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虎妈战歌 啸动美国教育理念(图)

13年前 [02-17 21:28 周四]

“虎妈战歌”啸动美国教育理念(图)

2011年02月15日 13:02 来源:光明日报

图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刊登的“虎妈”照片。

  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和她的教女“秘笈”《虎妈战歌》,近来成为美国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热议对象。经《华尔街日报》、《时代》杂志、全国公共广播电台等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虎妈”一夜成名。

  蔡美儿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其父亲是从菲律宾移民美国的华人。“虎妈”有三大“成功经验”: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子不明是非,需要父母指引。“虎妈”顶尖高知的身份以及两个女儿在“悍母”式教养下的优异表现,对普通美国家长尊重、鼓励孩子的“民主”、“仁爱”理念形成了“悍然”的挑战。

  “悍母”之悍,从其家规中可见一斑:不准在同学家中留宿;不准与同学聚会玩耍;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一科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戏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名;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

  可以说,蔡美儿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显然超出了美国家长能够承受的底线。蔡美儿禁止孩子参加的活动都是美国孩子乐此不疲的。记者的孩子来美两年,也已经习惯于向父母要求“PLAYDATE”(放学后与同学相约到一家玩耍)。


  与大众对蔡美儿“虐待”、“变态”的谴责和奚落不同,一些美国教育界人士尽管不完全赞同“虎妈”的具体做法,但认可其中有利于塑造孩子性格和培养竞争意识的原则思想。“虎妈”的教育理念也许有“政治不正确”的问题,但与其女儿成材的结果有着必然联系。

  首先,“快乐成长”不应沦为“平庸哲学”。对孩子寄予高期望值,不遗余力地帮助孩子达到期望值,无疑有助于孩子获得成功。教育心理学家多梅尼克·麦格利奥认为,现在的美国家长逃避了一项重要责任,即帮助孩子做好应对严峻生活挑战的准备。家长以及老师、教育管理者们“沉迷于假象中”,在孩子的各个成长阶段都降低了标准,甚至“放任自流”。家长们津津乐道于孩子的微小进步,老师们“降低标准、虚抬成绩”。尽管他们的成就微不足道。在“快乐成长”中,孩子们被鼓励拥有“高度自尊”,却没有学会应对挑战的本领,甚至无力克服微小障碍。

  其次,“民主”和“仁爱”不能牺牲教育效率。麦格利奥认为,家长在幼儿时期应该为孩子确定行为规范,放弃这一要求将不利于孩子成材。美国的家庭管教现在已“失之偏颇”,对孩子的“纵容”使他们无法应对日常压力。与移民学生或上几辈美国人相比,现在的美国孩子被过于娇惯。孩子们在这种成长环境下认为自己有选择、玩耍等“权利”,但不知道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教育投资家安东尼·阿尔菲迪指出,遵守纪律、保持专注、高标准、不自满等传统理念永远都不应过时。这些优点在早期拓荒者和欧洲移民身上都能看到,也正是这些特质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现在,对孩子自尊心的过度重视正使美国成为一个“需要救援的国家”。

  美国的教育研究也基本支持“虎妈”“接受挑战,克服困难”的教育原则。在家长的压力下,这些孩子更容易做到:专注于管教方的意图,建立自我控制;更加乐观和坚定;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它;掌握一开始并不喜欢的事情,并把它变成乐趣;接受重复训练,是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麦格利奥还进一步反思了美国的现代育儿理论。他认为,蔡美儿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加强美国孩子和美国民族的性格。人们对“虎妈”的批评之猛烈,正是因为她击中了美国“放任的、物质主义的”教育理念的缺陷。由本杰明·斯波克倡导的美国现代育儿理论也许并非建立在“实证”或“科学基础”上,而只是单纯强调以更加“仁爱”、“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方式也可被视为“懒惰”和“溺爱”,导致了美国儿童在专注力、体重控制、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有教育专家认为,“虎妈”的名声大噪,与美国教育界的改革呼声乃至民众对美国前途的危机感不无关系。在不久前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美国学生在阅读、科学和数学中排名都在15名以后,中国上海的学生在三项中都名列第一。去年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表示,美国学生的教育正在落后,特别是在数学和科学领域。他指出,这一局面必须得到改变,否则整个国家的未来岌岌可危。奥巴马赞同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提高教师考核标准等举措。此外,他还表示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

  在国际教育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中,“虎妈”的教育理念也许不能充分代表中国家长,中国“悍母式”与美国“朋友式”教子之道也未必水火不容。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美国需要在教育方法上寻求一条“中间道路”,帮助孩子应对全球竞争的现实。美国的家长们不能“仁爱”过头,而要教导他们更好把握生活。

  撇开中西教育理念敦优敦劣的争论,美国教育界人士的危机意识与反思精神,对于刚刚接纳人格健康、家庭民主等育儿新概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记者 余晓葵)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02-15/2844363.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