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晋翠萍: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12年前 [07-28 10:30 周四]

    推荐者:这是一次“呱呱练兵”讲座。晋翠萍老师结合个人多年的实际教学体会,撰写了讲稿并顺利完成了这次感人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晋老师表示要进一步加工讲稿,到实际生活中对家长做讲座,宣传她的观点。后来,她还把这篇讲稿修改成了论文。这是多么投入的学习精神!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这样的精神!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跟我哭诉:她全身心地扑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可孩子越大越不懂事啦,在家里动不动就生气,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还会与家人大吵大闹,甚至扬言离家出走,我相信我的朋友的遭遇大家都感同身受,也一定会引起家长朋友的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会变成这样?请老师们,你给大家分析一下好吗?

     好的。出现这种情况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位母亲她可能更多的只是关注孩子生活上的一些需要,而忽视了对于孩子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是缺乏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今天,我们该怎样做父母?面对变化迅速、竞争激烈的社会,许多家长心存困惑,为子女的成长牵肠挂肚、操碎了心。可孩子却不领情。可以说每个孩子的的前途命运都与家庭成员欢乐悲伤联系在一起。家庭教育的失误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任何一点点的的错误或疏忽,都有可能是孩子受到伤害,造成另认追悔莫及的苦果。但是也有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也为孩子的成长牵肠挂肚,操碎了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及指导方法

摘要:当今的社会由于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其中感恩教育正是被许多家长忽视的一环。在二十六年的从教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的现象存在,对养育、培养了自己十几年的父母家人和老师不存在感恩之心,感恩教育严重缺失是造成这一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本文笔者通过大量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个案,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原因、现状方面做了分析,并对有效的家庭感恩教育方法提出了自己方法。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感恩缺失、感恩教育、原因、指导方法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孩子若常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对其今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

如今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多半是知识学习、脑潜能开发,而孩子的情商、感恩教育却被忽视了。一件件带血的案件及家长的泪水,使我们迫切感到孩子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感恩教育缺失的个案回放:

个案1放学铃声响起,孩子一出校门,书包便往等待已久的爷爷奶奶手中一扔,任凭老人在后边追随而不顾;

个案2、每年大学生新生入学,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扛着行李吃力前行的父亲,母亲则迫不及待地帮孩子拾掇好宿舍的一切……

个案3、某女士一次生病发烧在家卧床休息,儿子放学回家,不但没有关心妈妈的病情,反而抱怨说:你病了,谁给我做饭吃啊?你提前告诉我,我就不用白跑一趟了。女士伤心得落下泪来。

  个案4、儿子上初一,夫妇俩专程送他到外地的学校,帮孩子铺好床铺,搞好卫生,并把儿子当天的脏衣服给洗了。临走前,儿子的一句话,让劳累了一天的夫妇心凉了半截。你们身上留下车费就行了,其余的钱都给我吧。

个案520114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虽然儿子险些要了自己的命,但顾女士还是牵挂着在看守所的儿子。有媒体称其儿子为时,她还曾让亲人打电话去沟通,觉得这种说法不妥。

个案6一位六年级同学,经常犯错,屡教不改。班主任没办法,只好请来了他的家长,可谁知,当家长到来的那一刻,孩子说的第一句话竟是:你滚回去,谁让你来的?当时,使在场的教师无不瞠目结舌。

个案72004422日,倍受关注的马家爵一案在云南某法院开庭审理,其中一细节令人震惊:其父马建夫因失爱子而痛不欲生,因自觉罪孽深重,向四方谢罪!但马家爵在长达一天的庭审中平静自然,居然不曾回头看坐在旁听席上的亲人一眼。

上述真实的个案一定会引起家长朋友的深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会变成这样?既不感念父母之恩,也不顾惜同学之情,哪里还记得国法和良心的发现!这样的“忘恩”而“负义”不知道感恩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数见不鲜。孩子的麻木是多么可怕啊!人们不禁要问:孩子为何丧失了感恩之心?如今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了?

