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化解家校矛盾与冲突

13年前 [12-26 21:07 周日]
案例一

  性别:男 年级:初三 案例来源:家长电话咨询

  母亲在工厂上班。 孩子自尊心强,很聪明,也很固执。因为是单传,从小就宠着孩子。孩子一直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四中老师来家访过,还经常来电话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孩子却上网玩游戏。家长说孩子原学校的老师讲话不注意方式、方法,就把孩子转到身边的学校了。

  孩子对自己的状态也不满意。


  
案例二

  性别:女 年级:四年级 案例来源:家长论坛求助

  我的孩子在上小学四年级,她从上学以来,成绩一直不是太差。我的孩子在上三年级的时候,因为学校的一些特殊情况,调了班,现在的班主任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教师,开始以为,年纪大的老师在教学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耐心会多一些。可是,事实上,孩子却一点都不喜欢她现在的老师,认为老师太絮烦,只会让不停的学习,甚至有时连体育课都不让上了,认为上体育课是不务正事。而作为家长的我,想和老师沟通,却不知该怎样做才是对?我用过一些办法可都不见成效,我也受到了老师的指责 ,而我的孩子甚至在新学期刚刚开始的这几天里就变得厌学,甚至说出了,活着太累的话,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我开始感到作为家长的我应该反思了,可老师是不是也该想想作为老师的您都作了一些什么呢?

  寒假里我没有依老师的计划,让孩子把第八册数学,语文都先学一遍,因为我发现孩子在外面事先补习之后,再回到课堂上听课时,就会认为自己因为学过而变得不认真听讲,可我这种做法却做错了,因为没有事先补习,在课堂上听课时就要比那些先学过的同学慢,老师指责孩子没有预先学习,所以跟不上,让孩子回家不停的做题,不停的讲,不停的自学.我不明白,自学就都会了的话,那还要上学做什么?那岂不都要自学成材了吗?再者,学生遇到不会的题不可以对老师提出来吗?

  老师说我在外面给孩子找的补习班都是骗人的,她介绍的才是真正好的.我没有让孩子去也会得罪老师.作为家长的我,该怎么办啊?不都说提倡教师的素质吗?

  孩子老师也许上了年纪或是到了更年期?总是从她的嘴里说出一些不该是为人师表能说出的话,总是刺激学生,指责孩子是差生,说孩子学的不好就是原来老师教的不好,没有打好基础,她教的学生就不会这样,可事实上,班里有好多比我孩子学习差的学生啊,那些学生不就是她教出来的吗?老师不是家庭妇女,可是我遇到的这位老师却让我好迷惑?让孩子当班干,是因为孩子给她打水,取中午饭?有这么鼓励孩子的吗?不打水,不取饭时就会说:你不干这些,那么多人我为什么让你当“二道杠”?这是该出自老师之口吗?孩子生病作业没有全部写完,老师会说:“你这是因为不想学习,写作业才装病的。”老师自己没有孩子吗?你的孩子是孩子,我的就不是吗?

  我会听到孩子说:“妈妈,要是没有我,你就不会跟我着急上火了,老师也不会总说你了,活着为什么那么累呢?”听着孩子这么说,我好害怕,我该怎么做?


  
案例三

   性别:女 年级:高一 案例来源:电子邮件咨询

  何女士来信说:我的女儿原先在市一中上学,由于她和老师的关系不和。强烈要求转学,我便又给她转到市六中,但她又说讨厌学校老师。平时,她学习不刻苦,做事半途而废。我想和她沟通,她总是躲避,该怎么办?

  在家庭教育丛书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告诉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在培养教师的教育学课程中,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怎样教育孩子。孩子是社会的一分子,却是父母的唯一。尽管家长不是孩子的老师,老师也不是孩子的家长,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责任,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成为能独立生存、服务社会、快乐向上 、健全发展的一代。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原则,也就是希望作为孩子的父亲与母亲、孩子的祖辈与父辈之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形成合力。否则,就会造成大家都出于对孩子的爱而造成对孩子的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无论这一悲剧给我们以怎样惨痛的教训,但它还在频频上演。所以我们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

  “家庭教育”是事业。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所有的职业你都可以辞掉,只要你愿意。惟独“父母”,无论你愿意与否,作为孩子的父母,你与孩子的关系在自然的意义上将无法改变。正是这强大的自然力量,敦促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也正因如此,当孩子的发展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时,我们才会无比的焦急、忧虑、愤怒、悲伤,这一切的一切,皆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

  孩子生活在父母之间,生活在由父辈与祖辈共同组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作为学生,他开始生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所以,成功的培养下一代,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更需要家庭与学校形成强大合力。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矛盾会导致这个合力为零甚至为负值,这是我们的过错,也可以叫“罪过”。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有责任努力使这个合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是孩子一生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导致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矛盾的原因会很多。一定是既有老师的责任,又有家长的原因。在这里,我们重点是与家长朋友探讨如何主动解决这些矛盾,积极与学校教师配合,帮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如案例一:家长只看到:“孩子自尊心强,很聪明,也很固执。” 不明白:“因为是单传,从小就宠着孩子。孩子一直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实际上就是从小缺少“家有家规”的教育。孩子的固执是怎么形成的?他的“自尊心强”是否包含过分的自我中心倾向?

