害羞的“面子”,我们大多的父母和子女,在孩子10岁以后,就很少有或根本没有彼此亲昵的行为,特别是在母子或父女所谓的“异性”之间。殊不知,正是这样的不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亲情沟通的桥梁,让正处青少年的孩子无法切实感受到这种爱。有的家长会说,我整天辛辛苦苦地照顾他,让他吃,让他穿,他怎么会感觉不到?这不比口头上的“我爱你”来的更实在?这固然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你不觉得,照顾他,抚养他是身为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义务么?因此,爱,还是需要沟通,需要形式,更需要直接的表达!其实,给孩子一段温情的对话、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却更能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弥足珍贵!
  第四,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情。

    一个新生命的孕育,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一个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需要两个人完成。千万不要有一方因为工作忙等种种原因和借口,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抛却给对方。有人说,母爱似海,深情而博大;父爱如山,坚韧而崇高。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母爱的滋润,还需要父爱的支撑,这样的爱才是完整的爱,才是塑造孩子完整性格的必要条件,这也是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在心里或性格上出偏差的原因。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即便是教训,也要有一个潜在的分工,就象一句俗话里说的,要有“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一方面给教训他(她)时给予严肃的压力和震慑,另一方面也要给予他(她)适当释放的空间。就象一个氢气球,过度的压力,会把它压破;过度的释放,也会让它迷失在天空。所以,如何把握这个度,也是每一个父母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样才能让这个气球牵在你们的手上,在清风中装点成绚烂的风景!
http://xz6.2000y.com/mb/1/ReadNews.asp?NewsID=529493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