二、造成孩子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片面与不协调有着直接相关性,出现这种情况有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1)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家长期望过高、重智轻德

望子成龙是许多家长的普遍心态,而在过高的期望值下,无端的施压和不切实际的强求往往最终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教育、忽视了感恩教育。在很多家庭里,常能听到的一句话是: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所以无论在家,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某个场合,孩子们听到最多永远都是:你考的怎么样?年级排名第几?”由于每个人对他们强调的都只是成绩的好坏,于是,孩子们便错误的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的都无所谓。于是乎,在我们教育观念存在缺失的同时,孩子已不知不觉流失了天然的情感,变得冷漠,麻木不仁。

例如:2000117日中午,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17岁的高二学生徐力放学回到家,母亲开始不停地唠叨他的学习成绩排名问题。徐力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可母亲容不得儿子在学习上出一点点差错,除了将儿子的生活安排得无微不至外,另一个任务就是时刻督促儿子看书学习。徐力觉得压力太大了,当那天听母亲又开始没完没了地说个不停时,就操起一把铁榔头将母亲杀害,制造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好学生杀母案”。

某学生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一直受到学校和家长的偏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尖子生,在一天晚上拔刀捅死了他的同班同学。当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坦言,太压抑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父母又对自己寄予了无限的厚望,希望他给家族带来荣耀,让他简直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在一种强烈的想发泄的心态下,他终于持刀向同学刺去。父母过度关注知识、技能,把其他的情感都割裂了,孩子变成了分数机器。表面上看,他们学习成绩好,掌握很多技能,但内心世界已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一个冷漠、视别人为地狱的人,他的目标仅仅就是超过别人。
   
1991年留美博士生卢刚杀人案,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留日学生刺母事件,这些屡屡发生的极端恶性事件背后,都能找到一个共有的因素:家庭教育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割裂了其他情感。

第二、家长娇惯、溺爱,重物轻情。

我们这一代父母都是上世纪六、七十或八十年代出生的,自己的童年在物质上往往不尽如人意。我们小时候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偶尔得到一块糖或拥有一个洋娃娃。当我们有了孩子之后,觉得最爱孩子的方法,就是给他好东西,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哪怕贵点也要尽量满足。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现代的“421”家庭模式使亲人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唯一的孩子。我们的子女的确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个孩子,几个长辈围着,供着,宠着,爱着、使孩子们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对孩子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眼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饭还要大人喂着,甚至作业也是家长陪着做,除了作业不代写,如果能代写的话,作业也可能帮着写了。处处迁就孩子。有些年轻的父母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赚取更多的钱,很难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于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受教育的平均水平要比孩子的爸爸妈妈低,加上他们可能出于弥补自己当年对孩子缺失关爱等各种原因,就会加倍的疼爱孙子辈们,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了,孩子就这样渐渐的长大了,长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爱心,盲目攀比,超前消费,有的孩子成天沉溺于网吧,学业荒疏,不求上进,根本不懂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更不会真正用心去体察父母的苦心和期待。正是由于家长对孩子一切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根本没有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使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娇惯,对孩子正当和不正当的要求,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养成了孩子自私、骄横、惟我独尊的性格,当他们的某个目的没有达到、或者某件事情不合己意时,往往干出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我同事家的一个孩子(128火灾后又生一个宝贝),孩子很聪明,一家四口人围着她一个人转,爷爷奶奶不惜一切培养她,娇惯她,但她对爷爷、奶奶态度极其恶劣,稍不顺心,就直呼其名,还出言不逊,爷爷奶奶每天送她上学,她到校门口下车就走,从不回头招手,或说声再见。

