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论文参考94: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探索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

13年前 [12-17 15:17 周五]

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探索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

慈溪实验中学  王凌燕

[摘  要]为了解进入青春期[1]的初中学生对亲子冲突的感知状况,选择了700多名初一学生作为被试,利用自制的开放式问卷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广泛的收集相关事实材料。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普遍认为亲子冲突的现状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冲突的次数相应增长,程度也逐渐加深;相对来说,初中学生渴望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被忽视,而这与亲子关系状况之间又存在复杂的因果联系。同时,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亲子冲突涉及的领域也从原先的生活、学习方面扩展到人际交往等方面,并且逐渐加剧初中学生的发展性危机[2]。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需要寻找新的途径,研究中发现,谈判式的沟通方法对处理亲子冲突和避免其再生有着难得的可能性和独特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学生  亲子冲突  谈判  自主

1问题提出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个体进入身心剧变时期。日渐强烈的成人感使初中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指向等行为准则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渴望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即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尤其表现在对“自主权[3]”的追求上然而,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生理成熟进度,其思维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缺乏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缺乏足够的生活常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等现实又使他们不能也不会自主。

在此矛盾中,家长(或代家长)的教育方式并没有及时主动地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作出适当调整,而是一如既往地努力将其呵护得无微不至,然而在初中学生看来,这却违背了其内心需求,于是亲子矛盾悄然萌生并在孩子的懵懂中迅速滋长,受挫的家长总是认为那是孩子的叛逆造成的,家庭教育除了增加“镇压”的成分外也似乎别无他法,于是亲子矛盾逐渐发展为亲子冲突。因此,亲子冲突具有潜伏性和持久性,其原因复杂隐蔽以致常常令人不能准确把握。也正因为此,它的存在常影响初中学生的正常生活与成长。

本研究力求从孩子的视角,认识亲子冲突的现状和存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缓解亲子冲突,营造开放氛围,创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慈溪市五所学校的初一学生, 13个班级(包括六个公立初中班级和七个私立初中班级)共722,其中有效问卷704份,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农村

城镇

合计

公立初中

66

123

189

60

99

159

私立初中

83

89

172

107

77

184

合计

316

388

704

2.2研究方法

在主题为“谈谈怎样与父母交往”的心理辅导课堂情境中,采用开放式问卷法结合参与观察法收集相关材料。调查问卷为单项目的开放式问卷,项目内容为“请写下最近发生在我与父母之间的一次冲突”。根据描述情况计算得出相应的百分比结合青春期个案信息以及参与观察得到的材料分析初中学生对亲子冲突的感知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可实际操作的有效对策。

3调查结果和分析

根据所搜集的材料与信息,汇总得到15个相对集中的描述冲突内容的项目,具体如下:

描述项目

人数

1、父母从不在我成绩不好时安慰我,总是斥责我,有时甚至还打我

185

2、我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父母坚决认为那是有害无利的

141

3、父母干涉我交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

68

4、父母管的太多,我没有私人空间和锻炼机会

63

5、父母不尊重我,总是私拆我的信,看我的日记,偷听我打电话

40

6、父母给我安排补课,我不想去,但不得不去

36

7、我无意做了坏事,父母就不问原由地骂我,有时甚至动手打我

33

8、父母总拿别人和我作比较,说我不好,还在别人面前说我的缺点

31

9、我想买什么,但父母常不允许,如果我买了,也会被没收甚至砸破

26

10、我想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但父母总以影响学习为由反对

24

11、父母批评的时候总是翻旧帐

19

12、父母说话不算数

16

13、父母总是吵架,然后把气撒在我身上

9

14、父母总说太忙而不陪我,除了钱,我从他们那里得不到任何东西

8

15、父母对子女不公平待遇

5

生活环境的不同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各种差异,汇聚人的个性特点形成的“代沟”使得两代人的想法往往不一致。然而,家长总想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孩子渴望保留自己的天地。当孩子渐渐发现自己是被侵害者的时候,就由对家长的反感发展到对抗,家长感到孩子的“不听话”,无奈之下对“叛逆”的孩子施行各种形式的“镇压”甚至暴力。于是,因初中学生的发展性危机而不断升温的亲子矛盾在青春期全面爆发成了冲突。

3.1自我评价[4]实现的障碍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诸如对孩子频繁的噜嗦,居高临下的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的种种“家长制”做法,都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因为它无视孩子的自尊。但现实生活中有近5%的初中学生 “无意做坏了事情后,父母就不问原由地骂,甚至打”。

另有2.70%初中学生的“父母批评的时候总是翻旧帐”,这种批评的不良习惯会导致孩子对以前的错误没有到位地认识,反而产生“吞钩心理”,一再重犯类似的错误,与此同时,对父母枯燥重复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

