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讲座:古人伏:华人家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统

13年前 [12-31 16:20 周五]
      讲座:古人伏:华人家庭教育与中华文化传统
gxm 发表于 2006-6-18 10:17:00

作者:上海师大教科院

       一般而言,家庭亲职负有几项任务:

        ①养育,保证孩子身体健康,正常发育成长;

        ②植德,培植孩子良好 的德行,学会分辨善恶;

        ③启智,开启孩子的智慧,学会明辨是非;

        ④审美,丰富精神生活,学会鉴别美丑;

        ⑤学能,训练学习生活技能,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⑥养心,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家庭教育的这些任务,各民族基本相同,但是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则各有特点,这是由各民族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

    华人家庭教育更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淀,乡土亲情无法舍弃:另一方面是生活在异国他乡,要融 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必须改变传统,接受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因此,处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教育下一代,既使之保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能适 应新的社会环境,以求生存和发展,确有许多值得深思 和探索的问题。

    目前,华人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华人家庭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并不 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由于世代的历史遗存,每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都是以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传递着本民族的基本风俗和习惯,并且形成了这样一种循 环,即年轻一代接受年长一代这种类型的教育,待他们长大做父母时,也会以同样的类型和方式 去教育子女。这种民族心理结构的积淀在海外华人家庭中也同样存在着。

