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第29种沟通方法 尊重

13年前 [12-27 23:11 周一]
第29种方法  尊重
第29种方法nbsp;nbsp;尊重--教育--人民网 - 悠雁(THINKER) - 悠雁的博客
 
 

  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人。在家里,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日本作家 池田大作
    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应该首先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 老卡尔?威特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说过:“本来亲子关系有如胶着的战争状态。其中一方攻打,另一方就反击;一方撤退,另一方则又进攻。纵然这是无意识的,但孩子多能敏锐观察到父母的心理,有时威胁,有时撒娇,假如父母的作战态度略微松懈,孩子就会立刻占上风。基于上述理由,父母必须有心理作战的准备,就是视孩子有独立的个性,由此考虑孩子的心理。”而希望获得尊重就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孩子也是如此。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首先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一条恒久不变的做人法则。对于父母来说,想要得到孩子的尊重,首先也要尊重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和成就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尊重孩子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组织的一种倡议。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在《童年宪章》中指出:
    所有的儿童都不应该受成人剥削,他们的心、脑和身体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不能分割。
    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在安全并有激励性的环境里游玩、成长和学习,不受伤害和烦恼。
    所有的儿童都享有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使他们的头脑、身体和情感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尊重孩子,按照《儿童权利公约》所说,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一个孩子得到大人的尊重,长大后他也就懂得应该如何去尊重他人。
    作家彭见明写道:“她(作者的女儿)从小就受到尊重,这样她同时很小就学会了尊重别人,这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从小不能受到家庭尊重的孩子长大了一般不懂得尊重他人,一个从小精神压力太大的孩子长大了难免性情乖张怪僻,这样的案例似乎也可信手拈来。”
    父母应该怎样尊重孩子呢?
    
    建议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日本池田大作说过:“即使是孩子,也有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决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育。”
    作家梁晓声曾经几次写过自己的儿子,但是,儿子却不太愿意父亲总是写他。有一次,梁晓声又要写儿子了,却被儿子瞟到了题目,儿子嘲讽地说:“爸,你真是天才。从我这么一个平庸的儿子身上,你竟能发现那么多可写的素材!”
    梁晓声说:“儿子,向你保证,这是最后一次。”
    儿子说:“别保证。用不着保证。你发誓我都不会相信!说相声的常拿自己的‘二大爷’逗哏,你跟相声演员犯的是同一种职业病。我充分理解!”
    梁晓声说:“好儿子,谢谢。”
    儿子说:“不用谢。因为我也开始写你了。而且已经公开发表了一篇。”
    梁晓声一惊,忙问:“发在哪儿了?”
儿子说:“发在班级墙报上了。”
    梁晓声这才稍稍心定,然后,他又严肃地问:“都写了我些什么?为什么不先让我过过目?”
    儿子说:“你写我,也没先征得我的同意呀!咱俩彼此彼此。”
    梁晓声一时很窘,无话可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自尊意识在4至6岁就形成了,此时,他们已经能够分辨出“好的我”和“不好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分辨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父母如果还是把孩子当成襁褓中的婴儿,认为孩子就得听自己的,显然这是错误的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
    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学员卡拉巴林。
    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要卡拉巴林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
    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
    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人道的接触。”
    从监狱回来的路上,马卡连柯和卡拉巴林并肩而行,同时跟他谈话,但是,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有关他过去的事。
    有一次,卡拉巴林询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
    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我知道你这个人跟我一样的诚实。”
    马卡连柯还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员深受感动。后来,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得力助手和继承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
    