此外,还有4.40%的家长“总拿别人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说自己孩子的不是”,让渴望得到积极社会评价的初中学生丧失信心,导致其容易产生敌对情绪和嫉妒、怯懦心理,无法实现客观合理的自我评价。

3.2积极情感培养的障碍

据调查,普遍存在的初中学生情绪情感障碍[5]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其自身发展,或干扰其身边人的主要心理障碍之一,而其主要成因是家庭氛围。近年来类似的案例发生率不断增长,调查中发现有1.28%初中学生的父母总是吵架,有时还要动手打架,继而引发打伤孩子事件;或者直接因为不满意孩子的表现而打骂孩子;当然也有孩子伤害父母的个别案例发生。相对应地,有1.14%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非常的冷漠或者根本不和孩子说话,即家庭冷暴力[6]。不同与此,另有0.71%初中学生感到“父母对待子女存在不公平待遇现象”,认为在家庭中自己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注和重视。诸如此类的事件都会在初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致使孤僻、自卑、暴躁成为初中学生不良心理倾向的主要内容,严重阻碍了积极情感的培养。

3.3理想自我[7]塑造的障碍

初中学生的特殊社会角色决定了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也因为其父母在自身承受工作、家庭等方面压力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对其表现予以高期望,把其成长情况单纯地等同于考试成绩,把考试成绩简单地等同于勤奋程度,使其逐渐感受到父母非此即彼的价值观。但当孩子看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一致,社会要求和父母要求差距很大,当仍得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时,内心对“唯分数论”产生重重困惑,正如调查中发现:3.41%的初中学生“想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但是父母总以影响学习为由反对,并且极力阻止”。

另外,当孩子遭遇学习问题后,因为恐惧或内疚会产生异常紧张情绪,但经过加倍努力仍得不到效果时,耐挫折能力相对薄弱的初中学生会陷入焦虑中,这时他们急切渴望外界的支持、疏导和引导,而现实生活中,近30%的家长在孩子因成绩不好而难受时从不安慰,反而无休止地斥责,甚至打骂。

于是,部分初中学生因成绩长期落后又得不到及时帮助而出现强烈的焦虑反应和逃避行为,如转向平时表现突出的体育、文艺或计算机方面;另外有相当部分孩子本身对体育、文艺或计算机方面存在兴趣浓厚,并付诸实践行动。而这一类正常心理行为往往被家长“罪恶化”,调查发现超过20%的初中学生正处于这样的苦恼中。同时,5.11%初中学生没有自由的周末,父母总会为其安排补课,尽管其反对,使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

学习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扰和迷惑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逐渐淤积,因得不到疏导而寻找各种释放的途径,而孩子的选择往往会违背父母的初始愿望,但普遍存在偏激个性特点的初中学生则不以为然,于是在各不相让的情况下初中学生的理想自我也会因得不到认可与支持而无法成功塑造,致使孩子自身的进步缓慢甚至暂时停滞。

3.4行为习惯养成的障碍

习惯是个人与环境、行为相互影响的结果,一般认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其对个人的行为方式进行筛选后留下的经常性行为倾向称之为习惯。可见,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可以等待习以为常,也不可以习焉不察,更不能习是成非,而应该能动地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现实生活中,作为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有近5%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宽容的同时遇事不问原由地打骂;有4.40%的家长在要求孩子自信的同时总说自己孩子的不是;有1.28%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冷静处世的同时总是吵架或打架;有1.14%的父母在要求孩子活泼热情的同时对孩子非常的冷漠;有0.71%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对人一视同仁的同时不公平对待子女;有2.27%的父母在要求孩子诚信的同时却说话不算数;有3.41%的父母在要求孩子具备实践能力却阻止其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近30%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善解人意的同时从不安慰受伤的孩子;有5.11%的家长在要求孩子具备自主能力的同时擅自剥夺了孩子的周末等等。

由此可见,当三角的互动关系因为父母这个特殊角色被打破后,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随即遭遇了障碍。

3.5独立人格形成的障碍

调查中发现有近10%的初中学生认为父母管的太多,使其没有私人空间和锻炼机会,当部分孩子尝试自主行事时,家长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并做出相应行为,如3.69%初中学生想买什么,但父母常不允许,如果其自己买了,也会被没收甚至砸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习惯于包办替代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使原本就落后于生理水平的心理水平发展更加缓慢,继而加剧青春期发展中的身心不平衡趋势,具体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同龄人明显落后。

同时,青春期的到来使得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的初中学生逐渐对异性交往产生内心需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但由于心理水平有限,其很难把握“度”,这引发家长的管理恐慌,于是对孩子的异性交友方面格外慎重,直接表现为不断扩张对孩子成长的照顾,开始介入其人际交往,有近10%初中学生明显感觉到“父母干涉其交朋友,尤其是异性朋友”。这种草木皆兵的行为,不但玷污了孩子纯洁的情感交流,而且使其感染紧张的气氛,以致其对异性交往产生种种误区,也从另一个侧面加重了所谓的“早恋”危机。

