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做自己的“优等生”

12年前 [11-17 20:05 周四]

【导语】

    如果必须以“社会尺度”来衡量,无论身处学校还是社会,顶尖的人群和极差的占的都只是少数,大部份的人都是处于中间地带,就如同正态曲线的分布,然而特别是对于身处在学校里的学生来说“中等生”便似一顶灰色的帽子,他们默默无闻却又无风无浪,面对这部份占比重最多的群体,我们在“拔高提差”咒语下,似乎陷入了“忽视”的怪圈!但其实我们都知道第一只有一个,最后也只有一个,大部份的人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慢镜头】

关于“中等生”概念的思考

    “中等生”的概念,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通常所说的这个“中等生”、“尖子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以“分数高低”和“纪律好坏”为尺度,人为而地定的。往往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划分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99%又是考试分数,而且是总分数,而不是单科分数。诚然,这种人为的评价尺度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反复使用,已经固化为一种社会尺度,但它反过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活动产生了消极影响和反面作用。

关于“中等生” 心理特点的思考

积极心理特征

一般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周围环境气氛

 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心态一般比较平和

 有较强的自尊心

做事认真、自觉

规范意识强

乖巧懂事

消极心理特征

情绪方面

    心态一般比较平和,大部分“中等生”起初希望得到教师、家长的关注与肯定,但当教师、家长忽视对他们的关注时,可能使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逐渐减弱,甚至有可能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意志方面

    如果产生不愉快的心境,会使其做事缺乏自信,无法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不能朝气蓬勃地奋勇前进,从而会降低活动效率,也难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做事会瞻前顾后,缺少果断性。

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由于消极的情绪和做事的优柔寡断,使所做之事往往成少败多。这必将更加动摇其做事的信心,导致工作学习能力提高缓慢,总觉做事不如别人做得完美。

    不善交际;遇到问题时,主要靠冥思苦想,自问自答,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老师。

【锦囊计】

    中等生需要关注,但并不需要特别关注,他们更需要的是公平的对待。他们的世界同样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有上进心。如果能给他们一点阳光,他们一定会光鲜灿烂;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个舞台,他们同样能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如果能给他们一支笔,他们同样能够谱写出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乐章。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要做是“有心人”,给与他们公平热情的关注,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促进他们以积极健康状态的发展。

    我们希望的是:

    每个孩子成为自己的“优等生”;飞向的是属于自己的天空。

家长篇

(1)“中等生”家庭教育三大忌

忌“一味负面激发”

    不少家长会采用“比”的方式,特别拿把自己的孩子去和别家的孩子、成绩更好的孩子作比较,试图以激将法以期孩子能奋起直追。实际上,对于这种情况对“中等生”来讲,他们并非不渴望优异的成绩,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他们无法挤进优等生的队伍。他们表面上的不在乎或者家长眼里的“散漫”,常常是不愿意面对自己努力了却无法达到目标的现实,于是,便用“不很努力”来伪装自己。这个时候,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很大的怀疑,家长的“比”,只会让他们更加自卑,出于心理防御,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更加“无所谓”的态度。

    家长应该与孩子进行很好地沟通,帮助孩子找到症结,才能突围而上。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家长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忌“完全无为放任”

    也有不少家长,最初对孩子的成绩关心过,但是成效不大后便渐渐放弃,也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我的孩子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也不是最坏。再加上中等生大多安分守己,不太容易出格,因此,这些家长也就“想开了”,不再那么关注孩子的学习,甚至打心眼里认为孩子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儿。家长这样的做法虽然让很多中等生免于承受外来的压力,但是这种“放弃”的态度会让孩子渐渐失去自信。

    一个成绩长期处于中游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惰性心理,如果家长也这样认为,无疑会进一步强化孩子的惰性心理。虽然从短期来看,这样的孩子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但是他们很可能会害怕竞争,习惯逃避,这对他们未来适应社会非常不利。家长应积极发现孩子身上的特长和强项,同时给予鼓励和强化。就算孩子的成绩无法达到很理想的状态,但是,特长与强项会增加孩子的信心,也会为未来的社会竞争积蓄实力。同时,鼓励孩子多参与竞技性强的活动,以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这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也有积极的作用。

    这里并不是说一定要孩子的成绩达到多少分,到多少名次,考上什么学校而是让孩子明白“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注重的是努力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只有这样即使孩子的成绩无法达到很理想的状态,无论家长还是孩子自己都能坦然面对,因为成长的收获已然悄悄被收入人生的行囊之中,不留遗憾。

忌“只顾消极抱怨”

  很多中等生都有偏科现象,不少家长常常将孩子的偏科归因于老师—“我家孩子的英语老师很差劲”、“我家孩子自从换了数学老师,成绩就一直下滑”……虽然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常常来自于孩子的反馈,但是家长的“支持”会进一步增强孩子对老师的成见,进而导致偏科现象更加严重。

    青春期的孩子受思维发展和心理特点的影响,情绪很容易两极化,这导致他们常常会出现“爱屋及乌”心理。喜欢一个老师,也会喜欢相应的科目,讨厌一个老师,也会讨厌相应的科目。但是,他们判断喜欢和讨厌的标准,却常常存在偏颇。

    家长应该克服“推脱责任”、“找借口”等心理,既能理解孩子的苦衷和委屈,也能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优点,能化“意见”为力量。很多时候,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会帮孩子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进而改善偏科的状态。

(2)中等生进阶之路

合理的目标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是进步的关键。要注意目标太高,容易落空,目标太低,又激不起斗志。而合理的目标,属于那种“跳一跳,摘得到”,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

恰当的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家长和孩子不妨与老师探讨,与成绩好的同学探讨,平时也多留意观察。当然,别人眼中的好方法,未必适合自己,但是却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磨合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激发孩子的信心