武汉一初中生给父亲发短信要钱,内容只有三个字:爸:钱。儿。父亲看罢心酸不已:在之间夹了一个,也许在儿子的眼里,维系父子之间关系的纽带就是这个字,要是没有了,父子之间可能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在学校时,儿子很少往家里打电话,除非缺钱用时。如今,夫妇俩对儿子的电话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是儿子的电话,就知道是来要钱了。只要有钱用,儿子基本想不起主动给家里来电话……”这条短信暴露出目前孩子对父母普遍缺乏感恩之心的现状,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不相符的画面:下雨天,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给孩子换鞋子,而孩子却心安理得,没有一声谢谢。妈妈在给孩子好吃的东西前,试吃了一口,孩子就大哭着叫起来:谁让你吃的?你给我吐出来!。家长哭了,这那是养了一个孩子,这分明是养了一条“狼”啊!可是我们仔细想一想,这“狼”是谁养?我们的孩子为什么缺乏感恩意识?这些问题与现象是值得我们每位家长深思的。感恩之心不会与生俱来,它必须通过家庭的灌输、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才能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发芽。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失了。但我们渐渐发现孩子唯独缺失的是------知恩、感恩的情感与意识。

 真是由于现在的父母总是过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情感教育重视不足造成的。在很多父母的眼里,自己的任务就是尽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给他们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孩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搞好,考出好成绩,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久而久之,在孩子的认识上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和父母之间就是一种交易,父母付出的是金钱,自己付出的就是好的学习成绩。这样一来,亲情必然被淡化,父母所有的付出在孩子的眼里都成了理所当然。这哪里还有产生感恩之心的土壤?回头怪孩子们这样、那样的错,其实是我们自己造成的。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就是过度物质化,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以,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首先要负责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和学校。

刘德华的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13,父母倾家荡产,老父被逼自杀,留下的遗言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对于杨丽娟的疯狂举动, 杨丽娟的父母错在对孩子过于溺爱和娇惯。不敢对孩子说一个“不”字。父母对孩子溺爱过度,这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无论是徐立杀母案还是观看汪某刺母被拘后的受访镜头,都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刺母的一瞬间,他们不是脑子空白,更像是一次情绪的地震式爆发。一方面是含辛茹苦,倍加呵护自己的亲人,另一方面则是不知死活,心安理得儿子。母亲的舐犊情深固然让人动容,但这说到底是一种畸形的爱,它逐渐让母亲和儿子都习惯了物质的给予和接受,而忽略了母子感情和教育成长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汪母倾其所有,为爱子在异国营造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温室”,但这个温室的基础并不牢靠。更为重要的是,“温室”里的“宝宝”在精神和心理上的困扰,最终使之出现了巨大裂痕并崩塌。 汪某在日留学期间,从第三年就变得很压抑,产生过动摇和迷惘,并出现了“总感觉有人在跟他讲话,耳朵里好像装了一种装置”这样的心理幻觉,这些迹象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母子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溺爱“温室”笼罩下的汪某,缺乏认识自己和社会所需的风雨冷暖、人情世故、生活挫折等成长元素造成惨剧。虽是个案,但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并且拷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知识的灌输,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是否对孩子得以自立和发展的心灵世界缺乏足够重视?孩子的情在哪里?孩子的爱在哪里?孩子的情被分数埋没了,孩子的爱被家长过度的“娇惯、溺爱”给毁了。

高尔基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这大概是汪某刺母利刃寒光带来的理性之思。药嘉鑫出事后,他的师妹也曾说过:“是我,我也捅”的言语,听后,感觉到:她已经将最基本的做人道德,人性的善良都抛弃得一干二净了。做人要有原则,做人要善良,没有了这些,也就没有了衡量对与错的尺度,也就连猪狗都不如了。有专家认为,“出现这样的言论,是中国教育最危险的信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出如此残忍的大学生,当然是失败透顶,都在骂。有的在骂汪某缺乏良知,没有孝心不懂孝道,甚至是缺乏人性,禽兽不如,自己的亲生母亲都下得去手。然而,这难道仅仅是给教育敲响警钟?在我看来,一切的谩骂都是缺乏理性的,所抒发的都只是一己愤怒而已,包括我们在骂药家鑫,骂李刚,其实都一样,因为事情永远都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就拿弑母案来说,如果你是汪某,你会因为一点学费的事情对自己的父母痛下杀手吗?当然这样的事情是有的,但很少,稍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的。那么汪某为什么要弑母呢?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个只会给自己金钱的供养,却没有精神供给的人,一个精神上孤僻无所依托的人会做出什么来便可想而知。这起令人目瞪口呆的悲剧,自然引发舆论热议,网友纷纷把矛头对准现在的孩子,抨击他们自私自利,只知一味索取而不懂体谅与感恩等等。难道我们的家庭教育就没有问题吗?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求学,但远在千里之外,谁又能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谁又能时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作为父母,又该如何看待处理? 此时此刻,对于躺在病床上伤心欲绝的汪母,人们深表同情,也不无忧思。近年类似案件不时见诸媒体,其情节常相似,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或把关爱化为溺爱,或用棍棒体现教育,结果酿成悲剧。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成功的光环源自人格精神的光芒,这大概是汪某刺母利刃寒光带来的理性之思。

