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从“神童”变“差生”的个案反思家庭教育

13年前 [01-30 20:38 周日]

   【案例】

一位女士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工作出色,人也漂亮,为人处世都不错,是个近乎完美的女人,所以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在爱情上奉行宁缺毋滥,一直蹉跎到36岁才结婚。婚后有了个儿子,中年得子,爱得要命。她同学的孩子一个个都上学,大家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孩子如何难教育,她当时在旁边听着觉得不相信,小孩子会那么难教育吗?

当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她就给他读唐诗。她读了很多家教方面的书,知道早期启蒙特别重要。孩子刚学说话,她就天天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和他说话。她儿子确实也表现得聪明伶俐,上幼儿园后,有一家心理研究所来幼儿园采集数据,对孩子们进行了智商测验,结果当然是保密的。但后来园长悄悄告诉她,她儿子全园第一名。她觉得自己是个成功的家长,相信自己倾尽全力,一定会教育出一个出色的孩子,甚至是个神童。

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大到说话如何发音标准,小到如何抓筷子如何玩耍,都进行着认真的指导,只要孩子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就立即指出来,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如何做。如果孩子的一个缺点重复犯了三次,就要受到批评,三次以上,就每犯一次打一下孩子手背。孩子每天手背挨打的事总会有,比如打翻饭碗,牛奶没喝完就玩去了,见了阿姨没问好,昨天学的单词今天有一半没记住等等。她说,我打他手背一下又不痛,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严格让孩子长记性,她自信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会越来越完善。

这位女士的同事曾经在去她家里做客的时候发现:虽然她在和你说话,但感觉她的心总是在孩子身上,不时地要告诉孩子一句什么,比如到写作业时间了手上的水没擦干净,再去擦一下别穿那双鞋,这双和你的衣服搭配好看。可这位女士的同事也发现:她的孩子正变得越来越差!刚上小学时,是班里前三名,到小学六年级时,成了倒数第三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初中,各方面毫无起色,即使是从小就学习着的英语,成绩也总是很低,总之根本没有一点高智商的痕迹。而且性格特别内向,既不听话,又显得很窝囊。这位女士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教育的孩子,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觉得这是命运在捉弄她。

【评论】

可能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对孩子管得特别细特别严的家长,大都是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很用心的人,成功动机在他们的生命中始终比较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往往做得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放哪儿都会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用到孩子身上。可是,他们基本上都失望了。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儿童不是一块石头,成人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假如一定要把父母比喻为一个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性,漠视儿童的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儿童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或一堆碎料——看不到这种互动性,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这位女士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非常用心,但实际上她的行为里教育要素很少,更多地是指令监视。指令和监视是教育吗?不是!指令和监视的主要成分就是管制。现在家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孩子。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教育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在开始时都铆足了劲,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但儿童教育是件最讲究艺术、不在于辛苦的事。只有那些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越做越坏!

这位女士在孩子面前其实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因为只有权威才有资格对别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和监视。而就人的天性来说,没有人喜欢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个权威。所有对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和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并且不能令大人满意,这让他感觉很烦。于是他慢慢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所以,家长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充当权威(尽管是以温和的爱的形式出现)!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

有大人训孩子时会说:我们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大人忙,哪有人管啊,不就是靠自觉吗。现在父母这么关心你,每天花那么多时间陪你学习,你却一点不懂得努力,你怎么就那么不自觉呢?

其实这个父亲还真说对了——就是因为他小时候没人管,才学会了自觉;孩子不自觉,恰恰是因为他太有人管了。该他自己想的,父母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父母都去给他提醒了,他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智慧的父母懂得:要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少“管”孩子。这里说的“少管”不是要家长削弱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而是要家长内心树立起的一种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也许有家长会问:假如孩子马上要考试了,比如是中考或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他还不学习,那家长难道也不管吗?对一个孩子来说,马上要有重要的考试,却还不去认真学习,这确实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但这不自觉只是表象,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问题,比如理性不足、厌倦感、自制力差、价值观不成熟、缺少自尊等。说实在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家长一直以来不合适的管理方式一定有因果关系。如果家长想管,就一定要改变一下方法,用以前的方法肯定是行不通,因为他目前的状态就是长期以来你所实施的的一个结果。至于现在用什么方法管?任何人都无法给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因为这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小病小治,大病大治,孩子的问题越严重,家长越要根本性地改变教育方法,越要拿出足够的耐心,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儿童是一个完美地独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体里深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长中有一种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达潜力,就如一颗种子里藏着根茎、叶片、花朵,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长出来一样。父母如果能有农夫的信念和适度,孩子一定也许会成长得更好。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178ek.html(有删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