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34种沟通方法 宽容

13年前 [12-28 23:41 周二]
第34种方法  宽容
第34种方法nbsp;nbsp;宽容--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从犯过失的痛苦中走出来,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过失不放,应该去赞美孩子们尝试活动中的努力和勇气。
——美国心理学家 塞奇斯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宽恕的灯,只是我们不能像一个孩子那样,让它适时放出光来。
——中国作家 华姿
    
    有一个小故事这样讲:
    有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他非常喜欢做航模。有一次,他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精心做了一个航模,想在父亲回来的时候送给他。
    直到很晚,父亲才回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父亲回来时的脸色不太好看。
    小男孩心想,赶紧把航模送给父亲吧,也许他能够高兴一点。
    于是,他兴冲冲地把航模递到父亲的手中,谁知,父亲不耐烦地说:
    “走开,不要来烦我!”
    说着,父亲顺手推了一下,结果,航模掉到地上摔坏了!这是小男孩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精心制作的!
    看着已经粉身碎骨的航模,小男孩哭了。
    “哭什么哭?还不快去睡觉!”看到儿子的样子,这位父亲更加烦躁,大声地呵斥道。
    于是,小男孩只好默默地捡起那个已经摔坏的航模,抽泣着进了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会儿,父亲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过于急躁,他想知道自己是否伤害了儿子的感情,于是,他轻轻地走到儿子的房门外,准备看看儿子。
    但是,他停在了房门外。就在这时,儿子打开了房门。当他看到父亲时,立刻表现出惊喜的神情,柔声地说:“爸爸,我知道你心情不好,我明天为你做一架更漂亮的航模好吗?”
    父亲突然觉得自己的眼眶里有些湿润。
    孩子们总是善于宽容父母,相比之下,家长们可能固执得多。作家华姿曾经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已经是夜里9点多钟了,咪卡(作者的女儿)突然跑到书房里跟我说,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我问为什么,她说罗叶刚刚给她打了一个电话,问作业。我说:“一个问作业的电话有什么高兴的,你们不是经常打电话问作业吗?”
    这时,咪卡就停住了,做了一个幸福的手势,说:“今天可不同。”我说:“有什么不同?难道现在太阳出来了不成?”咪卡就走过来抱住我的肩膀说:“今天我们吵架了,放学的时候都没说话呢,但现在她给我打了电话。”
    我就明白了。我拥抱了咪卡,说:“你们怎么这么棒啊。”咪卡说:“我好高兴啊,她肯定也很高兴吧?”我说:“那当然,她应该比你更高兴呢,因为是她主动的,你又接受了她的主动。虽然你们都没明说,但你们是心有灵犀呀。”咪卡就使劲跳了两下,说:“呵呵,我今天一定能睡个好觉了,我还以为我会睡不着呢。”
    在这个初夏的夜里,窗外风吹叶响,如同清脆的滴水之音,看着眼前这个因宽恕而喜悦的孩子,还有电话那头那个看不见的孩子,我突然就很感恩,感觉心里也有一片清风吹过,也有一阵清脆的滴水之音响起。原来宽恕是一件如此简单的事。而在今晚,宽恕就是她打一个电话,她接一个电话。
    在这件事情上,孩子们总是比我们大人做得更好,就像他们更容易与一只小鸟和一片树叶亲近一样,他们更容易宽恕。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盏宽恕的灯,只是我们不能像一个孩子那样,让它适时放出光来。因为我们常常忘了点亮它,更忘了擦拭它。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盏灯,但我们使它熄火了。而孩子是一个崭新的熠熠闪光的生命,世界还来不及用它的尘埃来蒙蔽这盏灯的光辉呢。
    可见,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学会宽容,过多的计较往往加剧亲子关系的矛盾,而宽容则可以打开亲子关系的大门,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更多的爱。
    那么,父母宽容孩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建议一:宽容孩子的成绩
    曾经听过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妈妈让人肃然起敬。
    第一次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也坐不了。你最好带他上医院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孩子问她:“老师说了些什么?”她告诉儿子:“老师赞扬了你,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第二次,小学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了泪,然而回到家,她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老师说你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赶上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考了21名。”这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上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去得都早。
    第三次,开初中家长会时,妈妈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的名字,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她发现儿子在等她,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考结束后,这位同学被清华大学第一批录取了,儿子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边哭边对跟过来的妈妈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是班里学习最好的那个,但是,第一只有一个,孩子想成为第一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压力也太大了。
    有一次,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家庭教育专家苏杭的女儿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她闷闷不乐,觉得自己的未来似乎前途未卜。这时,作为家庭教育专家的苏杭女士却对女儿说:
    “女儿,将来你当了博士后是我的女儿,你扫马路也是我的女儿。到时候,就让你爸爸用三轮车拉上我,把做好的热菜热饭送上马路。只要人品好,扫马路也能扫出一个光明的世界。”
    听了母亲的话,女儿的脸上放出了光彩。女儿不但走出了情绪的低谷,学习成绩慢慢地提高了,而且在面对其他困难时,也总能够乐观、勇敢地去对待,坚持不断努力。
    孙云晓在他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女儿正在考试期间,我到外地出差去了。一天夜里,我给女儿打电话,问她考试情况。女儿沮丧地说:
    “老爸,你可要有点心理准备呀,我可能有一门课不及格。”
    “是吗?两门课不及格也没关系。你这段已经很努力了,考不好是另有原因,考完了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师帮助分析一下,一定会赶上去的。”
    我平静地说着,女儿似乎也平静了些。其实,我何尝不希望女儿成绩优异?可是如果我严加责备,除了增加女儿的紧张,又有什么益处呢?再说,女儿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我还能怎么怪她?
    是的,只要孩子尽力了,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孩子以后怎样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父母宽容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才会不断努力走向人生的辉煌。
    