    建议二:尊重孩子的意见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意见,如果父母以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孩子就会觉得非常沮丧,从而变得不爱说话。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他们住在纽约美丽的哈德逊河谷的海德庄园里。小时候的富兰克林与外界没什么接触,但是,他却在庄园里玩得很开心。他的妈妈萨拉说:“我相信我从未见过一个像他那样看上去总是玩得很开心的小男孩……”
    幼年的富兰克林非常幸运,妈妈总是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妈妈只是给富兰克林提些建议,她完全尊重富兰克林自己的意见。这不仅促进了富兰克林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富兰克林从小就非常有主见。
    母亲萨拉在富兰克林出世后不久就开始记日志,20年来从未停止。
    在日志上,萨拉记录了富兰克林2岁半时的一件事情:
    “有一天,一家人围在餐桌边吃饭。调皮的富兰克林把盛牛奶的玻璃杯边沿咬掉了一大块,我立即将他推出餐厅,从他嘴里掏出碎玻璃片,并严厉地教训了他一通。
    当我觉得他已经认错了才让他回到餐桌上来。可是一会儿,他又拿起刚换上来的高脚玻璃杯,闪着调皮的目光假装再去咬它。‘富兰克林!你的顺从哪里去了?’富兰克林庄严地答道:‘我的顺从已经上楼去了。’”
    萨拉经常自豪地对周围的人说:“我的儿子是德拉诺家族的人,根本不是罗斯福家族的人。”
    幼年的富兰克林长着碧蓝的大眼睛,鼻梁挺拔端正,一头金色的卷发,显得英俊、神气,很招人喜爱。妈妈很喜欢富兰克林这头漂亮的卷发,并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年幼的富兰克林。但是,妈妈为他选择的衣服,富兰克林却并不喜欢。
    有一次,妈妈想给富兰克林穿绉边的套装,富兰克林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不满。
    还有一次,妈妈想说服富兰克林穿苏格兰短裙,富兰克林又拒绝了妈妈的好意。最后,富兰克林和妈妈一致同意穿水手服。
    关于这段故事,萨拉在她的《我的儿子富兰克林》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做妈妈的对于衣饰的品味虽然高雅,可是我们执拗的儿女却并不喜爱。”可敬的是,富兰克林的妈妈并没有强迫孩子听从自己的意见,而是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萨拉是这样解释的:“我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来反对他的喜好,或者按我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事实上,富兰克林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自主权。在5岁的时候,富兰克林忧郁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不快乐,因为我并不自由。”萨拉想是不是对孩子太严格了,导致孩子反抗妈妈对他的管制。于是,萨拉决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
    第二天,萨拉就开始这样做了,她对儿子的日常生活不作规定,让富兰克林自由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富兰克林似乎很高兴,并开始了他的自由生活。结果,富兰克林发现,受人忽视的自由其实一点都不好玩,后来,他又开始了让妈妈安排日常的生活。
    事后,萨拉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的:“他对我们置之不理,以此证明他对自由的渴望。那天晚上,他成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脏小孩,累得拖着脚回了家。我们也不问他去了哪里或是干了什么。第二天,他自愿地按平时的日程作息,并且觉得心满意足。”
    正是因为萨拉尊重富兰克林的意见,才使这场母子之间的战争没有爆发,这无疑是萨拉教育的成功之处。
    后来,渐渐长大的富兰克林想把自己的卷发剪掉,尽管萨拉非常喜欢儿子的卷发,但是她还是同意了富兰克林的请求,把他的卷发剪掉了。萨拉说:“我们想培养他具有独立精神与责任感,而波浪似的卷发确实与这些品质不配。”萨拉非常理解儿子的心情,帮助儿子实现了走向成熟的一步。但是,萨拉保留了儿子的几缕卷发,并把它们与富兰克林幼年时期的其他纪念品放在一起珍藏着。
    富兰克林的母亲知道怎样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富兰克林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我说的话没错,你得听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认为……你觉得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事件,妈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平等的地位。
    
