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别人家的月亮未必比自家的圆(郗红喜)

13年前 [03-05 14:26 周六]

最近,网友疯狂地转发这样一条微博——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

网友纷纷在这条微博后留言说: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是一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工作后比的是职业、收入”……

是的,我们大都是这样被“比”着长大的,甚至今年我回老家过年时,又被父母“比”着过了一个不舒坦的年。爸爸说:“你看谁谁谁一月挣两万多,人家才初中毕业”;“隔壁小刘才22岁,已经嫁人有孩子了,而且她爱人也很有本事。”……

每次听到爸爸这么说,我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我并不希望比别人过得好,只要我感觉快乐就好。可是,父母哪里允许你这样啊,他们追求的不是“你要幸福”,而是“你一定要比别人幸福,一定要比别人优秀”。其实说到底,他们追求的无非是——你要比别人好,比别人挣钱多,比别人嫁得好,比别人工作好,我脸上才有光。

爱比的父母不是少数,那么父母为什么爱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比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源于父母的虚荣

有些父母,注重的不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而是努力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上人,在他们心中,只有儿女优秀、有本事,他们脸上才有光,他们追求的是面子上的成功。

二、源于父母的自卑

有些父母,年轻时过得比较苦,甚至有些家庭经济不太宽裕,怕会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希望孩子能为自己争口气。甚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自己头上。孩子承载不了别人的愿望,只能成为他自己。

三、源于父母的焦虑

父母认为,只有孩子有出息了,表现比别人好,才可以成为人中龙凤。父母迫切地希望孩子能比别人好,他们太想孩子有出息,不想孩子以后的生活低人一等。所以,父母就容易急躁、焦虑,轻而易举地就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四、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知识的贫乏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重要,快乐比成绩重要,父母无法理解这一点,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就好,哪怕自己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归根结底,是源于他们没有掌握相关的家庭教育知识,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

五、源于父母精神的贫乏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境况和人生际遇,都可以在其中觅得生活的真谛,并找到快乐的理由。精神富有的人,没必要通过比较满足自己的虚荣,精神的富足是人生最大的富足。精神贫瘠者,才会不停地去比较。

   我们这一代,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难道也要让我们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着长大?

我是不可能,也绝对不会拿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作比较的,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性格原因,所以,孩子与孩子之间,也不会相同。

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不拿自家孩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

别人孩子身上有很多自家孩子没有的优点,但是我的孩子身上也有很多优点是别人无法企及的,所以我不会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每个人都是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不应将目光只盯着孩子的缺点,应该多欣赏他,找到他的优点并加以鼓励。

不拿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别人比

在这一点上,我和恒爸观点比较一致,绝对不会苛求孩子必须考试必须考到前几名,也不会因为他考试好而对他进行物质奖励。学习,应该是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如果施加了太多压力,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成绩好,也并不能代表什么,这个社会上不是有很多“高分低能”者吗?

一恒上学时,我会注重培养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知识,很多学问,都是可以自修的。恒爸大专毕业,自修考了研究生、博士,最终获得博士后学位;我初中没毕业去打工,自修回来参加中考,现在也找到了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现在,凭着兴趣,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希望可以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所以,孩子只要对学习有兴趣,有好的学习方法,至于他考了第几名,有没有考上好大学,那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但是,我会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可以在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经常处于负面“比较”中的孩子,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还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孩子会变得不敢面对挑战,接受不了生活中出现的变化。也正是因为孩子处在“比”的环境中,所以,现在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

那么这种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的背后究竟反应了一种什么问题?反映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诸多误区:

一、父母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会存在个体差异”这一观点

社会上之所以有分工不同的劳动,有各种不同的工种,有人成为律师,有人成为医生,就是因为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人存有个体差异除了和家庭教育有关,也和孩子的成长背景、性格、甚至遗传等因素有关。父母要接受这种差异,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有一定的差异。

二、父母对孩子缺乏耐性

由于每个孩子各不相同,因此,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比如,有的孩子已经会走路了,但是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大,却还不会走路。当孩子再大些出现和别的孩子不同步的情况时,家长就会指责孩子,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耐心,允许孩子慢慢来。

三、父母忽略了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应好好呵护自己孩子的自尊心,但是很多父母就在“比较”中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如果长期处于得不到父母尊重的环境中,孩子会变得轻率、破罐子破摔、无礼……所以,请尊重孩子,好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四、父母不信任孩子

当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进行挑剔、批判时,就已经代表了父母不信任孩子。其实,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或许只是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所以没做好这件事,而不是像父母所想的“孩子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毫无条件地信任自己的孩子,信任,会激发孩子的潜能,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

其实,父母拿自家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反映出来的问题还很多很多,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是家长要随时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育儿,不能急功近利,要按照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慢慢地来。

最后,用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句话结尾——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的影响是终生洗不掉的。

别人家的月亮未必比自家的圆,只要你善于发现,并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长,你一定会发现,月亮还是自家的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