此外,初中学生的孩子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可是父母却很难找到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渠道,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像陌生人,于是他们常常采用特殊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5.68%父母总是私拆孩子的信,翻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而这种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却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随着独立意识的高度发展,初中学生日渐明显地反对父母的干涉与控制;同时,对于任何事件其都喜欢自己作出分析和判断,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他们对于以前一贯信奉的父母的许多观点都要重新审视,可审视的结果总与父母的意见不一致,而此时的父母往往不会主动作出妥协,这致使初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遭遇障碍。

4讨论

4.1亲子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青春期是初中学生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其在心理产生成人感,他们渴望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寻找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这种正常心理需求并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及与其有关事物的父母继续把孩子看作幼稚无知,并给予无微不至的“管教”,逐渐生成自我意识的孩子也不愿轻易服从父母教导,于是亲子间的共同语言与日俱“减”,矛盾增多,冲突一触即发,无可奈何的父母最终以孩子进入“叛逆期”为由推脱自己的责任,以求心安理得。而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需求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不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影响其独立性发展。

对于与孩子有关的事情,父母习惯包办代替,不与孩子商量,主观地做决定。这不仅不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且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做决定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能力与独立性的发展。

其次,侵害孩子作为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部分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打骂现象,至于强制孩子按照成人的命令参加学习培训、增加额外作业、干涉孩子的正常交往和课外活动、偷听孩子的电话、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

再次,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对孩子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

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由和规律。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确描述自己的情况,也不理解父母,同时孩子非常缺乏待人处事的能力,不擅长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师生、同学关系也常因此产生问题,就影响孩子了的学习效果与个性的发展。

最后,缺乏沟通的意识,引起家庭暴力(含冷暴力)。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既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血缘关系,又是一种靠情感维系的亲情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是一种善意的对话和商量,是化解各种人际矛盾,防止家庭暴力的最主要途径,但是绝大部分家长对此无暇顾及。

现实生活中,当父母面对因两代人的“代沟”引发的矛盾时没有及时作出适当的应对反应,总是盲目担心孩子成长状况,于是不由自主地介入孩子的私人空间,无意间剥夺了他们学习甚至受伤体悟的机会,最终使得孩子总处于对生活的无知和无能的状态,对他人的淡漠和敌意的状态,对处世的自私和贪婪的状态。再加上初中学生的心理水平有限,使其绝大部分的期望都无法如期实现,从而产生沉重的挫折感,令其体会到强烈的冲击和压抑。于是得不到尊重的孩子,自然也不会尊重家长,缺少尊重就会丧失相互倾听、体谅和接纳,亲子冲突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4.2亲子冲突的存在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冲突(包括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是很自然的,而且所有的冲突,也都可能产生好与坏的结果,具体由当事双方所选择的解决方法而定。亲子冲突也不例外――

借着亲子冲突的机会,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将其纳入考虑范围;然后统合双方的需求状况,确定两者的差距与连接点;再认清使用胁迫等手段迫使孩子屈服不是好方法;继而尽力找出双方都同意的方法来解决冲突。

在解决冲突过程中,使亲子双方都会感到兴奋,有各自的行动动机,但关注同一个主题,创造了亲子平等交流的时机;学会了解彼此的需求及如何满足这些需要;双方的感受体验得以澄清,状况得以分享,彼此关系更融洽;增进彼此平等和谐的沟通,提高沟通技巧和对问题的预见能力;使亲子共同成长,对自己更有信心,也敢于做一个忠于自己尊重别人的人。

所以,在亲子冲突这一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面前,父母无需逃避或盲目自我责难,若能找对对策,实现平等和谐的对话,实现心平气和地倾听和理解,通过共同的学习和探讨,达到某些共识,妥善处理冲突,进而缩短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障碍,是既可以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能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5对策

    在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中,表面看似父母力图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力求使其指向自己预期目的,而实质上父母会逐渐陷入孩子无意识的挟持。因为父母的行为指向是促使孩子快速健康地成长,但思维发展尚未成熟的孩子的行为指向是跟随不定性的内心需求(部分由本我[8]操纵),所以为了达到目的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不理性行为,而这样的行为结果违背父母的初衷,所以他们会向孩子妥协,甚至部分家长为了保护孩子暂时不受伤害而放弃把握孩子的成长趋向,致使其成长偏离正常的轨道。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初中学生并非拒绝家长的扶持,他们甚至有时非常渴望家长的牵引,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往往体现父母的单向意志,而没有考虑自我意识高度发展的主人公的需求。所以要使家庭教育有效,就要使牵引适时适法适度。笔者发现,谈判是个不错的选择——