    建议三:尊重孩子的兴趣
    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不要在孩子不感兴趣,还没有能力理解的时候,让他做任何不感兴趣的事情。”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我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小时经常受到父亲的责骂。
    祖冲之的父亲祖朔之是一位小官员,他望子成龙心切,总是希望祖冲之出人头地。祖冲之不到9岁,父亲就逼迫祖冲之去背诵深奥难懂的《论语》。两个月过去了,祖冲之只能背诵十多行,父亲气得把书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骂道:“你真是一个大笨蛋啊!”
    几天后,父亲又把祖冲之叫来,对他说:“你要用心读经书,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不然,就没有出息。现在,我再教你,你再不努力,就决不饶你。”
    但是,祖冲之却非常不喜欢读经书。他对父亲说:“这经书我是说什么也不读了。”
    父亲听了祖冲之的话,气得伸手打了他两巴掌。祖冲之就大哭起来。
    这时,祖冲之的祖父来了,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对祖冲之的父亲说:“如果祖家真是出了笨蛋,你狠狠打他一顿,就会变聪明吗?孩子是打不聪明的,只会越打越笨。”接着,祖父批评祖冲之的父亲:“经常打孩子,不仅不能起到任何好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孩子变得粗野无礼。”
    祖朔之无奈地说:“我也是为他好啊!他不读经书,这样下去,有什么出息?”
    “经书读得多就有出息,读得少就没有出息?我看不一定吧。有人满肚子经书,只会之乎者也,却什么事也不会做!”祖冲之的祖父批评说。
“他不读经书怎么办?”
“不能硬赶鸭子上架。他读经书笨,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呢。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
    听了祖冲之祖父的话,祖朔之同意不再把祖冲之关在书房里念书,还让祖冲之跟着祖父到建筑工地上去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祖冲之不用再读经书了,他感到非常高兴。
    有一次,祖冲之问祖父:“为什么每月十五的月亮一定会圆呢?”祖父说:“月亮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所以有缺有圆!”
    看到孙子对天文感兴趣,祖父对祖冲之说:“孩子,看来你对经书不感兴趣,对天文却是用心钻研,正好,咱们家里的天文历法书多得很,我找几本你先看一看,不懂的地方就问我。”
    就这样,祖冲之的天文兴趣被祖父发现了,父亲祖朔之也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从此,父亲不教祖冲之学习经书,祖冲之对天文历法越来越有兴趣。后来,成为一名科学家。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 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教子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傅雷先生认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正是基于这种认为,傅雷在儿子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寻找儿子天赋的闪光点。
    傅雷一开始让傅聪学美术,但是,傅聪对美术似乎兴趣不大,学画时总是心不在焉,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欢美术的情形。傅雷感觉到让儿子学美术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次偶然的机会,傅雷发现儿子喜欢音乐,在音乐上,儿子表现出了极强的兴趣,他总是静静地聆听音乐,有时候还作沉思状。傅雷马上意识到,儿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于是,他决定让儿子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结果,傅聪在音乐上的表现确实出类拔萃。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你以为使孩子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决不是孩子真正喜欢或不喜欢的。”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不可凭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判断孩子的兴趣。
    
    建议四:尊重孩子的决定
    许多父母总是喜欢替孩子作决定,孩子上什么学校,父母选;孩子报什么专业,父母选;甚至孩子找什么样的异性朋友,也得由父母来把关。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决定他自己的事情,他就会备感沮丧,他会非常仇恨父母剥夺自己作决定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必然是充满火药味的。
    让我们来看看明智的父母是怎样做的:
    教育家孙云晓在他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
    2000年的某一天晚上,我正在看电视新闻,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来北京了,明天计划参观国贸的一家网吧,邀请你女儿参加这次活动。
    我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不料,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
    “奥尔布莱特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去!”
    我有些不悦。心想: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机会,怎么能如此轻易放弃?但我意识到了,这是孩子的权利,应当尊重孩子的选择。于是,我平淡地说:“随你便,这是你的权利,去不去答复人家就行了。”
    见我毫无强迫之意,又专心看电视,女儿又转头来了,探询地问道:
    “老爸,你说我去好还是不去好?后天我要考物理了。”
    我很客观地回答:
    “奥尔布莱特的确没什么了不起,但毕竟是国际少有的女政治家,你与这样的风云人物接触一下,增加一些阅历比考物理重要。况且,顶多几小时的事,也算休息,你不是很喜欢上网吗?”
    女儿似乎有所悟,点了点头说:“5分钟后我作决定!”
    女儿趴在沙发上盘算了5分钟,郑重其事地宣布了她去的决定。
    ……事后,女儿庆幸自己来对了,说:
    “我在日本时见过小渊惠三首相,这次又见到了美国国务卿,开开眼界比读书重要。”
    另一个例子来自作家聂鑫森。
    聂鑫森的儿子曾经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新闻专业,后来,儿子想放弃新闻专业,学习中文,对此,聂鑫森非常开明,他尊重儿子的决定。
    他是这样记录这件事情的。
    2001年冬,我去北京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大会,住在奥林匹克饭店,离儿子读书的地方不算太远。儿子到饭店来看过我几次,有一次是和外甥许卓仁、侄女易慧一起来的。我们一起吃饭,喝啤酒,儿子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在我将离京返湘的前一天,儿子来为我送行。与我同住一室的何立伟上街去了,宿舍里就我们父子俩。
    儿子很久很久都没有说话。
    我耐心地等待着。
    终于,儿子下定了决心,说:“爸爸,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
    我说:“你说吧。”
    “我不想在北京读书了。”
    我大吃一惊,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了,温和地问:“为什么呢?”
    “爸,我想学中文,新闻课程……可学的东西不多,真的。我想重新参加明年的高考,然后好好地读几年书,打牢基础。”
    “可北京的时光就白费了。”
    “不,没有白费,我认识了不少人,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我想,对于写作是有用的。”
    我又一次点了点头。我觉得儿子的决定不是草率的,他能下这样的决心,从心底里说我是欣赏的。“好。离高考还有几个月,你就拼此一搏吧。”
    儿子灿烂地笑了。
    这年寒假,儿子把所有的行李都带回来了,然后进入一个高考强训班,开始了他人生的一场真正拼搏。
    几个月过去了,儿子信心满怀地又一次参加了高考,最终被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录取。
可见,父母越是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越喜欢与父母商量自己的决定,并努力去做,父母不用再三的唠叨与督促,亲子关系自然比较和谐。
    
