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腐烂的脐带”抵消成长动力 凸现家庭教育误区

13年前 [12-31 22:34 周五]
      “腐烂的脐带”抵消成长动力 凸现家庭教育误区
gxm 发表于 2006-12-3 16:52:00

日期:2006-11-23 11:31: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儿子高三了,期中考试3门不及格,可仍痴迷在电脑前激战,人生关口了,竟一点都不思进取!

    也曾苦口婆心,也曾拳脚相加,可孩子对前途无动于衷,属于“针扎不进,水泼不透”。

   “你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呀?”

   “去死!”全家所有的念叨戛然而止。

    记者在接到康先生的电话前,也听到很多家长的反映,孩子学习没欲望上进没动力,动不动就说没劲!“我们之间只剩下经济关系了”。

    腐烂的脐带拦住了孩子上进的路?

    在深圳一大公司任总裁的康先生对儿子从幼年到高中的教育充满了批判精神。“女儿要娇养儿子要苦养”,可从小到大,儿子要什么有什么,却总号称自己“很忧郁”。父亲觉得这就是“欠揍”。

    孩子总是要挟,不让玩游戏课本就一个字不看,所以在大学任教的母亲甚至在今年暑假瞒着丈夫专程到日本买了最新款的PS游戏机,希望孩子能多看看书。

    康先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儿子小康不肯吃大闸蟹,忙着玩游戏。奶奶将蟹肉剥好,一口一口喂在小康嘴里。奶奶一米五出头,而小康 一米八三,两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囝囝没有营养怎么行呢?”都18岁了,还被叫做囝囝,一点阳刚气都没有!他说,儿子是失败的教育的产物,也是自己今生 最大的失败。

    有一种“腐烂的脐带理论”,认为如果不能让孩子尽早建立其对自己的责任感,家长的照顾反而会适得其反,变成两代或者三代人共同的痛苦。这种理论把父母儿女之间矛盾的关系,比作一根即将腐烂的脐带,让人厌恶,却无法割断。

    一所民办高校的刘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迎新晚会场面“蔚为壮观”——学生们挤在前排高高举着当季最新潮的手机、数码设备啪啪 拍摄,就像“最新款数码设备的展示会”。该民办高校最大问题是学生进校时心情郁闷,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但学生们家庭背景普遍不错,电子产品更新频率 极高,刘老师感叹,崽卖爷田,“他们用父母的钱真是不心疼”。据了解,该校本科学费一学年1.3万元,专科也要7500元。

    刘女士是一个娱乐城的老板、女强人,女儿大学毕业后就是不工作,整天游手好闲挥霍无度,刘女士难免数落闺女。这常常招来孩子疯狂 地喊叫:“你的钱都是脏的,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妈妈很伤心,你嫌弃我的钱就更该独立了呀。可女儿“离家出走”才两个小时,就赶快偷偷回家了,因为“怕 妈妈不给钱了”。

    “只要是正经事,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干什么都烦。”杨女士觉得永远不能理解儿子就喜欢买耐克运动鞋,都10双了,还要呢!她告诉记者,有一次她骂孩子的时候说:“你全身上下打满了对勾(耐克品牌的识别标志),怎么考卷上都是叉子?!”

    “您不觉得你对孩子太刻薄了?”记者问。“哼!他不勤奋学习努力上进,没有竞争力,还有脸要民主自由吗?”

    家长把矛头直指网络游戏,孩子从不与家长交流,容易歇斯底里。女孩对父母的情绪表达方式多半是哭和笑两个表情,而男生则只有冷漠和鄙夷。

    记者发现,这类家长都属于自我要求极高,事业有成的群体,都曾对孩子寄予了厚望,但现在充满绝望。他们对孩子不惜冷嘲热讽恶言恶语——“要么你给社会下跪,要么社会给你下跪。你不会有工作的,到我们公司连个搬运工都不配!”

  让孩子吃苦 家长病急乱投医

    小约翰到5岁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他突然对妈妈说:今晚的汤凉了。父母大惊,你会说话啦!小约翰无奈地嘟囔一句:在此之前你们把什么都准备好了,我还有什么必要说话?