据调查,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每年过生日,每次过生日家长都会买蛋糕、送礼物外加好吃的饭菜好喝的饮料。除此而外学生还会提出其他要求比如去游乐场玩等。可是却很少有学生记得父母等长辈的生日,更不会在他们的生日送礼物给他们或者帮他们做点事。朱某是四川某小镇上的高中毕业生,家里非常有钱,资产好几百万。对朱某的要求,其父母是有求必应,压岁钱一次竟给10万。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朱某便邀上小镇上的三朋四友来成都,住宾馆,泡舞厅,家里汇来的钱很快被他挥霍一空。一天,朱某和朋友出去吃饭身上没钱了,顿生歹意,在抢劫他人钱财时被警方逮住。朱某站在被告席上时哭了:“爸妈再多给点钱,我就不会坐牢了第三:家长重粗暴的棍棒教育,轻亲子沟通。

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结果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畸形性格,或离家出走,或产生报复家长的心态,

2001426,湖南衡阳县洪市镇发生一起因不服棍棒教育,儿子下毒毒害全家的事件。这天晚上,该户姓李一家四口人吃过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现象,其中父母和女儿三人中毒较重,儿子中毒较轻。经警方调查,下毒者为李家儿子,今年15岁,他交代了作案动机:“父亲总是打我,把我不当人。我这么做只想报复一下。”原来,小李的学习成绩不好,又同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时常在外打架滋事。其父对儿子要求极严,只要儿子在外面闯了祸,回到家少不了挨上父亲一顿毒打。久而久之,儿子便产生了毒死家人的念头。

20011241130分,郑州市16岁的少年张某回家后,发现父亲又在毒打小妹,终于再也忍受不了,一刀将42岁的父亲捅死。长久以来,打孩子是张家父子两代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儿子到底挨过父亲多少次打,已经记不清了。儿子一直忍着,希望有一天父亲不要再打他和妹妹了。但父亲丝毫改不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以致酿成了惨祸。杀了父亲后,儿子亲手为父亲穿上寿衣,然后自己到了派出所投案自首。由于家长从小就没有和孩子家里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没有建立好家庭关系,其结果家庭中没有感恩、没有关心、没有情感、只有愤怒与仇恨。不仅害了家庭,害了

社会,更害了孩子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控,要多交流,多接触,多引导是最好的

办法。

四、家长纵恿式教育,忽视孩子情感教育

有人对中小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当问及“遇到同学欺负怎么办”时,那些年仅七八岁的孩子竟一连声喊道:“打他!”有些父母公开宣称:孔融让梨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实行“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让孩子吃亏。这种以错纠错、怂恿报复式的教育结果,使今天的不少孩子将过去的口头禅“我打你”,变成了今天充满血腥气的“我杀了你”。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孩子被他们的父母亲手培养成了罪犯。2001712日下午,成都洗面桥菜市场上演了一幕小小儿郎打伤父亲的闹剧:一名5岁男孩杀气腾腾地用一铁扳手,将自己的父亲打得血流满面。幼童出手之狠,令围观者大为惊叹。而一旁虎头虎脑的男孩,脸上则挂着胜利的喜悦,一副“武松打虎”的气派,其行为举止,跟他的年龄相去甚远。据目击者说,这个小男孩子当时因玩耍不当,遭到他父亲的呵斥,谁知小男孩毫无怯意,张嘴跟父亲对骂起来。其父大怒,踹儿一脚。小儿脾气更大,顺手从一修车摊位拿起一铁扳手,朝毫无防备正蹲着买菜的父亲挥去,直打得父亲蹲地抱头呻吟。原来,这个5岁男童的父亲特喜欢在家玩“雷神之锤”之类的暴力、血腥武打游戏。每当这个时候,男孩总是在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得起劲。当游戏里一方将对手砍倒在地时,男孩就会和其父一道连声喝彩。

