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陶行知故里开办平民学校

13年前 [01-01 15:19 周六]
           陶行知故里开办平民学校
gxm 发表于 2006-2-10 18:04:00

    在提出“平民教育”的陶行知故里,一所平民小学正式成立。
  38名贫困家庭的孩子成了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他们使用自编的教材,在学习文化课之外,还要学习洗衣、种菜等生活技能。学校免掉了所有学费和住宿费用,但要家长承诺:接受“先育人,后教书”的办学理念,并理解学校不负责学生将来能进入重点中学。

  当地已有公办学校提出参照平民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但这种模式能否推广仍让人担忧。主办者承认,现在还看不到未来,一切都还在摸索之中。

  “你看,我种的蒜长高了。”

  10月26日清晨,6岁的王勇洗过脸第一件事是跑去看看自己种的蒜,上个星期天他刚“撒过灰”(施肥)。

  蒜种在学校的花圃里,白茎绿叶,共38根,每根蒜边上插一个写有编号的木牌,王勇的是20号。

  自10月8日种下蒜籽后,王勇几乎每天都要去看一眼。

  “种蒜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让他们知道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道理。在生活中学习,是我们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张晓琳是王勇所在学校的校长,这所特殊的学校名为“安徽省休宁德胜平民学校”。

  休宁,旧属徽州府,是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休宁县深具徽州文化底蕴,历来重视教育,据载,从宋嘉定到清朝光绪的600余年间,休宁本籍和寄籍状元合计19人,堪称中国第一状元县。80年前提出“平民教育”的陶行知先生,几乎在休宁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

  休宁德胜平民学校今年9月20日正式成立,封闭管理,全部免费。王勇等38名6到8岁的孩子是第一批学生,将在这里完成6年的小学阶段学习。

  在入校之前,这些孩子的父母均和学校签署了一份协议,承诺接受平民学校“先育人,再教书”的办学理念,孩子小学毕业后没有任何择校的要求,并“对校方不承诺孩子进入重点中学读书,表示理解和支持。”

  生活即学习

  平民学校位于休宁县城西6公里的齐云山镇。学校三面靠山,入口处的几所民居白墙黛瓦。

  10月26日清晨,皖南山区的空气里传递着阵阵冷意,窗外发白。

  平民学校寝室里7岁的宋彩虹处于熟睡当中,她和其他17个女生睡在寝室里间的大通铺上,盖着清一色的绿色被子。

  其他20个男生的被子是蓝色的,他们睡在外间的通铺上。学校专门聘请的生活老师,和孩子们睡在一起,“让他们睡大通铺,是要培养平民生活意识。”校长张晓琳说。

  6点30分,几声“铛铛……”铃响,宋彩虹像一根弹簧一样钻出了被窝,同学们也同时起身穿衣服,7岁的程平还顺便帮6岁的胡欢提了一下裤子。

  “刚来的时候,胡亚龙晚上在床上大便,吴高烨不会穿衣服……”张晓琳看到了一个月内孩子们的变化,他们学会了遵守秩序和纪律,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用普通话交流。

  7时整,是早自习的时间,课桌、板凳是木制的,没有上漆,保留了木头的本色,这是学校有意为之。在张晓琳看来,平民的生活就是平实、朴素,学校要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每个细微之处。

  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平民学校的老师吴小红带着孩子们到山坡上的菜地里拔草,7岁的甘萍边拔草边用手擦汗,小脸被太阳晒得通红,脱掉了外衣。

  拔过草开始大扫除。傍晚时,甘萍洗了一个澡,和其他人一样都是自己洗,洗过澡换上上个星期天洗干净的蓝球鞋。

  吴小红介绍,每个周末,孩子们都要自己刷鞋,安排一些劳动项目,还有就是要对有些孩子铺床、叠被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规范动作集中起来讲一讲。

  “目前一年级的孩子主要着重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准备了几亩地,以后还要教会孩子们如何种菜。”