    建议二:宽容孩子的失误
    除了学习外,孩子经常会犯错误,做错事。对此,父母一定要以 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可抓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经常以此来揭孩子的伤疤。宽容对待孩子的失误,会让孩子对父母心怀感激,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小时候的齐秦是一个反叛的少年,他喜欢喝酒、打架,经常半夜三更回家。他早已习惯于父亲对自己的惩罚,那就是跪在地上等待父亲的鞭子和训斥。
    有一天半夜,他回家后自觉地跪在地上等待父亲的训斥,但是,年迈的父亲却没有再打他,也没有训斥他,而是淡淡地说:“这么晚了,快去睡吧!”而正是这样一句话,让齐秦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心,觉得愧对于父母。
    从此,他改邪归正,并喜爱上了音乐,走上了正道。
    孙云晓在他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女儿初三年级的一个星期天,提出要去庆贺同学的生日,并在人家那里吃晚饭。说心里话,我不愿意女儿晚上出去,可又体谅她对友情的珍惜,并且答应了人家,一旦爽约是挺难为情的,所以,装作平静的样子同意了。我问女儿她几点回家,她答应晚上8点之前。当时,我家刚迁入新址,我不放心女儿夜归,与她约定晚8点在地铁车站等她。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我准时赶到地铁车站,等候女儿归来。不料,等了一个小时,也不见她的身影。我又担心又气愤: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今后再也不能信她了。我长伸了脖子,冻僵了身子,心里却火烧火燎,她如果出现,依我之烈性,有可能一脚将其踹出去几丈远。
    又过了20分钟,女儿终于出现了。隔着好远,可以听见她急促的喘息声。显然,她是跑着冲出地铁的。
    在那几秒钟之后,我猛然醒悟过来,使劲儿克制住自己的情绪。我平静地问:
    “回来了?”
    “对不起老爸,我回来晚了。”
    女儿一脸愧意,一边走一边解释。原来,那位同学家又远又不靠车站,而女儿去时迟了,人家不让早走,加上归时又找不着车站,又等车又倒车,折腾下来就害苦了我这个老爸。
    我宽容地笑了,说:“没关系,谁都可能碰上意外情况,你回来就行了。”我又与女儿分析,学生过生日,选在中午比晚上好,否则让多少人着急呀?而且黑夜里东奔西走,也不安全,岂不扫兴?女儿听了连连点头,还夸我很理解人。父女俩感情一下贴近了许多。
    印度前总理甘地小时候也是个问题孩子,但是,父亲却对他非常宽容。甘地说:“父亲用他慈爱的眼泪,洗净我污浊的心灵,用爱心代替鞭打,他的眼泪胜过千言万语的训诫,愈加坚定我改过向善的决心。虽然当时我准备接受任何严厉的处罚,如果父亲真的责备我,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而无益于我德行的进展。”
    别林斯基说过:“幼儿的心灵最容易受到各种印象的影响,甚至最轻微印象的影响……常常受到强烈的惩罚而变成粗暴的人,会残忍起来,冷酷起来,不知羞耻,于是连任何惩罚对于他都很快变得无效了。”
    