20007月,南京郊区17岁的小奎因犯故意伤害罪被捕。小奎的母亲见爱子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精神病复发;小奎的奶奶急火攻心,一病不起。好端端的一个家顷刻间被阴云笼罩。小奎的父亲一夜间头发白了许多。他流着泪说:“这都是我们自作自受啊!”小奎是他们是独子,为了不受别人欺负,从小奎很小的时候起,小奎的奶奶、母亲就教小奎:“别人打你,你就咬他!用石头砸他!”上幼儿园时,小奎果然咬人了,他把幼儿园一个小朋友的耳朵咬了一个豁口。初中毕业后,小奎不再上学,同一帮社会上的小混混充当打手,专门从事讨债行当。小奎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手里往往握着半截红砖,打哪是哪,从不计后果。2000年春节期间,在同他人发生争执时,他一砖头把一个人砸成重伤。

五、家长身教不当、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甚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一生的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块营养土壤,孩子的成长道路怎样走,父母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常常听到很多父母埋怨不孝敬长辈……却没有听到他(她)检查自己是否为子女做出好榜样。大多数的媒体都有报道过虐父、虐母的事情。无论媒体怎样的声讨,人们用所谓的道德再怎么谴责,该虐的还是在虐。王刚讲故事 儿住高楼我住猪圈 为儿女付出了一辈子,儿女已经有家有业了,以为自己可以享福了,可却遭到儿女的抛弃,小女儿收养了老人,但是却不是和她一起住,而是让老人住在猪圈里,老人很伤心,但是老人因为劳累50岁那年双目失明了,老人无力反抗,只能住下,因为好歹也是个住的地方,可是没过多久,小女儿带着80岁失明的老母亲走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把老人扔到了那里,自己走了,老人在刺骨的大雪里足足等了一夜,梦想着儿女来接她。可是。时间过去了,却没等到一个儿女来接她.  

英国的教育学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中国也有句俗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 孩子好模仿,作家长的都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能不模仿吗?能懂得感恩吗?这些都说明了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人父母要特别注意,除了教孩子勤读书、有礼貌、守秩序外,也要培养孩子感恩的心。因为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爱,而在爱中成长的孩子一定健康快乐。所以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都应该怀有感激之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尊老敬老,善待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无论是对领导,还是亲戚朋友,只要他们曾经帮助过自己都应心存感激。

六、破裂家庭使失去了正常情感发展的良好时机。

家庭应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但争吵,打闹,甚至夫妻反目成仇等现象打破了家庭的和谐与宁静,给子女心灵带来创伤,在这样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缺少关爱,缺少安全感和信任感,易焦虑,多疑。孩子与家长没有正常的亲情交流,他们缺失的不仅是亲情,更失去了人格正常发展的良好时机。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人格不健全。怪异、多疑、偏狭、自卑等等,是他们的共性。在北京一所工读学校,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占了80%以上。导致这一结局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单亲家庭的教育难有完整的父母之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只有钱,没有情感。江苏镇江市一对夫妻离异后,他们11岁的男孩被判给父亲抚养,而父亲则认为孩子应该由他母亲抚养。如此一来,孩子成了无人疼爱、无人管教的弃儿。在遭到父亲无端打骂后,他一次次离家出走,郑州、天津、北京、南京等等,走到哪里偷到哪里。谈何感恩?