  “让孩子们在平实的环境下,过朴实的生活,完成学习,学会作一个朴实的人。”张晓琳说,对于平民学校来说,首先是要“育人”。

  爱的表达

  10月29日下午,荀仪传骑车带着一捆甘蔗送到了学校。

  前一天晚上,他接儿子荀元兴回家住了一晚,临走的时候,7岁的儿子问“家里有没有什么吃的,我想带给同学吃,他们从家里带的东西都给我吃。
”他对儿子的这点进步很惊喜,儿子知道为别人想了,他专门去买了甘蔗。

  这一天劳动结束后,老师给孩子们分吃了甘蔗,还有饼干、牛奶。

  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家长带来的,张晓琳说,每个人的东西都要交给老师大家一起吃,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们懂得关爱身边的人,这种爱的表达是具体的。

  孩子的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作《爱》:“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我的家人,他们也爱我。”

  学校有一个未能付诸实施的计划,今年秋天,本来准备请裁缝到学校给孩子们做衣服,后来因为天气转凉,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裁缝就在商场里买了衣服。

  这个计划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看到他们穿的衣服是怎么一块块地缝起来的,让孩子们看到有这么多人在为他们付出。

  张晓琳说,“这一过程不需要向孩子灌输什么,只要孩子们能感受得到爱就行。”教室黑板的上方,写着学校的校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

  自编教材“月亮弯弯”

  “月亮弯弯,像一只船,月亮圆圆,像一只盘。”

  这是平民学校自编教材中的一章《月亮弯弯》,只有16个字。

  而在教育部门统一的教材里,使用的是“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弯弯的月亮蓝蓝的天”。

  “平实的语言更实用,更能达到效果。统一教材里的文章太形象了,而我们的教学,注重讲解做人的道理。”张晓琳说,自编教材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9月底,一次吃过早饭后,语文老师朱年红看到鸡蛋壳撒了一地,但是没有一个孩子承认是自己做的。

  朱年红将全班的孩子带到餐厅去看了地上的鸡蛋壳,然后带他们进教室,让每个孩子拿出自编教材,翻到第1页。

  纸上只有两个字“诚实”,还有一张黑白照片,一老者,一儿童,一破碎的花瓶。

  朱年红给孩子们讲了一遍打碎花瓶的故事,问大家:“诚实应该不应该?”讲台下的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应该”。

  两个孩子主动承认了是自己扔的,并跑到餐厅将蛋壳拣起来扔进了垃圾篓。

  朱年红承认,她以前很少用这样的方式教学。在来这所学校之前,她在一所私立学校当老师。她感觉那时的教学多少有点“填鸭”的味道,到了平民学校,她开始有意识地使用“互动教学”、“游戏教学”等方式,而且,在教学中更注意对孩子品性的培养。

  目前,平民学校以使用自编教材为主,只有在学前教育、拼音、识字这些方面使用统编教材。

  在自编教材里,有一篇由编撰老师自己写的文章,题目是《我们是平民学校的学生》,内容为,“我们是平民学校的学生,我们读平民的书,我们要说平民的话,我们要做平民的事”。

  “平民教育是一种尝试。”朱年红没有太多的理论,她的理解是:“平民教育首先就是教大家老老实实做人,要勤奋,诚实。”


  “两个50%”的现实

  “从平民学校出来,能当木匠就去当木匠,能读博士就去读博士。”平民学校的创办人、主要捐助者聂造说。

  聂造现旅居美国,为德胜(苏州)洋楼有限公司CEO,1945年生于休宁,少年家贫,大学毕业后曾任大学老师,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从商。

  他承认自己也是以往精英教育的受益者,但在国外的长期生活中,逐渐感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

  “精英教育本身是没错的,我们也希望休宁的精英出得越多越好,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是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休宁县县委书记胡宁说。

  休宁,安徽最南端的县,与江西、浙江交界,2151平方公里的面积中“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休宁地形地貌的形象描述。

  “目前,我们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是50%,高中考大学的升学率是50%,两个50%之后,至少还有75%的人受不到更高的教育。”

  作为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休宁27.4万人口有5万多外出打工人员,“大部分身无一技之长,只能做一些粗活”。

  而职业教育在休宁相当落后。2001年胡宁就任休宁县县长时,原有的5所职业中学已经全部倒闭合并,全县惟一的职业高中仅有50多名学生,比老师还少。

  休宁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凌海东认为,职业中学最大的困境是缺乏资金,没有实训设备、实训场所,也没有师资。

