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论文

13年前 [12-13 22:19 周一]

修改后提纲:
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形式
1.1恐惧不安
1.2消极自卑
1.3孤僻孤独
1.4怯懦胆小
1.5态度粗暴
1.6冷漠仇视
1.7适应困难
1.8 影响学业
1.9 影响交友
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2.1  家庭教育因素
2.1.1粗暴式的教育
2.1.2占有式的教育
2.1.3溺爱式的教育
2.1.4放任式的教育
2.1.5严管式的教育
2.2各种环境因素
2.2.1家庭环境剥夺
2.2.2学校环境影响
2.2.3社会舆论影响
3.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几点对策
3.1  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3.1.1要加强思想认识
3.1.2要充分给予爱抚 
3.1.3要培养独立意识
3.1.5要理智地爱孩子
3.1.6要给予合理期望
3.1.7多参加社会活动
3.2  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2.1家庭要与学校联手共进
3.2.2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管理
3.2.3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

原文提纲:
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主要表现
1.1恐惧和不安全感
1.2强烈的自卑感
1.3逆反心理
1.4严重的性格缺陷
1.5行为障碍
2.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家庭教育因素
2.1.1粗暴式的教育
2.1.2占有式的教育
2.1.3溺爱式的教育
2.1.4放任式的教育
2.1.5严管式的教育
2.2环境因素
2.2.1家庭环境剥夺
2.2.2学校环境影响
2.2.3社会舆论影响
3.对离异家庭子女各方面教育的对策
3.1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3.1.1加强思想认识
3.1.2要充分给予爱抚
3.1.3培养独立意识
3.1.4要理智地爱孩子
3.1.5要给予合理期望
3.1.6鼓励参加社会活动
3.2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2.1家庭要与学校联手共进
3.2.2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管理
3.2.3教师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

------------------

家庭教育论文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引论或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除注释可有可无,其他一律不能少)

样文: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  ***
********
    摘要: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离异家庭的破碎,使家庭教育出现不少问题,孩子因此而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现状及负面影响)研究离异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研究重要性)本文就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子女心理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以及家庭教育对策等问题作粗浅的探讨,(简单介绍方法)以唤起人们的重视,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研究目的)
 
关键词:离异家庭;家庭教育;家庭环境;亲子关系

  (引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生命摇篮。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重要性)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据国家民政部最新统计,2002年我国离婚对数达117.7万对,而2003年达133.1万对,比上年增加了15.4万对,增长率为13.2%;2004年我国离婚对数高达161.3万对,又比上年增加了28.2万对,增长率更高达21.2%。[1] (注释)  随着离婚数字的持续增长,父母离异、家庭破裂这一社会现象的日渐增多,离异家庭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离异家庭子女是父母婚姻破裂,从而导致家庭解体后出现的一种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完整家庭子女不一样的特殊群体。(名词解释)这一特殊群体中,由于父母离异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他们的心理往往是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比如情绪情感障碍、适应性差、性格缺陷、学习困难、社会性发展不良等。(负面影响,缺陷)如何将孩子的心理伤害降到最低限度,让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里健康成长,是每一个离异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研究重要性)因此,家长要从家庭的解体而导致儿童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一角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来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

(第一部分:问题的表现)
    1.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表现(一级标题)
    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在个性塑造上,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而离异家庭中的子女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环境的不良,容易使子女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消极心理,表现在性格、情感和行为上。(一级标题下的开篇语,对下面的二级标题起到引领作用。)

    1.1恐惧不安(二级标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父母双亲的抚爱和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正常发展。(理论知识)而在离婚家庭里,有些父(母)毫无顾及地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骂,使孩子安全感。有的因为憎恨另一方,也不让孩子与其见面。使孩子强烈地感到自己被亲人遗忘或被抛弃。有的父母因为婚姻失败,情绪消极,经常拿孩子当出气筒,使孩子时常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度日。(现实中状况及负面影响)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常会使孩子感情变得脆弱、经不起各种打击,做事容易畏首畏尾。(负面影响)
    1.2消极自卑
    因父母离异而产生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处处不如他人,容易导致自卑情结,进而在自我评价中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不安、内疚、胆怯、害羞、忧伤、失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道路上再次经历挫折(如学习成绩差,升学无望,家庭关系剧变等)时,则自卑情结很容易被重新唤起。若经常沉浸在这种自卑情结的痛苦之中,就会形成自卑性格。
 1.3孤僻孤独
    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像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孩子,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1.4怯懦胆小
     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1.5态度粗暴
    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1.6冷漠仇视
    父母离婚后的孩子,面对着温暖家庭的解体,一时往往无法接受,心理很容易失去平衡,在家容易与父亲或母亲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在外由于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反社会倾向与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很容易对周围的人产生对抗行为和仇视心理。这通常表现为:痛恨父母,对成年人怀有敌意,冷漠、偏激、不合作,不服管教,顶撞老师,对同伴有攻击性等不良的行为。
     1.6适应困难
  父母离异后,孩子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表现出极度的愤恨和绝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体后,儿童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心理适应期,一般要经过2~3年或3~5年的时间。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2](来源注释)(理论知识)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离异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经常表现出对离异对方的忌恨、诅咒,情绪消沉、喜怒无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们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当事人还要严重几倍。  
     1.7影响学业
    由于父母的离异,家庭的残缺,使孩子缺失父亲或母爱。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孩子的情绪受到挫折,使之无法安心学习或缺失生活与学习的信心。父母本身的离异离异家庭一般学习条件也变得较差,家长多数无心管教子女,使孩子没有学习目标、人生理想,学习无人问津,学习成绩普遍受到影响。
    1.8影响交友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除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但这种转化更多的只是局限在意向上,而不是那么强烈地表现在行动上。

