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吵架也是因为爱——李子勋《亲子关系》读书笔记

13年前 [02-13 10:38 周日]

有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妈妈经常在外出差,她和爸爸在家常常争吵,女孩为此十分伤心、烦恼。后来妈妈一出差她干脆住到别人家,以免和爸爸吵起来没人劝,因为她和爸爸一说话,就会不知不觉吵起来,是谁起的头都不知道。

李子勋分析:我们常常无意识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有些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喜欢攻击一个人,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实际上是喜欢他才攻击他,这在心理学里有一个语言叫做“反向作用”。什么是反向作用?意识到自己在喜欢,但理智告诉自己不能喜欢,无意识就来掩藏这样的喜欢,往往过度表现出非常讨厌的样子。通过攻击别人把自己内心澄清,来压抑某种心理倾向,就是反向作用。女孩对爸爸的情感就有反向作用。

大多数人会认为女孩跟爸爸是“冤家”,而实质上她很爱她的爸爸,她的伤心、烦恼都是指向爸爸而不是指向妈妈。她攻击父亲的潜意识语言就是想跟爸爸接近,不是想把爸爸推开,真正的推开是不理睬,不在乎爸爸说什么。实际上,她的潜意识就是想和爸爸接近,希望跟爸爸再近一些。另外,她可能还有一个伦理冲突,她十七岁,是在青春期,她要把爸爸推开,内心喜欢爸爸需要通过攻击爸爸来保持亲密距离。她是在爱爸爸,只是不知道怎么爱。再者,女儿从性格上一定和父亲很像,她跟父亲是一类人,父亲的缺点也是她的缺点。不喜欢爸爸,也意味着她不喜欢自己,所以当一个扮演缓冲调和角色的母亲离开时,她就痛苦。

女孩喜欢爸爸,妈妈常常不在家,女孩有“替母”倾向,觉得她在代替妈妈关心着爸爸。所以在家庭里面形成了假象,好像女儿和爸爸才是夫妻,因为夫妻之间经常争吵——这里说的是关系意义上的夫妻。在这个家庭里,更多体现家庭关系的是爸爸和女儿,他们两个会为一些家庭事务争论,这种争论其实是在分享体验,缓冲情绪,释放愤怒等。在这个家庭里,女儿与父亲在关系上的纠结,对家庭关系起作重要的平衡作用。争吵也是一种纠结,它是依恋纠结的另一面。所以,争吵的背后,其实是彼此的喜欢。女孩如果知道这一点就会好受一些。

怎么改善呢?

女儿和爸爸已经形成既相互冲突又彼此依赖的关系,这是纠结,首先就要打开纠结。女儿应该减少对爸爸的抱怨,学会管理自我,同时还要学会关心爸爸和妈妈,不要把心态摆在孩子的位置,而要摆在成人的位置。如果她永远觉得自己是孩子,爸爸应该来照顾她,就会有很多不满,会认为爸爸没有照顾自己。但是如果她认为自己十七岁是一个大人了,要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好家庭,就不会再期望从爸爸那里得到很多,对爸爸的抱怨也会减少。

也有这样的可能,女儿改变了,爸爸仍然找女儿的茬挑起争吵的话,那说明父亲需要争吵。父亲为什么需要争吵?可能父亲内心需要释放一些情绪,比如对母亲经常不在家的愤怒,不愿意对妻子发泄(潜在担心影响夫妻关系,或因为家庭的经济重担靠妻子),转而让女儿来承担。还有一种可能,父亲在外受压制,内心渴望权力,回到家就对女儿滥用教育权。在这些情况下,父亲其实是弱者,他的心理压力、情绪需要女儿来承担,女儿要意识到家庭需要她来承担缓冲系统的角色。

其实,事情的关键在母亲。如果女孩一直和妈妈分离较多,没有形成安全的亲密依赖,妈妈应该补偿女儿的亲密需求——虽然补偿起来会有困难。如果孩子在两岁到五岁之间,或者五岁到十二岁之间,母亲缺席,会影响孩子亲密依赖的发展,孩子在亲密的关系里面容易没有安全感。小时候妈妈没有抱她,给她喂奶,哄她,照顾她的起居等等,孩子就会难以形成亲密关系中的安全感,跟亲密的人容易产生隔阂,不能融洽。这个和爸爸争吵不断的女孩,也许小时候就跟妈妈的关系比较疏远,她不得不从爸爸那得到亲密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