14岁的小涛是陕西某校的初中学生。10年前父母离婚后,他被判给了母亲,并同外婆和三个姨共同生活。长期生活在女性化的家庭氛围中,小涛的一举一动全无男儿气概,并且怪诞,喜爱窥视异性的隐私。一天晚上,小涛尾随邻居的一个女孩进入厕所,吓得女孩大喊“抓流氓”!小涛怕事情败露,竟冲上去要掐死女孩灭口。

天津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大伟是个私生子,一直得不到亲生父亲的承认。一天放学路上,大伟见同班两个女生头靠头在议论什么,以为她们在嘲笑自己,拾起路边一块砖头,将一名女生头上砸了一个大洞。

斧砍、刀捅、锄杀、勒毙等等充满凶残与恐怖的字眼,不断出现在各地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报道中,让人触目惊心!

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存在如此多、如此严重的问题,每个做父母的还能无动于衷吗?这样家庭让孩子如何让感恩你?

七:留守家庭、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

在大批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他们的子女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成了当下农村教育的盲点。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捆扰着他们。这类家庭的家长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外出做生意、跑运输等,他们常年多在外,少在家,劳苦奔波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致使孩子长期寄宿在学校,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易使性格冷淡,对人对事漠不关心;有的孩子随祖父母等亲人生活,但隔代教育仍然无法弥补父母双亲在孩子成长中“第一亲人”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家庭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流,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交往障碍症。由于去发达地区务工,这些家庭收入基本都高于同年龄群体。因此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但这容易造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一些孩子因为没了约束,又有很多零花钱,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就逐渐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进网吧和游戏厅。情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现在的孩子对任何人没有感恩的心。最大的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环境,父母都在外挣钱,孩子让老人在家里带,父母给予孩子的就是钱,长此以往,联系父母与孩子的也就只有钱了。给他们最平凡的家庭,在家里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当前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自杀事件也层出不穷,社会中也不断出现对儿童自私自利的责难。人们在寻找问题的根源时,往往指责教育的空缺,其中感恩教育的严重缺失尤为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感恩教育不失为一种解决的方法。如果从幼儿期就重视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无论对孩子本身极其家庭,还是对社会,都会有利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孩子感恩的缺失,家长要负主要的责任。

中国人传统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念,现在讲得少了,对孩子更不讲了。孩子不能感受别人的任何恩情,别人给的都是应该的,“我”就不应该给别人回报了。乌鸦的幼鸟长大了还知道反哺老鸦,而人就不用反哺了,就不用感恩了,这就是人不如鸟了。儿子辈的不知道感恩,孙子辈的就更难理解了,这才是最危险的。

四、 幼儿家庭感恩教育的指导方法

(一)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需要“家庭教育上岗执照”

英国教育家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学习型家庭,是指这样一种家庭,即家长有意识地在自己家庭中营造一种健康、积极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自身的积极学习体验与获得,引导孩子对学习行为引起注意、模仿、尝试、体验,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实现品德与智力的良性发展。

教育子女是如此复杂,如此需要专门知识,可大多数父母却根本没有专门的学习,一切只是跟着感觉走。今天的父母比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都更需要学习,合格的父母不是天生的,他们也需要“上岗执照”。创建与时代发展步调相一致的学习型家庭,是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现全民终身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

二、把感恩教育渗透于生活中。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经历着、感受着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带给他们的一切体验。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契机,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识恩、知恩,培养他们的识恩、知恩的能力,必将取得很好的效果。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感觉的,因此,家长可以借此采用移情的方法,让孩子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引导孩子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在家中创设感恩的氛围,并且为幼儿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幼儿对别人的利他行为进行识别和感受。另外,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讲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使孩子明白感恩的道理,逐步培养幼儿的识恩、知恩之心。

三、父母以身作则,实施感恩行为。

 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父母是榜样,感恩信念在家庭中传递孩子好动、好模仿、可塑性强,易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因此,家人的一言一行,在有意无意中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到心里,并逐渐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爱长辈的行动影响孩子。俗话说:言教不如身教。做父母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用你对长辈的关爱言行,来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相信很多人都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词深深地感动,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所以自己在得到帮助时,真诚的说声谢谢,不时的拥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虽然看似不经意的事,但都充满您对家人的,而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孩子慢慢的感受、接触这些关心的话语、爱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如何把爱的种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更不是用没有原则、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一位母亲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孩子小时候,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这些细小的事情,孩子很小时,就看在了眼里,在做这些小事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体会到家长对老人的孝敬、关爱之心、感恩之心。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影响、熏陶下,孩子那颗感恩的心已悄然萌发了。