 

 (第二部分:问题产生的原因)
    2.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一级标题)

    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心理的形成中,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碎。在这种“残缺型”的家庭中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在心理上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级标题下的开篇语,对下面的二级标题起到引领作用。)
    2.1家庭教育因素(二级标题)
    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问题家长。离异家庭是最容易产生问题的家庭。家长是教育的执行者,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消极心理和不良性格最主要的因素。
    2.1.1粗暴式的教育(三级标题)
    有的离异家庭家长对子女要求过严,采用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由于婚姻的变故,情绪不稳定,性格扭曲,心理压抑.习惯把对夫(妻)的不满情绪迁怒于孩子,在孩子身上发泄,使孩子身心受到摧残。
    2.1.2占有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因家庭破碎后,把所有的原因都推到对方身上,对孩子采取占有式的教育,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不允许对方及对方亲友看望孩子、接触孩子、关爱孩子,让孩子只存在一方的亲情,克制了孩子情感的正常发展。
     2.1.3溺爱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为了弥补离婚后对子女造成的伤害,他们过分宠爱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孩子做错了事,大人不是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而是采取包庇的做法。过剩的亲情造成孩子任性、自私、娇气、 野蛮、粗暴等不良习气的滋生。
    2.1.4放任式的教育
    家长由于婚变,双方对孩子不闻不问。有的寄养在亲友家里,孩子经常看不到家长;有的和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对孩子无力抚养,有时遇到学习交费时,三方推诿,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冷漠无情,看到别的孩子受到宠爱,异常失落;有的孩子在父母再婚家庭中受到虐待,在家没有温情,家长没有好脸色,导致他们很容易结交上一些坏人,沾染上恶习。
     2.1.5严管式的教育
     有的家长离婚后,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成材成人,为自己争口气,因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把孩子当作自己塑造的产品,使孩子成为自己愿望的实现者,使孩子小小年纪背负者沉重的负担,孩子的心理压力日益加重。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家长恨铁不成钢的一腔牢骚和委屈又都宣泄在孩子身上,使孩子的心理负担沉重,亲子关系紧张。当承受不起时,孩子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感到生活乏味。
(点评:这段是归类式的写法。学会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是指导师有必要学会的能力。)

    2.2各种环境因素
    2.2.1家庭环境剥夺
    这是造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对孩子来说,不管是与生身父亲生活,还是与生身母亲生活,都是一种“部分家庭环境剥夺”,而“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对子女心理发展所造成的有害影响,早被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实。当然,父母离异后各自重新组织的新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缺损,但从实质上看,尤其对已经懂事的孩子来说,其心目中业已存在的“部分家庭环境剥夺”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来说,难免产生负效应,只不过不同的对象程度不同而已。
    家庭的不完整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在与同伴交往时感到低人一等,产生自卑感,从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质量。在母亲抚养的家庭中,男孩失去了父亲角色的效仿榜样,也失去了 “父”的特殊的爱以及权威者、决策者角色的熏陶,造成男孩榜样的缺失和社会期望的矛盾,致使男孩产生比女孩更多的焦虑、依赖和反社会倾向。同时,父母离婚后.男孩失去了必要的男性教育内容, 也不利于他们发育和发展。
    2.2.2学校环境影响
    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在学校往往能得到教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有助于恢复其受挫的情感。但在同学中则会有不同的看法,有关心和帮助,有鄙视和嘲笑,这些都会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
    2.2.3社会舆论影响
    社会上至今仍存在着陈腐的偏见,离婚往往不被人所理解,给离异家庭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为父母的离异感到羞愧,抬不起头来,有的先是张皇失措,继之便是悲观泄气,破罐破摔。