    建议五:尊重孩子的情感
    许多父母总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表演节目或者展示特长,殊不知,这种做法往往会伤害孩子的情感。有些父母会认为,小孩子有什么情感。实际上,孩子虽小,但他也有自己的情感。他们不愿意被父母操纵,不愿意成为父母取悦他人的工具。
    陈晖在她的著作《享受成长》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毛毛正玩着他最喜爱的折纸游戏。他一会儿折个小纸帽,一会儿折个小纸船,玩得可开心呢!敲门声传来,毛毛赶紧跑过去开门。
    “叔叔好!”毛毛挺有礼貌地向来客打了个招呼。
    “是毛毛呀,你舅舅在吗?”来的客人是舅舅的同学。
    “在!”毛毛点点头说,“舅舅,你同学来了。”
    “哦,是小A。”舅舅应声从房里走了出来。
    “毛毛现在下围棋可厉害了,前不久他的名字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舅舅最近常向别人这样夸毛毛,今天,他又夸上了。
    “哦,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客人挺感兴趣。
    “是呀,他参加中央电视台《纹枰论道》栏目的有奖征答活动,竟然榜上有名,还收到了中央电视台寄来的奖品。”舅舅介绍道。
    “什么奖品?”
    “一张学围棋的光盘。”舅舅回答道,“跟他下一盘怎么样?”
    “行啊,他常跟你们同学下,你们好几个同学都没下赢他呢!”我也在一旁帮腔,毛毛的棋艺让我感到自豪。
    “是吗?他几岁了?”看着点点大的毛毛,客人问道。
    “7岁!”我有些得意地说。
    “才7岁呀,就这么厉害。我和毛毛下一盘!”
    “毛毛,来,和这位叔叔下盘围棋。”我高兴地叫道。
    咦,这孩子怎么就不见了?准是在卫生间里把刚折的小纸船放在水里玩呢。
    “我不!我要玩!”毛毛在卫生间里应道。
    他不乐意呢!
    “你不是挺爱下围棋的吗?来,别玩了,去跟那位叔叔下一盘。叔叔说你好厉害呢!”我走进卫生间,哄着毛毛。
    “哼,你们就晓得让我下!”毛毛嘟哝着。
    我要他下?!毛毛的话让我心里一震。下棋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应该是孩子自己要下才开心呀!毛毛以前可是非常爱下棋的,他曾把自己关在房里摆棋谱,一摆就是两个小时,连饭都不吃呢!可现在毛毛下围棋变味了,最近几乎家里凡是有客人来,我们就向别人介绍毛毛的棋艺。凡是会下围棋的客人我都建议人家和毛毛下围棋,而客人们也很有兴趣和儿子下。就这样变成了妈妈要他下,而不是他自己要下,如此一来,孩子下围棋还能有什么乐趣呢?孩子能不反感吗?我这样做本是想促进毛毛的棋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反而对下围棋厌倦了。而深究原因,我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把孩子当做炫耀的工具吗?我考虑了孩子的感受吗?想到这里,我搂过孩子说:“好了,不下!不下!是妈妈不好,不该逼着毛毛下围棋。”
    “妈妈真好!”毛毛高兴地冲着我笑了。
    看着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我的心里也充满了阳光。
    现在,围棋依然是毛毛的业余爱好,就像毛毛喜爱打篮球和看美国大片一样。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得到孩子同意后,孩子做起来才会比较带劲。如果父母强迫孩子,结果就会使孩子产生讨厌父母的心理,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
    