  2003年,聂造说服公司的其他股东,在休宁创办了一所木工学校。这所学校招收的都是农民子弟,学制两年,既学木工手艺,又学文化知识,突出实训,更注重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木工学校已在践行平民教育的理念。”木工学校校长汪丽庆说。学生们不仅要学木工手艺,还要学文化课、讲普通话、同学之间见面说“你好”,分手说“再见”。

  2004年夏天,聂造、胡宁、黄山市市长李宏鸣在苏州相遇,一席长谈后,决定合办一所平民小学,由德胜洋楼公司出资,休宁县政府提供校舍,承认学生学籍,毕业后可以升入高一级学校。

  今年6月13日,聂造找到了自己的高中同班同学、时在一幼儿园任职的张晓琳出任校长,开始筹备平民小学。

  穷不可以懒

  8月底,张晓琳到东临溪镇后田村家访时,遇到了一户贫苦得让她心酸的家庭。

  这个三口之家仍旧住着土房子,很挤,进屋都看不到房顶。

  屋里很乱,桌子上布满了灰尘,张晓琳闻到了锅里的玉米烧煳了的煳味。

  女主人在家里闲着,男主人不在家。张晓琳询问时,女主人随口说了一句“这个死鬼不知道又去哪里打牌了。”出来之后,张晓琳决定不收这一家的8岁男孩。“因为家庭成员懒惰会给孩子造成深远而难以改变的负面影响,而教育不能离开家庭环境的。”

  学校筹备期间,休宁县教育局向学校提供了94个贫困学生的名单。8月15日开始,张晓琳和三个老师逐户进行了家访。

  “来自贫困家庭”是聂造在确定生源时的一个标准,他有两个考虑,一是帮困难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考虑就是“条件好的家庭谁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但贫困并不是惟一的标准,他和张晓琳的共识是,孩子的父母不能懒,为人要厚道。

  最终,38个孩子成为第一批学生。其中,有18个来自残缺家庭,10个家庭的父母一方是低智商的,还有8个是因病致贫的。

  而在孩子的家长眼里,让孩子去上平民学校首先是缓解了家庭的困难。

  8岁的汪庄严来自齐云山镇江村,妈妈患病毒性脑炎去世,爸爸为还债外出打工,他则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爷爷庄顺祥一开始对学校是有怀疑的,“我们还以为学校要利用孩子帮他们干什么事”,后来他让在县发改委的表弟帮忙打听学校的来路,表弟告诉他“这是县教育局支持的,孩子去了你们老夫妻俩都好下地干活。”

  对于“平民教育”,庄顺祥听说学校是教孩子“爱劳动、爱学习”的。

  10月26日,江潭乡太溪下村的宋成立跑了70里地来看7岁的女儿宋彩虹。他说,要是经济条件好了,肯定舍不得让女儿到这么远的地方,至于不保证读重点中学,“他们已经解决了家庭困难,我们也不能提什么要求了。”


  “追求这个过程”

  10月18日,汊口中心学校校长倪进生向休宁教育局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希望按平民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采用寄宿制,加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这位老教师参观过平民学校,对照自己30年的教学生涯深有感触:“我们一直重视从知识到知识的教学,不管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知识教育都是主要的,而平民教育更着重于人的教育。”

  他也知道,现在在公立学校推行这种教育理念还有一定难度,原因之一是教师的配备主要是以知识教育为主。

  而在休宁教育系统一些官员看来,要在公立学校推行“平民教育”,政府是没有“那笔财力”的。

  “目前的体制下,我们公立学校还难以推广平民教育的理念,”休宁县教育局一主要领导说,“虽然我们喊了很多年素质教育,但目前追求升学率还是一个普遍现象。”

  “平民学校一是救助了一些困难家庭,二是对现有教育理念有所突破。”休宁县县委书记胡宁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推广平民教育的理念。

  “我们现在还看不到将来。”张晓琳说,对他们正在实践的“平民教育”,现在不谈结果,也不追求结果,只能追求现在的这个过程,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聂造准备将这个实践坚持下去,但这些孩子今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要看他们自己,“我们现在也没有把握能将孩子培养成我们想培养的人,一切还在摸索之中。”
来源:新京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