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王世民:如何做个成功的父母2

13年前 [12-08 07:41 周三]

(二)三个不和谐

一是亲子关系不和谐。

由于社会竞争剧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常常出现障碍,26%的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缺乏起码的尊重与信任,59%的家庭沟通的话题除了学习就是分数,使孩子非常反感,34%学生讨厌父母唠叨。当前,家庭中亲子关系不和谐主要表现在两代人之间缺少共同活动时间,缺少共同话题,缺少沟通的平台。在家庭教育中,以父母为中心的高期望与孩子的低自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是家庭教育消费中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的不和谐。一份来自上海社科院徐安琪教授调研报告显示:眼下父母养大一个健康的孩子平均要花掉49万,这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投入。孩子的成才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投入,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投入,将来孩子必然是物质上的“过剩”,精神上“缺钙“的怪胎。根据我对上海中小学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显示:当前家长在教育投资中存在三个倾向:1.重金钱投入,轻时间投入;2.重物质投入,轻文化投入;3.重旁观式赐予性的单向投入,轻共同参与性的双向投入。家庭教育消费的和谐首先应坚持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的统一。就以家庭生活而言,其对物质的追求毕竟有其极限,而对精神的需求是无限的。

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和谐。

从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出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金三角”。“金三角”的核心是孩子的“自我教育”。只有家庭参与学校教育,家长认同学校教育理念,真正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使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当前,在家庭教育理念上还存在着“学校轰轰烈烈抓素质教育,家庭扎扎实实抓分数教育”的“一冷一热”现象。

在教育内容上还存着“重智育,轻德育”的“一腿长,一腿短”现象;

在教育方法上还存在着“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的“重言教,轻身教”现象。

1.父母角色的转变。  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我们说,父母也应该是受教育者,父母和孩子应该共同学习。特别是在知识爆炸、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父母加强学习,包括向孩子学习。在孩子面前,父母不应以教育者自居。家长只有在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够教育好孩子。

2、亲子关系的转变:传统落后的亲子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非民主型亲子关系,使父母不能与孩子成为朋友,不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向孩子学习,不能理解、倾听、鼓励孩子,不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孩子只有“听话”的权利,没有与父母“对话”的自由。亲子教育是以血缘为纽带将父母与孩子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它重亲情,重平等,重兴趣,重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由“听话”向“对话”转变,使家庭亲子关系由居高临下向民主平等转变。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经历以下变化,(0-6岁)父母控制,(6-12岁)共同控制,(12岁以后)儿童控制。主要内容经历从亲情到法理再到伦理的变化。

3.教育方式的转变。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取的是“灌输式”教育模式,父母与孩子之间往往是我问你答,我讲你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r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也因此而缺乏情感交流,使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所倡导的是随时随地的“滴渗式”教育模式,力求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轻松美好氛围里,汲取知识的营养,接受爱的熏陶。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孩子积极、开朗、乐观的情绪,创造出快乐的家庭气氛,使父母与孩子问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兴趣、爱好、谈吐等达到默契,彼此间能自然而亲切地交流,从而相处融洽,家庭中也因此而充满温暖感。

4.教育内容的转变。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最关注的是他们的分数,而对孩子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素质的提升关注不够。如何真正让素质教育走进千家万户ω在教育内容上,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能局限于小教育,而是要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同步,在大教育的内容平台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以利于孩子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促使孩子活泼健康地成长,有助于提升社会和谐气氛。我们每一人都要珍惜家庭、爱护家庭、营造家庭和谐氛围,通过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四、掌握实际教育沟通技能:

(一)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确定不同养育方案:

1、 哈佛大学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一个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人至少都有八个智能:

第一个是语言智能;

第二个是数学逻辑智能;

第三个是空间智能;

第四个是音乐智能;

第五个是身体运动智能;

第六个是人体交往智能;

第七个是善于反思善于反省智能;

第八个是自然观察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拥有八个智能其中之一的人都能成材,都有成功的希望。我们发现亚运会、奥运会上很多中国选手在世界上得金牌,其中相当多的运动员文化课并不好。丁俊晖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第一个台球冠军,但丁俊晖小学毕业,初中都没读。八个智能中只有两个智能发达的人最适合今天中国的学习,中国的考试最适合语言智能发达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人。你的孩子可能是这两个智能排得不靠前而靠后,他可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排在前面,他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太好但不等于他不能成材,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他的道路,蠢才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我们期望的最好的目标是孩子做适合他的事情,走适合他的道路,所以要尊重、理解孩子。

(二)分阶段教育(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

(1)婴幼儿教育:心理主题:安全感,学习任务:学会基本生活技能,一日常规。0-3岁,3-6岁自我发展从8个月进入生理自我阶段,3、4岁是第一反抗期的到来,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