    对于中等生来讲,想要向优秀生进阶,必备的素质就是信心。学以致用,是激发孩子信心的好方法。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忙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说,学了物理,可以让孩子协助解决一些电器的问题;学了地理,出去旅游时可以让孩子负责讲解地理知识;学了历史,可以引导孩子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历史剧。如果孩子解决好了,要及时给予肯定,如果暂时没解决,可引导孩子进一步去学习探究,并期待他回馈。这样一来,孩子的信心被激发了,同时,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兴致自然就浓烈了。

强化孩子自我监督的能力

    家长可以与孩子商定一份有效的协助督促计划。家长可以每天问孩子4个问题:“今天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是否掌握了”、“今天的作业是否完成了”、“明天的新知识是否预习了”。家长有效的督促提醒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随着习惯的逐渐养成,家长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每日自问以上4个问题,以养成自我监督的能力。

寻找最近突破区

    家长可以与老师、孩子沟通,结合孩子的特点,找到他们的“最近突破区”,也就是他们最容易提升成绩的科目。以这一科为突破点,帮助孩子建立进步的信心。等这一科成绩提升之后,家长和老师可以一同与孩子探讨他取得进步的方法和原因,进而再向其他科目辐射,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取得进步。

教师篇  

(1)重视对“中等学生”的管理

    教师的职责是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以往一些教师采用的“抓两头,带中间”的管理方法虽然能带出一个不惹是生非的班集体,但并不能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用“带”的方法对待“中等生”显然不够,我们应该既抓两头,也抓中间,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和研究学生,明确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及家庭状况等。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2)给“中等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平时我们总是强调对“后进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其实对“中等生”那些不起眼的进步,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增强其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给“中等生”以表现的机会。

    比如可以协同其他教师有意识地增加课堂提问的次数;开展“找优点”的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在班级管理多设奖项:优胜奖、学习进步奖、学习优秀奖、优秀小组长、优秀发言奖等。教师借助竞赛活动可以扩大奖励范围,让更多的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中等生”踊跃参加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合理安排、有机结合,一定会使二者“相得益彰”,产生最大的整体效应。特别应注意的是,课外、校外活动还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发挥它们在培养各类人才中的特殊作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它能使学生获得最新知识和即时信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它还能照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并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很多学生在参加课外、校外活动时所受的压力较小,特别是“中等生”和“后进生”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很多判若俩人,很放得开,并都有表现的欲望,教师任应抓住时机给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3)提出要求,力争上游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大,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不断地向“中等生”提出要求以此来持续地激发和维持其自我发展的动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要从“中等生”的实际出发,向他们提出经过努力而能达到的要求。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促使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发展的实际方案,使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切忌目标不能搞“一刀切”,要符合每个学生自身的能力。目标定得太高,很容易加重中等生“己不如人”的思想,目标定得太低,又会让他们失去兴趣。目标确定后,教师要定期检查、督促。要使“中等生”发生实质的变化,必须给他们以情感投入,就是说,只有要求还不够,还要给予他们极大的爱。

    与此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要力争上游但更要想赢不怕输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明白,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持之以恒,勇敢行动,就可以获得成功。这一点对帮助“中等生”获得持续的学习动力和激情有着深远的意义。

(4)加强学法指导,在“巧”字上下功夫

    正确的学习方法决定着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大部分“中等生”成绩之所以位居中游,都在学习方法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部份“中等生”不是学不学的问题,而是怎样学得更好的问题。因此,一方面应对他们强学习指导,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规律。要帮助他们了解当前阶段的特点和自身学习的状况,以便使学生自我要求,自我调节。另一方面,教师不妨在班上挑选那些对某科学习有独特方法的同学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为中等生提供借鉴。与此同时,可开展“学生互助”的活动,既可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可缓解老师精力不够的矛盾。

(5)在性格上个别指导

    依据“中等生”性格的一般特点,主要是启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力争上游的品质。对于有自卑感的学生,如果发现其有问题,教师应尽量不用过多的言语批评他们,而应更多地用婉言规劝的方式,热情帮助他们,鼓励他们上进。这种学生如有好的表现,就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作为教师应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6)家校合力促发展

    教师应与学生家长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可有针对性进行的家访。家访可以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而特别对于“中等生”来说更会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与期望,增强其自主学习动力。

【众声说】

    著名教育专家东子,在他出版的热销新作《家有中等生》中指出:只要家长方法得当,中等生照样可以成才成器。

    社会学者提出“宠爱教育” 给孩子做“中等生”的自由。

    皓妈说: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把教育孩子当做是参加一项马拉松比赛,没有跑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任何成绩名次都是一时的现象,孩子自己才是最有资格对自己评分的人,所以没必要把孩子的分数和表现当做是替自己评分的成绩单。如果能包容孩子“不知上进”地去做不合乎我们所预设的“中等生”,不去因为迷恋那有形的成绩,而去击垮孩子无限的潜能,孩子自然会活出一个让我们惊讶叹赏、能幸福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生活的“优等人生”。孩子未合我们期待要求的“不上进”,很可能就是他作为跳高跳远的起步呢!

   “二十三号妈妈”: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倾城妈妈:在成为一个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之前,你首先是我们的孩子!你的人生,我们只是建议,只引导,但是由你自己去主宰,去安排。我们只希望你将来做一个开心、安心、善良的、利他的普通人。

 

小编寄语: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常常在想:“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但其实谁也无法代替孩子给他一个什么样未来,如果孩子健康、快乐,安然的过着自己希望的生活,成为最好的自己,即便他没有站在高耸的山峰上傲视群雄,那么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还想为孩子期许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做自己的优等生,

     是大树便参天耸立,是花朵便芳香满溢,是蒲草便让磐石无转移。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