    建议三:宽容孩子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有时候,孩子知道自己有缺点,但是,由于孩子的认知还不成熟,想要改正缺点往往又身不由己。不明真相的父母往往会呵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种方式往往造成孩子的逆反。如果父母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反而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意志,改正缺点。
    容桂宏在《我的母亲》中写了一件小时候被母亲宽容的事情:
    我的邻居家曾有一株龙眼树,当龙眼成熟时,我就和小伙伴偷爬上去摘龙眼吃。有一次,我没去上学,一个上午都在龙眼树上摘抢争斗。到了放学时间,若无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饭就吃。我的逃学没能瞒过母亲的眼睛——裤子被树枝划破,身上还沾着树叶。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用娓娓的规劝和不动声色的“揭露”令我悔悟。从母亲那慈祥的带有泪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启蒙了,逐渐感到了生命的庄严和可贵。从此,我再也没有骗过母亲,直至长大后走向社会,我都是以诚待人,靠自己的诚实和人格赢得朋友,赢得生活。
    
    建议四:宽容孩子的谎言
    每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都会说谎,一旦孩子出现说谎的时候,父母都会恼羞成怒——孩子不得了了,竟然会说谎了!实际上,这时的孩子,并不是道德出现了问题,父母大可不必如此紧张。
    一般来说,孩子说谎主要是出于几种目的:一是为了避免人家知道真相,好面子;另一种是避免父母知道自己做错事,避免受到惩罚;再一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故意编造一些谎言来炫耀。
    不管是哪一种谎言,父母只需要知道孩子是在说谎,然后不动声色地对待孩子的谎言,尤其是前两种谎言,孩子往往会理解父母的宽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黑龙江省罗北县宝泉岭高级中学李长安曾经写过一篇《谎言不必都戳穿》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一天夜里,我朦朦胧胧地觉得外孙在躁动,便下意识地说:“安心睡觉,别瞎折腾。”只听外孙说:“外公,天咋这么热,我浑身出汗,连裤子也给汗湿了。”
    “什么,出汗?准是又尿床了吧!”我边说,边用脚向他的被窝探去。哟,果然,湿乎乎的一大片。我连忙缩回脚。
    “没有,真的,你看我的裤头也给汗透了。”孩子断然否认。
    我看看表,已是凌晨两点,就叹了口气,无奈地说:“算了,尿就尿了,脱光屁股到我这儿来睡吧。”
    谁知,他还不买账:“你咋不信呢!你看我这泡尿不是憋着呢?”说完,爬下床小跑着钻进了卫生间。
    看着孩子“演戏”,心里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明明是尿了床,却偏偏说是出大汗,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么!
    第二天上午,女儿下夜班进门,见我正用熨斗烫着裤子,熨斗下袅袅升起的热气散发出难闻的怪味,女儿不免愠形于色。我连忙向女儿使了个眼色,故意说:“昨晚好热,你没出大汗么?咱朋朋可是把裤子都汗湿了。”她瞥见正在吃饭的儿子,正襟危坐,一副察言观色的样子。也许是母爱之心实在不忍惊扰爱子的就餐情绪吧,女儿便顺水推舟地说:“谁说不是呢,昨晚的确热哟,弄得我也大汗不止。”
    我偷眼看见外孙,目光炯炯,筷子交叉夹住嘴,最想锁住心底涌起的窃笑?但同时又发现,孩子天真无邪的脸上漾起了不安的羞涩和那一瞬间定格的尴尬。
    自从这次尿床以后,我发现外孙每晚总是注意少吃流质食物,而且总不忘在睡前小解一次。我突然觉得孩子真的长大了。
    如果父母故意揭穿孩子的谎言,孩子就会觉得面子尽失,从而对父母产生抵触心理,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建议五:宽容孩子的缺陷
    如果孩子有缺陷,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孩子。不可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过于鄙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进而产生仇恨父母的心理,恶化亲子关系。
    众所周知的舟舟的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舟舟出生于1978年4月1日。父母给他取名胡一舟,意在希望他像一叶自由的小舟,快乐地去访问人生的每个港口。然而,舟舟还没有满月,竟被查出患有先天愚型病症。
    尽管舟舟是智障,可他的父亲胡厚培还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吃早餐时,胡厚培会给舟舟两块钱,让他自己出去买吃的,但经常是舟舟哭着跑回来。有几次,12岁的舟舟竟然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原来,有的孩子欺负舟舟,还扒光了他身上所有的衣服。胡厚培夫妇伤心极了,但他们还是不愿意把舟舟关在家里,使他失去生活和快乐的权利。
    一天,舟舟的母亲张惠琴路过一家音像店时,发现一群人中不时地传来鼓掌声和喝彩声!她走近一看,原来看似呆板的舟舟正在那儿进行音乐指挥,他的动作竟是如此的洒脱自如!突然,张惠琴心想:自己不能把舟舟培养成大学生,为什么不引导他向音乐指挥方向发展呢?当张惠琴兴奋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时,胡厚培十分赞同!
    于是,张惠琴便从音像店买来《梁祝》、《卡门》、《拉德斯基》等曲子的磁带,随时播放给舟舟。而舟舟无论在哪儿,他一听见音乐常常就挥舞双手指挥起来!
    1999年元旦前夕,中国残联特地邀请舟舟参加残联举办的春节晚会。
    在那次晚会上,舟舟将自己的音乐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钱其琛、吴仪、邓朴方等领导人的好评。邓朴方拥抱着舟舟,深情地说:“一切生命都是伟大的!”
    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话: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他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为之骄傲,因为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引文来源  第34种方法  宽容--教育--人民网
第33种方法nbsp;nbsp;自由--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儿子不能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时长大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作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的人,而有时候适得其反。
——苏联教育家 马卡连柯
    