    建议六:尊重孩子的隐私
    有一幅漫画,由四个画面和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你翻看了孩子的书包”;第二句是“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记”;第三句是“你拉开了孩子的抽屉”;第四句是“你锁住了孩子的心,请尊重孩子的隐私权”!
    这组漫画刻画了众多的父母形象。面对父母的举动,孩子们也正在想尽各种方法来对付,许多孩子甚至向“知心姐姐”咨询:“妈妈爸爸老偷看我的日记或私拆同学给我的信,我十分气愤,怎么办才好?”
    作为家庭教育的专家,“知心姐姐”知道这也是父母关心孩子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她告诉孩子们,如果父母们偷看你们的日记,你们就在日记本的第一页写上:“偷看别人的日记是不道德的行为。”然后把这一页打开,放在桌上。这样一来,爸爸妈妈以后就不会再看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里,我们却成了“不道德”的人!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里,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信息、情感都逐渐丰富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自尊意识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扉也渐渐关闭起来。然而,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在长大,忽略了孩子也会有自己的秘密,总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尽情进入孩子的世界、随意闯入孩子的“隐私”,甚至采取粗暴干涉的强制手段,拆信、监听、悄悄查看日记等。
    如果父母为了了解孩子而去偷看孩子的隐私,这往往会得不偿失。
    一位名叫微微的初三学生习惯记日记。有一天,母亲偷看了她的日记并责怪了她,于是,她服下了安眠药和鼠药后,离开了这个世界。
    微微的班主任孙老师说:“微微在学校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平时不爱讲话,学习成绩很好,这次她出事让我很意外。”
    孙老师说,出事前一天上午,微微曾经找过她,而且说了一些很不着边际的话,大概意思是说,她没有犯错误,更没有像家人想的那样和男同学有什么关系。后来,孙老师从其他同学那里了解到,与微微同班的一个男同学很想追求她,但被她拒绝了。接下来的日子,这个男同学天天在学校门口等着她,微微总是躲得远远的。而这种情况被微微的母亲察觉到了,同时,她看到女儿经常把自己关起来,神神秘秘地写东西。于是,母亲偷偷地打开了女儿的抽屉,翻开了女儿的日记本,并得知了女儿与一个男孩的事情。当天傍晚,微微放学回来后,母亲就严肃地批评了她,还不许女儿做任何辩解。
    当女儿离开人世后,这位妈妈只会说:“妈只想知道你在想什么,才看了你的日记。”
    事实证明,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孩子会因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而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起来,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这样,父母想了解孩子就变得更加困难,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就被父母破坏了。
    刘佳上五年级了,她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一天,她正在房间里写日记,听到有人敲门,“是谁?”
    “是妈妈,我可以进来吗?”“请进!”刘佳一边答应,一边把日记本合起来。
    原来妈妈是给他送牛奶来了。“又在写日记啊?”妈妈问道。
    “是啊,你可不能偷看哦!”刘佳娇嗔地“警告”妈妈。
    “好,妈妈不看。其实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不光要写日记,还要拿个小锁把日记锁住,生怕别人偷看了我的日记。”妈妈一边抚摸着刘佳的头发,一边说道。
    “那有人偷看过你的日记吗?”刘佳好奇地问妈妈。
    “没有,他们看我日记上有锁,就知道我不希望他们看我的日记,也就不看了。想想那时候挺好玩的,一把小锁,仿佛锁住了自己的快乐,呵呵。”妈妈笑着对刘佳说。
    “我的日记里也有好多快乐。”刘佳对妈妈说。
    “我知道,其实妈妈很希望能分享你的快乐,也包括忧愁,不过妈妈会尊重你的意愿,不会偷看你的日记的!”妈妈真诚地说。
    “既然妈妈这么说,我倒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我的日记了。”
    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希望保留一些自己的秘密,不让父母知道的秘密,这实际上是非常正常的,每一个成人都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当这种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时,父母就会认为孩子有点不正常,认为孩子就应该向自己敞开心扉,不能有任何秘密。而这种思想必然与孩子们的想法产生冲突。因此,许多孩子喜欢拥有一个带锁的抽屉或者带锁的日记本,他们像防贼一样防着父母,这难道不是做父母的一种悲哀吗?
    明智的父母应该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随意拆开孩子的信件,当收到孩子的信件时,一定要原封不动地交给孩子,如果孩子把信件藏起来了,父母也不用想得太多;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让孩子保留自己心里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要监听孩子与伙伴之间的谈话,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独立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事件;不要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如果孩子在房间里面,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之前一定要敲敲门,得到孩子的同意后再进入;当孩子不愿意告诉父母的时候,不要刨根问底,强迫孩子说出来。
    如果父母这样做,孩子反而会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作为回报,他会自觉地向父母敞开心扉,与父母进行思想沟通。







引文来源  第29种方法  尊重--教育--人民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