  而“自我中心”、“固执”恰恰是许多独生子女的明显弱点。这些弱点,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忍让,甚至迁就。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就会遇到麻烦。如果老师也忍让、迁就,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就会影响集体的规矩。

  因此,有经验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把“家有家规”与未来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联系起来。让孩子从小有一种“规矩意识”,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规范”。

  家长与学校的矛盾,常常是家、校两个环境“规矩”的不同引起的。家长一般希望迁就个体,老师一般希望迁就群体。老师对于不符群体要求的孩子,常常是批评、责备过多,这就容易使孩子离心,厌烦。我们不能否定老师是有责任的。但是,家长必须思考这对矛盾的起因,看看自身应该怎么办。

  家长怪原学校的老师讲话不讲方式、方法,就把孩子转到身边的学校了。一般情况下,不宜轻易的转学,最好哪里发生的问题,在哪里解决,除非有重大的障碍。

  家长只强调老师的行为,不想想自己的做法,不利于矛盾的化解。家长为什么不能与老师沟通沟通?就是老师讲话没有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在认识自己问题的同时,认识老师存在的问题。就此教会孩子宽以待人。家长因为老师的原因给孩子转学了,你就给孩子一个错误的信息:那里的老师不好,所以表现不好、学不好。我的爸爸妈妈不会怪我,他们一定能给我想办法躲开这个老师。接下来,孩子从内心不在敬畏老师。换了学校、换了老师以后,再出现以往类似的问题怎么办?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受不了严格的约束。无原则的“迁就”,受害的往往是被迁就的人。

  更严重的问题是,孩子已经不能忍受学习、思考的辛苦,他选择的是网上游戏,寻求刺激、躲避矛盾。然而,孩子也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可由于管不住自己,因而对自己的状态也不满意。

  我们建议家长,认真反思自家的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看一看孩子身上的毛病,哪些是由于家长的教育不当造成的?然后,与孩子长谈,既检查自己,又提高孩子的认识。特别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从孩子的想法中,找出积极的因素。另外,与老师虚心的沟通,听听老师的想法,并且与老师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措施。最好“三方”一起平等的讨论。家长、孩子以对老师的真诚“尊重”,赢得老师的耐心的教育。

  案例二中的家长反映的情况使我们感到,似乎问题都出在处于“更年期”的教师身上。有这么多缺点的教师,怎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我们不妨设问一下 ,这个班上有多少发展得比较好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看法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认为老师处在“更年期”,经常用指责的办法教育学生。如果不是这样,家长就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偏激了?

  家长的思想,是不能简单化地跟着孩子走的。家长用这个班上也有差学生,来回应教师的说法,或者就着老师的说法进行推论,显然是情绪化的思维。我们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进行辩论,对着干。

  家长有一个问题没有告诉我们,孩子调班的特殊原因是什么?那个原因对解决这位学生教育的问题是必须参考的。教育是多因素的。各方面的原因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只把原因集中到一个因素上,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案例二的家长分析教师的原因很多,没有分析家长和孩子的原因。

  我们建议案例二中的家长,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教师不是完人,有严重缺点的老师当然会有,就像家长也会有严重的缺点一样;看到教师的缺点,更要看到教师的优点;看到自身的优点,也要看到自身的缺点;对孩子也要有客观地分析。

  教师、家长、学生是平等的互相教育、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的关系。家长、孩子要努力与教师建立感情基础,互相埋怨是最坏事的。一旦对立情绪形成,受影响最大的将是孩子。孩子在现在的班级,师生关系如何?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而师生关系往往是与家长、老师的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这位家长不要以与教师的对立情绪来处理问题,要尽最大努力与老师搞好关系。

  今天的孩子,无论是家庭中“独生子女”的中心地位,还是学校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地位。都容易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倾向。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教师就要积极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关心他人;自信自立;懂得奉献,学会交往。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独立、快乐的走向他们幸福的人生。

  教育过程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没有交流便没有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离不开家长、孩子、教师这三方的相互沟通交流。正是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家长、教师与孩子彼此分享着成长的喜悦。

  “沟通”有多重要?

  如果案例三中的家长在平时就注意与孩子的班主任及各学科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详细情况,教育就会有利的多。如:各科的内容要求及进展情况;孩子平时课堂的听课情况;甚至老师们对孩子近期的看法;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注意倾听孩子关于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对老师、对学校都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该怎么做,必然心中有数了。面对孩子的要求,还会这样的盲目的转学吗?家长一味的迁就,肯定会带来无止境的烦恼,长久的无奈。我们无法满足孩子选择老师的片面要求,为什么不引导孩子适应老师呢?

  三个案例有共同之处,就是家长反思自己少,研究孩子少,研究老师多。其原因在于对于教育观念的理解不全面,教育是一个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平等、民主、互动的过程。孩子发展出现问题,不要犯“归因”上的错误。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尊重,就无法沟通。希望家长三思。

  有的家长只注意与老师沟通,却忽视了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交流,这样尽管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孩子的教育只能以转达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及要求为主,并通常会借此对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与希望。孩子真正是怎样想的并不清楚。这样的家长与老师沟通时,不能给老师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素材,提出的问题也常常是笼统的。老师无法对孩子进行全面的、针对性地分析,所以家长就觉得是带着问题去找老师。 

本文网址链接http://www.ljzlm.com/article/show.asp?id=373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