    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需要充分的自由。自由就好像空气一样,是孩子成长所必要的养料,缺乏自由,孩子就会窒息而死。
    建议一:解放孩子的头脑
    《青年文摘》上登载了一个对父母的测验:“能说出子女的十个优点,那你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能说出五个优点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一个优点都不能说出,那你就该下岗了。”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出色的人,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正考虑过孩子的特长和优点,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将来,过早地为孩子定下发展的方向,硬逼着孩子朝着某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漫画作家蔡志忠小时候和别人在院子里玩,父亲看孩子们玩得高兴,就走到孩子们的面前亲切地问:“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
    一个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做大总统!”另一个说:“我想当警察,警察最神气了,可以管好多人。”可蔡志忠不紧不慢地对父亲说:“我想画招牌。”
    蔡志忠的父亲听了蔡志忠的话,并没有因为儿子胸无大志而不高兴,他只是淡然一笑,让孩子继续玩他们的游戏。
    为人父亲的蔡志忠,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同样受父亲的影响: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还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棵小番茄树,有人告诉它,只要你努力,就可以长大,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像水蜜桃一样好吃。
    小番茄树听了这话,就很卖力地汲取营养,然后做强身健体的运动,然而小番茄树结出的果实仍然是小小的番茄,而且糟糕的是:小番茄树不再以为自己是番茄树,它甚至连成为一棵普通的“番茄树”也不想了。
    其实,孩子只要成为孩子自己,别的并不重要。孩子只要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快乐地做自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父母如果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强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或者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会让孩子迷失自我,更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这实在是不可取之道。父母也不要拿“好孩子”的标准作标尺,在自以为是的心态下,做出“不符合孩子意愿”的行为,那对孩子将是最残酷的。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我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正因为如此,我的个性才得到了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儿童有自己的力量,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心身的发展。”
    