    因此,一方面是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华人家庭教育仍然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传统培养教育着下一代;另一方面,在传递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又必 然要融入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思想道德内容,推陈出新,家庭教育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这 是一个矛盾的、困惑的过程,但它又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华人家庭教育深深渗透着中华文化传统的最具典型的特征是浓浓的人情味,即民族情,亲子情。首先是民 族情,华人尽管移居海外,有的加入他国国籍,但是他们仍然深深地热爱祖国,怀念故土,“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牢牢记住自己的根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最明显的体现是让子女学习汉语,会讲中国 话。我们知道,语言是文化的结晶,只有懂得一个民族的语言,才会明白它的文化。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只有学会一个民族语言的运用,才能掌握它的思维方式,知觉模式,体会这个民族的 思想和感情。因此,语言既是教育的工具,更是教育的内容。华人家庭要子女掌握汉语,是为了让他们记住自 己的根,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体验和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华人家庭培养教育子女的 根本目标就是要他们长大之后,能立足于异族社会,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为中国人争气。海 外华人深有体会,进入白领阶层十分不易,有人比喻说上面好象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不得其门而入。为此,华人家庭教育中都贯穿着一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的精神。“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精神,可以说是许多华人家庭的座右铭。具有民族气节,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这正是华人 子女在社会上立足、创业的精神基础。
    其次是亲子情,尊老爱幼,父慈子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谓“孝于亲,所当执”,“养不教, 父之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要抚养和教育好子女,子女要赡养和孝敬老 人,这是履行家庭伦理道德的义务。尊老,在华人心目中这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格所在。许多华人在海外定居之 后,把老人接到身边赡养,并且要求子女孝敬老人,即使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距离远的子女也自觉负起赡 养的责任,住得近的还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华人赵小兰尽管在美国联邦政府担任要职,但是工作再忙,到 父亲节时也要赶回家去,诚挚地向父亲献上一份礼物和祝福。这些尊老的例证不胜枚举。
    华人家庭的亲子情还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全面教养上。鲁迅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曾说过,长者 对幼者应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 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这也正是华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以说是华人子 女立足社会的必由之路。华人家庭教育很重视子女的学习。一位哲人说过,在现代生活条件下,凡是不重视有 训练的智慧的民族是注定要失败的。华人家庭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十分严格,除了学校教育之外,还采取两条措 施,一是每天额外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子女认真完成,一是周末到补习学校上课,增加学习份量。他们的一个 中心信念是必须让子女尽量多获取知识,并且要成绩优异。一般而言,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竞争,必须要有扎实 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品行,而在异国他乡对华人来说,这还不够,在同等条件下,华人获得的成功机会相 对而言要少得多。因此要打入上层社会,必须要有超过他人的本领和智慧,这就需要华人追求卓越。正因为如 此,华人子女的学习成绩在芸芸众生中常常是名列前茅的。笔者在澳洲探亲时,正值澳洲96年度高中会考,据 报上刊载,纽省高中会考63000名考生中有14名考生获满分,而荣登这一“状元榜”的华裔考生就占了2名(七 分之一)。南澳有15120名考生,11个状元中华裔占5名。西澳有一个考得成绩最好的学校有5名学生获得奖学金 ,而其中3名是华裔。由此可见一斑。
    品格的培养也是华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基础。“不学礼, 无以立”,“德者业之本,业者德之著”。德与业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华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对人要 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对事要有事业心、责任感,个人生活要勤劳俭朴。这可以说是华人家教的共识。例如, 赵小兰的家庭在有客人来访时,父亲要求她们以非常恭敬的态度奉茶,宴请时,她们就是家庭的女招待。赵傅 士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训练,他说人生做事好象开车,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时候必须左转右转,招待客人, 也可以学到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勤劳俭仆,爱惜粮食,这是中华传统美德。古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 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华人创业是历尽艰辛,他们常以此古训告诫子女,让他们懂得生活的不易,要 他们从小懂得自立,学会做家务,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养成生活自理的好习惯。
    美育在华人家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华文化中礼与乐是息息相通的。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乐可 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心灵,形成高尚的品格。我国古代《乐记》就提到“乐也者,动于内者也”。它对人具 有自然而然的感化作用,并且乐可以促进人的发散性思维,创造力也孕育其中。华人家庭很重视子女的艺术素 养,做父母的常常是省吃俭用,付出高昂的学费让子女学钢琴,学舞蹈等等。笔者在悉尼歌剧院曾听过一对教 钢琴的华人夫妇为学生举办圣诞节钢琴演奏会,他们的学生有70余人,其中90%是华人。笔者曾与几位父母交谈 ,他们有些人家庭并不宽裕,但是他们认为让孩子学钢琴有助于移情养性,使之更有教养,有助于今后走上社 会找到更为理想的工作,所以宁愿自己苦一些,也要从多方面为孩子创造条件。这与国内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 心态,何其相似!
    我们的民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史,绵延五千年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尽管多 次遭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社会内部又有诸多的动乱和变迁,但是这种民族的特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是挥不去,抹不掉的。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融化于人们心灵深处,不可磨灭。然而,华人家庭又 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他们是生活在别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土地上,他们下一代所受到的熏陶是异 族文化,并且他们还将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华人家庭生活中表现 出来,年长一代的期望与年轻一代的需要也会出现种种矛盾,引起华人家庭教育的困惑。
    华人家庭教育面临的困惑之一是子女对学习汉语不感兴趣。他们愿意讲当地语言,不愿讲中文,习惯唱外 国歌曲,不会唱中国歌曲。他们把学汉语当作父母强加给自己的重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也不甚关心,在他 们心目中,中国,那是个遥远的地方。他们“异化”了,没有父辈那种浓浓的故乡情:困惑之二是学校教育的 方式与华人家庭教育要求不一致。在小学,学生没有什么家庭作业,读书很“随便”,教师上课就象“玩”一 样,任小学生自由发展。华人父母担心孩子学不到东西,因而增加功课,占用的时间,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有的甚至搪塞父母;困惑之三是当地社会的家庭对孩子比较民主,对子女的行动一般不加干涉,有的小学生利 用空余时间送报、做推销赚钱,华人父母对子女管得很严,一般不许外出做这些营生,要求子女听父母的话, 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几乎都要管到,有的孩子“不听话”,甚至会受皮肉之苦。由于受西方社会的影响,现在有 些华人子女挨打时也开始打求救电话,要求警方给予保护了;困惑之四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子女是温良恭俭 让,待人接物要有“教养”,凡事忍让。与人争执,退一步
海阔天空, 宽大为怀,等等。但是在一个价值观不 同的社会里,忍让会使人认为软弱可欺,太温良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横蛮的人,却可以建立威信。在这 样的环境中,应该给孩子一些什么品质呢?这种现实图景逻辑地引导华人把教育的视点转向寻求中西文化差异 的交融点上,然而,这是一个至今尚未解决的难题。无论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各具特质,有各自的民族特 点,有其内在的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遗存。西方民族好竞争,讲开拓,以个人为本 位,重法制,按合同办事,讲求实利,中国人讲安定,重和谐,以群体为本位,重感情,讲求自我完善。华人 家庭要让子女在西方社会生存发展,不可能固守旧有的文化传统,而要不断吸纳西方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 容,如开拓进取精神,民主平等的思想意识,融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寻求一个新的教育生长点。 


       1、万平近编《
林语堂论中西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肖川著《教育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孟宪承等编《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