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香港教育现状及变革趋向

13年前 [01-03 20:12 周一]
             香港教育现状及变革趋向
gxm 发表于 2006-3-18 18:20:00

    香港陆地面积1100平方公里,人口630万,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却相对缺乏。 
    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当局十分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社会上普遍重视教育,尊重知识。近30年来,香港先后实现了六年小学义务教育和三年初中义务教育。1985年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 
    香港的学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完全由政府举办的“官立学校”。第二类是由志愿团体主办并接受政府资助的“资助学校”,第三类是“私立学校”。 
    香港90%以上的适龄幼儿均入幼稚园。幼稚园由私人团体开办,但须在教育署注册,接受其督导,并按照教育署颁布的《幼稚园课程纲要及指引》进行教学。 
    幼儿的学习主要在游戏中进行,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丰富多采,学习轻松愉快。 
    小学教育从6岁开始,小学学制为六年。大多数的小学分上、下午班。大部分小学都是中文小学,用中文援课,英文则作为第二语文科目。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设了普通话课程。小学毕业时不用会考,采取中学学位分配办法升入中学。 
    大多数小学毕业生进入普通中学,少部分学生进入职业进修学校,学习普通学科及技术入门知识,为日后进行职业训练打基础。 
    香港中学的学制是初中三年、高中两年、大学预科两年。初三的学生要参加初中成绩评核”才能升入高中。学生读完高中要参加中学会考,才能读大学预科。所 以,中学生的功课压力很大。中学大部分是全日制,每周上课五天。香港的中学有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两大类。目前,英文中学占92%,其教材用英文编写,但 大部分的英文中学也不同程度地采用中文(粤语)授课。 
    香港的中小学课程设置比较全面,除了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学科之外,还安排了公民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性教育等内容。 
      香港中小学的教学设施是相当完备的。仅以我们参观的一所由香港教师职工团体主办的“香港教师会李兴贵中学”为例:这所中学新近落成,共22个 班,900多名学生。学校建筑主体是一座包括地下室在内的7层大楼,楼内有22间标准教室和14间特别室,还有一座礼堂和一个室内运动场。礼堂可容纳 8oo人。舞台上音响、灯光齐备,可作话剧、舞蹈表演及讲演、放电影等用,同时也可作室内体育馆,进行羽毛球、乒乓球及体操训练之用。特别室包括印刷室、 医疗室、职业辅导室、电脑操作室、设计及工艺室、家政室、缝纫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馆以及生物、地理、化学、物理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还有男女更衣室 及洗手间。供学校行政用的电脑9部,印字机5部,供教学用的电脑21部。教室及特别室均装有空气调节设备。 
     香港中小学教师上课,与内地有较大差别。一般中学教师,每周承担的授课时数量少的是30节,多的达40节,每天平均6至8节。他们上课,不像内地教师每节 课均要有教案,也不必每节课都讲授,而是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形式,如提示、答疑、练习、辅导、观察、讨论、交流、游戏等,尽量让学生动脑、动手,创造一种 愉快的学习气氛。 
     香港的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也注重因材施教,悉心照顾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辅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 
     课外活动在香港中小学普遍受到重视,内容十分广泛,形式丰富多采。就一所中学所设立的各种兴趣小组来看,属于学术性的有法文学会、英文学会、文史学会、数 理学会、电脑学会等;属于服务性的有社会服务团、公益少年团等;属于活动性的有体操组、足球组、篮球组、排球组、乒乓球组、手球组等;属于艺术性的有中国 笛子班、园艺班、舞蹈学会、书法学会、话剧学会等。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外出郊游,听音乐会,开运动会或参加大型的朗诵会、戏剧节、音乐节等。课外活动已成 为学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大补充了学生在课堂所受教育的不足。 
    香港教育的殖民色彩是很浓厚的。在香港青少年中,英语相当普及,而国语水平却不甚高。从他们所写的周记和作文来看,句子文理不通顺,语法句式明显受到英 文的影响,错别字多,字体也不很美观。尤其是他们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缺乏了解,对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抢占的历史也不清楚。人们问他们是哪里人,他 们只说是“香港人”,不说是“中国人”。这些都是长期殖民主义教育、淡化民族和国家观念的结果。近年来,香港教育质量出现下降趋势,一些学生的品德和学习 成绩都有退步。1996香港中学会考,12万名考生中,中文科取得及格成绩者只占五成半,英文科则只有不足五成考生取得E级以上成绩。 
     随着“香港回归”日益临近,香港教育界对香港教育变革的要求日趋迫切,一些学校已经在教育变革方面迈出了切实的步伐。这种变革趋向,主要表现在推广“母语教学”、改善“中史科教学”和加强“公民教育”等方面。 
     “母语教学”(即用中文教学)的问题已经受到香港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他们认为,推广“母语教学”,有利于消除教育的殖民色彩。因为,用母语教学,可 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归属感”。在实施的过程中,他们也深感用母语教学,在课堂上再不必花很多时间去解释课文内的英文生字,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 率,课堂气氛好,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香港道教联合会青松中学,从1992----1993学年开始分科推行“母语教学,1996年,这批学生首 次参加中学会考,成绩即大幅度提高,使校长和教师们亲身体验到了推广“母语教学”的好处。 
    作为讲授中国历史的“中史科”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殖民统治的需要,只重历史知识的灌输,不讲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面对香港“九七回归”的历史发展和时 代需要,香港教育界强烈要求对“中史科”教学重新定位。他们提出,要大力改善“中史科”教学,应该在认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爱国主义的教育功能,培养 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应有的感情和态度,以适应“一国两制”和“回归母体”的历史进程。 
    关于加强“公民教育”,香港教育界的态度是很积极的。1996年公布的《公民教育指引》明确指出:“香港学校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培养新一代青年的 态度、价值观、信念和能力,使他们成为对社会、国家以至世界都有贡献的公民。”强调“学生要了解香港作为一个华人社区,一个曾经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华人社 区,1997年7月1日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区文化与政治身份。”不少学校加强了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的教学,开设了“公民课”“今日 中国”“环境保护”等课程,有的学校还自编了“香港史”“中国概念地理”等教材。对这些课程,不仅课内讲,而且组织学生到内地参观考察,了解祖国的文化和 生活状况。 
    总之,香港教育界为适应“九七回归”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正在认真地对 香港的教育做全面的“回顾”和“检讨”,积极稳妥地探索香港教育“循序渐进地切合时宜地变革”的路子。 
 
                                                              (甘肃  耿仁杰)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