    建议二:解放儿童的双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饭、穿衣,尽管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吃饭会撒得满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齐,但是,孩子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父母不用苛求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过分求全责备。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
    许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非常淘气、顽皮,似乎总是要破坏家里的一切,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烦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
    “淘气是孩子独立修改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淘气、顽皮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
    “对孩子的过分顽皮,父母既不能听之任之,迁就纵容,也不能严厉斥责,拳脚相加。关键是要弄清孩子顽皮的原因。
    “孩子是不会‘无理取闹’的,如果闹起来,总是有他的原因。父母要懂得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他本人有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实际上,淘气、顽皮正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规规矩矩”的。这会让孩子感觉非常难受,从而产生亲子冲突。
    对于淘气、顽皮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引导。幼儿教育专家张宗麟说过:“我们对于孩子喜欢某事应当设法帮助他努力。他爱虫鱼,说不定就是达尔文;他爱玩把戏,说不定就是爱迪生;他爱弄音乐,说不定就是贝多芬;他爱涂颜色,说不定就是密雷。”
    
    建议三:解放儿童的嘴巴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过:“成长中的孩子,表面看来,一切皆在父母的掌握之中,实则不然。孩子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虽然年幼,也是振翅欲飞的鸟,不可能永远躲藏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之下。当你突然有一天被孩子顶嘴时,切莫大惊小怪。”
    我师范毕业后,曾在一家中学当语文老师,并做班主任。
    在我任教期间,我们班级一度是全年级纪律最差的班级,各个任课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学生最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插嘴。学生们喜欢
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说过:“我说算我运气,因为我所创造的舞蹈无非是表现自由,其灵感正是来自童年时代的放纵不羁、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从来没有受到喋喋不休的‘不许这’,‘不许那’的严命制约。在我看来,这么多的‘不许’,恰恰给儿童带来苦难。”
    伊莎多拉?邓肯是现代舞的创始人,是对20世纪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邓肯出生在美国的圣弗朗西斯科,父亲是诗人,母亲是音乐教师。不幸的是,邓肯还在母亲怀里的时候,母亲便和父亲离婚了,4个孩子全由母亲一个人抚养。
    为了养活一家人,母亲不得不整天为生活奔波。而年幼的邓肯也背离了传统,自由地做着她喜欢的事情。
    5岁那年,邓肯被送到学校去上学。一年后,年仅6岁的邓肯就开始教其他小孩学习舞蹈,并获得了一定的收入。10岁那年,邓肯正式在家里开办了舞蹈学校,开始了她的舞蹈教学生涯。从此,邓肯走上了舞蹈之路。
    16岁时,邓肯因为在纽约的剧院演出而成名,她的舞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自然的表演,从此,邓肯拉开了现代舞的序幕。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过:“父母生养子女的目的,不该是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延续,也不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影子。做宽容的父母,就要让孩子的一切只属于他们自己。”
    给孩子自由就要充分地解放孩子。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如下“六大主张”:
    (1)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
    (2)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
    (4)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般的学校解放出来;
    (5) 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
    (6) 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那么,我们怎样给孩子自由呢?
建议一:解放孩子的头脑
    《青年文摘》上登载了一个对父母的测验:“能说出子女的十个优点,那你就是一个优秀的家长;能说出五个优点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一个优点都不能说出,那你就该下岗了。”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出色的人,但是,很少有父母真正考虑过孩子的特长和优点,按孩子的天性来培养孩子。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将来,过早地为孩子定下发展的方向,硬逼着孩子朝着某一专业化的道路发展。
    漫画作家蔡志忠小时候和别人在院子里玩,父亲看孩子们玩得高兴,就走到孩子们的面前亲切地问:“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
    一个孩子说:“我长大了要做大总统!”另一个说:“我想当警察,警察最神气了,可以管好多人。”可蔡志忠不紧不慢地对父亲说:“我想画招牌。”
    蔡志忠的父亲听了蔡志忠的话,并没有因为儿子胸无大志而不高兴,他只是淡然一笑,让孩子继续玩他们的游戏。
    为人父亲的蔡志忠,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同样受父亲的影响:让孩子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还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棵小番茄树,有人告诉它,只要你努力,就可以长大,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像水蜜桃一样好吃。
    小番茄树听了这话,就很卖力地汲取营养,然后做强身健体的运动,然而小番茄树结出的果实仍然是小小的番茄,而且糟糕的是:小番茄树不再以为自己是番茄树,它甚至连成为一棵普通的“番茄树”也不想了。
    其实,孩子只要成为孩子自己,别的并不重要。孩子只要能够健康地成长,能够快乐地做自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父母如果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强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或者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会让孩子迷失自我,更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这实在是不可取之道。父母也不要拿“好孩子”的标准作标尺,在自以为是的心态下,做出“不符合孩子意愿”的行为,那对孩子将是最残酷的。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我从小就不是个听话的孩子,但正因为如此,我的个性才得到了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可能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正如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所说:“儿童有自己的思想,儿童有自己的力量,不让儿童自己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不让儿童去想他所能想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儿童心身的发展。”
    
