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姚伟博士畅谈学前家庭教育新理念(转)

13年前 [03-04 00:24 周五]

姚伟博士畅谈学前家庭教育新理念

gxm 发表于 2006-2-18 16:51:00


    1月28日,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姚伟博士受吉点国际幼儿园邀请为家长们作了题为《现代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新理念》的报告,其中一些观点的确可以让家长们耳目一新,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仅记录如下以供家长参考学习。

  只教知识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老师、家长们普遍认为,能把认字、外语、算数等知识提前教给孩子们就是好的教育。

  其实从终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做人,这些综合的高素质的协调发展才是基础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分数的高低,忽略人格、交往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对于孩子终生来讲是得不偿失的。

  学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获取对工作、生活有益的知识和方法。

  成绩的差异不是智力的差别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成绩有差异绝大部分是智力的差异造成的。姚教授认为,这种差异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好奇心和兴趣不同造成的。有 调查资料显示,孩子聪明度的差异只有千分之三,也就是说1000个孩子中有 997人是正常的。她举例说,有的孩子遇到难题会想办法把知识弄懂,找老师、打电话找同学、查资料等等,总之他会克服困难把知识掌握,这种差异是人格上的 差异而非智力差异。

  孩子不是越早熟越好

    常听许多家长说,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要聪明得多,懂得的事也多。姚教授认为,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能说以前的孩子六七岁时才有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 的孩子三四岁就有。从表象上看,现在的孩子三四岁能背古诗、会算数、会说英语,给人的感觉太聪明了,但实际上孩子学前能说出来的知识有很多并不是已经理解 了的知识,比如一个两岁孩子脱口而出“3+2=5”,他并不是对这个算式有了理解,而只是把它当做一句话背了出来。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量大,模仿能力 强,许多东西都是背下来的,这个阶段的学习还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因为孩子的思维总是和具体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姚教授建议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学在所处年 龄段还不能学会的东西。

  学外语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对语言感兴趣

  许多学前的孩子都在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学习外语,姚教授并不否定学前孩子学外语,但她认为,学前孩子学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对语言有兴趣,而不是看孩子一堂课认会了几个单词或字母、会背几个句子,因为兴趣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必需。

  孩子学习汉语也是同样的道理,学前孩子会把汉字当做画去认识,当他知道学汉字以后能念画册、能读报纸并以此为乐时,这种自尊和自信是对孩子终生成长有益的。

  选择兴趣班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针对孩子们学各种兴趣班的现象,姚教授对家长们的建议是,让孩子学技能时要看是不是孩子为此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她认为现在许多孩子学的各种特长班并不是孩子的兴趣,而是家长的兴趣,孩子身上负载了太多家长的期望和梦想。

   姚教授讲了一件在吉林做心理咨询时遇到的事:一对夫妇中年有女,对其倾注了满腔的爱,他们经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就是:“等你长大了,我们早就老了,没有 能力帮你了,所以你要自己多掌握几样技能。”这对夫妇让女儿三岁开始每天练习钢琴,从刚开始一看见爸爸在琴前陪练就主动跑过去练琴,到一看见爸爸在琴前陪 练就躲得远远的,小女孩对我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个世界上没有声音”。当我问她为什么时,她说只要这样别人就听不到我弹得好听不好听了。姚教授说,孩 子心理压力这么大,付出这么多,用宝贵的童年换来的是一见琴就心生厌恶和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确是得不偿失。

  孩子的兴趣是易变的,她建议孩子在学兴趣班时感兴趣就多学一段,不感兴趣就不要强迫孩子学,否则付出的是一生发展的最好时光。

  家长心态要平和

  中国人常用有没有理想来判断孩子有没有出息。在国外有一个类似的调查,一个小女孩说长大了要生一群孩子,一个小男孩说要有一个农场,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孩子实在没什么远大理想。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家长是如何因势利导的。那个小女孩的家长告诉孩子要做个好妈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学习什么,怎样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那个小男孩的家长带着孩子到农场去熟悉有哪些农作物、每个农作物有哪些特征等,这些身临其境的引导方式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孩子的优势智能领域各不相同

    按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势智能。一般来讲,人的智能分为八个,即语言逻辑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想象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运动智能、自然 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知自醒智能。在老师或家长的眼中,优秀孩子的标志就是语言逻辑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也就是语文和数学能力,其他智能再强也处于差生 地位。

  作为家长,要分清孩子的优势与弱势,有针对性教育,用优势带动弱势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用孩子间的攀比不能激励孩子

  家长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尤其爱用自己孩子的弱势与别人孩子的优势作比较。姚教授说,用孩子间的攀比不能激励孩子,反之还会影响其自信。她建议家长要对孩子愤怒时,用舌头在嘴里转三圈,缓一缓再说,停几秒钟后说出来的话就不再伤人了。

   针对有的家长只看孩子的弱势,她说,其实不只是针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进行批评是教育,对孩子好的方面进行鼓励也是教育,而且是更为有效的教育。如果孩子考 试有一科考得好、有一科考得不太好,家长不妨先肯定好的,总结经验,再把经验用到考的不太好的科目,用一方面的兴趣带动另一方面。

  没有快乐的童年就不会有快乐的人生

    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成年时期有精神疾病者很多源于童年不快乐的记忆,有的有暴力倾向,有的惧怕婚姻,有的有强迫症。这些患者大多 在童年期有过类似的不愉快经历。有时候我们认为小孩哭过就过去了,其实这种不快乐的体验已在潜意识中了。童年快乐的经历是成年快乐的保障,姚教授建议家长 不要以牺牲孩子童年的快乐来成就自己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梦。

  家长别好心办错事

  中国家长的肯于付出已成共识,从小到大安排孩子的一切。姚教授说中国的家长有一种“强迫关怀症”,凡事皆管,且往往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有许多学生会抱怨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母也越来越觉得孩子不好管。

    作为家长要学会用新理念指导教育行为,了解孩子生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比如在孩子学爬、学走路阶段,有的家长好心怕孩子摔了,把孩子放在学步车里,不 让孩子爬等,实际上这种运动是在锻炼大脑对四肢的统合能力,这样的关键期要是错过了,会造成孩子上学后常有小动作、考试爱马虎等,孩子上学后很容易造成自 己没想动别人,但手已经动了。这些都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

  因此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也要有终生学习的准备,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的特点因材施教。

来源:金豹网-锦州晚报 、

转自:顾晓鸣网络工作室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vblog?u_id=8422&b_id=176703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