四、把感恩教育渗透于传统的节日生活中。

    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些节日活动,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展到关爱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集体乃至社会。

比如:孩子过生日时,家长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正是妈妈的受难日,孩子是在爸爸妈妈的爱河中长大的,自己过生日时要给爸爸妈妈一份惊喜、表达感恩之情。当孩子稍大时,就可以给孩子讲讲妈妈怀孕的辛苦,生孩子时的感受、感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宝宝出生的录像。我们可以争取孩子的意见,请他想办法给家长一份惊喜,这份惊喜可以是一个甜甜的吻、一句甜蜜的悄悄话、一次服务如洗脚、捶背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爱心小制作等等。还可以建议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们一起过个特别的生日。另外,可以在孩子生日那天,和孩子一起献爱心,给贫困山区的孩子或者残疾儿童捐款、赠书、赠送玩具等等。这样,孩子渐渐地就由家庭走向了社会,由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扩展到了对他人的关爱。

再如,当自己过生日时,家长特意请老人来,送给老人一份惊喜,说些感恩的话。再请老人讲讲过去遇到的困难,过去有趣的事情,家长小时候的事情等,让孩子意识到亲情的珍贵。

当老人过生日的时候,家长和孩子一起给老人过生日,也让孩子为老人献上自己的礼物,让孩子和老人亲热亲热,说说心里话。家长还可以陪老人玩他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或运动项目,也可以帮助老人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愿望。

  老人节时,可以带孩子去奶奶爷爷家看望老人,帮老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当然,家长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去老年公寓看望老人,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孩子受益特别大。

建军节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给孩子讲战争的故事,让孩子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国庆节时,可以带孩子去北京天安门,看庄严的升旗仪式,参观博物馆,登长城等等,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历史,渗透爱国思想。

我们可以建议孩子表达其感恩之情和节日的祝福。教师节给老师说句亲热的话或给老师捶捶背、端杯水、送上自制的小花、节日贺卡等等。儿童节时,和小伙伴互赠小礼物、为福利院的儿童献爱心。让孩子切实感受、体会浓浓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军民情等,让孩子学会珍惜,学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以表达感恩的心。

五、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知恩教育

不需要刻意的感恩教育。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希望去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能力,得到情感满足的体验。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所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所成就,就必须铸造孩子健康的人格,重视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父母强势些的,孩子往往会弱势些。操心太多的妈妈带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更弱。我以为恰恰是父母对孩子过分的不求回报的爱,使得父母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正当要求,同时也滋长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阻碍了孩子的个人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扮演一个弱势的妈妈向宝宝索取爱。
   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六、把感恩教育渗透于礼貌教育

  日常生活中,同事、亲戚朋友及其子女、甚至陌生人也是孩子交往的对象。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家长要鼓励孩子有礼貌地与人交往,对其友好、帮助、关爱表示感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要表示道歉等等。再如,医院里给孩子看病的医生、给孩子打针的护士,经常看到的交警,马路上的清洁工,还有在外吃饭时的服务员,在商场里买东西时打交道的销售人员等等,虽然他们都是陌生人,但是,也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学会运用常用的礼貌用语。对于孩子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纠正。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随机教育,效果最好。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就蕴藏在生活中,就蕴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里。关键是,我们家长要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抓住教育契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其实,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就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达到水到渠成这么理想的教育效果,自然应该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而家庭正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教育环境,家长千万不能错过。

结束语: 

什么是感恩?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现实中,情感教育的地位却在动摇。现在很多父母都在设计孩子的前程:别的不管用,只有最后考入名牌大学,才是成功。为了这样的“成功”,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失去快乐,失去健康,甚至失去生命。父母要更新自己的观念,不要以为只有当大官、成名人、赚大钱才是成功,毕竟,大部分人都只能过普普通通的日子。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我们要帮助教育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从小要树立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恩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情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