    建议二:解放儿童的双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有很大的潜力,就像植物一样能够自长,教育者只需要给他们提供环境和条件。她提出教育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一旦孩子能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那么,深藏在孩子内部的各种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比如,自己吃饭、穿衣,尽管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吃饭会撒得满桌都是,穿衣不是穿反就是扣子扣不齐,但是,孩子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父母不用苛求年幼的孩子,也不要对孩子过分求全责备。孩子只要愿意做,我们就鼓励他。
    许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非常淘气、顽皮,似乎总是要破坏家里的一切,这让许多父母非常烦恼。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
    “淘气是孩子独立修改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顽皮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淘气、顽皮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
    “对孩子的过分顽皮,父母既不能听之任之,迁就纵容,也不能严厉斥责,拳脚相加。关键是要弄清孩子顽皮的原因。
    “孩子是不会‘无理取闹’的,如果闹起来,总是有他的原因。父母要懂得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使他本人有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实际上,淘气、顽皮正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双手,让孩子“规规矩矩”的。这会让孩子感觉非常难受,从而产生亲子冲突。
    对于淘气、顽皮的孩子,父母要善于引导。幼儿教育专家张宗麟说过:“我们对于孩子喜欢某事应当设法帮助他努力。他爱虫鱼,说不定就是达尔文;他爱玩把戏,说不定就是爱迪生;他爱弄音乐,说不定就是贝多芬;他爱涂颜色,说不定就是密雷。”
    
    建议三:解放儿童的嘴巴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说过:“成长中的孩子,表面看来,一切皆在父母的掌握之中,实则不然。孩子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虽然年幼,也是振翅欲飞的鸟,不可能永远躲藏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之下。当你突然有一天被孩子顶嘴时,切莫大惊小怪。”
    我师范毕业后,曾在一家中学当语文老师,并做班主任。
    在我任教期间,我们班级一度是全年级纪律最差的班级,各个任课老师反映,我们班的学生最爱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插嘴。学生们喜欢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提各种问题,有时候经常把老师们问住。但是,我认为,学生插嘴只要引导得好,对于学生的思维是有帮助的,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比较融洽。
    有一次,我要去家访,班上的文娱委员张洁自告奋勇给我带路。一路上,张洁的话特别多,真是一个活泼的女孩。
    突然,张洁对我说:“崔老师,我们大家都觉得你好‘漂漂’。”
    我愣了一下:“好‘漂漂’,你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
    张洁哈哈大笑起来:“崔老师,你落伍了!好‘漂漂’都不懂。”
    我也哈哈大笑起来,刚从大学出来,我怎么在这些孩子面前就落伍了呢?于是,我“不耻下问”:“你能告诉老师,好‘漂漂’是什么意思吗?”
    “好吧,看在崔老师对我比较好的份上,我就告诉你吧!”张洁的眼睛一眨一眨地说,“我们同学喜欢把一些词语简化一下来形容人,比如,好怕怕,好酷酷。好‘漂漂’就是好‘漂亮’。”
    “哈哈,有意思,看来我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我大笑起来,“可是,以前都没人觉得我好‘漂漂’呀?”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在我们同学眼里,你是最‘阳光’的老师,因为你‘阳光’,所以才‘漂漂’。”张洁解释道。
    “阳光?我又不是太阳!”我有点疑惑。
    “哈哈,崔老师,你太可爱了,这就是‘阳光’呀!”张洁说得有板有眼的,我倒有点吃惊了,看来,现在的学生真不简单,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还挺有哲学的。
    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不需要自己去维持长者的架子,其实孩子们知道应该尊重长者,但是,如果你故意端起一副长者的架子,自以为是地训导孩子们,孩子反而会觉得你是老古板,无法沟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让女儿到市场上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方便包准备出门,母亲看见了,叫住女儿:“你应该推一辆小推车去,回来推着米就行了。”
    女儿说:“我拿两个方便包,手提十斤米就提回来了,用得着推车吗?”
    母亲却坚持说:“还是推车方便!”
    其实母女两个没必要争论,母亲的说法是对的,可女儿就喜欢用手提。如果提着吃力费劲的话,那么下次父母不用提醒,孩子也会想办法的。这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生活中积累经验。
    一般来说,在民主自由气氛浓厚的家庭,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可以随时发表对事情的各种看法。在这样良好气氛的家庭里,孩子很容易养成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
    