    这是康先生说的一个西方幽默。所以他坚持,孩子在成长过程一定要吃苦。“可怎么让他吃苦?让我和他妈觉得很困惑。”

    当然,大多素质较高的家长都像康先生一样将孩子没有上进动力归罪于“没吃过苦”。

   不少家长选择了出国这一途径,这样父母鞭长莫及,孩子只能发奋图强,开始懂事。这对很多孩子确实有用。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留 学垃圾”。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父亲告诉记者,他将儿子送到澳大利亚,每年给他相当于50万元人民币的澳元。去年,儿子回来,什么学历也没混到手,父亲赶 紧给他联系民办大学。可几个星期下来,家人发现儿子身体虚弱,脸色苍白,反复盘问之下才知道,儿子为还赌债,竟然在国外“把一个肾卖了”!

    全家的心都被撕裂了,20岁的年轻人身高1.85米,双腿颀长眉目清秀,但他的未来在哪里?这位父亲请记者转告其他父母:如果在国内没有培养好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制力,就不要盲目地送孩子到国外。

    “我们这一代人反抗父母就离家出走,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喜欢甘当寄生虫的消极抵抗?”刘女士问记者。

    北京海淀区某小学的凌老师则把年轻人、大学生、中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归咎于幼年习德的养成。她曾经看见一个学生在教室外 打手机,一边哭一边声讨家长——为什么没给我装语文作业?“他们把自己的好胜心建立在父母帮助的基础上,失败了是父母的错,成功了是自己独享。这样对孩子 的未来只有害处。”

    她觉得,生硬地让孩子去吃苦,不如让他们处理好自己手头的事,一步步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解决人际关系,然后建立起独立的意志力和思考力,高三时、大学毕业时就不会让家长措手不及。

   “对接受秩序和规范进行抵制是人的本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告诉 记者,他接触的日本韩国中学生提到学习多半也有畏难情绪。“孩子们生活单调、欲望降低,在严格的考试制度下,即使是我们学校这样的市重点,真正爱学习爱研 究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他组织了午间音乐会、诗歌节,希望学生应试的同时,在最黄金的中学时代体味到学校生活的浪漫。

    他认为,家长、老师不要动辄把孩子不求上进的责任推给网络成瘾。“我们可以用各种活动和节目,来占据孩子的时间,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有成就感和幸福感,那么他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动力。”

    社会和家长对富裕都准备不足?

    事实上,记者发现,深陷苦恼的刘女士、康先生等家长,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也有矛盾之处。比如,这些50岁上下的家长们都属于白手 起家型,小时候吃苦受穷,后来去兵团、下乡、当工人,都是从底层干起的。而他们的价值观和处世观都保持着受“老一代人正统教育”的明显痕迹。但是,在具体 对待儿女的时候,他们又都承认“总是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们”,理由是“总不能让他们像我们当年一样吧”。这些父母,教育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听上去“很传 统”,而行为方式却是极“现代的”,物质激励是他们惯用的教子方法,而在精神上却疏于鼓励也缺少耐心。

    邰亚臣校长指出,此问题其实有历史背景。日本的国民性中,清贫思想和居安思危是一条主线,他拜访的富翁家庭没有极尽奢华的。他以 十五中为例,“我们的硬件远远强于日本的中学,但他们城市和偏僻乡村的教学设备水平没什么差别,体现了教育的公平。而硬件好了,培养的学生是否就必然强 呢?同时,我们的家长也对富裕生活准备不足,导致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其实,社会学家早已分析出,现阶段,很多成人还无法适应急速转型的社会。从物质极度匮乏到极大丰富,他们本身陷入惶惑中。而这种矛盾反射在他们的孩子们身上,就成了一连串的“教育问题”。

    想做一件事就能找到一个办法,不想做一件事就能找到一个借口。这是邰亚臣的座右铭,他希望这些家长也想想:孩子不争气,到底是谁的责任? (记者 王磊)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