父母在亲子冲突发生以后,面对心理处在沸腾状态的孩子,主动扮演谈判者角色,走进孩子心坎,用心与其进行真诚平等自然的交流,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抚慰,努力使其浮躁心理转化为宁静心理,使其对峙[9]心理转化为联络[10]心理,引发其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双方心理在同一平面上接轨。具体行为步骤如下:

案例:孩子要上网打电子游戏,父母反对。

1)确定自身的需要

亲子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双方需求的冲突。作为谈判者,父母首先要明确自身在此次交流中的需求,是为了促使孩子的成长,还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某种渴望,尽可能地具体化。如案例中父母的需求是:孩子应该把兴趣和时间放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为自己增添成就感和荣誉感。

2)让孩子知道父母的需求

确定自己的需求后,不论是指向孩子还是自身,都坦诚地告知孩子,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交流方法,如现代的通讯方式(电话、短消息、电子邮件、QQ聊天等)或传统通讯工具(写信、请第三人传递等),努力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真诚,以及试想成为其“同龄朋友”,继而得到孩子的信任。

3)倾听并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了信任,沟通就有可能实现。真诚的沟通有很多技巧,包括眼神、身体语言、问话怎么开始,用什么样的问话都有讲究。父母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设置合适的方案,努力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期间父母予以耐心地倾听,理解和接纳。如案例中孩子的需求是:放松紧张的情绪,缓减压力,愉悦身心,满足自己在现实中缺失的需求,如自信。

4)设想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在双方明确对方的需求后,各自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差距,继而采用“脑力激荡法[11]”搜索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法。如案例中的父母可以将上网游戏时间作为强化物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学习的有效性,也可以引入另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强化物来使其迷恋上网的心理倾向逐渐消退。

5)评估每种可能的方法并选择最适合的

双方各自罗列自己寻找得到的方法,对各种可能的方法进行具体地分析和评估,进而从中挑选双方均满意的方法。确定方法后,由父母根据期间的商量建议作出适当调整后制定双赢方案,方案的制定要注重现实的实施梯度。

6)付诸实施

为双赢方案做好积极充分的准备并征得孩子同意后付诸实施,且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把握原则,变通方法,以保重自己,同时维护孩子,使双方共同成长。

7)追踪

在方案实施结束后,对其效果进行追踪关注,做好不定时的抽查工作,并将获得的信息整理记录在案,一段时间后统计总结此次干预的有效性和效果的持久性;同时,为下一次谈判处理亲子关系积累有效经验。

面对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其发展性危机与“代沟”的共同作用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有些力不从心。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父母要正确认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冷静对待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并借此机会运用谈判等适当的沟通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在了解孩子、发现孩子过程中,把握其成长的规律,通过理解、尊重和引导促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性、社会性、独立性、创新性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促使自身与孩子一起成长,赋予家庭和谐的现实与美好的前景。

参考资料: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Fuligni,A.J.Authority,autonomy,and parent-adolescentconflict and cohesion:a study of adolescents from Mexican,Chinese,Filipno,and European backgrounds.                 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8.

3Laursen,B.,Coy,K.C.,& Collins W.A.Reconsideringchanges in parent-child conflict across adolescence:a meta-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1998.

4Smetana,J.G.,& Asquith,P.Adolescents' and parents'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personal autonomy.ChildDevelopment,1994.

5]孟育群.少年期的亲子矛盾与良好关系的建立.教育科学[J]1994,(4).

6]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心理科学[J]1998,(2).

7]雷雳等.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教育研究[J], 2001,(6).



[1]青春期是指少年儿童开始发育,最后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即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国外医学界将青春期的年龄定为1019岁,我国医学界将其定为1318岁,而且男女有差别,一般女孩较男孩早12年。

[2]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

[3]自主权,即认为自身在不断变化的时间及环境下应对自身行为的目标指向具有指导和调整的权力。

[4] 自我评价 (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等的判断和评价。

[5]青少年情绪情感障碍是指在其发展期产生的情绪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现象。其外在表现通常可以观察到,他们的行为与一般同年龄人应当发生的行为有明显的偏离。

[6] 家庭冷暴力一般有三种常见形式:一是父母不愿搭理孩子,故意漠视孩子的存在;二是批评过度,从不认可孩子,甚至全盘否定孩子的一切;三是经常威胁恐吓孩子。

[7] 理想自我(idea self)由罗杰斯提出,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包括与自我有潜在联系的、被个体赋予很高的价值的感知和含义。

[8] 本我(id)弗洛伊德提出,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本我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

[9] 对峙是指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10] 联络指的是一种能深入对方主观世界,了解对方感受的状况。

[11]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是一种思考方法,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班人进行。参与者围在一起,随意将脑中和研讨主题有关的见解丢出来,然后再将大家的见解重新分类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