    建议四:解放儿童的空间
    小奇刚上小学一年级,妈妈就给他准备好了自己的房间,说是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可是,小奇从学校刚回到家中,妈妈就开始管束小奇: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玩玩具,要先把作业做好,然后再做妈妈给他买的课外练习。
    小奇虽然不满意,可还是坐在自己的小桌前,磨磨蹭蹭地开始写作业。妈妈不放心,过10分钟就进来检查小奇做作业的进度,小奇虽然很反感妈妈的做法,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在孩子很小时,有的父母就会划分出一个孩子的房间,而且在孩子的房间里,配上最豪华的照明设备,让孩子在这里安心地游戏,安心地做作业。可是父母是否会想到,孩子需要的不仅是单纯的独立房间,更要有属于自己的、确保完全自由的遐想空间呢?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可以自由活动的小房间或者小角落,在这个属于孩子的空间里,让孩子自己来建设,包括选择书桌、书柜、玩具、图书、装饰品及各种学习用品等。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养几条小金鱼,养几盆花,等等。只要孩子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小天地,他就觉得自己是自己的小主人。
    进孩子的房间时,父母要养成敲门的习惯,这样问:“孩子,妈妈可以进来吗?”同时,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人隐私,想看孩子的日记本时,应该主动问:“妈妈可以看看吗?”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也要坦然面对,说:“没关系,妈妈只是关心你,如果你不愿意,妈妈就不看,妈妈只希望你能够把心里话告诉妈妈。”
    
    建议五:解放儿童的时间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你们那种最大限度的过问,会使孩子不能长大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时长大成为一个毫无主见的人,既不能作出任何的决定,又不能做任何的冒险和勇敢行为的人,而有时候适得其反。他服从,在某种程度上服从你们的压力,然而,奔腾着的、要求出路的力量有时爆发起来,结果演成家庭的乱事。‘本来是一个好孩子,结果却成了这么一副样子。’”
    孩子虽小,父母也应该给孩子一些独立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在这些时间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是玩耍,还是睡觉,是看书,还是发呆。孩子只有拥有自己的时间,才能够满足他自我发展的需要,才会对父母的教育表示满意。
    有一位明智的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每天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时玩,有时读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有时则画画。当然有时可能是忙来忙去,什么也没干成,但孩子逐渐地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计划。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
    
    建议六:给予民主的生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千万别剥夺孩子的自由,只有在自由中,孩子才能产生许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只要孩子长久地获得足够的尊重,那么对他而言,自由是快乐的自由,纪律是快乐的纪律,因而纪律也成了一种自由。”
    一般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良师、顾问,但不是指挥者、操纵者。对于孩子的行为,父母应该以建议的方式引导,而不能经常性地命令、控制。多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好方法。比如,当孩子有同学、朋友来玩时,父母一般不要偷听孩子们的谈话,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也可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玩,父母外出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但是,要求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谈谈活动的情况,以便父母及时了解情况,也促进了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
    平时,孩子若想和同学、朋友搞什么活动,只要不是太出格的,父母最好都支持孩子,可以适当有所限制,但不能拒绝孩子参加。比如,当孩子说想在周末和同学出去野营时,父母应该说:“爸爸妈妈支持你的活动,但是你要告诉爸爸妈妈到哪里,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多半是会和父母讲具体情况的。因为,父母放手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愿意和父母交流。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说过:“我觉得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受,你只要稍加引导,就一定会产生奇异的效果。当然,这种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的。”





引文来源  第33种方法  自由--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