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父母都是主角

13年前 [12-21 16:23 周二]
      最完美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亲和母亲协调一致的配合。母亲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细腻的情感,而父亲更容易培养孩子的果断和勇气。偏向于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大多数父亲每天忙于工作,没有过多的精力来管束孩子,缺少对孩子的关心与教育,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现象:在许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成了绝对主角,例如放学后来接孩子的大多是妈妈,而前来参加家长会的也大都是妈妈。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母亲则更像是一片绿地。对于孩子来说,象征力量的大树与象征温情的绿地都是不可或缺的。有关专家指出,父母双方与孩子的交流和他们在许多问题上的协调一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家长会希望爸爸来但又害怕

  8岁的唐唐(化名)就读于市内一所小学,以前她的爸爸也参加过几次家长会,但每次回来都会对她发脾气,有时甚至会打她。为此,她心里很害怕,不希望老师开家长会,就算要开也希望是妈妈去。 “现在爸爸工作很忙,就很少管我了。做功课、开家长会都由妈妈负责,挨打挨骂还少一些……”唐唐不好意思地说道。她说,她希望爸爸能多关心她,可是又怕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或什么事没有做对,爸爸又骂她打她。

  “学校每次开家长会都是让我比较头疼的事!如果自己没有犯错开家长会倒是无所谓,要是犯错了一般还是希望妈妈去,因为妈妈最多回来唠叨几句。爸爸就不一样了,他脾气不好,要是他去我肯定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市四中一位姓杨的同学说,班里的同学没有几个不害怕开家长会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可能会好一些。

  今年已经上初二的龙龙(化名)告诉记者,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与他的交流很少,更谈不上沟通了。从他上学开始到现在,开家长会父亲几乎没有去过,都是妈妈抽时间去,不然就是让姨姨去。“父亲一直都忙,白天忙生意,晚上忙应酬,很少能在家里和我们一起好好吃顿饭,看个电视。“家长会他不去也好,去了万一说到我不好的地方,他就只会发脾气……”龙龙说道。

  采访中,一些中学生表示更愿意让爸爸来参加家长会。其原因一是爸爸不会喋喋不休地“分分计较”,而会和孩子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二是妈妈总会反复问老师很多问题,而那些问题在孩子自己来看非常简单。一部分小学生则表示,在父母谁去开家长会的问题上,父母双方谁的脾气好,谁有耐心,就希望谁去。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父母谁去参加都无所谓,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现及学习成绩等都很自信。诸多原因让父亲对家长会“敬而远之” “每次开家长会,他爸爸总是叫我来!”经常参加孩子家长会的李女士说,其实她也希望孩子的爸爸能抽些时间教育孩子,可是现实却让她很为难。丈夫很忙碌,每天晚上回家已经很累了。没有办法她只能一个人管孩子,并且尽量让丈夫放心。“我觉得开家长会也应该换换方式了,每次都是老师在上面说,家长在下面听。应该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开家长会,这样孩子也能知道自己有什么缺点,进步会更快一些。”李女士建议。

  市民张先生的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他告诉记者,的确是因为忙,自己一直都没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他总是觉得孩子还小,现在需要妈妈的关爱多一点。不过有一次他想去参加家长会,但一想到别的家庭都是孩子的妈妈去参加,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儿坐在那里怪不好意思的,也就作罢。

  市民代先生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告诉记者,他的儿子读一年级,成绩不好。记得第一次儿子的班主任通知开家长会,他很高兴地去了,可是这次经历让他以后再也不敢去开家长会了。因为当时儿子的班主任当着众多家长们的面说儿子成绩太差。很多家长都看着他,这让他无地自容,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勇气去参加家长会了。

  家长姜先生的看法则代表了另一种情况。他认为,孩子的老师大都是女教师,母亲与老师的交流可能更容易一些。此外,对于小学生来说,家长会涉及生活方面的事情可能更多一些,母亲去更为合适。老师: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方式

  对于这个问题,校方和老师又是怎么看的呢?

  市四小三年级(3)班班主任夏蓉告诉记者,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该班每学期都会组织两次左右的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不仅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情况有了很清楚的了解,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以家长会为纽带,家长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后,学校再与家长交流,家长会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同时,家长也能进一步了解老师的工作任务、计划,双方加深了解,消除分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在家长会上,确实很少能见到孩子的父亲参加。“如果不是我们特别要求,一般开家长会都是妈妈来参加,爸爸们似乎都很忙。”夏蓉说,虽然学校会经常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但是,往往向学校反馈意见的还是孩子的妈妈,很少有孩子的爸爸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主动与老师沟通。这样的问题,不光反映在小学生身上,中学生身上也很严重。

  夏蓉表示,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父母双方都应该参加家长会,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针对目前这种情况,老师会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或家长会的不同主题,适当对参加家长会的人选作出要求。如果是妈妈经常来参加家长会,那么下一次家长会老师就会要求学生的父亲来参加。

  另外,家长会只有在需要孩子参加的情况下,才会让孩子与父母一起参加。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会还以老师与家长交流为主,因为有些问题不能让孩子知道,只能让家长注意。在这一点上,希望家长们能够理解。专家:父母双方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淑静。王淑静表示,从多起心理咨询案例可以看出,父爱缺失的男孩子往往不知道作为男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而由于缺乏男性榜样,他们在性别认同方面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异性。更有甚者,由于缺少成年男性的道德指引和行为规范,缺乏自律,情感和性格也很不稳定,有的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有的脾气暴烈、做事冲动,有的则抑郁寡欢、自暴自弃。

  父爱缺失的女孩子,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由于缺乏男性偶像,她们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对待女性才是平等的。父亲很少关心孩子,孩子易缺乏安全感,如果长期处在惊恐、焦虑、不安的情绪中,很可能损害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般来说,母亲教育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说教、唠叨、攀比。有的母亲为一件小事唠叨起来就没完没了,还有就是总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作比较。作为母亲,也更容易过分关爱、过分干涉孩子。过分的关爱,已经使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过分的干涉,使孩子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包办一切的母亲培养不出能干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更多地是参与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的角色不重要。相反,父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完善,甚至未来的成就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测量师李文丽认为,父母通过家庭生活不仅能影响孩子的个性,也会影响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能力。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日后才会主干挺拔、枝繁叶茂。

  再比如,父亲胆大,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李文丽表示,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

  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同样也有很多学习机会。

  李文丽说,家庭教育中不必明确分工,而是要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我们提倡并呼吁:请父亲们加入到家庭教育的队伍中来,与母亲一起分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一起帮孩子辅导功课,一起陪孩子玩耍,一起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让父亲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http://epaper.xplus.com/papers/kelwb/20090515/n73.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