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对孩子的个性评价要非常小心—— 李子勋《亲子关系》读书笔记

13年前 [01-23 08:50 周日]

     【案例】我来自河北农村,很小的时候就令所有的人不喜欢,长辈们对我失望到极点,经常无缘无故或是为一点很小的事情让我爱尽屈辱、嘲笑和讥讽。这一点让我心痛无比。我的自尊心很强,最怕的是父母一次次的辱骂我,所以经常夜里独自流泪,痛哭失声。他们不理解我,这个倒也算不得什么,可是他们指责我的性格,如果我不高兴,他们就说是为我好。他们总拿我和别的女孩比,比的都是开朗的、会说话的,总说我怎么怎么不行,他们为有我这样一个性格的女儿觉得苦不堪言,甚至会说因为造孽才生下我。他们要求我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社交方面也要拿得出去。

其实我不是那种软弱的人,我只是什么都很信赖别人,没有主见,我觉得世界上再没有谁比我更失败了。面对父母的这种爱,他们所给予我的评价,我觉得非常无助,经常做噩梦!

 

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比较纠结:孩子太在意父母的看法,父母太卷入孩子的行为。

一个发展比较好的家庭,每个人都有独自的个性,并不那么追求一致,但发展不好的家庭因为都缺乏独立的个性,就会高度追求一致性,要求大家都一样,彼此没有界限才会让人感觉亲密。这个家庭的父母不认同孩子表现出来的内向,觉得孩子应该开朗些好,可是越希望孩子外向,就越对孩子内向行为敏感。其实孩子在某一年龄,内向和外向是同时存在的,父母关注内向,孩子的内向就被稳定地发展了。假如父母内向,又感觉内向不好,对孩子的内向就更敏感,结果会把问题搞得很复杂。父母的这种介入干扰了孩子的自然成长,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削弱了孩子作决定的心理能力。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个性作评价要非常小心。

心理学认为亲子关系中存在一种双重束缚。什么叫双重束缚呢?比如父母批评孩子不开朗,会导致孩子更不开朗,由于孩子更不开朗,父母就更批评她。父母不明白,正是他们过多的要求,才使孩子变得不开朗和内向。在这样的批评中,父母觉得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感觉被伤害,在观念上是为孩子好,在心理层面却挫伤孩子,就像是一种悖论。这就是亲子教育的陷阱,这样的陷阱是掩藏着的,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上孩子时时刻刻能体会到挫败。

很多学者强调要夸孩子,而夸奖孩子是一个心理技术,夸奖不只是语言的夸奖,更多的是表现出美好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认同态度,比如信任,对他充满着兴趣,而且对孩子的存在感到幸福。如果父母喜欢说“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健康快乐的活着,我们就觉得很满足”,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想让父母满足,凡事都愿意往好的方面努力。父母喜欢说“孩子你必须好好学习”,虽然是表达关心和督促,态度上却让孩子读到“如果你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那么,学习在本身的意义之外,有了更多的意义与压力,孩子对学习厌烦就会是早晚的事。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不管他聪明也好,愚笨也罢,都无条件接纳,孩子就会按照天赋的能力顺利发展,甚至会比别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自我感。即使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孩子,如果父母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接纳,孩子就需要把自己割裂,分出什么是好的,父母喜欢的,什么是坏的,不被喜欢的。他要花出精力来处理,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成长与学习。

是不是要总是夸孩子?也不是!无条件地夸孩子也会夸出毛病来。夸什么往往同时也意味着在否定孩子另外的什么。所以,接纳、欣赏孩子比语言的夸要好,夸是寻求孩子与父母价值观念的一致,接纳、欣赏可以存在双方的价值差异。语言上的表达会给孩子误解与错觉,接纳他、信任他的态度是不容易被曲解的。

案例中的女孩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是没有觉察到父母恰恰是太喜欢她才失去了理智,变得如此焦躁不安——她的父母是想按照自己心中的样子去塑造她,父母拼命地批评她,从内心来说是焦急,他们觉得孩子内向、不符合社会要求,担心孩子的竞争力会比较弱,他们在无意识中想替代孩子去生活,希望孩子像自己这样,或者像他们心中想象的那样去生活,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权利。从动机来讲是好的,是爱孩子的。

这个女孩自身的问题是过度认同父母,想让父母满足,而忽视了自己的需要,也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她抱怨父母缺少对自己的觉察,而实际上她自己一直在让权,让父母对自己的介入太多;现在她又把全部的责任推给父母。她需要意识到自己个性中的优势,经过一番自我觉察和自我分析,与过去告别,重建一种观念系统,重新发展和评价自己。有些时候,孩子可以在父母亲面前表现得更主动一些。比如,主动和父母交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现出有些事情必须由自己来决断,让父母听从自己的安排,让父母看到:这个孩子是可以信赖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