(2)小学教育6-12岁 心理主题:自我发展到达由生理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变过程,根据研究,小学生伙伴集团的形成非常重要。学习兴趣开始向外界拓展,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分成三个时期,一是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刚进入小学,很多孩子产生陌生感、不适应感和不安全感。在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他们的人际联结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处于薄弱时期。二是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年级到三四年级),他们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及个人因素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活动,出现了与伙伴协同的交往趋势。三是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这个时期对父母和教师的依从关系明显下降,他们更注重的是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各伙伴集团都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儿童的班级团体意识更强,共同遵守班级行为规范,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3)中学教育12-18岁 心理主题:是自我意识确立与完善。学习任务:是学习科学知识与社会知识的重要时期。是人生自我冲突最明显时期。第二反抗期的到来,由于发展不平衡,也可以提前在小学高年级,或延迟到高中初期发生。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形式是1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与其他成人。第二反抗期的原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生理方面,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又因为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就造成成人感与半成人现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是造成反抗期的主要原因。心理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的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社会因素方面,进入中学以后,学校环境和教与学的要求都发生很大变化,这种更高的要求,就势必激励他们产生“长大成人”的责任感。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少年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在朋友中的地位,他们力求找到知心朋友,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与尊重。为此,他们要力争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当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人格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反抗期的出现是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对这一现象应予以客观正确认识,更需要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生中的特殊转折期。

青少年已处于典型的烦恼增殖期,在情绪体验与情绪表现上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在情绪体验方面,青少年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作为心境的延续时间加长,再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的提高,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度提高。青少年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几乎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都可在青少年的身上体现出来,并且各类情绪的强度不一,层次各异,如与哀伤有关的情绪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绝望之分,青少年或许会体验到其中许多不同层次。在情绪内容上更为丰富,他们的焦虑、惧怕多与社会文化因素相联,如惧怕考试、怕惩罚、怕寂寞等。此外,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为他们的情绪体验增添了一圈独特的“光晕”,使情绪体验具有独特性。

青少年在情绪表现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内隐文饰性,二是两极波动性。尽管青少年的自控能力提高了,但由于生理方面、学业方面以及心理的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等种种原因,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明显。青少年的心境往往处于低沉状态,如果负性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抑郁、焦虑症状持续存在,烦恼与孤独不能释怀,青少年容易出现诸如自杀等极端的意念与行为。有的家长认为青春期太可怕了,心理学研究中将此时期称为“青春期风暴”,即青春期是一个比其他时期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时期。“青春期风暴”的典型表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与父母冲突、情绪激荡和冒险行为。

与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的生理发育。进入青春期,分泌的性激素促成了第二性征的发育,导致他们形态上的性别特征及性器官、性功能的成熟。青春发育期的身体变化,既直接导致心理变化,也对心理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月经周期的第22天,随着雌激素和黄体酮的含量大大增加,大约有40%的女性体验到更为强烈的抑郁、焦虑、烦躁、自尊心下降、疲倦、头痛等。虽然这些情绪体验和自我感觉在平时也会体验到,但是强度要弱些。月经周期的心境变化与激素含量的变化有关,这是身体变化直接影响心理活动的体现。间接的影响主要是指身体变化通过个人因素或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传递身体变化对心理发展影响的中介因素,包括思维态度、对身体变化的感受、性观念的获得、与父母或同伴的冲突、社会关于身体发育与美感的标准、发育速度的常模等。也就是说,身体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还取决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的意义及重要性的解释,取决于青少年对他人所作反映的解释,以及取决于青少年对这些变化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所做出的解释。

与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们的学业。学习是青少年主要的发展性任务,目前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所导致的紧张与焦虑是不容忽视的常见情绪表现。处于相同压力情境的青少年,产生不同的压力体验。一般来说,当知觉到的学习任务难度与知觉到的自身学习压力相当时,个体的压力体验最大。因为就难度很大的学习任务情境来说,有的人自认为学习能力差,根本没有完成任务的打算,或者一开始就企图逃离任务情境,这样的任务情境对这类人不会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有的人自认为学习能力很强,完成此类任务易如反掌,这样的任务情境也不会对这些人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对于知觉到的学习任务难度与知觉到的学习能力大体相当的人来说,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不确定性最大,这就会激发较高的唤醒水平,主观体验到的紧张水平也较高,因此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

由学业所导致的紧张与焦虑是一种情绪体验,同时往往有以下三类特征:以担心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这是紧张与焦虑的认知特征;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慌、心率加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等,是紧张与焦虑的生理特征;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如多余动作增加,躲避学习与考试等,是紧张与焦虑的行为特征。

自我发展进入心理自我阶段 (情绪、生理、学习)

(三)如何表扬孩子

1 坚持原则。准备赞美孩子时,必须坚持原则,只有在他做了值得赞美的事情时,才去赞美。如对孩子无原则地加以赞美,特别是孩子做了错事时,也仍然尽说好话,就会使孩子养成是非不分、专横跋扈的坏习惯。

2 掌握时机。当孩子正在做或已做完某件有意义的事就应当及时给予适当的赞美,如一时忘记了,也要设法补上。须知在孩子应当得到赞美、渴望得到赞美时,成人的“熟视无睹”无异于给孩子当头浇上一盆冷水。

3 就事论事。不要直接赞美孩子整个人,而应该赞美孩子的具体行为,也不要夸大其词,言过其实。例如,当孩子画了一幅不错的儿童画时,千万不能说:“真聪明!”而应说:“哟,这幅画不错。”要知道,过分的赞美会给孩子播下爱慕虚荣的种子。

4 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他做完了应该做的事,都有权得到赞美。但须注意不要重复赞美。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