(家庭教育因素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法,详略得当,有主有次。)

(第三部分:问题解决的建议、对策)
    3.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家庭的不完整给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和抚养带来了种种困难。然而,由于血缘关系和养育监护教育的职责,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毕竟占有极其重要的特殊位置。离异后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操、生活方式、与子女接触的多少、抚养和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子女能否产生良好适应及改变不适应的时间,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1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
    离异家庭比一般的正常家庭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不健康,影响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离异家庭的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要把教育好子女当作重要的一项工程。特别是改变不当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使孩子的心灵少受到伤害,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等。这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3.1.1要加强思想认识
    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如实地填写学校中各种表格,无需隐瞒,因为孩子永远是你们俩人的,这种亲子关系是永远不可改变的,要定期让对方见一见孩子,使孩子心目中树立起父(母)亲的活生生的形象,这样孩子会堂堂正正地站在人前,充满自信地和他人相处,因为他(她)拥有父母亲的爱。单亲家庭的家长千万不能把本应限制在夫妻之间的怨恨和愤怒扩散到孩子头上,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依然爱着你,今后无论是谁和你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另一方不要你了。同时也不要因为夫妻已经离异而互相攻击对方,更不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信息的工具,这首先会伤害到孩子。父母应当多挤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感情,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尽最大努力减少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3.1.2要充分给予爱抚
    父母离异,反应在孩子的头脑中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要失去父亲或母亲。无论失去哪一方,孩子从感情上都不能接受。他既要父爱,也要母爱。因此,离婚后的父母无论内心多么恼怒,都不要把自己的怨恨撒在孩子身上,影响孩子的心灵。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应努力控制消极的情绪,不要在子女面前流露自己对离异配偶的不满、愤怒和怨恨,千方百计为子女创设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离异父亲或母亲,也不能就此终结与子女在生活上、心理上的联系,应该通过各种适合的渠道和方式去沟通这种联系,使子女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3.1.3要培养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有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百般照顾,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独立生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熏陶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可要求孩子从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始,接着是学会做家务劳动。要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还会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如果因为是单冷冻,包办代替太多,惟恐苦了孩子,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3.1.4要理智地爱孩子
    在离异家庭中,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着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其结果常常是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 。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要教子成材,必须爱得适度。爱要有利于洗刷孩子心灵上的污垢,而不能成为孩子滋生各种坏习惯的温床,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一定要坚持,不要屈服于孩子的眼泪和哭闹,使孩子学到生活的本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括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3.1.5要给予合理期望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失去配偶的家长,更是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的希望和未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势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或逆反心理,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让家长大失所望。
    3.1.6多参加社会活动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表现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和“孩子与孩子的关系”两个方面。在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上,单亲子女,特别是离异家庭的子女,往往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和偏见,他们的性格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他(她)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人家学习,养成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孩子教育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培养孩子社会性的有效的措施。让孩子在与其他孩子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

    3.2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2.1家庭要与学校联手共进
    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双方一起为孩子的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离异家庭的家长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应抽出时间关心子女的情况,时常与学校联系,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向学校反映其在家的表现情况,共同寻找帮助教育子女的方法。学校应经常了解单亲子女在家的表现、思想变化等情况,同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并向家长提供教育子女的建议和方法。
    3.2.2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管理
    家庭的离异和残缺使离异家庭孩子在性格、学习和社会适应性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学校对他们的教育越重视,就越让他们感觉到学校的关心、爱护和温暖,就越有利于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重视这些儿童的教育,应指定专人或成立专门的学校机构专门加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档案,为学校教育提供根据和参考,以便因材施教。
    3.2.3教师要关心孩子的心理
    教师要让离异家庭孩子在集体中不受歧视,得到理解和尊重,感觉到学校的温暖;针对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耐心辅导,观察他们身上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尽量让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而感到快慰,从而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不良行为应坚决制止,耐心帮助他们纠正和克服缺点;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关心、信任与适当的宽容;教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心理防卫措施。

 (结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是人才成长的先决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英才的心理基础。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不受家庭变故阴影的束缚,乐观向上,豁达开朗,自信自强,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1】引自徐东.《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策略》.《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引自周晓兵.《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分析及教育导向》.《中小学教育与管理》.2003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朱丽娅.《离异家庭子女常见的心理特征和心理保健》.《河北精神卫生》.2002年第2期.
【3】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变化及其心理维护》.《天中学刊》.1998年第3期.
【4】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