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高考作文慎用“给力”“鸭梨”等网络语言

13年前 [05-24 10:39 周二]

许多家长表示,孩子受网络语言“毒害”太深,应当引起重视。“满嘴的‘杯具’,‘酱紫’,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虽然网络语言横行,但中小学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属于偶然情况,并不严重。有的学生会在作文里使用‘给力’,但是会加上引号。像这种一般能够理解的词,不会被算作错别字,但是像‘酱紫’这种很偏的、一眼看上去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就会算作错别字。

虽然与学生在日常口头交流、QQ签名上会出现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把“有没有”说成“有木有”之类,但他们在写作文时会注意分辨哪些词语适合或不适合。

建议收进《新华字典》就可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认为,文字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语言规范,因此像网络语言这种新兴词汇的出现也是很正常的。他强调,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某些网络语言能够增强作文的时代感和生动性,但是不能滥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持同样观点,他建议对网络语言应当区别对待。在他看来,网络语言被允许在写作中使用需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词语已经约定俗成、意思被公众熟知;二是必须符合语法和修辞规范。“比如‘鸭梨’的意思和‘压力’是一样的,使用‘鸭梨’只是为了好玩,这样没有太大意义和价值,但‘给力’能够被公众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仅生动有趣,本身也有独特的、别的词语所不能替代的含义。”另外,他还提醒,像“躲猫猫”和“我爸是李刚”这样与新闻事件有关的网络语言会慢慢退出公众视野。

有学者表示,在课堂上会提醒学生谨慎使用网络语言,只有像“给力”这种《人民日报》都用过的才能用。“冒然使用其它网络词语是有风险的,毕竟学生是要过高考这一关的。当然,如果网络语言很普及了,被收进《新华字典》也是有可能的,那时我们肯定会允许他们在作文里使用了。”

  

来源:网易教育【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