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少女暴力事件为何频频发生?专家:暴露教育缺失

13年前 [11-28 01:21 周日]

    少女手中的枪指向他人之时,其实也在指向自己。关注少女的内心成长才是解决少女暴力的根本之道。

 

    少女暴力事件为何频频发生?专家:没有天生的坏孩子,该现象暴露出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某些缺失。

 

    只要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少女暴力”,将会惊人地发现能够找到相关视频1686个:校园少女暴力录像、温州“暴力姐”、暴力少女逼女生当街脱衣跳舞……

 

    2009年以来网络热炒的校园暴力案件“校园门”、“脱裤门”、“扒衣门”,主角都是女生,年龄仅十六七岁,实施暴力的原因仅仅是看对方不顺眼,或者是所谓的“男友之争”。最近,广州又发生了一起残酷的少女暴力事件,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在生日当天被女同学捅了30多刀,其残忍程度难以想象。

 

    美国儿科学会学刊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少女们越来越暴力。青少年专家访问了35个发达国家的十几万名11岁至15岁的青少年,结果显示,有29%的苏格兰少女表示,在过去一年内同人打斗至少一次,美国动手打人的少女占25%,俄罗斯有21%。

 

    女孩们怎么了?为何女孩子的暴力有时候比男孩子更为残忍?羊城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有关专家,请他们分析其中的心理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个案呈现高发态势且手段残忍

 

    以下都是近年来经过媒体公开报道的个案,这些案例中的少女都采取了极端的暴力行为,甚至一些变态的做法。

 

    北京一个15岁少女以爱情名义捅了另一个少女17刀,还想把被害人抬到铁轨上毁尸灭迹。判刑后,她连“对不起”都不愿说。

 

    因与宿舍同学发生矛盾,山东济南一职业学院的四名女生在宿舍对女生李某某拳打脚踢,并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殴打李。四人逼迫李某某脱光衣服,用乳房夹扑克牌,并强迫李某某喝尿,对其进行百般侮辱。

 

    江苏镇江某技校两名刚满16岁的女生在一教室内,竟然逼迫同班一名男生强奸班内另外一名16岁女生。

 

    重庆永川某中专17岁女生小艳上学不到一周,便提着行李含泪退学。起因是同班7名女生认为她背后说了一女生坏话,就将其关在寝室让其“承认错误”。其间,小艳被一15岁女生抽打耳光,并被罚赤裸上身,跪在扫帚上唱歌。受尽两个多小时的屈辱后,经医院检查,小艳左耳鼓膜穿孔……
观念女孩“中性化”潮流是罪魁之一。

 

    广东省妇联维权专家团成员、广州曼达拉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武文认为,少女暴力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其中也涉及到个体差异,但这其中透露出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某些缺失。武文分析指出:

 

    首先,少女处于青春期,叛逆性很强。中国传统观念中,女性总处于一种天然的劣势。而80、90后的独生子女,恰恰想要通过这种暴力的方式证明,自己作为女孩子并不是弱者,或者是好欺负的,所以不但出现少女殴打少女,也常可见少女殴打男生的新闻,这是对中国古老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矫枉过正的体现。

 

    此外,近年来,青少年的“中性化”现象越来越受追捧。青春期少女很在意自己的形象,传统少女以温柔漂亮引人注目,而如今,像“野蛮女友”、“大姐大”等中性化形象更易引人注目。可以说,暴力行为则是这种少女“中性化”的一种更为极端的表达方式。

 

    从社会影响来说,青少年的很多行为是学来的,比如现在的电影电视、网络动漫中,暴力主题非常盛行,而且很刺激。青少年的模仿力很强,如果没有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模仿这些动漫里的暴力主角去“伸张正义”或“安良除暴”,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还认为自己“很酷”、“很有个性”。

 

    另外,家庭教育的影响也不可小视,有的家庭从小溺爱和放纵孩子,没有培养体谅和爱别人的能力,内心没有规矩和界限,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相反的极端是有些家庭认为女孩容易受人欺负,从小厉害点可以保护自己,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中更为常见。

 

    分析暴力少女或过早涉及性经历

 

    分析少女暴力个案不难发现,这其中很多都是和“情爱”有关。据了解,目前中国青少年犯罪中30%是性犯罪,仅次于为了钱和义气而犯罪。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少女过早有了性经历,会使她们在心理上受到巨大的冲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女孩心理上会失衡,出现破罐破摔的心理。

 

    同时,两性关系本身比较复杂,这些少女和有着复杂社会关系及不同类型的男人进行性交往,性关系必然会沾染金钱和权势等因素。这些女孩由此来谋取钱财、称霸一方或报复他人,因此很容易和暴力相结合。

 

    广东省妇联儿童部一位负责人表示,受到性侵害的女孩多数会出现自卑、自暴自弃、恐惧、对人不信任等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少女在受到侵害后,其合法利益没有得到保护,也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甚至走上施暴犯罪的道路。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也指出,少女在青春期的心理需要若得不到重视,很容易走上暴力甚至犯罪的道路。

 

    青春期又是人生的第二关键期,被称为心理危险期、人的“第二反抗期”。

 

    李玫瑾说,青春期也是早期教育缺陷补救期!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一时期孩子由于成长的需要,会有一段“离经叛道”的心理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父母若忽视孩子的情感变化,老师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少女(包括少年)就极易出现偏离行为。

 

    由于她们尚未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因而,新的依赖对象只能在周围寻找,这样,同性别、同地区、爱好相同的“同龄人”自然成为新的依赖对象,这种新的依赖伙伴,可达到“无话不谈”的程度。在发生一些所谓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她们就往往会倚仗这个小群体的力量去用暴力解决。这也是很多少女暴力事件通常都表现为群体欺凌个体的原因。

 

    建议帮助女孩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师武文建议,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暴力倾向,不要惊慌也不能强行压制,要和学校协商配合。家长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所谓共情能力,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机会,慢慢引导,不能只是口头训导。比如,看见有人虐待小动物,可以问问她:眼看着小动物被虐待,你看了是不是很难过?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

 

    其次,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爱心,因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对别人的暴力同时也是针对自己内心的简单和粗暴的态度。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义工或者社会公益服务,参观福利院,探视老人和无家可归的同龄儿童,在给予中,帮助孩子体验爱人的感受,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可以真正接受和做到,有了爱心,孩子的内心才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行为的改变。

 

    最后,帮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青春期女孩,面临着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大量烦恼和困扰,情绪飘忽起伏很大,而且找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很难理解和接受自己带有冲突和矛盾的情绪。当在暴力行为中能够发泄情绪时,她们会有某种莫名的兴奋和满足感,以至于养成一生气就采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去处理。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观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特点,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命名,通过合理和被社会接受的方式去宣泄和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http://www.xinjiangedu.com/?news=10008989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